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出处 崖山之后无华夏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贴出来参考一下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估计常泡网络历史文化论坛的人都知道,指宋元鼎革为中国历史的一大剧变,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负着幼帝投海自尽,后宫及群臣大多随之殉国,七日之后,浮出海面的尸体有十余万,华夏文明自此而绝。

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全面亡国。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被奴役,征服者还是以杀戮和抢劫为乐事的落后民族,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要说崖山之后无中华,那么之后的明朝算什么呢?经过几次三番的文化运动后的我们这些当代人又算什么呢?如果当代中国人已经不能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我们又该向何处去寻根?难道还真的需要跑到日本去追寻汉唐遗风不成?

这些问题深究不得,于是又纷纷传说这话是日本人说的,更有人言之凿凿地指认说这话的是内藤湖南,谁叫他提出了唐宋变革论呢?于是看来看去,就他最像了!
  
这让我深感诧异,读过内藤著作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内藤提出宋代近世论,是指中国社会从宋代开始到晚清基本结构不变,他对元清等异族征服王朝的评价并不低。在他的《中国近世史》中,他专门用了一节评论“中国历史学家对蒙古政治的偏见”,说中国历史学家多数是纯粹的汉族人,出自读书阶层,所以都用消极的一面来看待蒙古政治,但“从地位比较低的普通百姓来说,或许觉得还不错。”而内藤本人主攻的断代史其实是清代史,对于清代朴学推崇备至,显然他是没有这个觉悟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
  
事实上,内藤有一个争议很大的理论,即文明的中毒与解毒说。他认为文明和人一样,也会经历成长、衰老和死亡的。当文明发展到高度烂熟的时候,就会产生毒素,需要外来文化的冲击来“解毒”。当汉帝国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有五胡乱华,由此催生出了灿烂的隋唐文明。蒙元对于宋,满清对于明,也同样如此。中华文明能够长存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每当衰相显露的时候,都有塞外民族帮忙“解毒”。因此中国经常被游牧民族侵略,其实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这一理论被他的得意弟子宫崎市定继承并发扬,在宫崎氏的大作《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主义的社会》中有详细论述。

说来日本入侵中国也是典型的异族入侵,把异族侵略说成是毁灭中华文明的元凶,显然不利于“大东亚共荣”,因此**战争时期,日方的宣传理论基本都是众口一词的“侵略有利健康”论>_< 除了京都学派的人马之后,还有一位比较活跃的人物是秋泽修二。此人自认是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来分析中国社会构成,认为“集约形小农业”是中国专制集权的基础,因此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必然的,只有在外力入侵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其实是魏特曼《东方专制主义》、费正清“冲击-回应”说是一路货,不过他说得更露骨一点,明确说明“日本皇军的武力”就是这股中国一直等待的外力,将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于是理所当然地,他也 招致了中国学者更强烈的批判。
  
在考究中国近代落后原因之时,中国停滞论是个很时髦的话题,据我所知,黑格尔、亚当斯密、《世界史纲》的作者韦尔斯、汤因比,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是有些把中国停滞的开端定为唐末、宋末、明末,或者干脆定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可是停滞并不等于死去,只是发展缓慢,“象冬眠了似的”,还从没见过说中华文明从元代起就干脆完蛋了的(内藤倒是说过满清必亡的话,不过政府和文明是两回事)。要找到类似“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表达,还真是挺困难的。
  
但如果把目光转向中国,便不难找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水太凉”的光荣事迹估计大家都知道,他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东林领袖,还是南明福王朝廷的礼部尚书,以此高官身份降清还连头发也剃掉,不由人不鄙视。但他后来在柳如是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觉得是害怕不这么做会失去柳的情况下),还是做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事,为此两度入狱,乃至倾家荡产,晚景凄凉。陈寅恪的《柳如是传》论之甚详,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总之,钱谦益有知识分子的自私懦弱,但他对故国的怀念、对自己失节降清的悔恨也是真的。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他自己是以明遗民自居的。单看他的诗文,“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等句,对于清廷辱骂之甚,对明朝的痛惜之深,比张煌言等民族英雄的诗句还要慷慨激昂,仿佛在为自己的失节做掩饰。这首诗据说是他在听到南明桂王被害后写的,所以有“独俺银轮哭桂花”之句。全诗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调子极为沉痛。
  
南明遗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习惯,崖山也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如吕留良的诗《题如此江山图》:“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都是以宋喻明,表达故国之思,以及对神州陆沉的感慨痛惜,明着是说宋,实际是在哀叹明的覆亡。若把用这些诗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将宋亡之后几百年的中华文明一笔抹杀,无疑是对作者心思的彻底曲解。唐人也多用汉喻唐,难道能用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去猛烈抨击汉武帝?

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为何会演变成现在的含义,我觉得是网络上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功劳。

“崖山之后无中华”原本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后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曲解为华夏文明自宋亡后断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5703.html

更多阅读

转发,引自百度“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

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王小强1991年,邓英淘出版《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时代高潮,售价四元的小册子,精选翔实统计、资料,数学深入,寓言浅出,妙语连珠天大难题: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如日中天;大象肌肉锻炼

转帖: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

(转帖,据说是日本人的观点,不管是否全面先看看吧)《大宋帝国的哀歌》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崖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

声明:《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出处 崖山之后无华夏》为网友南风过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