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文化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

中山装

中山装为服装的一种,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特色: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您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形成发展

中山装成形: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孙中山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名字起源:

  

《中山装》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款式:

  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山装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评价: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

  

恩来总理 中山装

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由来的另一说法:

  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而成的,目的是为现代中国人提供轻便的工作兼社交服。孙中山本身只说明推广中山装的原因,但没有讲清楚其主要灵感何来?以下简介中山装起源的三种说法。  有关中山装的创作灵感,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来自南洋华侨的企领服。它指出孙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筹建兴中会分会,委托河内一来自广东的裁缝黄隆生生产第一套中山装。孙中山采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代替西装的硬领,又将企领服的三袋改为四个,可放笔记、纸笔及工具等东西以方便学习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装的主要参考来自中国。源出中国说再分广东便服说及宁波服便服说。两者均认为孙中山从中国地方便服为基础,加入西装的硬领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证指出1916年孙中山托宁波(荣昌祥)裁缝王才运裁出第一套中山装。

中山装

中山装的文化 中山装的由来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折衷南洋华侨说及中国说如下:“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於衞生,便於动作,易於经济,壮於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南洋华侨说及中国说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响。老实说什么南洋企领服、广东便服、宁波便服、甚至西装都不太像中山装,彼此的关系应该不会太密切。最像中山装的是日本校服及陆军士官服。孙中山及革命党在日活动时间不短(曾留日者众)。据说孙中山委托日本华侨张方诚设计了中山装的草图,然后返上海后,于1916年命王才运依图生产。亦有一说是1919年孙中山将自己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装店改为便服,成为中山装的起源。

造型特征: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山装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  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  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  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  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设计理念: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制作工艺

做工:

  中山装做工[1]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

中山装

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色彩: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

材质:

  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时代标签:

  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当时的革命党人以身着“中山装”为荣,也正因为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便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然而在中国的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形形色色的服装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装却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礼服的历史舞台。偶尔,传媒上有国家领导人身着中山装参加国际重要会议的身影,有某位美籍华人穿着中山装参加国际性颁奖典礼,等等消息。从这些有关中山装报道的凤毛麟角中,我们感受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山装最后的一点执着与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脉的传承中,其实早已有中山装深深的烙印。  中山装做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就像韩国人的韩服、日本人的和服、苏格兰高地男子的褶裥短裙和东南亚一带马来民族的沙笼和峇迪,或多或少都承载着这些元素。现在世界各国大体上都以穿西装为主,但在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时,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然而,当瓦杰帕伊穿一身洁白的印度长袍翩翩而来,小泉纯一郎着一袭宽大的和服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华民族,作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号称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历史,却没办法拥有一件属于自己民族的服饰。

中山装归来之路

  随着李连杰、甄子丹等中国男影星在荧幕上塑造的民国时期的英雄形象,中山装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变换了材质、细节,但是中山装经典的形象还是回来了。在服装界日益强调本国元素的今天,中山装实施回归  

中山装(1张)

中国风吹动中山装

  中山装从诞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男性的主要服装。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建国之后,中山装几乎成为了中国男人的制服。  但当几亿男人穿着相同的衣服走进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让中国人见识到了世界的新样子。神奇的电脑、惹眼的彩色电视让中国人一下子开始听任外部世界的声音。西风劲吹,让几乎所有的中国男人一夜之间脱下了中山装,套上了牛仔裤。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人的衣服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似乎中国服装一直在扮演追逐者的角色,人家说“嘻哈”好,我们就买大号;人家说曲线美,我们就去淘紧身装。当某一时刻,我们停下来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而被我们撇在一旁的“中国风”原来才适合我们的美。  青花绣出中国女人的婀娜,而中山装恰恰刻画出了中国男人的坚毅。随着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元素,中山装也看到了自己的回归之路。  被中国风吹动的中山装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甚至是外国人。对此,有人会表示怀疑,中山装的回归是不是倒退或是一些所谓学者的盲目爱国口号?其实都不是,中山装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以往的模样,而是有自己立足于21世纪的改变。要知道,当年中国人脱下中山装是因为在强调个性的年代里,中山装无法给予人们个性的表现。而如今的中山装无论是从材质还是从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变。因此倒退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不是倒退,难道也不是所谓学者的盲目爱国口号?如果有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时尚绝缘体?还是极度自卑?外国的服装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外国的就一定比中国的服装好。正所谓“没有好的,只有合适的。”中国的元素、中国的特色也是美的。在已经被国际认可的今天,我们实在不应该再妄自菲薄了,借助中国风,让中山装再次成为流行时尚吧。

俘虏时尚的中山装

  随着近来越来越多的民国戏的粉墨登场,90后、00后们也见到了“中山装”的庐山面目。更多的人开始倾慕笔挺、肃正的中山装。时尚界就是被中山装俘虏的一份子。  李连杰、刘德华、成龙、房祖名、甄子丹,越来越多的大腕明星愿意身着中山装出席各色会议。而时尚品牌也纷纷设计自己的中山装,阿玛尼就在最近推出了一款ARMANICOLLEZIONI改良中山装,风行米兰、巴黎、纽约、东京等各大 时尚城市。另外,中国时装界近年来也推出了众多创新版中山装。例如,以中山装为造型,饰以龙、凤、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图案刺绣;又例如,以印花面料制作中山装,以黑白两种颜色的面料拼接制作中山装,变庄重的中山装为活泼创意的时装。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突显女性线条美的女版中山装的出现。一直以来,中山装都是男人的专利,笔挺而坚毅的形象早已让人们从潜意识里相信,中山装是只属于男人的。但是,女性中山装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中山装之前在人们心目中的思维定势。只要穿着好看,女人为什么就不能“整”一套中山装穿穿呢?在去年由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中山装概念时装活动中,大量新奇的中山装设计就使观者眼前一亮,流行元素与中山装经典版型的结合,淡化了其实用功能,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元素。中山装不在是单一的制服,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承载文化的一种现象、一种载体。这些变化也使得众多品牌将中山装视为难以取代的经典。  而就受众而言,如今的中山装早就不是上了年纪的人的怀旧专利了。选择穿中山装已经不再是服装搭配的事,好像已经变成了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了。如今,不少喜欢“搞搞新意思”的青年学生穿中山装照毕业相、穿中山装参加文艺汇演;而一些新郎则喜欢穿中山装与新娘合影“怀旧风情”婚纱照。作为出席重大场合的男士正装,西装也不再一枝独秀,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士以中山装来取代西装。中山装在俘虏时尚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回归的倒计时。

别让“申遗”碍了发展

  似乎凡是涉及中山装的就都要提一提“申遗”这件事。  这场中山装申遗权的争夺是激烈的也是戏剧性的。而“中山装申遗”者们也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叫嚣狂吠。请问,你们真的是在为“中山装”的兴旺崛起而如此忘我吗?其实无非是源自市场利益的驱动。但是,即便是只图利益之徒也要把功课做好,别让“申遗”阻碍了中山装的回归。  众所周知,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参照日本士官服的样式改制的。但追寻一下世界服装史,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士官服还有其更为深远的源头——19世纪末的德国士官服。它的简洁风格,符合当时军事—政治运动的精神需要,由此成为各国竞相模仿的对象。俄国士官服和日本士官服,便是那场大规模克隆的成果,它们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就已崭露头角。  此后,德国人自己率先继承了19世纪的军服遗产,以至国防军的士官服,都在沿用这一款式;而抄袭了德国军服的俄国士官服,后来被苏维埃政权所沿用,成为著名的“斯大林服”;在中国,它因孙中山的“参照”而成为“中山装”,因毛泽东的“继承”而成为“毛服;在越南和朝鲜,它因胡志明和金日成的“改造”而成了“胡志明装”和“金日成装”。  根据对历史照片的观察比照,斯大林、孙中山和胡志明,穿的都是同一种套装。尽管其间出现过一些细节变化,但20世纪诸多国家的制服,仍然表现出令人震惊的相似。毫无疑问,中山装的姓氏,本该名叫德意志,它的设计,没有多少原创的艺术含量。在饱受工业抄袭指责的时刻,把这种克隆的服饰拿去申遗,只会让中山装蒙羞。  要强调的是,中山装不去“申遗”并不会阻碍其发展道路。因为中山装虽然是“参照”而来,但是它之于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情感寄托。在中国,中山装并不是军服,而是正装。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今后选择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首选是服装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忙着“申遗”确是有点不务正业。

其他相关:

  多少年来,中国人想赶英超美,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想着共产主义理想事业,却似乎从没有想过要找回自己的民族精魂,这种无根的漂泊状态,表现在我们一方面在寻寻觅觅谋求民族的强大兴盛,另一方面却在藐视自己的传统文明自暴自弃。这种矛盾状态其实来源于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它最直接的后果,便注定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进步中却失去了更多。这其中,包括丢掉了自己的“国服”——中山装。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应该找到重新传承的文化血脉。当中华民族解开历史迷雾所制造的民族自悲情结,以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视角来看待曾在中国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装时,就会发现中山装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5624.html

更多阅读

三八妇女节的由来 三八妇女节的由来50字

三八妇女节的由来——简介 三八妇女节又称国际劳动妇女节。在国际上,妇女节的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功地撑起世

“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由来 跃上科技制高点

“跃上葱茏四百旋”的由来熊六扬编辑整理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毛泽东在庐山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

六十花甲的由来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你知道六十花甲的由来吗当前举国上下都在为庆贺伟大祖国六十花甲华诞而忙得热火朝天。为什么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一时间我还真的说不清楚,那就带着问题学吧! 花甲是指人到了60岁.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戊己

变装小说的由来和分类种种 变装穿环 男妾小说

变装小说的由来和分类种种变装的英文为crossdress,简称CD,它通常是指男性通过穿着异性的服装和模仿异性的谈吐、举止等获得一种特别的满足感,是一种影响力渐渐扩大的非主流社会群体,也是一种与TS(变性)等有密切联系的边缘亚文化存在。变

声明:《中山装的文化 中山装的由来》为网友天边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