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解读与探究 长亭送别 视频

《长亭送别》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全剧剧情梗概是: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他寓居于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就把女儿莺莺嫁给谁。张珙挺身而出,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杀退孙飞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张珙因失望而病倒。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夫人得知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须张珙应试得官才能成亲。最后,张珙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为伉俪。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都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规,不能自作主张,同时在择姻的标准上又有着浓厚的门第观念,强调“门当户对”。《西厢记》通过歌颂莺莺和张生自由恋爱的故事,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庄严的挑战,反映了青年男女渴望婚姻自主的心愿。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的代表作,课文节选的是第四本第三折,写的是崔老夫人在长亭设宴,为前赴京城应考的张生送行。“长亭送别”这个题目,系教材编者所加。长亭,古时在大道旁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人休息。人们多在长亭送行。

本课难度较大,建议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本文重点在曲词鉴赏,鉴赏不必太多,也不必面俱到,可有重点地选择几首曲词,着重从某个侧面进行研讨。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从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深入体会。鉴赏戏曲语言,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查,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朝天子】【二煞】两曲集中表现了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这两支曲子作简要分析,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重视诵读。开头三曲、结尾两曲要背熟,还可选背其他一些曲子。不但要背一些单支曲子,还要注意整体诵读。在诵读时,注意把握全折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如有条件,可阅读《西厢记》剧本,或欣赏戏曲《西厢记》的音像资料。

(3)比较鉴赏。《西厢记》和《窦娥冤》都是元杂剧中代表性的名篇,但两剧的风格,特别是语言风格迥异。《窦娥冤》是本色语言的代表作,而《西厢记》则是文彩语言的代表作。通过比较,体会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有助于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开头至“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端正好】一曲,借景抒情,写深秋景象勾起她的离情别绪。【滚绣球】一曲,因情生景,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夫人、长老上,云(①夫人:指崔莺莺的母亲。②长老:寺院主持僧的通称,这里指普救寺的法本和尚。③云:说,这里是夫人在说话。)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①旦:这里指扮演莺莺的女主角。②末:这里指扮演张珙的男主角。③红:莺莺丫环红娘。)(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开头通过老夫人的宾白,点明本折戏的事件、地点和人物。再通过崔莺莺的宾白,提示本折戏的主要内容是抒写莺莺的“离人伤感”。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①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黄花,指菊花。)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①霜林醉:形容经霜的叶子像喝醉了酒一样红。)[这一折戏开头一曲【端正好】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名曲,前四句,一句一景:蓝天白云,黄花萎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瑟衰败、令人黯然的境界,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空虚颓废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在为离别而痛苦万分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血泪染红。“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染”字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主人公如喝醉了的人迷离惝恍,不能自持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人们从此曲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淫威,给封建社会的年轻一代,带来了何等深沉的哀伤!这一曲【端正好】历来脍炙人口,备受称颂。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这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①疾:迅速。)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①玉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也作马的美称。骢,cōnɡ。②倩:qiàn,使。③晖:阳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①迍迍:zhūnzhūn,缓慢的样子。②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意思是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又开始了离别之愁。却,通“恰”。破题儿,开始,起头。唐宋人在诗赋起首点破题意,称为破题,后世引申为事情的开端。)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手镯。钏,chuàn。)[【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通过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愁肠百转的心态。“相见得迟,归去得疾”用对比的方法,准确概括了莺莺和张生相识相恋的经过,表达了无限惋惜和懊恼的心绪。“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柳”谐音“留”,“丝”谐音“思”,古人折柳赠别,以示对亲人的思恋;“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使”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暗示自己虽然情意浓浓,却迫于母亲的威压无力留住张生;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使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但疏林挂不住斜晖,于是心中怨恨倍增。“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迍迍”就是慢慢的意思。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张生的马儿慢慢地走,自己的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用这种办法来多聚片刻。“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两句是说,刚捱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回避之苦,才刚婚配却又要很快地分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就是带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设立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这三句是说,莺莺远远地望见了十里长亭,想起张生很快就要“道一声去也”,人马上就瘦下来,手腕上戴的金镯子也就松下来: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莺莺当时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这段曲词和前面那段【端正好】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但在情景的铺设上不大相同。【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移情入景的手法,以凄凉的暮秋景象来衬托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这段曲词,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景随情移的手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金圣叹评“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二句: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作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于是引出了下面一段唱词。](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①靥儿:原指脸颊上的酒窝,这里指面颊上的装饰品。靥,yè。②索:须,当。③揾:wèn,擦。)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①兀的不:怎的不。兀,wù。②也么哥:元曲中常用的句尾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恓恓惶惶的寄。(①恓恓惶惶:急忙、迫切,这里指及时。恓恓,xīxī。)[【叨叨令】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尽情倾诉了离别的痛苦心情。这段曲词,承红娘的提问而来,写莺莺为张生准备出行之物时的心情。莺莺为张生安排出行的车马,心里“熬熬煎煎的气”,哪里还有什么心情来梳妆打扮?她为张生出行“准备着被儿、枕儿”,只觉昏昏沉沉;想象今后,睹物思人,只能用泪洗面来熬度时光。于是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怎么不闷死人啊?怎么不闷死人啊?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所以最后只好叮嘱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别离后赶紧寄书信回来。【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耳。]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一递一声长吁气”,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明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显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做到见夫人科(①科:科介,戏剧中演员的动作。)(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①这壁:这里。)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①辱末:即辱没,玷辱,有时也写作“辱抹”,这里指落第后与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不相称。②挣揣:努力争取。)(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①托夫人余荫:即托夫人的福。余荫,剩余的恩泽。②拾芥:比喻极其容易。芥,小草。)(洁云)(①洁:元代民间称和尚为洁郎,简称“洁”,这里指法本和尚。)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这一段酒宴入坐时的宾白引出本折戏的第二个场面:长亭别宴。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是,老夫人长亭送别,嘱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而张生“年少轻远别”,这与莺莺对爱情的执著发生尖锐的冲突,于是引出下面莺莺的八段唱词。]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①萋迷:凄凉迷离。萋,同“凄”。)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①斜签着坐的:指张生。古代晚辈在长者面前斜侧着身子坐,以示恭敬。签,插。②蹙:cù,皱缩,这里指皱眉。③死临侵地:死气沉沉的样子。临侵,形容疲惫呆滞。)[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似乎与首曲【端正好】重复,实则各有境界。【端正好】写莺莺来长亭时路上所见所感;而此曲中的头两句,是莺莺坐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犹如落叶、衰草没精打彩,死气沉沉。]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①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词曰:“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阁,通“搁”,这里是“噙”的意思。②推:假装。③素罗衣:素色的绸衣。)[此曲承上曲“蹙愁眉死临侵地”,再次从莺莺的眼里具体描写张生在别宴上的神态,表现他欲哭不敢、欲诉不能的痛苦无奈的心境。莺莺看到张生“蹙愁眉死临侵地”,热泪盈眶,而又不敢流出,因为怕人看见,猛然间和莺莺眼神相撞又不敢正眼相看,只好低下头,长吁短叹,假装整理衣服以掩饰心绪不宁。]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①奈时间:无奈眼前这时候。②清减:指消瘦。)[此曲从莺莺眼里进一步写张生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张生也和莺莺一样一夜之间消瘦了许多。[脱布衫][ 小梁州][ 幺篇]这三曲是从侧面描写别宴上的张生。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表现了张生对莺莺的纯真的爱情,而且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无限关切,他的一举一动,尽在莺莺的注目之中,为莺莺下面的抒情进一步作铺垫。]

(夫人云)小姐把盏(①把盏:斟酒。②者:句尾语气词,这里带有祈使、希望的语气,吩咐莺莺为张生斟酒。)(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这段宾白把故事推向长亭别宴。夫人催促“小姐把盏”,莺莺把盏向张生敬酒,别宴正式开始,莺莺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感情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①谂知:深切体会,深知。谂,shěn。②比:比起来。)[此曲用对比的手法,“合欢”对“离愁”,“成亲”对“别离”,突出别离情比相思苦“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①弃掷:遗弃。)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①妻荣夫贵:反用当时成语“夫荣妻贵”,意思是张生做了崔相国的女婿,因为妻子的荣耀,自然也尊贵起来。②并头莲:即并蒂莲,比喻男女相爱,不能分离。③煞强如:远胜过。煞,表示极度。)[此曲前五句是莺莺批评张生重功名、轻别离,后四句第一次表明她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莺莺认为不一定非得夫贵妻荣,也可以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忠贞纯朴的爱情远胜于“状元及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对男尊女卑、功名利禄等封建礼教观念的批判。]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老夫人又一次催促把盏进食,这一声声催促好比风霜刀剑逼甚急,大大加深了离别的悲苦。]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①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高举到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相爱。)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①厮守:相守,相聚。②也合着:也算是。)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①眼底空留意:只能用眼神来传达心意。②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③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丈夫回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此曲前三句是莺莺发泄对老夫人催促“供食”的不满,后七句埋怨母亲家规太严,极力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莺莺珍惜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共桌而食”,享受片刻的夫妻恩爱。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丈夫虽在眼前,却好比远在天涯,这种咫尺天涯的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老夫人催,红娘劝,通过穿插这段宾白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写出莺莺茶饭不思的内心悲切。]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①共:和、与。)[此曲承“甚么汤水咽得下”,短短几句,紧扣“别宴”情境,写出了莺莺对别离之苦不断加深的心理体验: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难以下咽,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这是用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金圣叹评此曲说:此即“去年无立锥之地,今年锥也无”的章法。]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①玉醅:美酒。醅,pēi。②白泠泠:清淡。泠泠,línɡlínɡ。③相思泪:此句化用范仲淹《苏遮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①怕不待:难道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①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语出自苏轼《满庭芳》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和利。“蜗角”“蝇头”都是形容极小。《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蛮氏;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触氏,争地而战,伏尸百万。”)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一递一声:“一递一”后接一个名词或量词,表示某种动作轮流交替地进行。一递一声,即你一声我一声,连续不断。)[此曲的前半段继续诉说自己茶饭无心,后半段则揭露了造成她夫妻离散的根本原因,把全部怨气发泄在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上。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运用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为什么面对美味佳肴而茶饭不思?只因为愁恨塞满了肠胃。老夫人把“上朝取应”看作头等大事,逼张生此行,而莺莺斥之为这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为了这微不足道的小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使她夫妻离散,各在东西,备受别离的熬煎,“一递一声长吁气”,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西厢记》中莺莺的许多唱词都是抒情独白的性质,表现莺莺内心的情感活动,例如【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不能把它理解是莺莺当着老夫人之面的公开反抗。]

第三部分,“(夫人云)辆起车儿”至“(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切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而且表明了她对前途的深深忧虑。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①辆起:套上。)(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①登科录:科举考试中发布的录取名册。)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①在意:小心,注意。)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①“从今”两句:意思是从今后无心拜佛念经,专等你考中状元的捷报。经,指佛经。忏,指佛教善男信女忏悔罪过的文书。礼,顶礼,这里指诵习。春雷第一声:指考中状元的捷报。杂剧中,演员下场前往往先吟两句诗。此二句和下文“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即属此种情况。)[这段宾白掀开了本折戏的第三个场面:别宴结束,老夫人催促张生启程,莺莺和张生别离的最后时刻来临。](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此曲前五句叙写眼前景,后三句想象别后情,抒发有梦难寻的凄楚情怀。酒入愁肠,只剩空杯几只,凌乱地横在桌上。一如那离情别绪,搅得人七上八下,好不凄凉!心心相印的人不得不相背而行,一个向东,一个往西。一千个不舍,一万个依恋,好比夕阳横卧于翠山,难舍难割。“知他今宵宿在哪里?”不忍想又忍不住想,不忍知道又忍不住想知道,只怕是真正的无从知道,“有梦也难寻觅”,连梦里也无法相会,还有比这更悲伤的吗?【四边静】全曲有如白话,本色之中有境界,有韵味;特别是“车儿投东,马儿投西”两句,明代曲论家王伯良誉之为“语简而俊也”。]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①口占一绝:随口做成一首绝句。下面绝句见唐朝元稹《会真记》。《西厢记》是由《会真记》改写而成,《会真记》里张生另娶,莺莺别嫁之后,莺莺谢绝张生见面要求时做了这首诗,意思是:抛弃我的人现在在何处?想当初对我是那么亲热。现在又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人。在这里,莺莺借此提醒张生不要移情别恋。)(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①赓:ɡēnɡ,续作,酬和。)[这一段宾白写莺莺和张生的对话,引出本折戏的第三个场面。送别宴上,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莺莺不能尽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叹、悲伤。酒宴完毕以后,老夫人先走了。这个时候,莺莺和张生终能披胆沥胆,互诉衷曲。于是,莺莺唱出了发自肺腑的心曲。](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①红泪: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载,三国时薛灵芸被选入宫时,泣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②司马青衫更湿: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①伯劳东去燕西飞:化用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比喻情人的离别。伯劳,一种鸟,夏至始鸣。黄姑,即“牵牛”。)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①未饮心先醉:语出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花下饮有怀见寄》。)[这段曲词极力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戚,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开头两句先化用《拾遗记》中“红泪”之说,点出莺莺流的都是血泪;再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的两句,莺莺为离别之苦而流的血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接下来又以比喻的手法进一步抒写莺莺的心绪,伯劳和燕子就要一个飞东一个飞西了,还没有起飞就问今后相会的日子。经过这些铺张描写,人物的感情已成奔腾之势向高潮发展。但这时候,作者却强按潮头,让莺莺故作镇定,强颜欢笑,“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再痛饮一杯开怀吧。原本想借这一杯酒压住心头的极度悲哀来宽慰远行的丈夫,没料到悲情却借助酒力喷射而出:“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莺莺再也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哪里还饮得下什么送行酒啊,还没饮酒,心早已如痴如醉!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被折磨得像死灰。“且尽生前酒一杯”,本欲借此求一刹那间的宽慰,“眼中流血,心内死灰”反而换得痛不欲生的悲哀。这种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写法,很好地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①趁程途:赶路。②顺时自保揣身体:意思是顺应时节变化,自己保养好瘦弱的身体。揣,瘦小软弱。)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①鞍马秋风:指在秋风中远行。②扶持:当心,在意。)[此曲写莺莺对即将远去的爱人,千叮咛,万嘱咐,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莺莺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的,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件件周到,字字情深。特别是最后三句,她想象张生,深秋时节,千里奔波,鞍马劳顿,最难调护,最需关照,而感叹自己不能“扶持”左右,这是由关切至深而生内疚之情,由内疚之情而更见关切之深。这些体贴入微的话,最能表现莺莺对张生的缠绵深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①“泪添”二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泪水之多,愁恨之重。泪多,使黄河满溢泛滥;愁重,压低了西岳华山的三座高峰。这两句可能是化用了元代李钰《题汪水云西湖类稿》诗:“泪添东海水,愁压北邙低”。九曲黄河,黄河在积石山到龙门一段多弯曲,故称“九曲黄河”。华岳三峰,陕西境内的西岳华山的主峰顶部分为三座高峰,西为莲花峰,东为朝阳峰,南为落雁峰,世称华岳三峰。)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此曲前五句续写别离之恨,后三句预想别后的孤独凄凉。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用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到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望穿秋水,惟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却不见亲人归。]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①绣衾:锦绣丝被。衾,qīn。)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①阁不住:忍不住,禁不住。)[此曲抒写莺莺见张生“据鞍上马”时的心情。前五句将笑和哭、暖和寒构成对比,反映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预想张生走后莺莺的冷清、凄楚,两相对照,强烈地表现出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后三句再次从莺莺眼里描写张生“据鞍上马”时忍不住“泪眼愁眉”的神态。张生越是不舍,莺莺便越是不忍相别。]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通过张生的这段宾白引出莺莺深藏在内心的肺腑之言。](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①文齐福不齐:当时成语,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指落第。②停妻再娶妻:当时成语,意思是抛弃前妻另外再娶,即今日所谓重婚。)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①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久没有音讯。语出秦观《鹧鸪天》:“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一春,一个春季或一年,这里泛指时间很长。鱼雁,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①青鸾:古代神话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先派青鸾来报信,后世遂以青鸾为信使的代称。②金榜无名誓不归:当时成语,意思是不考中绝不回来。)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①花草:比喻女子。②栖迟:停息、居留,留恋。)[此曲写莺莺对张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叮咛和嘱咐,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我则怕”“此一节”!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达到一个危险地带,张生科考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的爱情的巨大考验。张生得中的话,他将成为皇亲贵戚、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如果剧中的张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张生这段宾白暗示了莺莺的婚姻将是喜剧的结局。](旦唱)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至最后,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夕阳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听马嘶”动静交错,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万千愁苦无处可诉的悲痛心理。“四周”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它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①暮霭:傍晚的云气。霭,ǎi。)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于烟霭残照之中扬鞭远去的情景。曲的前五句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开头【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照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三句从视觉写,“夕阳”两句从听觉写,莺莺极目远送,侧耳谛听,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曲的后三句直接抒情,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得很远,自己为什么还“懒上车儿内”,迟迟不肯上车归去?]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红娘的提醒使莺莺从痴迷中回过神来。](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①量这些大小车儿:量这样大的小车子。读时应在“大”字下作顿。另解,大小,这里偏指小。)[曲前两句写莺莺朝张生行去的方向目注神驰,“鞭”用得极为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只剩下细微的一条“鞭”影了,张生的身影早己消失在视线之外,但莺莺仍然依依不舍,不忍离去。这个“鞭”字,还使人想起张生于西风残照之时在山村荒野之间挥鞭赶程,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梢上。这两句景物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送别”这个主题。后两句写莺莺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评此曲:“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末尾张生的这段宾白非常重要,在长亭别宴中,张生虽然碍于老夫人之面,不能失态,过多地流露出儿女情长,但这“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内心难以言传的愁苦。这样,也就使曲中从莺莺眼中见到的张生得以坐实。](下)

特色鉴赏

本折戏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调动一系列最典型的意象,将它们巧妙地叠加起来,生动细腻地将“愁”这个抽象的情绪,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1)秋景。在古人的心目中,秋总是与愁联在一起,“悲哉,秋之为气也。”本折戏也是将莺莺和张生的别离安排在落寞萧瑟的深秋时节。戏一开始,作者就以【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萧索衰败的秋景,衬托出莺莺空虚惆怅的心情。[脱布衫]一曲描绘一幅“西风落叶、寒烟衰草”的秋色,用以烘托张生内心的愁苦。[五煞]“荒村雨露宜眼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这里向我们展示的是秋天的另一个侧面,秋天昼热夜凉,多生疾病,张生赴京赶考,旅途奔波,因此莺莺牵肠挂肚,千叮咛万嘱托。

(2)黄昏。自古以来,黄昏、夕阳,是文人笔下愁绪的象征。《长亭送别》反复描写黄昏之景,正是为了表现莺莺无穷的悲哀。[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一对恋人,被逼迫着拆开,两情依依,难舍难割,犹如落日依恋翠山,不忍骤然离开。[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这里的黄昏是虚景,是莺莺想起别离后的孤苦,天天盼望离人归还,从早到晚,望穿秋水,只见夕阳古道,不见归人踪影。[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这是写莺莺目送张生远行,她多么想把张生的一举一动都摄入眼帘,但是青山挡住了她送行的道路,疏林不能成人之美,暮霭遮蔽了她的视线,这一切仿佛都在和她作对,莺莺在无奈之下迁怒于大自然。因此,她只好侧耳谛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马的嘶鸣在撕裂着莺莺的心。[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莺莺目送张生远行,由“落日山横翠”直望到“一鞭残照里”,她的离愁随着挥鞭赶程的张生愈行愈远,也随着这愈来愈浓的暮色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长亭。在古人诗文中,“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自然地成了悲伤之地,离愁之象。老夫人“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为张生送行,莺莺就在秋天的时节,黄昏的时分,在“长亭”这样的地点送别自己的亲人。“长亭”是《长亭送别》的核心意象,“长亭”充满了莺莺的离愁别恨。长亭路上,“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滚绣球》)长亭饯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长亭话别,“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耍孩儿》)离开长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收尾》)作者通过上述四个场景,有层次地呈现了莺莺内心一步步加深加重的伤痛和悲苦。

问题探究

对《长亭送别》这一折戏的主题,一般的看法是,剧本通过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有着现实的基础。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但是,也有人认为张生赴京赶考,图的是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是有志之士的行为,莺莺一味挽留,儿女情长,缠绵悱恻,足以消磨大丈夫的志向,不足为取。

对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进行研究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作详细分析。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的是作品的语言风格。

说到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就必须对照着关汉卿《窦娥冤》来分析。历来评论家认为元杂剧语言风格有本色和文采之分,以关汉卿为本色派的代表,以王实甫为文彩派的代表。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所谓文采,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明代戏曲评论家何元朗认为:“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四友斋从说》)王世贞云:“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曲藻》)朱权更是推崇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太和正音谱》)

请你结合《窦娥冤》和《西厢记》,对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作些比较分析。

探究思路

《窦娥冤》“本色”戏曲语言,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亦如许多评论家所说:“似寻常说话”,“令老妪解得”。例如: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负屈含冤,绝望无助,曲中用疾风暴雨般的唱词,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再如:

【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著这般病疾,值著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如,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一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匹,又无花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论议。不如听咱劝你,让个自家悔气,割舍得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恓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此一曲直是宾白,全是民间口语,显得特别朴素、明快,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令人忘其为曲。关汉卿的语言大多类此,

《西厢记》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作者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剧情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具有诗化的特点。且善用修辞,有人统计,全剧运用的积极修辞手法达三十四种之多。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独具魅力。例如: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是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化用范仲淹《苏遮幕》中名句,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运用拟人的手法,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正如古人所说,如此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再如: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这首曲子几乎句句都用曲故抒写莺莺别离之苦,“红泪”出自王嘉《拾遗记》,“司马青衫”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伯劳”化用乐府《东飞伯劳歌》,“未用心先醉”语出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花下饮有怀见寄》,而“心成死灰”乃化用成语“心若死灰”。古人说:“诗词尚雅,曲语尚俗。”这些典故的大量运用,使《西厢记》的语言像诗一样,华美典雅,富于文采。尤为可贵的是,王实甫用典,贴切自然,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好比盐溶于水,只知咸味,而不见盐。

本色与文采,只是相对而言,不是说关汉卿的语言就没有文采,王实甫的语言就拒绝本色。事实上,王实甫的语言有时也很有“本色”。例如: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恓恓惶惶的寄。

这支曲子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写出了莺莺的无限哀愁,无限悲伤。在一连串排比句里面又用了重迭的双音词,再加上儿化韵,整整齐齐,流转如珠。“语中重迭二字,正是鸣咽其端说不出处”。它层次分明、回环往复地抒发了人物的浓烈感情,成功地传达出了人物那婉然低回的渠水般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口吻。“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皆是日常生活之事物,捕捉来写相思之苦。当时的方言、土语、习惯用语也使用的较多,句式也是口语化的,语句排列几乎完全按照生活语言自然排列顺序,没有任何修辞手法,“从今后”、“土和泥”,“我为什么懒上车儿内”等,这些口语词的运用增加了曲词的俚俗色彩,写得极富生活气息。

训练提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说明其古今意义的区别。

A.染寒烟衰草萋迷。

B.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答:

2.指出下面曲词句中停顿不妥的几项,并说明理由。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B.(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C.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长亭送别》解读与探究 长亭送别 视频

D.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答: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它们在写景抒情上的妙处。

A.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B.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C.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D.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E.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答: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下面列出的曲词中与此段曲文的情境最相吻合的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5.对【小梁州】一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明朝王伯良认为:“‘阁泪汪汪’,莺指己言,恐人之知,故阁泪而不敢垂。偶然被人看见,故把头低,而推整素罗衣也。”这就是说,这一句是指莺莺看到张生的模样后,她自己热泪盈眶,而又不敢流出。而金圣叹则认为这是指莺莺眼中的张生“恐怕人知”而“阁泪汪汪不敢垂”。本资料采用了金圣叹的说法,并且进一步认为【脱布衫】【小梁州】【幺篇】这三支曲子都是从莺莺的眼里描写张生。请想想,产生分歧的原因在哪里?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

6.《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写景成为抒情的重要手段。例如“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金圣叹曾夸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这两句如果写成“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好不好,为什么?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

7.《送别》“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这句曲词化用了马致远【寿阳曲·山市晴岚】中的“四围山一竿残照里”。请你细细体会一下王实甫作了怎样的改动,妙在何处?

答:

8.“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这是〈送别〉中最精彩的曲词之一,它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可以说是“一石三鸟”。请你对此作些具体分析。

答:

9.古人写“愁”的名句很多,《长亭送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请你将上述诗句比较分析,说说它们各自不同的特色。

答:

10.鉴赏诗词曲语,要留意句中那些最能表情达意字眼,前人称其为“句眼”,例如“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鞭”即属此类字。下面曲句中哪一个字可以谓之“句眼”,它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樽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D.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答:

11.《王西厢》是由《董西厢》改写而成,但在艺术手法上,《王西厢》较之《董西厢》有很多创新。下面列出三段曲文,请你细加对比,说说《王西厢》的妙处。

A.“送别”的开头:《董西厢》“早是恁凄凄凉凉,受烦恼,那堪值暮秋时节!雨儿乍歇,向晚风如漂冽。那闻得衰柳蝉鸣凄切!”《王西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B.写想象中别离后的愁苦:《董西厢》“最苦是离别,彼此心头难弃舍。莺莺哭得似痴呆,脸上啼痕都是血,有千种恩情何处说?”《王西厢》“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C.写“送别”的结束:《董西厢》“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王西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答:

12.如何鉴赏古代诗词曲文之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所谓“三美”,即是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试从这三个角度入手,以〈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答:

13.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05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第16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14.有人说:“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种遭遇是莺莺和张生共有的,张生其实也在受着离别恨的煎熬。如果你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那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张生为主角,为他设计说白、科介、唱曲,写一折《长亭恨别》;也可以张生为主角写一篇微型小说。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阅读古典作品,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古今同形异义词,它最易犯望文生义,用今义释古义的错误。本文古今同形异义词不多,但也不能忽视。

答案:A萋,通假用法,同“凄”。萋迷:凄凉迷离。B阁,通假用法,通“搁”,这里是“噙”的意思。C“将来”现在是一个表时间的副词,课文里“将”和“来”都是动词,“将来”即拿过来。“酒共食”与“土和泥”相对,故知“共”与“和”同义,连词。D今义是“搀扶,扶助”,课文是“当心,留意”。

2.解析;朗读时句中停顿最为重要,常常不同的停顿,对句子的理解就会不同。

答案:B应读为“顺时/自保/揣身体”,“揣身体”即瘦弱的身体。C项的停顿容易让人误解是“相思滋味比别离情更增十倍”,实际上应是“别离情比相思滋味更增十倍”,正解的停顿是“却原来比(起来)/别离情更增十倍”。D项停顿的理解是,量这样大的小车儿。也可这样停顿: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大小”,偏在“小”。

3.解析: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是课文在语言上的突出特征。全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答题时要具体指出语句的修辞特色,说明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A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莺莺在感情折磨下身心交瘁,以致骤然消瘦。B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C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D巧用了“望夫石”的神话故事,生动地表现了莺莺此时此地咫尺天涯的处境和心情。E寂然无声的夕阳古道,猛然传来马凄厉的嘶鸣,“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4.解析;这几首曲词都是写愁,而且都是写离愁,但从“情”与“境”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则不难发现它们的不同。解答此题,如果不能完全理解诗作原意,可用排除法。先从“境(景)”的角度,AC写的是清秋夜景,与题不符。再从“情”的角度,A写亡国之君的离愁,B写游子在外的离愁,C写多情公子别离之愁,此三项均不合题意。

答案:D。(D和题中曲词都是写女子渴望丈夫归回而不得的孤苦离愁,而且都是黄昏之景。)

5.解析:对一个句子的意义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一般都是由句子的歧义造成的。可能是由于词的多义,也可能是由于句中的停顿等造成句子意义的不确定,而确定这个句子的意义必须从其具体的语境出发。对此类题目的探讨,最能强化我们的语境意识,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答案:曲中的这个句子有两种停顿的方法,一是“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如果这样,“阁泪”后面的主语就是“我”,指莺莺;二是“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如果这样,“阁泪”后面的主语就是“他”,指张生。有人持第一种说法,认为“长吁气,推整素罗衣”无疑是莺莺自己。因为在【幺篇】之后有“动作指示”明写“旦把盏长吁科”;“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另外从张生与老夫人的对话(“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以及【幺篇】莺莺所唱“年少呵轻远别,……”等来看,此时张生的神态似不会“阁泪汪汪不敢垂”的,况且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本资料持第二种说法,因为【脱布衫】概括地描写了张生的容貌:“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小梁州】【幺篇】则是对其进行具体的描写,《送别》中从莺莺的眼里侧面描写张生的曲句还有:“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特别最后张生的宾白:“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说明了张生别离的凄苦。

6.解析:这是对曲中名句的鉴赏题。怎么鉴赏?题干中已经指出基本的方法,那就是运作比较的方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分析在三种不同的“马行、车随”的景象中表现了人物怎样不同的心境。

答案:曲中这段话细腻地描写了莺莺惜别的心理,是“情景交融”的杰作。“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对此,金圣叹有过精辟的分析:“车儿既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

7.解析:化用别人的文句,是写诗作文常见的方法。化用不等于抄袭,改数字乃至一字可以笔底生浑。运用比较的方法,赏析这样改动的妙处,是提高语感的必由之路。

答案:王实甫将“竿”字改成“鞭”字。“竿”写夕阳的高度,而“鞭”则是写夕阳的大小,意即夕阳差不多完全落下去了,只剩下一条细微的“鞭影”。莺莺目送张生离去,从“落日山横翠”直望至“一鞭残照里”,暗示了时间之久。这个“鞭”字,还使人想起张生于西风残照之时在山野荒野之间挥鞭赶程,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梢上.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的一片痴情。这个“鞭”字犹如神来之笔,足可见出王实甫精湛的语言技巧。

8.解析:解答此题就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具体说明唱段,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

答案:写景:这里描写一幅深秋黄昏时候的景色图。叙事:叙述了张生远行时的情景,“青山隔远行”写张生越过了山坡,“疏林不做美”写张生走出了疏林,“淡烟暮霭相遮蔽”写张生消失在暮霭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写张生已经走得很远,远远地传来他的坐骑的嘶鸣;同时也叙了莺莺痴立原地,目送张生远去,久久不肯离去的情景。抒情:抒发了莺莺对张生无限眷恋的感情。

9.解析:这是一道课外拓展题,也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这些诗句都是写愁名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分析时要善于选择比较的角度,例如从修辞,从含意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李煜和秦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方法,将愁变成了滔滔江流,将抽象的愁转化为视觉上的可见之物,形容愁之多之无穷。李清照运用移就的修辞格,从感觉的角度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一个沉重的实体搬上了船,重到连船都承载不起,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愁之沉重。董解元和王实甫都是化用了李清照的手法,只是三人所写的情境不同,李清照是坐在船上;董解元是用于描写张生乘马远离而去,故将“船”改成了“马”,而王实甫是用于描写莺莺的别离之愁,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10.解析:诗眼通常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鉴赏诗词,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通过诗眼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答案:A全篇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是莺莺眼中的泪把霜林染红,痛苦的别离让莺莺流了血泪啊。可以说“泪”是全篇之眼。也可以把“染”看作是眼,一个“染”字把静态的抽象的事物转化成了动态的具体的事物,让人仿佛看见莺莺内心的愁苦正愈来愈浓。也可以说“醉”是眼,酒醉之后人会脸红,描绘了“霜林尽染”,一片火红的景象,酒醉之后,人难以把持自己,莺莺此时内心的愁苦使她难以自持,这愁苦是多么的深沉。B可以把“挂”字看作全句之眼,疏林不可能挂住斜晖,但莺莺却希望它挂住斜晖,这是一种违背常规的心理;疏林没有挂住斜晖,莺莺因此而对疏林产生怨恨之情,这更是有些不近人理,但曲词正是通过对莺莺的这种怨恨时间不能停留的反常的心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莺莺的惜别之情。C“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这个“先”字可以说是句中之眼。D“望夫石”是全篇之眼。“望夫石”在我国古代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魏文帝曹丕在《望夫石》一文中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望夫石”表达了望丈夫不归的相思之苦。但《长亭送别》中的情况是,丈夫虽然近在咫尺,却好似远在天涯,莺莺想要和丈夫厮守片刻而不得,只能“眼底空留意”,“险化做望夫石”。“望夫石”写出她咫尺天涯的愁苦,也写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怨恨。

11.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的关键是选定比较点。A两段唱词都在《送别》的开头,都是描写秋景,都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它们的不同之点在于所选的景物不同,因而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B两段曲词用的表现手法不同。C则是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只是从空间写实,一个不仅写空间距离,还写了心理距离。找到了比较点,分析起来就不困难。

答案;A.董曲化用柳永的《雨霖铃》,取的是“晚风”、“衰柳”、“蝉鸣”这些小景,表现一种娇娇滴滴、儿女情长的伤感,而王曲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取的是“天”、“地”、“风”、“雁”这些大景,作者从宏观着笔,大块设色,在无限愁苦中透出一股雄浑豪迈之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莺莺倔强不屈的性格。

B.董曲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法。王曲先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诉说别离后忧愁无处诉的悲苦,接着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忧愁极多极重的痛楚,最后描写一个倚楼西望,肝肠寸断的形象,王的写法多变,显然比董高明得多。

C.董曲仅仅将两人从空间的距离拉开,抒发“有情人被硬生生撕开”的悲苦。王曲全是用景语,没有一个字写情,但字字都在抒情。莺莺呆立原地,目随张生远行,她看着张生转过青山,出了疏林,消失在暮霭中,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侧耳谛听,仿佛远处又传来张生坐马的嘶鸣。莺莺和张生虽然在空间距离上越来越远,但莺莺的一颗心却紧紧贴附在张生的身上,心理上永远也不会有距离,这不是一般的悲苦,这是对亲人牵肠挂肚的依恋!感情虽然含蓄,但是却更炽烈也更真纯。

12.解析: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虽是针对诗歌创作而来,但对诗歌鉴赏也同样适用。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求美丽,富余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换句说,就是诗歌描写的景要美,意境要美,使诗中有画。建筑美,主要是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既要有对称的整齐美,也要有不对称的参差美。诸如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便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音乐美, 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因为诗词曲文是用于歌唱,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特别讲求声韵格律的音乐美。例如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对任何一首诗歌的鉴赏只要牢牢抓住上述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般就不会离谱。

答案:从绘画美来看,【滚绣球】描写了张生莺莺马行车随前赴长亭的画面,张生恋恋不舍骑着马儿在前头慢慢地行,莺莺生怕张生离去坐着车儿在后头急急忙忙地追,两人肩并肩慢慢地向前挪移,这一对倩男痴女是多么地不情愿分离!从建筑美来看,【滚绣球】开头两句直接抒情,用对偶的句式,对比的方法,抒发了相见恨晚的遗憾、归去得疾的怨恨。中间六句描写前去长亭的景象,句式整散结合,先用散句写莺莺看到杨柳和疏林触景生情,接着用对偶句加上迭音词,表现了莺莺匆忙惶急的心情,然后又用散句交代原因。最后四句又是整散结合、长短穿插,抒写了莺莺远远看见长亭时的万千愁绪。这种忽整忽散忽短忽长的句式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莺莺内心此时的惶惧不安。从音乐美来看,【滚绣球】大多数句子押韵,而且一韵到底。在节奏上基本上是一句二拍,表现了整齐美。

13.(1)解析:解答此题先要明“当行”是什么含义。所谓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其次,把握好题目测试要求。这是测试诗词中常见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内容看,曲分两层,先写送昭君出塞时旷野之景,后写元帝返宫时宫廷之景,由此体会人物的感情。

答: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解析:对仗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能造成一种对称的整齐美。顶真,又写作顶针,即上句的末字或末几个字与下句的首字或首几个字相同,能造成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和回环曲折的美。

答: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14.解析:这是一道想象作文题,想象时必须以课文为依据,防止胡思乱想。课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张生,但是侧面描写的文字不少。例如【脱布衫】概括地描写了张生的容貌,【小梁州】【幺篇】对其进行了具体描写,《送别》中从莺莺的眼里描写张生的曲句还有:“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最后张生的宾白:“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说明了张生别离的凄苦。描写时要注意的是,张生必竟是男人,胸有大志,又不用担心莺莺变心,所以,他的别离之苦与莺莺是有区别的,二者不宜混同。

答案: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5590.html

更多阅读

《尘埃3》漂移操作说明和演示视频 尘埃3怎么漂移

你还在为如何漂移而烦恼吗?你还是对漂移的概念一无所知吗?你对漂移车辆的调校感到迷茫吗?  你还在为漂移赛中无法刷出高分而愤怒不堪吗?  漂移帝会告诉你怎么做!我的名言就是——只要用心,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是漂移帝!  *注:本篇方法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 诸葛亮的诫子书及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正因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计谋超群,帮助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

转载 《公输》原文与译文 公输九年级原文及翻译

原文地址:《公输》原文与译文作者:紫善 原文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公

转载 比特币本地钱包《Bitcoin-qt》-付款与收款 bitcoin钱包

原文地址:比特币本地钱包《Bitcoin-qt》-付款与收款作者:Hmads【付款与收款】这是最后一篇了,付款与收款及介绍各个的基本功能。在比特币交易当中收款和付款都需要比特币地址。先说说什么是付款和收款,简单来说付款就是给钱别人而收款

声明:《《长亭送别》解读与探究 长亭送别 视频》为网友紫海棠开暖冬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