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在单位体积的溶液内,含有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叫物质的量浓度。
对于定义的教学,通常显得枯燥而呆板,我在回想我在念书甚至教学的时候,多采用的是老师念一遍学生记下来,好一点的老师则会跟学生们说一下定义中的重点之处,比如说:在这个定义中,重要的是一定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浓度具有均一性,与所取溶液体积的多少是无关的。我常常在思考,对于概念的教学能否变得生动而深刻?对于方式的选择,有没有比平铺直叙更加有效的方法?我觉得一定是有的,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但还在不断的摸索阶段。
纠错教学法,也许是个不错的尝试,感谢朱宇老师给予我在应用到化学方面的灵感,为此我会给学生设计一个题目:
1、40克氢氧化钠溶于1升水中,求物质的量浓度?
对于此问题的否定,加深了对于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的认识,但是在此基础之上,还没有完,老师应该抓住机会,再一步深入:
2、40克氧化钠溶于水中形成1升溶液,求物质的量浓度?
这是要注意的是,氧化钠已经于水反应,而 生成了氢氧化钠,所以溶质已经“物似人非”了。对盲目求解的否定告诉我们遇到水溶问题,要先思考是否有反应发生,接着,再深入:
3、40克氧化钙溶于水中,形成1升溶液,求物质的量浓度?
学生会很可能会再上当,因为现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氧化钙和水反应,也知道了要先关注溶质与水的反应,但是又忽略了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因为微溶,所以浓度无法计算(需要知道准确地溶解度的数值),对于考虑周全计算的否定,是同学认识到要对一些特殊物质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有所特别地关注。在此基础上,老师的工作其实只做了一半,在学生的求知欲被完全地激发之后,这时候老师要给予总结性和技巧性的点拨,毕竟,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犯错,而是让学生通过犯错之后而不再犯错,你们就需要老师的提供的总结和技巧,总结要精简,切忌复杂难于记忆,这样还不如不总结,因为学生根本无法记住;技巧要注意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避免盲目地扩大和华而不实。
4、配制0.1mol/l的硫酸铜溶液100ml,需要胆矾多少克?
此题就需要知道像胆矾这种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会释放出结晶水,质量分数会变小但是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最后老师可以总结:溶质溶于水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与水反应,质量分数会增大,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注意氧化钙的微溶问题,什么样的物质会与水反应?这里可以总结四强碱的金属氧化物;对于非金属氧化物有什么可以和水反应?例如:SO3、SO2、NO2等等。。二是与水不反应,注意思考溶解度的限定,三是,有结晶水合物的物质。
5、22.4升NO2溶于水中,形成1升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别看此题很短,但是有一定难度,结合了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等综合内容的一道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我觉得此题应该是探究倒吸问题的起点,也就是说,这种题目应该是一类问题中的一种情况。由此又可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总之,我认为对于概念或者是知识的讲解,不要采取直接记结论的性质,或者结论给出,一定不要让学生只单纯地记住一些要点或者重点,我的意思是:一定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点的重要性或者是定义的要点!如何创设环境?题目就是最好的载体和形式,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把知识点润化在题目中,预设成思维或解题陷阱,然后逐步深入,已潜入深,在纠错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最终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技巧和解题模板,让学生感受到复杂题目的演化过程和难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