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中“怅”字释义辨正 沁园春长沙讲课视频

《沁园春•长沙》中“怅”字释义辨正
2013-9-13吴张泽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沁园春•长沙》中“怅”字,教材解释为“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笔者以为十分牵强。
上片词人写橘子洲秋色,展现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眼前深秋毫无肃杀之气,反而意趣勃发,令词人感慨不已。这一反常态的现象,让只有32岁,参加革命后尚未得志,不得不漂泊辗转的毛泽东心生困惑:自然界如此节律,似乎冥冥之中存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打破人们固有常识,可以左右人间正道。所以,上片末尾词人才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质询。
这一问,包含了一个热血青年对人生过往的反思!
这一问,包含了一个渴望成功者对未来的迷茫!
这一问,包含了一个曾经的自信者对上苍不顺天应人的嗔怨!
尽管词人语气阔大磅礴,也难掩心气郁结!
所以,“怅”字是词人复杂的情绪的集中爆发,是真的惆怅!这才有下片自然而然的回忆。后面的回忆时那饱满的情绪,正好跟上片末尾的状态形成对比。
眼前景象令人失落,而历历往事却是失意现实的最好安慰。
浩浩湘江流淌过多少青春少年的激情与梦想!
巍巍群山传递过多少意气书生的呐喊与力量!
词————人的回忆,慢慢消散了上片流露的困惑迷茫,词作的节奏也就越来越激动昂扬。
惆怅没有了!词人从湘江边漫步的沉思者变成了投身时代洪流的弄潮儿!
下片完成对上片末尾的回答——我们主沉浮。上片意绪低落,下片的正能量才突显得更大,教材编者把上片“怅”字的情绪就解释为“激昂慷慨”不符合人心的实际情况,是为尊者讳的心理导致的误读。
谁说伟人就没有忧伤和哀愁?笔者以为,反而是上片的惆怅,才让我们从下片中读出了伟人的真实。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少年精神”——失意不失志,失意不失态,他们总能在彷徨时唤起生命的正能量。
我想,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定要回归,回归人事、人情、人性啊!
“谁说伟人就没有忧伤和哀愁?笔者以为,反而是上片的惆怅,才让我们从下片中读出了伟人的真实。”堪称点睛之笔。
虽是一则对教材注释的指瑕文字,区区不过700余言,但尺幅之间,文气贯通;思辨之际,诗意盎然,才情蓬发,与《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之意境,激扬文字之意气,颇有共振谐合之感。张泽醉心语文教学,质疑陈词滥调,独抒真知灼见,性情与功力,尽在其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5456.html

更多阅读

缥缈孤鸿影痴情小儿郎——评《火帅》中的潘少春上 潘少春

缥缈孤鸿影 痴情小儿郎——评《火帅》中的潘少春(上)(一)一直到第九集,少春的出场都很少,令我可以放心地在二倍快进状态下研读字幕,看一出哑剧。记得有冰迷曾经说过实在受不了《火帅》中七大姑八大婆的聒噪,恨不能冲进电视里给她们每个人的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乾隆朝《清实录》中对弘曕的记载_宁静海 一片宁静海

儿时常去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平安西大街43号),清代曾为果亲王府,如今已无王府遗迹。清明踏青时曾路过此地,回家后出于兴趣翻看了乾隆朝《清实录》中关于第二代果亲王的记载。为什么不是第一代呢?主要是因为手边只有乾隆朝的部分……

声明:《《沁园春•长沙》中“怅”字释义辨正 沁园春长沙讲课视频》为网友泪凝于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