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神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文王的次子——太子姬发。
周文王原配夫人为大姒,太姒是大禹的后裔有莘国姒氏的女儿。太姒为人仁义而深通为妇之道(仁而明道)。她的这一名声传出之后,让当时还很年轻的姬昌很是喜欢。
于是,在送过聘礼之后,姬昌便亲往有莘国前去迎接。从周地到有莘国必须要经过渭河,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心爱的女孩的喜爱之情,姬昌让人集结了很多条船,然后再在船上铺上木板(造舟为梁),宛如平路。
姬昌的这一举措,更是赢得了太姒的芳心。迎亲队伍就这样一路顺利地回到了周地。
来到周地以后,太姒开始向自己的婆婆太任学习,从早到晚一直忙个不停,坚持勤劳持家、勤俭持家,从来都不让家人拿公家的东西来供自己享用。
平时文王为国操劳、到处奔 波,为了让自己的丈夫安心工作,太姒总会把家里的大事小事打理的井井有条,从来都不让文王为家事而分心,跟别说地无事生非了。
每个成功男人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此言不虚!
文王和太姒一生生养孩子十余人,其中男孩十人,他们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三子姬旦(也就是后来的周公旦)、四子姬鲜(即管叔鲜)、五子姬度(即蔡叔度)、六子姬振铎(即曹叔振铎)、七子姬武(即霍叔武)、八子姬处(即成叔处)、九子姬封(即康叔封)、第十子姬载。
太姒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在身体力行地抚养和教育着这十多个孩子,从来都没有教过他们一件有悖常理和道德的事情。
所谓“养育”二字,是有着双层含义的,并不是简单的抚养孩子那么简单。
养育、养育,既有“养”又有“育”。养是抚养,育的教育。只养不育,不能称之为养育。如同现在很多父母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留守在家的独生子女那样,孩子犯错后,老人从来都是一笑了之,从来不指出孩子犯了什么错,该如何改正;一旦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发生矛盾,自己总会露出最凶猛的一面来“护犊子”。其实这样恰恰对孩子最为不利,他们会充分利用你这把很实用的保护伞,继续“犯错”,直到陷入罪恶的深渊。
所以,在太姒的精心教育下,才培养出了周武王、周公旦等等优秀的帝国接班人和高级管理人才。
其实,周文王在去世之前,就已经为自己的后事做好了安排。当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储君一事。
经过自己的观察和各方面的考核,周文王效仿自己的祖父古公亶父,放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条框,果断选择次子姬发为太子,将来一旦自己宾天(没错,是宾天,非殡天),由他来接替自己的位子,继续带领周人完成自己的梦想。
临走前,姬昌让太子姬发,在自己的床边给姜太公行跪拜大礼,让他拜姜太公为师(至于有些小说里面说到,姬昌让姬发拜姜尚为义父,由于没有史料为证,这里不敢苟同)。
先生,拜托您啦,虽然您之前是我的老师,但是现在我依然把自己赋予重望的人也交给您,还得继续烦劳您对他多多指点。您对我们周家的大恩大德,我们周人将永世不忘!
然后,他又把自己的众多孩子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最后的训导。叮嘱他们一定要恪守为臣之道,多位国家的强盛出谋划策,共同辅助姬昌治理国家。
好了,说了这么多了,我有点累了,想休息一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周文王,一路走好,历史是不会忘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