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不过其中最稀罕的,是带有神奇色彩的墨猴。据清代《武夷山志》:“珍猴小巧,大仅如掌”。“珍猴”即墨猴。体型小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笔猴,是古代文人的宠物。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墨猴,因能够帮助主人磨墨而得名。笔猴一旦累了,就会钻到大笔筒里休息,或钻到抽屉角落里睡觉。主人只要略施花生、豆类、硬果,就能维持它的生存。广西阳朔县也有此记载。
著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筑精舍著书立说时,也饲养驯化过墨猴,称其灵巧便捷,善察颜观色,以为主人劳作而显快乐。俞斯昭在《旧京杂忆》中记载,“墨猴胆小怕见生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瞅。当时墨猴蹲在书桌一方端砚上面,身高大约七八寸,毛皮灰黑色。它什么也不吃,只是舔砚台里的墨,墨当然是上好的胡开文徽墨,最好是宋明年间的陈墨,那时已不好淘换了。”
只是现在书画风雅之事难得有心,墨猴在清代也是高价难求,现在应该已经绝迹。而古墨都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现代墨品断难满足墨猴的口味和健康。所以只能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感叹得那样,“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
这个是新闻报导中的指猴,也许绝迹的 墨猴就该这个样子,或者与其与近亲。
在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狨猴,又称指猴。这种猴长大后身高仅10—12厘米,重80—100克。新生猴只有蚕豆般大小,重13克。这种猴子喜欢捉虱子吃,且生性温顺,因此饲养它们便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