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通宝琐议
日前,泉友张海松发《无眼不缺——大齐通宝》博文,文中配生坑“大齐通宝”一品。今日泉友阿骨打保机亦发不同版别的银铜“大齐通宝”三种。借二友声势也发几枚“大齐通宝”以为奉和,顺便谈谈“大齐通宝”的相关问题。
过去泉界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大齐通宝”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铸币。徐知诰曾为徐温养子,南吴天祚元年(935)被封为齐王。天祚三年十月徐知诰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大齐通宝”或铸于此时。升元二年四月,徐知诰自称系唐玄宗后裔,还姓李,改名昪,改国号为大唐。由此“大齐通宝”铸行短暂,存世极罕,泉家亦将其归入南唐钱。
过去“大齐通宝”面世仅两枚,一枚左上方缺一角,称为“缺角大齐”;另一枚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戴熙(1800—1860),字醇士,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内阁学士,曾官拜礼部、兵部侍郎,著有《古泉丛话》四卷,为著名钱币学家和收藏家。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入杭州,戴熙投池自尽,“缺角大齐”也不知所终。据说后人为了得到这枚珍罕钱币,竟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据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古泉学家戴葆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叔驯重金购得,张对“大齐通宝”珍爱有加,自号“齐斋”。抗战爆发后张氏旅居美国,“四眼大齐”也下落不明。
新中国建国前,少有经考古人员科学发掘出土的钱币,珍稀钱币多来源于古玩市场,为当时的藏泉大家互相讨论鉴定而得以确认,“大齐通宝”也是如此。正是这类钱币,奠定了新中国馆藏钱币文物的基础,被新中国的钱币专家奉为至宝,藏在博物馆里增一枚嫌多,缺一枚嫌少,除此之外一律斥为赝品。上述藏泉大家有关钱币有无、真伪、归属等问题的论述更被奉为金科玉律,一字不能更改。捧着纸张发黄的老钱谱陈陈相因六十余年少有建树、乏善可陈,难道我们的专家们还不感到羞愧吗?还感到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在大雅之堂上颐指气使,否定这否定那吗?新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认为“大齐通宝”“版式单一”、“迄今大齐钱真品尚未发现第三枚”,真乃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让实物自己来说话吧。张海 松、阿骨打保机两泉友所发“大齐通宝”已有四种版式。下面笔者再发四枚不同版式的银铜小平钱和相同版式的两枚折三型银铜钱,请泉友鉴赏。可见“大齐通宝”不仅有第三枚,而且有多种版式。
其中图一为银质小平钱,与阿骨打保机泉友银质小平钱为同模钱币;图二与图一所列钱币大同小异,大字一捺有不同;图三与张海松钱图基本一致;图四与阿骨打保机第一枚铜品为同一版式;而阿骨打保机的第二枚铜品“宝”字为“八足宝”,笔者未收集到。就以上小平钱看已经有五种版式。需要特殊指出的是图四所列与阿骨打保机第一枚铜品是同模钱币,其钱背上下左右钱肉与外缘交界处有四个小圆坑,为有意铸成。其用意何在现已不得而知,可能与迷信有关,但未见第二例与此相同的钱币。笔者认为“四眼大齐”即在这四个小圆坑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说“四眼大齐”的小孔为扎毽所致,可能也是附会杜撰,因为扎毽的羽毛一般都扎在穿孔中,插在四个小孔中不好固定,也不坚固耐用。倒有可能是为编制手工艺品穿丝线系挂坠穂等而钻的孔。图五和图六是银铜两枚同模折三型钱。这种钱笔者见过几枚,共同特点是大字左撇、宝字右肩被有意錾残,多枚钱币均如此,证明不是行用后所致,而是钱模即如此。而作为国家铸钱机构,工艺流程中出现这样的疏漏更无可能,只能解释为有意所为。
最后就“大齐通宝”的归属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大齐通宝”近年多出于北方,而徐知诰大齐国位于南方,除两枚残缺钱币外,南方反而多年未见此钱,此矛盾一也。徐知诰所建大齐国仅短短几个月时间,不可能铸行这么多版式的钱币,此矛盾二也。所以笔者认为“大齐通宝”很可能为宋金时期伪齐刘豫政权所铸的国号钱。刘豫虽然铸有“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三种年号钱,但国号钱年号钱同铸不乏先例,开国先铸国号钱、行用一段时间后再铸年号钱亦有可能。如果确实如此,“大齐通宝”折三型钱大字左撇、宝字右肩残损亦可得到圆满解释。即伪齐是金的属国,钱模是由金颁发的,或者伪齐须送钱模由金审定,金是不会允许刘豫妄自尊大的,所以錾残大字一撇,伤及宝字右肩。强权之下哪有道理可讲?刘豫大失体面也只能忍气吞声。这些问题还有待寻找证据进一步论证。
正是:
戴宅掘遍不甘休,
故地金疆信可求。
抱守残缺成笑柄,
大齐诸版或归刘?
图一,大齐通宝银质小平钱
图二,大齐通宝铜质小平钱
图三,大齐通宝铜质小平钱
图四,大齐通宝铜质小平钱
钱背上下左右钱肉与外缘交界处有四个小圆坑
图五,大齐通宝铜质折三型钱,大字左撇、宝字右肩残
图六,大齐通宝银质折三型钱,大字左撇、宝字右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