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是物理学上描述黑体电磁辐射能流密度的峰值波长与自身温度之间反比关系的定律,其数学表示为:
式中
- 为辐射的峰值波长(单位米),
- 为黑体的绝对温度(单位开尔文),
- b为比例常数,称为维恩位移常数,数值等于2.897 7685(51)× 10–3m K
- 几个不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的电磁波谱(横轴为辐射的波长,纵轴为相应的能量密度)。维恩位移定律描述的就是辐射峰值随黑体温度变化的关系。
维恩位移定律说明了一个物体越热,其辐射谱的波长越短(或者说其辐射谱的频率越高)。譬如在宇宙中,不同恒星随表面温度的不同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温度较高的显蓝色,次之显白色,濒临燃尽而膨胀的红巨星表面温度只有2000-3000K,因而显红色[1]。太阳的表面温度是5778K,根据维恩位移定律计算得的峰值辐射波长则为502nm,这近似处于可见光光谱范围的中点,为绿色光[2]。但实际我们看到的太阳是黄色的,这和各个波长成分的光所做出的贡献有关[3]。
与太阳表面相比,通电的白炽灯的温度要低数千度,所以白炽灯的辐射光谱偏橙。至于处于“红热”状态的电炉丝等物体,温度要更低,所以更加显红色。温度再下降,辐射波长便超出了可见光范围,进入红外区,譬如人体释放的辐射就主要是红外线,军事上使用的红外线夜视仪就是通过探测这种红外线来进行“夜视”的。
本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维恩(WilhelmWien)于1893年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经验总结提出。
频率形式[编辑]
用f表示频率,单位赫兹,则维恩位移定律可表示为以下频率形式
- 是数值求解最大值方程得到的常数;
- k为玻尔兹曼常数,
- h为普朗克常数,
- T为绝对温度(单位开尔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频率形式中的辐射能流密度定义为“通过单位面积、单位宽度的频率带在单位时间中辐射出的能量”,而波长形式的辐射能流密度则定义为“通过单位面积 、单位宽度的波长范围在单位时间中辐射出的能量”,因此和对应的并不是同一个辐射峰。所以和波长形式中的不满足频率×波长=波速的关系式,即:
其中c表示光速。
注释[编辑]
- ^可见光颜色的波长从长到短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 ^整个太阳光光谱完整覆盖(且超出)了可见光光谱范围,使得太阳光(在没有大气的情况下)呈白色。至于人们在地上所看见的红日、蓝天等现象,都是由于大气层气体分子对短波长光线作瑞利散射(Rayleighscattering)的结果。
2,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Stefan-Boltzmannlaw),又称斯特藩定律,是热力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其内容为:一个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辐射出的总能量(称为物体的辐射度或能量通量密度)j*与黑体本身的热力学温度T(又称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其中辐射度j*具有功率密度的量纲(能量/(时间·距离2)),国际单位制标准单位为焦耳/(秒·平方米),即瓦特/平方米。绝对温度T的标准单位是开尔文,为黑体的辐射系数;若为绝对黑体,则.
比例系数σ 称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或斯特藩常量。它可由自然界其他已知的基本物理常数算得,因此它不是一个基本物理常数。该常数的值为:
所以温度为 100 K 的绝对黑体表面辐射的能量通量密度为5.67 W/m2,1000 K 的黑体为56.7kW/m2,等等。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是一个典型的幂次定律。
本定律由斯洛文尼亚物理学家约瑟夫·斯特藩(JožefStefan)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分别于1879年和1884年各自独立提出。提出过程中斯特藩通过的是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玻尔兹曼则是从热力学理论出发,通过假设用光(电磁波辐射)代替气体作为热机的工作介质,最终推导出与斯特藩的归纳结果相同的结论。本定律最早由斯特藩于1879年3月20日以Überdie Beziehung zwischen der Wärmestrahlung und derTemperatur(《论热辐射与温度的关系》)为论文题目发表在维也纳科学院的大会报告上,这是唯一一个以斯洛文尼亚人的名字命名的物理学定律。
本定律只适用于黑体这类理想辐射源。
3,
电磁辐射强度单位(2)功率密度 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接收或发射的高频电磁能量。功率密度的单位是瓦/米2(W/m2)。例如,“40瓦/米2”可以简单理解为1平方米面积上接受到40瓦的电磁能量。在高频电磁辐射环境评估时功率密度常用MW/cm2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