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校里做名师,真好!真的好!!都是个教语文的,你若是在村学里教,人们一联想就是孔乙己;你若是在省实验中学里教,人们自然就和孔夫子挂上了钩,你看北大的孔庆东,不就宣称是孔子的73代传人吗?要是村学的童子之师,谁信!不过,咋一看高云老师,还真不像名校里教语文的,既不儒雅,也不清秀,整天穿着一双球鞋,好像--一随时上场的运动员。高老师曾说有三个得意弟子组成一“猥琐门”,共推其为掌门人,看看“猥琐门”这三个字则容易想象此门弟子的形象多么邋遢庸俗,其实未必,“猥琐门”无非是个障眼法而已。而且此“门”的门槛之高,一般浊物皆拒之门外。高老师的形象不能贴上“风流”的标签,倒是能用“倜傥”这个古词来形容。其实,有时往往是穷人非常在意自己的打扮,反而是有钱人不怎么在意。因为有的穷人怕别人知道自己穷,所以拼命装成有钱人;相反那些有钱人,有实力作为底气,自然就没有必要刻意通过服装表现出来。
高老师天生的乐观豪爽,他的笑最具特点,所到之处,时闻他“哈哈哈哈……”的笑声,他的笑不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类型,而如帕瓦罗蒂高歌《我的太阳》般辉煌、磁性、震撼。他是最典型的“人气王”,走到哪儿,哪儿就笑声辉煌,人气兴旺。就连睡觉打个呼噜,也必定是帕瓦罗蒂式的高亢明亮。高老师爱打篮球,也必定成为山西队的铁杆球迷,常要到山西主场过把看球瘾,所以特关心主队命运。山西队负于北京队,高老师尤对裁判愤愤不已。那天出题正巧北京队和广东队首场比赛,北京胜出,高老师爱憎分明,情感天平明显倾向广东。并断言,北京队再不会胜一场,必1:4败于广东。可惜广东廉颇老矣,结果正和高老师预测相悖,不知电视机前观战的高老师作何感想。
读《水浒》时常见用“仗义疏财”四个字形容宋公明,没有这四个字,就当不了带头老大,坐不上第一把交椅。朋友相聚,高老师总是那种抢着买单的人,不会像孔乙己似的排出几文大钱,衣兜里一抽都是大钱。高老师在省城或出题或开会,每次都是他招呼大伙儿,到某某地方吃头脑去,喝丸子汤去,同去同去。不由分说赶着大伙去了,自然每次都是由他掏腰包。前些日子在山大商务学院试阅卷子,临结束时,山西师大的武院长说,明晚大伙聚聚,高云准备好酒。高老师第二天就带来了两瓶20年陈酿老白汾,他把这些事儿看成自己的义务。现在学校的老师们都成了焦裕禄:焦急、郁闷、忙碌。高老师是个例外,活在魏晋,他是名士;活在明清,他是侠客;活在当代,也就是个教语文的。没办法。
高老师爱喝酒,是否朔州偏寒,人天生嗜酒?天生海量?今年在铁道大厦开研讨会,因为我们几个外地老师过来了,高老师中午已经喝了不少酒,晚上坚持要过来聚聚,聚聚就是喝酒的别名,然后由他爱人做司机,陪同而来,真个是夫喝妇随。按理说,高老师这等老司机,即使喝得“酩酊”,也不会沉醉不知归路,也能酒后驾驶,安全驰抵家中,但他随心所欲,绝不逾交通之矩。有酒同喝,有茶共品。高老师知我浸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久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某次送我一盒“金骏眉”茶叶。下次出题时说:上次送你茶叶,未敢告知价钱,恐你不受,那茶叶上万元一斤。这价钱可把我唬得不轻,可惜我喝茶就如栊翠庵妙玉所嘲讽的那种驴饮,深感自己暴殄天物,获罪陆羽。窃以为像高老师这般仗义疏财的豪爽之士,应当是把酒临风,即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豪情,少不得粪土几下当年或当下的万户侯。但高老师是个例外。我俩经常一起命题或开研讨会,他关心操心的多是身边的人和事,很少谈及国家政治,替老胡老温操心的多是退休后在公园晒太阳的老同志们。或许高老师经常喝酒,定期清洗胸中块垒,故而没有积淀下不利于稳定和谐的东西。他如果活在五七年,不会成了右派;如果活在文革,也不会成了造反派。
名校名师大都很牛,尤其从普通中学一进名校就把原来学校的蚊子如何吟唱给忘了,一成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更成了政府钦点的状元、大师,如一尊威风凛凛的神,让人顿生高山仰止,顶礼膜拜之心。一朝成名,做个讲座,常常就是一波浪壮阔、此伏彼起的吹牛篇,但从普通中学到名校的高老师是个例外。听他几次讲座,都颇为平实,讲得实实在在,感到内力绵绵不绝,没有用眼花缭乱的花架子,刻意表现自己名校名师的身份。高老师是个聪明人。他大学同班同学小平老师曾说,当年在山西师大中文系上学,班里有两团“云”,一曰高云,一曰郭云。郭云很勤奋,但成绩平平;高云不怎么去上课,总在宿舍蒙头大睡,但考试老是名列前茅。郭云不服,偷学高云,觉是睡足了,但成绩一跌千里。
高云老师属于那种有天分,文字感极佳的语文老师。我常恃颇为理性,思虑细密,出题无缝可觅,却屡屡被高老师窥出破绽。和他讨论题时,明显感觉到他清晰锐利的思维弥漫在文字中的每个角落。有次出题,我选了《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一段,就文中黛玉死前所言设一题,“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自觉穷尽句意。改天高老师和我论及此文,他和学生居然从“并”与“好歹”中又觅到缝隙。“我这里并没亲人”——“并”字潜藏意思是人们认为黛玉这儿有亲人,用一“并”表示确定无疑的口吻,更含有辩解的意思。“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好歹”看似要求很低,其实乃黛玉之底线;底线就是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步,用生命守护着的地方。精读如此,夫复何言。
我20左右在村学当民办教师时,村学校长有一名言:扛得动一根粉笔的人就能教个语文。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这么多年,语文教师队伍里不断充实一些闲杂人员。高云老师很感慨:“如果最优秀的人都做语文教师,中国的教育就有希望了,中国就有希望了。”他看起来活得洒脱自在,实际心情是颇为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