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黄酮(isoflavone)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存在,也具有雌激素的功能,主要存在于豆类植物中。在研究大豆蛋白是否具有保健功能的过程中,人们的目光很自然地瞄向了这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
女性的更年期症状,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以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子宫癌等与激素分泌有关,所以很多年来补充激素是减缓更年期症状的主要手段。因为激素疗法在医学上争议较大,其潜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常规激素心存疑虑。动物实验显示异黄酮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够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胆固醇,以及抑制更年期后的动脉硬化等等。这些结果引发了人们美好的猜想:把这种植物雌激素浓缩分离出来,会不会带来巨大的福音?作为保健品甚至药品出现的异黄酮,一时风靡世界。它具有着让人们放心使用的最大卖点——“纯天然的植物精华”——许多人会本能地相信:不管它的疗效如何,至少不会有毒副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大豆蛋白显示了一定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而且低纯度的蛋白效果甚至更好。因为异黄酮在大豆蛋白的常规分离流程中并不能被去除,但是浓度会降低,人们很自然地猜想实际起作用的物质是不是异黄酮。为了检验这一猜想,许多研究机构检测了各种浓度的异黄酮对血液胆固醇的影响。从1997年到2004年间报道的19项此类研究中,只有3项研究显示了低密度蛋白胆固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其下降幅度在几个百分点的水平。如果把这19项研究的结果汇总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则是没有下降。其它的血液指标,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酸酐油酯等,也没有受到异黄酮的影响。
这个结果让人失望,不过还不会太打击人们的信心。毕竟人们对于异黄酮的更多期望,还是在于它的雌激素活性。有少数研究显示了些许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在6周之后就消失了,而其它的研究则根本没有显示出预想的作用。长期追踪的研究发现,服用宜黄酮的实验组更年期症状减轻了40%-60%,但是不服用异黄酮的对照组也有同样的减轻幅度。与此对照的是,服用常规雌激素的组其症状减轻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基于这些研究,可以认为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并不能真正减轻更年期症状。雌激素的另一种作用是减少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异黄酮具有这种功能的假设得到了一些人群调查和动物实验的支持。然而,目前的临床实验并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和跟踪时间来得到可靠结论。虽然报道的研究很多,但是结果迥异。对更年期后的猴子进行了3年的跟踪是目前对灵长类动物进行的最长时间的实验,其结果是异黄酮没有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而真正的雌激素却如预期的那样增加了骨中的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这些结果,对于异黄酮减缓更年期后骨质疏松症状的假设,既不能证实也不能否定,只能说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长时间的跟踪。
异黄酮保健作用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与异雌激素有关的癌症,乳腺癌和子宫癌,还有因其抗雄激素活性可能有效的前列腺癌。最初的猜想是流行病学的调查,豆类食品盛行的亚洲人中这些癌症的发病率比欧美人低。一些动物实验和病例对照研究似乎也支持这一猜想。然而,临床实验的结果却令人沮丧:研究不少,却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些研究显示有效,别的研究却又显示无效。这个领域的重要综述认为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都不足以证实异黄酮对于癌症具有正面的作用。
虽然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空中楼阁,如果对于异黄酮的研究结果到此为止,倒也问题不大。按照许多人的想法,反正“天然的植物精华”不会有毒副作用,对于疗效则完全可以“宁可信其有”。科学研究让人郁闷的地方在于,本来是要证实异黄酮有正面作用,结果正面作用没有确认,却发现一堆可能的负面作用。比如有研究发现异黄酮会促进更年期后女性的上皮细胞增生,而该现象与癌症发生有关。动物和细胞培养试验也发现了异黄酮诱发癌细胞的现象。2002年《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的一篇报道发现异黄酮能够损伤老鼠的乳腺和免疫系统。那篇文章认为异黄酮含量较高的婴儿配方豆奶有可能损害婴儿发育,而成人大量摄入异黄酮也可能有潜在危害。尽管还没有足够的研究确证这些潜在危害,目前用于婴儿配方豆奶的大豆蛋白还是都额外经过了一个去除异黄酮的步骤。2004年发表了一项观察时间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154个更年期后服用异黄酮制剂的的女性中有6人出现了子宫内膜增生,该症状是一种癌症前体,而不服用异黄酮制剂的对照组却没有一个人出现该症状。美国心脏协会(AHA)2006年发表的科学报告在综述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异黄酮保健治病功能的研究之后,基于所有的保健功能都没有可靠数据支持,却又存在着可能的危害,“不推荐在食品或者药品中补充添加异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