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傍晚在五道口比格餐厅跟一个两年没见的同学吃自助。那同学两年前跟我一样,都在清华大学读大一。当时我们都报了新东方学校的10000单词班,是在新东方的课堂上认识的。大一结束他转学去了英国。
如今听他说,他在英国本科毕业(只需要三年),准备读研究生,而且还开办了一家企业,已经在香港注册,并且开始在非洲和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开拓市场。
我们都讲了这两年在大学生活的经历,这一对比给我的心里震撼不亚于邓小平当年参观日本新干线。
大二上学期他在英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学习压力来自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一般需要花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来完成,每周都有进度表,这一周的进度没完成,就会耽误下一周的进度,这样每一周都环环相扣,让人不敢放松;生活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安排宿舍和食堂,住宿、吃饭、交通都要靠自己在外解决,一旦掌握不好,花钱如流水,就会入不敷出。
而我在国内每天忙着上课,一心只读圣贤书,偶尔忙中偷闲到操场上或者树林里散散心,独自思考一些问题。学校里宿舍、食堂一应俱全,每天的交通都靠骑自行车在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穿梭,生活环境相对宽松。
大二下学期,独立自主的生活需求已经培养了他自主探寻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他开始参加朋友介绍的一些创业项目,对创业的门路有所了解,并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企业。
而我依然在忙着上课,上课之余根据自己此前的思考,发表了两篇无关痛痒的低水平论文。
大三上学期,我那同学在暑假探访几个国家以及国内数个城市,在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创办企业的详细计划,并且开始联系和开拓经销渠道,寻找所需要的资源。
而我在宽松的生活环境中继续学业,为凑学分绩推研而打拼,在对以后事业方向考量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有所忧虑,并兼职写稿积累经验。
大三下学期,我那同学的企业开始在非洲和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布局,积极开拓市场[],并且与原来在清华的同学联系,借力清华同学的专业优势打造创新优势。
而我这学期为了拼学分绩直博,选了51学分的课,每天都在无休止的上课和作业、论文中度过,并没有太多时间思考以后的事业,更不用说该在大学窗口期为事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铺垫。
让我感慨万千的是,两年前我和那同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那同学已经布局好未来,而我才刚刚起步。
归根结底,我们在清华和我那同学在英国,作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以致于驱动我们前进的压力和动力也有很大差异。
我那同学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任务,就不敢放松每一个小步,而且对任务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而我们在清华只要按照课表上课,作业来一科做一科,考试来了再安排时间复习突击,就可以过关斩将。
我那同学切身体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精打细算的压力,实际的压力促使他迫不及待地开展自己的事业,对事业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而我们在清华生活压力相对较小,需要跟校外打交道的场合不多,在生活费用上即便家里经济有困难的同学多半只会想到通过勤工俭学补足一时的生活之需,缺乏对事业的深谋远虑。
我那同学在自主自立的氛围中独立思考,一步一步摸出自己的方向走出自己的路,他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全球;而我们在清华依旧遵循着学长学姐的谆谆教诲,为提高学分绩推研、出国而卖力学习,为在学生会中无关痛痒的晋升成败而或喜或悲,我们的视线总是在象牙塔里来回反射。
我那同学说他学校周围可以去的地方只有酒吧和赌场,两个地方他都不爱去,到英国以后感觉自己心特别静,可以冷静地考虑各种问题;而我们举头望见各种酒吧、餐馆、电影院、歌舞厅、商场,以及电脑屏幕上的电影和游戏,而低头想到未来走向社会所面临的高房价,以及眼前让人感觉乏味的学分绩,叫我们的心随着社会的浮躁而浮躁,本来应该清静的片刻却总受到无数杂念的干扰。
与久别的朋友一见,我决意不能再细步慢走,要找准方向起跑腾飞,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快。而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计划,正是快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