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兰·巴特和《神话学》 巴特神话学

关于罗兰·巴特和《神话学》

babysitter 发表于: 2009-10-27 13:07 来源: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关于罗兰•巴特和《神话学》




  一、作者生平及学术思想介绍:

  1、生平:

  罗兰·巴特(1915-1980)在符号学,精神分析批评、解释学、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等领域有卓越建树,作为结构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之一,他被学界公认为法国文学符号学和法国新批评的创始人。

  1915年11月2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未满周岁,1916年10月26日父亲路易·巴特于北海战役中阵亡,随后跟随母亲迁往法国西南小镇巴荣纳度过童年。1924年,母亲带着他和哥哥搬到巴黎居住,并接受中、小学教育。1934年左肺严重患病。

  1935-1939年间就读于巴黎大学,主修古典文学,修读法国文学、拉丁文及希腊文等科目。1939年起,多处担任中学教师。1941年10月,肺结核病复发,在巴黎学生疗养院进行第一次长期疗养;1943年7月,肺病蔓延到右肺,进行第二次长期疗养至1945年。1946年2月末,肺结核痊愈。

  1948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法国文化中心担任图书馆助理,接着担任教师,随后成为布加勒斯特大学讲师;1949年,转往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担任外籍教师;1950年,返回巴黎,与母亲共住塞尔万多尼街11号,任职于出版社、学院与学术机构。
关于罗兰·巴特和《神话学》 巴特神话学

  1976年巴特以其欠缺研究生资历的背景(据说50年代末列维·斯特劳斯还曾否定过巴尔特参加研究生论文计划的资格),在米谢尔·福科推荐下,得以破格进入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担任法兰西学院的文艺符号学系主任,挽臂随其步入就职讲演大厅的是其母亲。8个月后,与其厮守一生的母亲故世,巴特顿失精神依持。

  1980年2月25日下午3时45分,在出席社会党领袖密特朗招待文化界名人午餐会后,巴特和几位政治家在穿过法兰西学院门口的学院路时,被一辆洗衣店的小卡车撞倒。不久,伤势即有所好转,且能接待来访者,但在3月26日,时当盛年的巴特却突然逝世(有人认为他是“自愿”随母而去)。此时距离他登上其学术事业顶峰,进入法兰西学院,仅有两年。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倏然离去,恰恰契合他优雅神秘的形式主义气质。

  2、学术思想的转变轨迹

  罗兰·巴特的一生,不去细数他生活的经历,倘若限制在写作区域的话,也是传奇的一生。有人说:“他永远是个推陈出新的大师,是个文本历险主义者”。

  1)社会神话研究:1953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写作的零度》问世,这给巴特带来了一些声誉,它是巴特针对萨特而写的一部以文学文本为主要内容的书,在这里,巴特运用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到了《神话学》的问世,巴特在巴黎知识界才逐渐被人瞩目,这本书收集了巴特在50年代中期写的大量神话随笔,无疑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结构主义立场:60 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盛行时期的到来,巴特在1963年也完成了《论拉辛》这部著作,在这里,巴特采用新批评的方式与法国批评界的保守主义者进行了一场犀利的论战,它是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混合物。而结构主义有另外两部著作《符号学原理》和《批评文集》,前者对符号学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它明显受索绪尔的影响;后者则在鼓励当时的先锋派,即罗布·格里耶和布莱绪尔,为其作了有力的辩护。然而,就在标志其符号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巨著《时装体系》问世的同时,巴特却在这部著作的序言(1967年2月撰写)中宣称,他的符号学历险“已经过时”,这本书中所提出的东西“已经属于符号学的某种历史”。

  3)解构主义风格:在罗兰·巴特后来的几部著作中,即《符号帝国》《S/Z》《萨拉金》等,巴特离结构主义就非常遥远了,他将规范的现实主义文本一个个拆得粉碎,有人把他的这个时期称为后结构主义时期,也有评价说是解构主义的转向,尤其以论文《作者之死》作为标志。而到了巴特的晚年,他更倾向于自己的“快感”,为此,他写下了《文本的快感》《恋人絮语》等著作,在这里,巴特自己把它们归入“道德”的文类。

  巴特的写作轨迹就这样通过一部部的著作展现出来,他不断对自己进行着反叛,他并不是思想上的摇摆不定,而是用自己的“始终如一的情感、思想与感激”来反叛社会的权势。从这里也正可以看出罗兰·巴特以他对社会生活的热情来感悟这个世界,同时又充满了他理性的构建,当然不乏也有借鉴他人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特的一生,特别是他写作的一生,对于知识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热情,同时又在理论的世界中印证着他的感悟。

  二、《神话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观点:

  节选部分选自巴特在1957年写的《神话学》一书,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1、写作背景:

  本文的节选段落源于巴特的《神话学》(Mythologies)一书。罗兰·巴特写作《神话学》的年代,正是欧美流行文化产品大量出现的时代。在他的作品里表达出一种必须创出新理论来谈论它们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读这些包含在事物中及其媒介再现中的信息。巴特广泛地运用了索绪尔从语言学中发现的符号学概念,而发展出他独特的符号学架构,为一个又一个流行文化事件做出诠释。由此这一分析方法才开始在学术界流传。

  2、主要内容:

  《神话学》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的标题为“流行神话”,收集了巴特在50年代中期写的大量神话随笔。巴特从符号学的观点,对当时法国社会中的流行神话提出反省与批判,文章题材很广,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一部电影,一场表演,一场展览,甚或报章杂志上的一张相片等等。

  第二部份标题为“现代神话”,是一篇符号学的专论。在这里,巴特将“神话”视为一种言谈,一种符号体系,一种被窃的语言。他用符号学的结构来解析神话的概念,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让读者清楚的看到在流行文化中的神话及其发展建构的轨迹。这也可以说是第一部份「流行神话」的方法论。两部分相互应证。

  3、主要观点:

  罗兰·巴特将“历史决定”与“自然法则”的混淆称之为“神话”,他认为“神话是一种语言”,“它是一种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种形式”。[xii]也就是说,神话这种语言的目的即是将历史表述为自然。所以,神话学就是力图揭示种种伪造的“自然法则”,也就是发现隐藏于日常世界背后的种种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制造者的企图。因此,在罗兰·巴特眼里的世界已经不再是由一些简单的事物构成,这些简单的背后都隐匿了不同的立场、价值判断和别有用心的、甚至是阴险的涵义。

  神话是在一个已存在的符号链上再次形成的符号,它是一个“第二秩序的符号学系统”。在第一个系统也就是语言系统中,所指填充空洞的能指形成完满的符号,为了言语上的明确,此符号被称为意义;这一符号不仅仅是第一系统的最终名词,它也是第二系统即神话系统的第一个名词,它充当着神话中的能指,在这一层面上,我们称其为形式;同时,神话系统中,所指被命名为概念,符号被命名为意指作用。

  在时尚杂志的广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佩戴着奢侈品的女模特。这些奢侈品是能指,它的所指是时尚和品位。而在这样的广告里,这些佩戴奢侈品的模特这一符号,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变成了神话的能指,这个能指就是奢侈品让人如此美丽高雅,它代表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梦想和价值判断。我们被广告打动后,表面看来只是接受了一个品牌,一件奢侈品,其实已经接收了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

  三、节选文章的主要内容:

  1、《人造黄油的运作》

  该文以人造黄油的广告为例,揭示了思想接种这一神话的修辞手法是怎样起作用的。巴特认为,人造奶油是一个被广告美化成可以代替黄油的天然而又实惠的高度人造材料。广告先承认人造奶油的不完善之处,然后吹嘘它的好处,这种广告手法等于是提供了一个对其缺陷进行批评的接种预防。他认为,类似的运作也体现在对军事、教会、资本主义的讨论中:罗列出它们的局限性是为了突出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2007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就是一个“人造黄油运作”的实例。该剧讲述一个单纯善良的农村少年,经过军队大熔炉的锤炼,成了一个兵王的故事。抛开故事表面的成长和励志意味,其实是许三多作为个体的人逐渐被国家的意识形态召唤,最终成为“工具”的过程。军队里的训练和要求是残酷无情的,但是军队里有一群可敬可亲的军官,帮助许三多不断的成长,在其中不但有很多生活化的感人的细节,还有激情,男人的尊严和光荣。剧中的诸多场景(如表征着现代化战争的装甲兵;表征着国际化的身着类似欧美特种兵部队服装、脸上涂抹着油彩条纹的“老A”;以及对普通人发起询唤的钢七连的入连仪式等等)具有神话化的特征,更满足了深陷庸常乏味日常生活中的观众的猎奇心理,因而也就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士兵突击》一剧中,我们见到的军营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甚至纯粹的。在这个军营中,纪律严明,竞争公平,官可敬,兵可爱,处处都是金子般的承诺和兄弟般的情谊。许三多的成功和成才的失败恰恰是在告诉我们,凭借某种优秀的个人品质,本分到笨拙、普通到土气如许三多的大众是可以实现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的目标的,甚至可能比后者更为成功。简单的说,许三多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修炼自己的品质,如何杀死自己内心的成才,忽略对社会资源的争取,一旦做到某种程度,同样是可以变身“成功人士”的。

  2、《今日神话》

  1)资产阶级神话的七种修辞手法:

  思想接种:疫苗是用局部的人工感染获得整修机体的免疫力,有些神话有时也不痛不痒地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对太显眼的“脓包”忍痛割一点。但这决不是脱胎换骨,而是“丢卒保车”。正如“人造奶油的运作”中谈到的,它承认一个阶级束缚机构偶然的邪恶以遮掩它主要的邪恶,我们凭借“接种”已认知的邪恶,对集体意识想象的内容发生免疫,因此可以保护它免于一般化的颠覆冒险。

  历史的匮乏:这类神话割断历史,不讲前因后果,一切都是超阶级的、超历史的,历史在其中蒸发。对物质财富只需去拥有,对社会事件只需去顺应,不必细究为什么如此。于是任何事实都与社会制度无关。正如巴特在“蓝色指南”中谈到的,西班牙的旅游指南是为观光客做的,而“土著”已经将他们的舞蹈准备成一种异国风情的庆典。由于历史的缺席,人便可以不负责任。起某个民族,就想到它的舞蹈、服饰或乐器,而民族精神品性等根性之物却反而被忘却了。

  同化:用小资产阶级价值观审视并一切。当看到一些社会事实时,就用资产阶级尺度去对号入座。因而在社会冲突中只有流氓、凶杀、同性恋等,而对劳动人民的觉醒和反抗视而不见,一概当作刑事犯罪。

  同义反复:有些神话用同样的东西证明同样的东西。如“戏剧就是戏剧”、“生活是生活”、“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作有意义的事”。在理屈词穷时并不认输,而是依仗权势咄咄逼人。正像说不出道理的父母对孩子说话那样:“因为这样,所以就是这样。”它的神奇在于可以躲避于权威的论述之后,为语言的难以信任作证。

  双向否定:这种神话是在假与真、正确与错误之间搞平衡,最后全部否定(我不要这也不要那)。现实首先被简化为类比,然后被衡量,再是查明平等的性质,最后被免除掉。结果是在否定谬误的同时把真理也否定了。巴特在“占星术”中指出,歹运总是有同等的好运尾随其后,它们总是以耐心补偿的角度来预测,好运或者厄运都是无关紧要的,最终都会被补偿的,所以二者就没有差别了。一个最终的平衡使价值、生命、命运等等无法动弹,我们就这样回避了选择。

  品质的量化:小布尔乔亚的真实能是一种可以计算的真实。这种真实的核心观念是,一切都必须得到报偿:“整个相等式的数学,让小布尔乔亚市民感到安心,为他造化一个以其交易为准的世界。”这样的等式构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一个没有中继、没有过渡、也没有进展的世界”。就想袁隆平身价1.7个亿,就是把“袁隆平的价值”量化了,这样它就可以在市场上交换了,其实是一种庸俗化。

  陈述事实:用现有道理解释另一个道理。这类神话倾向于格言的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这个形式投以兴趣,因为这与它的本质相结合:普遍性、拒绝任何解释和难以改变的世界阶层。

  神话的类型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几个较明显的。这些神话支撑着资本主义社会,以文字、图像、行为、物品等形式出现,维系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断将历史的产物转变为本质的类型,就像墨鱼喷汁以自我保护。神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这个世界难以动弹。中产阶级虚假的自然原理对人而言完全是一种反对创造自我的禁止。神话不过是无尽而不知疲惫的诱取,邪恶而无弹性地要求所有人以这个形象认识自己。

  2、神话学的必要性与限制

  神话学一定会参与世界的形成过程,它对资产阶级社会中虚伪的自然所实行的揭露行为是一种政治性行为,建立在对语言负责的理念上。神话虽然能迷惑人民,但是欺骗终究不能长久。神话学的建立是对资产阶级神话的有力挑战。

  神话学家把人从熟悉的场景中剥离出来,进行陌生化的解读自己与所有神话读者切断,更进一步,他被排除于他宣称要实现的历史之外。符号学只能通过语言起作用。当它否定整个社会的时候,也冒着自己被社会否定的危险。

  四、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1、巴特的“神话学”坚持了一种文化意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把社会历史纳入了文化符号的意指结构之中,“神话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而是揭示了文化符号生产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观念的一般机制,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2、“神话学”对于我们理解语言和以语言的方式运作的其他各种文化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对传播媒介和广告进行陌生化解读,批判意识形态对符号意义的“自然化”。给我们解读当下的流行文化提供了方法。

  3、具体到符号学研究中, 实际发生的一切语言行为例如巴特本人在《时装体系》中所使用的“ 科学语言”只能是一种更具陈述者本人主观性质的个体语言, 更少带有实证科学的那种客观性。此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有根本性的差异。其实,巴特在试分析解构日常生活时,是吊诡地建立一套“巴特神话”。而我们在解读巴特的时候,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其他学者建构的“巴特神话”。

  4、精英主义立场:巴特在作符号学分析时很少考虑到读者、消费者的理解,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上持精英主义立场。他认为神话是资产阶级为掩盖自己的意识形态而制造出来的假象, 其他阶级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则认为, 大众利用资产阶级用来同化的文化来创造自己的文化。可见他的观点并不具备严格的科学性,或者说只具有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性。如“布波族”的出现。

  与其专注于追溯支配神话(意识形态)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收编过程,不如可转而探讨流行大众的活力与创意。正是因为这些创意与活力,使得“收编”成为一个持续必要性的工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3995.html

更多阅读

空白·视角 罗兰·巴特:好吧,谈谈中国?

1974年,有大量左翼文人和思想家聚集的杂志《泰凯尔》(Tel Quel)受邀到中国作一次访问。而旅行团则由当时知识界响当当的人物组成,其中有著名作家菲力普·索勒尔(Philippe Sollers)、符号学家,才女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泰

声明:《关于罗兰·巴特和《神话学》 巴特神话学》为网友喂濺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