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历史名人故事Ⅰ 历史名人的故事

漳州历史名人故事Ⅰ

一、漳州第一个中进士的是谁?

  漳州故老常讲: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儿子陈珦,曾经中过进士,是漳州历史上第一个中进士的人。《闽书》上确实也有记载“珦登开元十九年王维榜进士。”但是《漳州府志》陈珦传下小注辨之曰:“按旧志珦本传有开元十九年登王维榜进士之语。考陈丰传,唐父老举陈丰代殳伯梁为刺史,疏中云陈珦代事,兵民胥庆,复举明经,谢官归休等语,不云珦举进士也。万岁登丰距开元十九年,中间隔三十余载,而珦已老,不应举明经,历刺史之后,复应进士科。”
  此注言之有理。查陈珦生于唐高宗李治调露二年庚辰(公元680年),武后万岁登丰元年(公元696年)举明经,正16岁,授职翰林承旨直学士,历12年。当时正逢武后称帝,朝纲混乱,陈珦愤然辞职回漳州。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龙溪县令慕名,重礼聘请他主持乡校,开创松洲书院。五年后,因鹰扬将军陈元光战殁,他丁父忧,朝廷以岭南多事故,令其夺情代州事,陈珦再三恳辞,允其服闵后才视事。此后他任刺史三十一年。而王维榜实是开元九年,而不是十九年,那时陈珦已经41岁了,他仕禄已极,何用再考进士呢?讹耳。
  那么,谁是漳州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呢?《漳州府志》周匡物传云:“唐自嗣圣开漳百二十年,登进士自匡物始。”
  周匡物,字几本,号名第,龙溪人。元和十一年,御试时,周匡物依韵作了《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一鸣惊人,高中进士第四名,为时传诵。因少时与兄曾在天城山读书,朝廷遂改此山为名第山,并授以雍州司户职。元和已亥十四年(公元819年)武宁节度使凉国公李愬荐他为行军参军,在任两年,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
  但是,周匡物还不算是漳州第一个中进士的人,在他之先还有一人,就是他哥周匡业,贞元八年壬申(公元792年)举明经,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进士,比匡物早了21年。他当过鄱阳县令,和匡物齐名。因此,天城山改叫名第山,又叫双第山,那一带地方总称“同第内”。解放后,龙海县在这里建农场、安置越南难侨命名“双第农场”,变成“两个第第的农场”,误矣。原先地名的由来,是因周匡业、周匡物兄第俩在此读书,双双及第而取义的啊。


二、王冕进珠,敕名天宝


  《龙溪县志》载:“宝珠滩,一名大濑。上有石漈(瀑布也),高丈余,倾泻潭中,发泡有声。春夏水大,声微;秋冬水小,声巨,闻如漏鼓声,故又名‘更鼓水’。宋,邱鄯获珠于此。亦有宝珠石。”
  据传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三月间,北溪渔民邱鄯在大濑夜渔,网得明珠一颗,围阔三寸七分,珠面上还有小珠七颗,如七曜,周围还有许多细珠,真是世间罕见的至宝。他不敢私自留下,赶紧送到龙溪县缴官。龙溪县令一见大喜,连忙呈选到漳州府来。漳州知府王冕见此是无价之宝,十分惊喜,立刻召请众僚属同来鉴赏。众人齐声附和道:“明珠乃国之宝,圣人说过:‘王者德至,渊泉则出’。今九龙江现宝珠,正是太平盛世之一兆。”王冕一听大喜,连夜写下《漳州进珠表》,并命工匠将此表刻碑立于府衙公厅左侧,以流传后世。此珠即被专程送往河南开封。
  王冕贡珠时,曾在北门—所庙里斋戒三日,此地即被命名为“宝珠园”。北门原名庆丰门,从此也改称“贡珠门”了。后来,太宗赵光义就赐名得珠的地方叫“天宝”。可是继任的州官不熟悉地理方位,错将绕城的西溪上游当做“天宝”了。
  据民间传说,当宋室衰亡时,这颗有灵性的宝珠又从京城飞返北溪,就藏在潭间巨石的洞穴里,只待夜深人静时,才跃入潭间嬉戏。

三、朱熹白云飞瓦


  白云岩在漳州城南二十华里,和云洞岩隔芗江遥遥相望。原是唐朝高僧虔诚禅师卓锡处。如今卓锡泉胜迹仍在,一股清泉从巨石的圆眼里汩汩涌出,涓涓不息,历经千年而不干涸。半山石径旁有一块大石,上刻三个大字“何有石”,据说也是虔诚 禅师的遗迹。
  宋光宗赵淳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熹知漳州,他治理漳郡,主张“节民力,易风俗”,因此热心创立书院,施行教化,籍以转移风习。为了寻找建书院的地址,他走遍了漳州四郊的名山,最后选定了白云岩,他爱这里山林幽静,宜于讲学治经。但是上白云岩坡陡路滑,石径崎岖,想在岩上修建书院,搬运砖瓦上山非常费事。朱熹心生一计,他叫府吏们传话四乡,说是府尊定于本年九月九日,在白云岩上“使飞瓦”,欢迎观看。这消息不胫而走,漳州人十分敬仰朱熹,都信以为真,认为这真是一件大奇事。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远。没几日,连石码、海澄、南靖、长泰、漳浦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渴望在重阳节这天,到白云岩亲眼看府尊如何使飞瓦。
  九月初八日,朱熹叫人把建书院备用的砖瓦全部搬运到山下。到重阳节这天,倾城空巷,人群涌往白云岩,白云岩下真是人山人海,像赴庙会一般。这时衙役们传话:朱大人吩咐,要看表演神技的,每人带一砖或一瓦上山,放在指定的地点。既然是朱大人的吩咐,谁敢不遵从呢?没—顿饭的功夫,山脚堆放的那堆砖瓦早已被人携带—空,全部搬到山上指定地点了。
  这时,满山都是人,大家都焦急地等候朱熹来使飞瓦。时近中午,朱熹方姗姗来到山上,众人围拢前去,询问何时开始表演飞瓦?朱熹笑呵呵地捋着胡须说道:“砖瓦不是早已从山下飞上山来了吗?”大家才知道是上了一个大当。朱熹和蔼可亲地对众乡亲们说道:“我想在这山上建一座书院,给漳州的士子们读书用。承蒙各位父老乡亲们鼎力襄助,把这些砖瓦都搬到山上来,书院不日就可以动工了。多谢诸位,偏劳了!”说完,他拱手四向再三道谢。大家知道这是夫子为建书院而施妙计,都说:“大人为百姓办事,施教化,让我们再搬几趟砖瓦,也是应该的。”
  据说书院建成后,朱熹在这里讲过《诚意》章,还亲笔为书院题一匾额“与造物游”和—副楹联: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后人在书院前面建一亭,亭内立一石碣,大书“紫阳夫子解经处”六个大字,以资纪念,这书院也就命名为“紫阳书院”了。


漳州历史名人故事Ⅰ 历史名人的故事
四、闽学传人陈北溪


  南宋时,漳州出了一位著名的理学家陈淳(1159~1223年)。陈淳字安卿,是龙溪县游仙乡龙洲里人。龙洲里地处北溪渡口,传说陈淳出世时,“百草皆香”,因而后人将他的出生地命名“香洲”,而渡口也就命名为“古香洲渡”了。学者都称他为北溪先生。
  陈淳的家境清寒,但他志趣高尚,苦读不辍。他尊奉孔孟之道,崇仰周程的理学,希望能由先儒之说而通晓圣贤之旨。因而,他笃志力学濂洛遗书,不禁喟叹道:“周程诸子的性道微言皆合我心意,可惜我还未能登堂入室,窥测其中的深奥之处,实感惭愧啊!”后来他听说朱熹在武夷山讲学,欣喜地说:“这是濂洛一派的老师,真想去亲耳恭听朱子的讲学啊!”可惜身无分文,缺乏盘缠去不成。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以六十岁高龄出守漳州,陈淳喜孜孜地拿着所作的《自警诗》为贽,求见朱熹,表达其“十年愿见而不可得之诚”。朱熹读了陈淳的诗文,很是赞赏,知道他研究理学,用工甚深,就亲授“根原”二字,说:“凡阅义理,必穷其原。”陈淳洗耳恭听,心窍顿开,从此更是无书不读,无物不格了。朱熹称赞他有疑必问,多次对人夸奖说:“此番南来,我为吾道得一安卿而欣喜!”
  朱熹治漳未满一年,因爱子夭逝而离任,后来他在闽北讲学时,还常常提起陈淳,跟身边弟子说:“安卿看得道理深透,此间诸生未有能比得上他的。”有时接到陈淳的来书,阅毕又对弟子们说:“近得安卿书,他进步很快,此人将来未可限量啊!”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陈淳积十年之学,不远千里去建阳考亭再谒朱熹,陈其所学所得。当时朱熹已卧病在床,听后对陈淳说:“如公所学,已见本原,所阙者下学之功尔。”第二年正月陈淳告归,朱熹就在当年病逝了。陈淳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朱子的,在“闽学”流派中,他的学术地位比较重要。他的著作多种,为卫护师门、排斥异说、疏释和阐述程朱理学思想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木棉庵
——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尚方斩马定须携,讨贼捐躯未怆凄;
往事已埋秋壑里,斜阳自转木棉西。
征蛮却爱俞都护,勒石犹标郑会稽;
千古快心惟此地,春风莫遣杜鹃啼。
  这是清代龙溪人张士楷写的木棉庵诗。木棉庵在漳州城南二十五华里,九龙岭的山口前不远处,旧称木棉铺,木棉庵就在木棉村口,漳汕公路旁边,还有小溪一道环绕于前面。庵门外大榕树复盖下竖立一个长方形的石碑,约有一丈多高,四尺多宽,下面刻着“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这石碑原是明代将军俞大猷平倭时所立,但己断了,只剩下上半截,后又补全,另有一个碑是清乾隆间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的。
碑石旁边又立一诗碑,刊明代王肇衡的七言绝句一首,诗云:
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
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碑的另一边则为近代人刻写的木棉亭记,记载建立石亭维护石碑的始末。碑的前面屹立一座长方形的八柱石亭。历代骚人墨客到此凭吊遗迹,无不赋诗讴歌忠义之士郑虎臣为国除奸的壮举,同时也口诛笔伐祸国殃民的贾似道的罪行。所以这里是忠臣义士的记功碑,也是奸臣逆党的耻辱柱。
  贾似道是师承秦桧“主和怯战”的制置副使贾涉的儿子,从小就是不务正业,只爱嫖赌的浪荡子,仅由于他妹妹入宫为贵妃,得宠于理宗,才被提携起来当官。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元军大举南侵,贾似道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现在的湖北武昌),却私自向元军统帅忽必烈求和,答应称臣纳币,刚好碰上蒙古族诸宗王争嗣内讧,忽必烈仓皇撤军,贾似道谎报抗击得胜,理宗特下诏褒扬,加封少师、魏国公。从此,贾似道在理宗、度宗两朝独专朝政十五年,南宋小朝廷一直糜烂下去,直到灭亡。
  德祐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元军再度南侵,攻陷鄂州。贾似道被迫出兵,鲁港一战大败,宋军水陆主力全部被歼灭,贾似道乘小船只身逃到扬州。因此朝野人士大哗,纷纷上疏弹劾,请斩贾似道。虽经谢太后(理宗后)几番包庇袒护,但朝野人心不服,不杀贾似道以平民愤,谢太后只好把贾似道降职为高州团练副使,抄了家,贬到循州安置。
  郑虎臣,字景兆,本是个武举人。他父亲被贾似道所杀害,自己也被充军到边疆,后来遇赦放归,在会稽当个县尉。这次奉命监押贾似道到婺州,因遭到地方群众反对,张贴檄文驱逐贾似道,才转押到福建建宁来,刚好遇见福王。福王亦恨贾似道,欲召募一名敢在途中杀死贾似道的人当监押,于是郑虎臣挺身而出,自愿承担重任。
  这时,贾似道虽然是待罪在建宁府的开元寺中,但是他的身边还有侍妾几十人侍候着,珠宝财物更是无数。郑虎臣在起解前,把侍妾全部遣散,财物施舍给民间。押解途中,正是阴历七月,三伏天,路途酷热。郑虎臣看见贾似道还坐在轿子里,心里很不痛快,就喝令轿夫把轿盖打掉,一路上直晒得贾似道瘟头昏脑,口燥唇干,暗暗叫苦。郑虎臣还把贾似道的罪行丑事,编成杭州曲调,教轿夫们唱,冷嘲热讽,嘻笑怒骂,轿夫们越唱越高兴,越骂越过瘾,贾似道只能龟缩在轿里挨骂。
  八月到了漳州。漳州知府赵介如,原是贾似道的门下客,—见他的恩公驾到,连忙设宴替他洗尘。但是,贾似道一路上已被郑虎臣教训怕了,前程未卜,因此,只是战战兢兢地一味推让。口口声声称呼:“天使在上,那有罪臣坐席之理。”郑虎臣虽属小隶,但气概轩昂,态度严峻,流露出极端蔑视的神情,不屑理睬贾的谦让。赵介如见状无奈只得让郑虎臣上座,贾似道方敢侧坐于下,一席酒宴,弄得不欢而散。这时赵介如已经觉察出郑虎臣有杀贾似道之心,暗中指使人防范,虽强留住了三天,虎臣一直催走。临行时,赵介如馈赠贾似道许多衣服钱物,但是,郑虎臣借口行囊过重,下令截留寄存起来。出了漳州城,郑虎臣心中盘算,象赵介如这样的贾家门客狗官,在潮汕一带还很多,如果不能叫贾似道死在半路上,到了那边就没有机会除掉这一害虫了。于是他下决心要逼贾似道**。因此,郑虎臣命令贾似道下轿步行。贾似道情知不妙,勉强随行十几里。走到木棉庵前小憩时,贾似道苦苦磕头哀告,说年迈体衰实在走不动了。郑虎臣瞪起眼睛问道:“贾团练,事到如今,你还舍不得一死以谢罪于天下吗?”贾似道一听“死”字就魂飞魄散了,他呐呐地说:“太皇太后许我不死,有诏赐死,似道怎敢不死?”郑虎臣一听,怒火冒千丈,大声喝道:“皇家保你不死,万民恨不能吃你的肉,寝你的皮,你这祸国殃民的狗官,竟如此贪生怕死,我郑虎臣今天只好替天行道了。”贾似道吓得在地上爬行,双手直摇,拼死狂嗥道:“郑监押,郑天使,你,你杀不得我,你杀了我,也不免获罪的。”郑虎臣咬牙切齿地说:“哼哼,我为天下杀贾似道,虽死何憾!”说罢就象老鹰抓小鸡一样,劈胸提起贾似道拉杀之。至于郑虎臣怎样处决贾奸的,传说纷纭,有说用拳打死的,有说剑劈或锤杀的,有说推落粪坑淹死的。总之,“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愤一时掳”,“奸谀此日残魂餧,义烈当年胆气酣。”

六、潘荣出使琉球国

  潘荣,字尊用,龙溪县邑人,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他苦读出身,于正统十三年(l448年)中进士,任吏部给事中。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1年)三月,疏球国中山王三子尚德遣陪臣来朝,为两年前逝世的父王尚泰久告讣,并请封袭继位。明王朝鉴于琉球国自“永乐以来,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按惯例于四月间作出决定:“派遣吏科右给事中潘荣、行人司行人蔡哲为正副使节”,“假以玉带、蟒衣、极品服色”,往琉球国祭奠故王尚泰久,并册封世子尚德为琉球国王。
  当时**视航海历险为畏途。一怕遇上倭寇、海匪,御赐之物遭劫;二怕台风频繁,风涛叵测,舟破人亡。但潘荣是闽南人,漳泉海上贸易频繁,航海之事,视为寻常。他领旨后便到福州船坞监造大艘“封舟”,认真选用素质良好的随行人员和熟谙水道的水手、富有操舟经验的掌舵等,组成一支近400人的使团,于天顺七年(1463年)六月乘一艘大型封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封舟航行七昼夜才到达琉球国。
  潘荣在琉球登陆后,即遵旨谕祭了故王尚泰久,册封了世子尚德为中山王。在守候信风返国期间,他细心访查琉球国各方面情况,发现年轻的嗣王尚德,虽然“资质敏捷,才利过人”,但“知谋自用,不纳贤谏”,且“巧言饰非,擅杀良民”。因此,潘荣在与尚德多次会谈中,反复宣扬“天朝的威德。”并按诏书予以褒奖,希望新王能广开言路,省刑薄敛,治好邦国。惜尚德未纳良言,六年后琉球果发生宫廷政变。
  潘荣完成使命后于十月回朝,以出使有功,擢升户部右侍郎,后升至南京户部尚书。于弘治元年(l488年)致仕归养,弘治九年(1496年)卒于家中,追赠太子少保,葬于南厢。现漳州市内的给事巷和尚书巷便是因他的故居而取名的。

七、长泰状元林震

  明清两朝,漳州府只出过一名状元,他就是明代长泰的林震。
  传说林震的外祖父是溪园社的秀才。一年元宵节,张姓重修祠堂,女儿回娘家去祠堂看戏,忽然腹内阵痛,竟在祠堂里分娩。若被张姓族长得知,定要掐死婴儿以免外姓人夺走祠堂风水。这时,满堂花灯突然熄灭了,舅舅急忙包好婴儿,搀扶产妇,趁混乱之中溜了回去。这婴儿就是林震,果然命中大贵,后来中了状元。
  林震参加春闱,殿试夺魁时,也是出奇制胜的。左丞相杨荣是福建人,当然看重长泰的举子林震;而右丞相杨士奇是江西人,则偏袒江西举子沈文裘。两人文才不分轩轾,两位丞相也互不相让,只好在金銮殿上请皇帝面试钦点了,沈文裘这位才子有绝招,能双手挥毫快书,右丞相杨士奇出题,要两举子在一柱香时刻内,抄完三千个单字。沈文裘正中下怀,立即双手挥毫,刷刷地写开了。林震困惑了,他灵机一动,只写五个字,“一笔化三千”,立时交了卷。最后皇帝判定,林震机智聪明,选为状元。沈文裘一气之下,连个榜眼也不要了。
  以上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林震虽然中了状元,但他的一生平淡无奇,并无什么宦绩可言。为了还历史以真面目,这里介绍一下他的经历。
  林震字敦声,祖籍是长泰县善化里林墩社(即现在的枋洋乡林墩村)。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父亲忙于生计,一边务农,一边兼做商贩,经常外出,家中缺乏中馈,就娶个继室料理家务。林震在继母抚育下长大,他聪明颖悟,读书过目不忘,但为生活所迫,中途辍学,继母叫他下田劳作,他生性纯孝,母命不敢不遵,只好带着书卷下田耕作,休息时就躺在树下读书,上山砍柴回来,就挑着木柴,边走边读。
  这事被东里先生知道了,先生姓康名泰,字师廓,是“闽中十才子”之一,学问渊博,爱才如命,就把林震叫到府中来读书。
  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秋闱,东里先生送八个门生赴省参加乡试,除了一个经过朝天岭时,被猛虎噬死以外,七个都考中了举人。林震是其中一个,名列第六,那年他才二十几岁。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春闱,林震进京参加会试,中式为贡士,又参加殿试,考取一甲第一人,赐进士及第。
  这一科,三鼎甲全是福建籍举子,第二名榜眼,龚錡,建安(闽侯)人;第三名探花,林文,莆田人。主考官是太傅杨文敏,也是福建人。
  抡元后,林震留京师任翰林院修撰,主持校勘历朝史书和编撰本朝实录,供职七年,因体弱多病告归,在家中读书自娱,非公事不入郡邑,死时才四十几岁。


八、中官护主
——南靖太监陈祖生轶事

  旧时戏台上常演宋宫故事《狸猫换太子》,其中情节纯属虚构,但在《明史》上记载确有宦官陈祖生与监门张敏保育孝宗皇帝的轶事,尚鲜为人知。
  明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宠爱万贵妃,朝廷上万家贵戚掌权,宫中也只有万贵妃说话算数。遗憾的是,万贵妃不会生育,而皇帝年事已高,渴望有个太子来继承皇位。后来万贵妃听说纪妃怀孕了,真恨得咬牙切齿,暗中派心腹太监去监视,嘱咐一旦纪妃分娩了,不管生下的是男是女,先得抱去给她看看,然后才决定怎样禀告皇上知晓。
  纪妃终于分娩了,生下的是个小太子,万贵妃又忌又恨,立即叫监门太监张敏抱出去溺死。张敏抱着刚出生的婴儿,没了主意。想道:皇上正愁没有子嗣,怎忍心将这婴儿溺死呢?可是要不听万贵妃的话,自己也会大祸临头。他左右为难,毫无办法。张敏是同安人,就哭着去找福建同乡南靖人太监陈祖生商量。陈祖生带着张敏悄悄地把婴儿托给西宫的一个老宫女秘密哺养。后来,万贵妃向宪宗诬说纪妃生下鬼胎,尽是血泡泡,皇帝偏听偏信,一怒之下,就将纪妃打入冷宫。陈祖生暗地里交代老宫女,每天偷偷地抱小太子到冷宫去交给纪妃哺乳,小太子就在深宫里平安地长大了。
  到了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天清晨,宪宗皇帝叫张敏梳头,照镜自叹道:“吾老将至而无子嗣,奈何?”不觉泪下。张敏见左右无人,趁机说:“陛下早已有太子了。奴才有罪,隐瞒了好几年。”宪宗愕然,将信将疑,急问:“何妃所生,现在哪里?”于是,张敏就将当年万贵妃的阴谋和盘托出。
  宪宗听了,十分欢喜,立刻摆驾去西宫接太子。小太子已经六岁了,皇帝抱置膝上久久注视,悲喜交加地说:“真吾儿也,相貌十分酷似。”立刻上朝,向文武百官宣告:册封皇太子,赐名祐樘。百官庆贺,皇帝赐宴,颁诏大赦天下,普天同庆。纪妃也被迎进永寿宫。万贵妃得知后,趁皇帝上朗,叫心腹太监将鸩酒说是御赐补酒,强令纪妃饮下,立刻暴毙。监门张敏听见噩耗,知道自己也难脱毒手,为不累及旁人,便吞金**了。只有太监陈祖生得以善终,他的故宅和坟墓仍在南靖,保存完好。

九、林魁一身正气


  林魁,宇廷元,晚年自号白石山人,龙溪县南美镇埔尾村(今角尾镇)人。他少时家境清寒,但由于勤奋好学,博学强记,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考中壬戌科进士,授户部主事。由于他才思敏捷,落笔有奇气,因而部里每有疏议,同僚都推他执笔起草,他也当仁不让。
  不久,孝宗皇帝驾崩,临终托孤给两位宰相谢迁和刘健。小皇帝年方十五岁,从小就跟刘瑾等八个宦官结伴玩乐,登基之后,这几个宦官就整天引诱小皇帝纵情于声色犬马,从中窃持朝政,权倾内外。朝野侧目,呼之为“八虎”。宰相谢迁、刘健以托孤老臣的威望,联合六部大臣疏请立诛“八虎”。“八虎”闻讯十分恐惧,他们环跪在小皇帝面前,苦苦哀求,只求保留性命,愿意放逐到南京,永不回皇帝身边。小皇帝心想,“若将刘瑾等撵走,日后谁跟我玩乐呢?这不是成心败我的兴致?”第二天早朝,文武百官原以为新皇帝一定会降旨诛杀“八虎”,谁知却由刘瑾出来宣读正德皇帝朱批“奸党”名单,将谢迁、刘健撤职查办,王守仁等大臣全部谪贬。正人尽去,从此刘瑾之流更无所忌惮,为所欲为了。在这万马齐喑之际,只有林魁敢履虎尾、捋虎须。一个西域僧人叫做大乘法王的,仗“八虎”之势,欺压百姓,强占四百顷民田作为寺田。林魁得知,上疏奏明皇帝,说明农田乃农民生存之本,朝廷田赋之源,西僧霸占民田实为不法。他还在金銮殿上挺身而出,跟刘瑾据理力争,驳得刘瑾无话可说。小皇帝只好准奏,令西僧将农田退还给农民。但林魁却因此外放镇江知府。三年任满,政绩斐然,入京觐见时,呈上札子,直谏时政得失,被擢升为山西提学副使。秋闱举士时,有大吏托情疏通,他坚决不允,被衔恨诬陷,降调为云南兵备副使,嗣因招抚彝民有功,升为广东参政。这时他已在官场沉浮二十年,看透了朝廷的腐败,无可作为,就上疏乞休,致仕还乡。临行时,当地渔民送给他一块奇特的“菊花石”,高一尺半,围宽约四尺半,通体晶莹,肌理中呈现一层淡红色菊花状石纹。林魁视为瑰宝,置于书室中,并以“白石山人”自号。遗著有《白石稿》、《归田录》行世。

十、状元罗伦为何出家了



  南靖县金山有一座青山,上尖下奓,形如金字,山尖有巨石为鹅冠,故名鹅髻仙峰。奇峰突起千仞,石壁嶙峋,秀丽非常,是南靖县八景之首。山腰有座道观,匾额曰“九鲤飞真”,表明是仙游九鲤仙分镇于此,传说圆梦甚灵。前人有诗云:“鹅峰开胜景,九鲤寄仙踪。有梦皆奇中,无乩不暗逢。”说的就是此间求梦很灵。
  相传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广东兴宁县有位举子罗伦,上京赴考,特地到“九鲤飞真”来求梦,想预卜此科能否高中。可是住了九晚,空无一梦,十分懊恼,临行在墙上题诗一首,表明心志。诗云:
千里寻仙意虔诚,九宵无梦亦无眠,
神仙不识人间事,罗伦此去不回头。
  罗伦拂袖而去,行至半途,发觉自己的包袱雨伞忘取了,匆匆返观去取,却见刚刚题的诗,墨汁未干,已被人篡改了。诗改成:
千里寻仙意不诚,九宵无梦岂无眠,
神仙尽知人间事,罗伦此去中状元。
  罗伦读诗大惊,拜倒墀下发愿道,“罗伦若中状元,定来砌石铺路,以利游人,以谢仙人。”因此至今从瀑亭到九鲤飞真,仍保留着罗伦古道。
  从前中状元,并不像演戏一般,马上封为八府巡按,捧尚方宝剑,衣锦还乡来报恩报仇,耍尽威风。罗伦中状元之后,只不过在翰林院当个编修,郁郁不得志。有次请假返乡省亲,夫人为丈夫解闷,牵出小公子,笑说:“孩子真聪明,才四岁,就会对对子了。”怂恿状元郎出个上联让儿子对。罗伦满肚子不高兴,勉强说个“天”字。本来天对地,日对月,十分简单,普通小孩都会对上的。可是夫人偏偏挤眉弄眼地手指地下做暗示。小公子本来想对“地”字,见母亲的动作,顺着她手指处看去,地上有个鸡屎,误会了,出口应声“鸡屎”。状元公一听,怒不可遏,大喝一声“笨蛋!”夫人弄得十分尴尬连忙排解道:“孩子被你吓坏了,再出个字对对。”罗伦黑着脸孔,说个“父”字。做母亲的又连忙指着自己胸脯,暗示对“母”字,孩子早吓懵了,见母亲手指胸脯,顺口回答“奶”字。罗伦忍无可忍,拍案而起,骂声:“浑蛋,儿痴如此,有何希望,”拂袖出门,再也不回来了。
  原来罗伦一气离家出走,又来到漳州石室岩,拜在龙裤祖师门下,剃度出家当和尚了。所以,迄今石室岩龙裤祖师身边,坐着一个身穿红袍的人,他就是罗伦状元。
一晃十年过去了,罗夫人含辛茹苦地训子教读,为争一口气。果然,儿子不负母亲的苦心,十六岁便高中状元了。这天,正值罗夫人生日,双喜临门,罗府广斋僧道,暗访罗伦。其实罗伦真的回来了,他坐在门口大树下,等到僧道众散尽了,不受一般斋供,偏要夫人亲手调的鸭蛋面线。夫人一听,大喜,知道丈夫回来了,赶忙做好太平面线,双手捧出门来会见状元郎。黄昏时分,大树下不见人影,只见地下留着两行字,写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做马牛。
  这是罗伦劝告夫人的话,也可转赠给望子成龙的父母亲们。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3949.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汤姓历史来源的探究报告 汤姓名人

关于汤姓历史来源的探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因为我姓汤,把以我就查阅汤姓的起源和来源。二、调查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汤姓名人故事。2、网络查阅。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历史上的和绅与纪晓岚三 历史上纪晓岚

历史上的和绅与纪晓岚(三)乾隆四十年,23岁的和绅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是他有了了发迹的偶然,乾隆四十五年,因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有功,被提升户部尚书。这样,御前侍卫,蓝旗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这样,一顶顶炙手可热的

革命历史书写的反思与展望曾庆江 革命历史反思书写

革命历史书写的反思与展望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年09月26日08:14曾庆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回顾百年来中国革命历史的风雨历程,总结革命历史文学的创作成就,探讨革命历史文学在新世纪的

声明:《漳州历史名人故事Ⅰ 历史名人的故事》为网友承诺似雾如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