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黄厚江 窦娥冤

原文地址: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黄厚江作者: 再望东坡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

黄厚江 

一探窦娥冤在哪里?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把握主要情节和主旨。《窦娥冤》第三折是“旦本”,由正旦窦娥主唱,表现其被押赴刑场处斩的情景,由10支曲子和相关说白构成。从表现方式看,主要是窦娥的唱,而10支曲子是其主要的内容。但要弄清“窦娥冤在哪里?”抓住10支曲子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抓住窦娥和刽子手及同婆婆的两次对白。通过对对白和10支曲子的阅读,学生不难明白:窦娥的冤,在于没有害人却被当作了杀人犯押赴刑场受刑。没有杀人,却要被处死,这的确是窦娥的冤屈;可是窦娥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冤屈呢?真的就是窦娥“没时没运”吗?
  这时,我简要介绍了全剧的完整故事情节: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典与债主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不久,蔡婆出城讨债,债户赛卢医将她骗至郊外,企图杀人赖债,却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家中颇有钱财,且还有一个正当青春的儿媳时,顿生歹念,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则欲强娶窦娥为妻。软弱的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为了迫使窦娥就范,张驴儿在羊肚汤中下了毒,想毒死蔡婆,使窦娥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料,张父误食了毒汤,一命呜呼。张驴儿恼怒之余,嫁祸于窦娥,并以此相要挟,强迫窦娥屈从。淳朴的窦娥自信清白无辜,毅然选择“官休”。没想到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庸而又残暴的贪官,他只认钱不认理。在公堂上,滥施淫威,严刑逼供,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三次昏死过去,却依然顽强不屈。可是,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窦娥为了保全婆婆,只得含冤屈招,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为什么张驴儿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欲强娶窦娥为妻,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呢?为什么窦娥毅然选择“官休”呢?在公堂上,遭受严刑逼供,被打得皮开肉绽,窦娥都没有屈招,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她就含冤屈招,这说明什么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化了:“冤在对官府的信任,如果私了就可能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冤在她太善良了,如果她自己坚决不承认,也不要紧,最多打死她婆婆。”“冤在她的贞节观念,如果她接受张驴儿的要求,就不会有这么多矛盾发生。”我进一步引导:“那么,归纳一下,从根本上说,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通过充分的讨论,师生一起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坚守封建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

二探窦娥如何申冤?

  这一环节旨在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首先是品读10支曲子中的最后4支,归纳“三桩誓愿”的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然后讨论:窦娥申冤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从“三桩誓愿”的内容,从“皇天也肯从人愿”等曲词很容易看出,窦娥把申冤的希望仍然寄托于“天”。
[转载]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黄厚江 窦娥冤
  那么,作者这样安排全剧的高潮是什么目的呢?我为学生提供了《汉书》和《搜神记》中关于“东海孝妇”的记载: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实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日:‘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极标,又缘幡而下云。”(干宝《搜神记》)
  比较《窦娥冤》和这些资料的不同,不难理解关汉卿创作的用意——“这是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这可以证明窦娥的确是被冤枉的。”“这寄托了人民的理想。”“这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可是这样的愿望能实现吗?我又把问题向前再引一步。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窦娥冤》是以“东海孝妇”的故事为基础创作的,但又不是原故事的翻版,它比原作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三桩誓愿”的实现,既是可能的,又是不可能的:在艺术领域中它是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不可能的。作者通过“三桩誓愿”的可能实现表达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又通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的绝望。读者正是由于知道“三桩誓愿”的不可能实现,正是出于对社会的深深的绝望,才会更深切地理解窦娥的冤屈之深。这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这部经典悲剧的艺术张力所在。

三探窦娥是什么样的窦娥?

  这是在前两探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的一个教学步骤。
  我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用关键词语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说明。“善良”“孝顺”“抗争”“反抗”……这样的归纳学生很快就能完成,而且能结合窦娥的具体唱词和科白加以分析说明。
  在此基础上,我从戏剧欣赏的角度作了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一是指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外在冲突;二是指人物本身的内在矛盾冲突。我首先让学生分析了这部悲剧的外在冲突: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窦娥与婆婆的冲突、窦娥与官府的冲突、窦娥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在学生简略分析了剧本的外在冲突后,我让他们深入思考:在窦娥身上有哪些内在矛盾冲突?
  学生根据节选内容中的唱词,很快就发现了第一重矛盾:第一、第二两支曲子中,窦娥指责天地,对“天”充满了怨气,可是后四支曲子中窦娥表达的愿望又寄希望于“天”。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这既矛盾又不矛盾:前者是窦娥遭遇不平后的一种本能发泄,这里的“天”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所指;后者的“天”是一个明确的所指,是窦娥心中代表正义主持正义的力量,窦娥借助于这个“天”表达了自己的冤屈和希望冤屈得到昭雪的强烈愿望。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矛盾而又不矛盾的内在冲突,表达了窦娥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使悲剧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心中有怨气,她只能骂“天”;心中有冤屈,她只能求助于“天”。除此,她又能如何呢?
  在讨论了这一重冲突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着眼于整个剧情思考问题,看看还有哪些矛盾。很快就有学生发现:窦娥自愿招认毒死了张驴儿父亲,为什么又要鸣冤叫屈呢?于是师生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自己招认,是由于舍不得婆婆受刑;鸣冤,是因为在生命就要结束的时候,她觉得可以为婆婆而死,但不能为婆婆而冤,不能永远背着这不属于自己的罪名,她要让世人坚信不是“天公不可期”,“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用“既 又”(在横线上补充一对矛盾的词语)的格式来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他们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既刚强,又软弱”,“既恪守封建道德,又不满封建制度”,“既信任官府,又痛恨官吏”,“既痛恨封建社会,又寄希望于封建秩序”等等。教学到此,我认为,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既比较全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在课内探析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课后将剧本改写为现代话剧;通过改写,进一步认识元杂剧的特点和关汉卿的本色风格。我提出的改写要求是:(1)忠于原作的主题;(2)忠于原作的人物形象;(3)尽可能保留原来的语言;(4)用今天的语言替换,要尽可能忠于原意;(5)自由组合,分工完成。改写之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组织演出,并安排时间进行班级汇演。
  此次教学,我和学生紧紧抓住一个“冤”字层层探究,在探究中走进了窦娥的内心世界,在探究中感受了作品的悲剧力量,在探究中理解了经典悲剧的丰富内蕴,在探究中认识了作者良苦的创作用心。主线清楚,收放开合,突破了戏剧教学的一般程式,突破了对作品的一般解读,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3712.html

更多阅读

我对《挪威的森林》原著的感悟 麻雀原著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我对《挪威的森林》原著的感悟百科名片(摘自百度百科)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

我看《永之氓》之“善游” 永之氓咸善游

我看《永之氓》之“善游”柳宗元的寓言《永之氓》讲述了一个游泳技术最好的永州人腰揣“千钱”横渡湘水而被淹死的故事。这个当地最善于游泳的人确实被淹死了。这是让人倍感遗憾的。难道真的应了常说的那句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转载 老电影79自卫反击战故事片:《年轻的朋友》插曲

《年轻的朋友》——由周里京和方舒主演的一部反映1979我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的黑白故事片,我在1982年看过一次,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刚从空军转业,我也是79参战部队的(在衡阳空军459医院救治过大批参战部队伤员)一员,所以看这个电影特别亲切

我读《蜀道难》 蜀道难原文朗读

No.77我读《蜀道难》1.题外话:看来,有时候,人不得不相信迷信,不得不承认神灵确实存在。这两天真是见鬼了,我在上图中打《蜀道难》时,有三个字怎么也打不上去,贴也贴不上去。想了很多办法,这三个字只显示“?”号,就是不显示字。对此,

我看《胡雪岩》 胡雪岩后人现状

我看《胡雪岩》胡雪岩最初是晚清时期浙江湖州一个钱庄的催帐小伙计,他眼光敏锐,心思狡黠,胆大豪爽,手段灵活。他巧用心机将钱庄的一笔“呆账”催回,但没有上交就私自以此资助一名穷困潦倒的“待派”的“候补盐官”王友林,让他进京“活动

声明:《转载 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黄厚江 窦娥冤》为网友最耀眼的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