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如何解释“解释鸿沟”? 数字鸿沟 名词解释

原文地址:如何解释“解释鸿沟”?作者:blackdog

本博按:一直太忙,没空写东西。总算盼到春季学期末,稍稍得闲,且写个小的,贴出了供诸位批评指正。

[转载]如何解释“解释鸿沟”? 数字鸿沟 名词解释

如何解释“解释鸿沟”?

——漫谈劳尔(Brian Loar)先生关于“现象概念策略”的辩护思路

一、一些预备知识

1、心物条件句(psychophysical conditional):

P→Q[可以读作:如果P,那么Q。]

P是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完整的物理描述(a complete physical descriptionsof the actual world ),Q是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完整的现象描述(a complete phenomenaldescription of the actual world)。直觉上,我们似乎可以设想一个只有P而没有Q的场景,对于处在这个场景中的认知个体而言,他们无法理解P→Q,因为P→Q不属于他们的知识体系。而且,即使对于可以具有现象经验的认知者而言(比如,人类),要理解P→Q,也必须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现象经验,否则不可能理解P→Q(对于某个认知者而言,如果涉及到关于具体的现象描述,则需要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过相对应的那种现象经验。详见本博客“论现象概念”一帖中关于"硬信念原则"的论述。)。因此可见,P→Q不是先验的真(apriori truth)。

2、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Levine,83)。

解释鸿沟是心灵哲学里一个著名的反物理主义论证。大致意思如下:在我们的物理真命题(physicaltruths)和现象真命题(phenomenaltruths)之间存在这样一个鸿沟:即使掌握所有关于前者的知识也不足以得出关于后者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former does not suffice for having knowledge knowledge of thelatter)。换言之,一些反物物理主义者试图通过解释鸿沟传达给我们的一个信息是:从P衍推(entailto)不出Q。即,P→Q也不是必然的真(necessarytruth)。因此,很多反物理主义者都认为,P→Q既不是先验的真,也不是必然的真。

3、心物条件句和知识论证(knowledgeargument)(Jackson,82,86)之间的联系也很密切。

黑白房子理里玛丽学会的只是关于红色全部的物理知识,因此直觉上,Jackson认为,当玛丽放出来,第一眼看到真正的成熟西红柿时,她学会了一种关于红色的新知识(现象知识)。不难看出,这里实际上也对心物条件句P→Q不是必然真的另一种表述。Jackson的知识论证就是基于这种直觉,认为P→Q并非必然真。(我对知识论证的一个简洁表述,详见“物理主义眼中的黑白玛丽啥样子”一帖。)

4、我们还可以把心物条件句和僵尸论证(Zombiesargument)(Chalmers, 96)扯上关系。

设想一个物理层面和我们现实世界完全相同的世界,只是那是一个缺乏意识(consciousness)的僵尸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我们的怪异兄弟姐妹僵尸哲学家们来说,他们没有Q。不难理解,对于他们而言,P→Q不是先验真。这是关于表述僵尸论证的一个典型版本。也是一个强版本。我们也可以温和一些来表述(僵尸论证的弱版本):让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奇怪的世界,生活于其中的具有认知能力的物种(可以称之为“僵尸”),僵尸们的物理知识体系和我们的完全一样,只是僵尸们完全没有现象知识。换言之,他们有P,但是没有Q。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设想的那个只有P而没有Q的场景。

5、心物条件句与物理主义(physicalism)之间有啥关系?

我们知道,物理主义的一条知识论原则是:物理知识是一种完备(complete)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世间一切(everything)的完整的描述。但是,如果P→Q不是必然地真,那么从P就无法衍推出(entailto)Q,而这就意味着有些知识/命题实际上并不属于物理知识体系。因此,不少温和的反物理主义者(anti-physicalists)就认为,这至少表明,物理知识的完备性原则是有问题的。一些更强悍的反物理主义者(比如,实体二元论substancedualism)则进一步认为,光说物理知识的不完备,立场还不够坚决,现象知识Q之所以不能见容于物理知识体系,从本体论上说,乃是因为现象知识是关于某些非物理实体(non-physicalsubstance)的知识。知识的二元反映了实体的二元。除了物理实体之外,世间还有一种非物理实体存在。因此,在这些强悍的反物理主义者看来,物理主义的一个最最根本原则(本体论原则)也是有问题的。物理主义的本体论原则就是:世间一切皆物(everythingisphysical)。也许,推翻这个最最根本物理主义原则,乃是所有反物理主义者的最终理想(温和还是强悍,只是风格、策略和战术上的不同罢了)。

二、Loar的辩护

面对上述反物理主义的种种威胁,物理主义者们该如何回应呢?物理主义实际上有很多种回应思路。但是下面我们只探讨其中一种物理主义回应——基于现象概念策略(phenomenalconcept strategy)对心物条件句进行辩护。说道“现象概念策略”(也常称为“概念二元论”conceptualdualism),本博在博客中以及许多其他场合多次介绍过(一个引导性介绍,可以见“物理主义眼中的黑白玛丽啥样子”一帖。更进一步的论述,见“论现象概念”以及本博相关帖子及随后的回复)。这是一种温和非还原物理主义(non-reduciblephysicalism)辩护策略,但是却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辩护策略”(因此目前得到了众多物理主义者和反物理主义者的青睐)(如,参见stoljar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之“physicalism”词条中的评述)。(非还原物理主义有很多种,这里我只介绍一种现象概念策略(又称为概念二元论),其它形式非还原物理主义可以参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之“physicalism”词条。)

目前坚持现象概念策略的物理主义者人数众多。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可以参见两本很好很强大的论文集(上Google搜搜吧?):

一本是:Ludlow, P., Nagasawa, Y., Stoljar. D, eds.(2004), 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Essays on PhenomenalConsciousness and Frank Jackson's Knowledge Argument, MITPress.

另一本是:Alter, T. and Walter, S., eds. (2007),Phenomenal Concepts and Phenomenal Knowledge: New Essays onConsciousness and Physic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面,我仅以Loar(90/77,03)的文本为依据,简单介绍一下基于现象概念策略来对心物条件句进行的一种辩护思路。在具体介绍之前,先回答两个重要问题:(1)为什么单单谈物理主义对心物条件句的辩护,而不谈物理主义关于其它反物理主义论证(如,上述知识论证、僵尸论证)的回应?一个原因是,在这么少的时间和这么短的篇幅里,咱不可能一一处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难题。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不难发现,尽管上述反物理主义论证攻击物理主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和心物条件句扯上关系。因此本博着重处理心物条件句,乃是在尝试使用一种“抓共性”的处理技巧。(2)为什么偏偏选择Loar的文本?选择劳尔的上述文本,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其一、一般认为劳尔是现象概念策略的始作俑者。其二、尽管03以后,劳尔没有更新的论述,但是上述文本一点也不“落伍”,基本上提出了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物理主义辩护。其三、其余明确坚持现象概念策略的物理主义者,如,Yale的K.Balog(Loar的学生),Manitoba大学的EsaDiaz-Leon尽管有些地方的理解不同于劳尔,但是他们思路大致是一样的。DavidPapineau也很关注现象概念策略,有过不少相关论述。但是在我看来,尽管Papineau关于现象概念策略的论述和理解与劳尔有所不同,但是似乎也不比劳尔做的更好,而且有些地方的理解还是有问题的(如,Papineau区分了现象概念的两种用法,继而影响了Balog也作出了类似的区分。我的分析表明,这种区分可能是成问题的,是对现象概念和其指称之间关系的一种误解。参见本博“论现象概念”一帖。)其余学者的相关论述参见上述两本书。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了。下面具体谈谈劳尔的辩护。

Loar辩护的关键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心物条件句是不同于克里普克(S.Kripke)在著名的“命名与必然性”(Nameand Mecessity,1980)一书中所提出的那种类型的后验必然命题(a posteriorinecessity)的一种新型的后验必然命题。

目前,心物条件句是否是一种新型的后验必然命题?这成为一个争论的热点。Loar(03)和Diaz-Leon(08)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后验必然命题,而stoljar(06)等人坚决予以否认,双方目前还争得难解难分(参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之“physicalism”词条中的论述)。

Loar本人的解释具有浓浓的现象学味道。Loar(03)认为,心理命题/现象命题乃是事物本质对于特定认知个体x的直接呈现;而物理命题乃是关于事物本质的描述,是对于x的一种物理的呈现模式。因此拿pain=C-fiber这个具体的心物命题来说,对于处在特定疼痛之中的个体x而言,等号左边是“疼痛”的本质对于x的直接呈现,等号右边是关于“特痛”的物理生理学描述。这个等式仅仅表明了,当且仅当x处在一个特定的经验S(这里是“疼痛”这种经验)之中,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呈现模式。特别地,由于只有x处于经验P之中,这个等式才成立,因此这是一个涉及经验的命题,又由于只要x处于经验S之中,这个等式就必然成立,因此这又是一个必然命题。合起来说pain=C-fiber就是一个后验必然命题。Kripke告诉我们,water=h20是一个基于我们的特定的经验科学发现之后的后验必然命题。关于water,我们有一系列有关液体的宏观物理属性描述;关于h2o,我们有一些列关于分子结构和排列方式的微观物理属性的描述。这个“=”乃是基于经验科学的发现,是一个经验必然。原则上,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关于特定数量h20的全部微观物理命题(包括所有个别分子的,以及关于排列方式等等),就可以衍推出具有特定体积的water的全部物理描述。然而,Pain=C-fiber并不一个经验科学的发现。Pain是处在S之中的x的一个具体的经验,C-fiber则是经验科学的研究成果,二者之间可以划“=”,乃是由于它们本身就是同一个事实的两种不同的呈现模式。换言之,即使原则上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关于c-fiber的物理知识,也无法衍推出关于pain的现象知识。但是无法衍推,并不代表二者之间不可以划等号。因为,心物条件句中的“=”,并不表示“等号两边之间存在任何先验衍推的可能性”,而是仅仅表达了“对于任何认知个体x而言,等号两边是关于同一事实的两种不同的呈现模式”或者说“对于任何认知个体x而言,等号两边的命题/概念总是指称(referto)一个共同的指称物”。因此,Loar认为,任何试图借助解释鸿沟等等类似的反物理主义论证来攻击心物条件句,都是由于“对心物条件句这种新型的后验必然命题的本质缺乏真正了解而生的种种困惑”。

很多人对于Loar的解释并不满意。这里面即包括一些物理主义者(如,比较强硬的Papineau),也包括许多反物理主义者(如,Stoljar)。不仅因为其所具有的现象学的味道,而且似乎显得有些太“直接和干脆”了点。比如,我们仍然止不住要问:“事实本质的直接呈现”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诡异”(spooky)了。为什么事实的本质能够直接呈现于我们眼前?很难想象一个物理主义者会愿意接受这种“诡异”的解释(参见Stanley关于Jackson’sknowledgeargument课堂讲义)。再说,对于某个认知个体x而言,如何得知一个事实F的真正本质(而不是虚假的)正在呈现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Loar给出的一种回答是,不必担心,认知个体x具有一种再识别能力(recognitioncapacity)。这种能力足以保证,每一次,当事实F以这种特定的现象模式呈现时,x都可以绝对无误地把它识别出来。这里不存在出错的可能。

Loar(03)给出了一个“观赏热带鱼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设想当某人x站在鱼缸面前,一条热带鱼正朝他迎面游过来,中途又突然转向鱼缸左侧,并消失在一堆水草之中,随即又出现,继而又很快消失在水草后面的岩石中,旋即又在鱼缸的右侧出现了。Loar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上述x识别热带鱼的整个过程。x先看到热带鱼的正面,继而是热带鱼的左侧面,继而是右侧面。一般认为,x可以轻易地追踪这条热带鱼的活动,他欣赏着这条热带鱼美妙的身姿在鱼缸里忽隐忽现地游动着。Loar问我们:为什么x实际上看到的是三个不同的侧面,为什么x认为这些都是同一条热带鱼呢?还有,为什么x认为只是同一条热带鱼忽隐忽现地游动着,而不是三条很相像的鱼相继出现呢?事实层面,完全有可能是三条不同的但很相像的鱼,甚至很多条很相像但不同的鱼相继出现。这些可能的情况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但是,对于x而言,Loar解释道,当他第一眼看到一条热带鱼时,他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经验。以后当“这条鱼”在鱼缸中其他部分出现时,或者以不同的身姿出现时,他都可以再次识别出来。注意:对于x而言,在本体论层面,随后在水草或是岩石后面出现的热带鱼,是否就是他第一眼看到的那同一条热带鱼?这个问题并不困扰他。重要的是,在欣赏鱼儿忽隐忽现游动的整个过程中,无论事实怎么变化(不同侧面也好,不同的鱼也罢),x的再识别能力一直都在稳定地起着作用,只要关于“这条热带鱼”的经验感受一出现,x就立即可以把它(这种感受)再次识别出来。用一种现象学的话来说,对于正醉心于欣赏鱼儿游动整个过程中的x而言,“这条热带鱼并不是一个本体论层面的事实,而是仅仅在x的一种特定的意识活动中存在的,“x第一眼所见到的那条事实层面的热带鱼”的一个“意向对应物”!

三、尾声

由上可见,Loar的辩护,尽管也许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是很难想象,目前多数物理主义或者非物理主义者会对此种解释感到满意(如,Stanley就指出,除了诡异之外,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物理主义解释)。我们很可能会继续问:“再识别能力的机制究竟为何?劳尔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给出进一步的明确的解释。面对这样的现象学解释时,很多试图把握和追随Loar的物理主义者也常常感到“云雾缭绕,找不着北”。而一些试图批判其做法的反物理主义者也觉得“无从下手”,除了称其为“荒诞”之外,还实在没有别的办法。风趣地说,Loar先生把“现象概念策略”给“悬隔”起来了,还悬得高高地!于是乎,物理主义这边是,云山雾水南北西东团团转;反物理主义那边是,十八般兵器,件件都使不上,干瞪着眼,只能“够不着葡萄说葡萄酸”。高啊,实在是高!老头儿这招真够绝的,嘿嘿~~~

话说回来,我不打算沿着这种现象学的解释走下去(咱玩 不来这绝活儿),也不愿意响应另一位物理主义干将泰(M.Tye)的号召,干脆抛弃现象概念策略,另辟蹊径(泰在他最新的一本书论证并抛出了这样的立场。见M.Tye,Consciousness Revisited: Materialism Without PhenomenalConcept, MIT,2009)。我最近发现,很可能我们可以借助认知科学的某些特定的研究成果,给出一个关于“再识别机制”的认知解释,并进而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知识的二元区分给出一种更加清晰和到底的(down-to-earth)物理主义解释。如果这样可行的话,我们不仅可以成功化解知识论证等反物理主义论证带来的种种威胁(在知识论层面就可以消解掉这些反物理主义的威胁),而且可以继续守住并且推进由Loar等人提出的这种温和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路((限于篇幅,我就不在此展开谈论此认知解释了)。其实,正如我不久以前在一个帖子末尾说的(“物理主义眼中的黑白玛丽啥样子”一帖),这一温和思路至少可以追溯到唐纳德·戴维森(D.Davidson)所提出的一种异态一元论(anomalousmonism)的思想(Davidson,Mental Events, 197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3642.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填写政治面貌?详解 如何查看自己政治面貌

如何填写政治面貌?【详解】——简介政治面貌可不是指的人的外貌,政治面貌其实是一个人的政治身份。对于我们普通公民而言,政治身份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当权者或者机构组织而言,政治面貌就很重要了,在对个人考察方面或者职位提升方面

社保卡如何跨省转移? 社保卡能跨省使用吗

社保卡如何跨省转移?——简介社保办理人离开了原办理地,退保会造成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社保卡可通过转移社保来处理。那么,社保卡该如何实现跨省办理呢?社保卡如何跨省转移?——方法/步骤社保卡如何跨省转移? 1、1、45个

如何使用QQ中转站? 如何下载qq中转站文件

如何使用QQ中转站?——简介很多朋友们可能还没有发现QQ中转站的作用,没有带u盘,但是我们却需要保存一些文件,方便在另外一个地点快速找到并使用,这里就需要我们的文件中转站了,那么文件中转站怎么使用呢?如何使用QQ中转站?——工具/原料电

声明:《转载 如何解释“解释鸿沟”? 数字鸿沟 名词解释》为网友诗绪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