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感觉
一个自恋狂
一个梦呓者
写出来的无比华美的
垃圾
——冯晓潇
一个原本写散文的人,后来写了恐怖小说。这人是周德东。
一个原来看过他散文的人,对他非常敬佩。这人是冯晓潇。
冯晓潇后来听说有一个人写恐怖小说非常出名,叫周德东。
他心想,指定是两个人,同名而已,写散文的周德东不是写恐怖小说的周德东。
直到有一天偶尔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其实周德东只有一个。
于是,冯晓潇觉得,那么周德东的恐怖故事,应该值得一读的。
因为周德东的散文写得很好,虽然非常自恋吧,但是还不至于让人讨厌。
于是冯晓潇读了、听了周德东的一些恐怖故事。
短篇的《花落无声》,中篇的《第十二夜》,听了、看了之后,觉得,还凑合吧。
还给别人推荐呢。
还用理论来试图分析张震和周德东的不同呢。
张震学中文的,文字功力也是很唯美的,他行文中也会对人物、环境之类描述的非常饱满,非常唯美。
周德东写散文出身,描述细腻、柔美,情感充盈。
在于文字功力上,两人各有千秋,像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区分,不那么清晰。
然而最最明显的区分就是——
张震的故事,是讲求逻辑的。所以他的每个字里也许都有机关,像迷宫,但最后他把地图给你。
周德东的故事,是讲画面感的,一组亮点过后,又来一组亮点。
然而,他却是不太照顾逻辑的。
不知道他是艺高人胆大还是别的缘故,情节不是纵向勾结,而是横向铺展。
周德东在故事的前三分之二还都在横着摆迷局,摆得迷局越来越大。
读者非常担心他如何收场。
然而周德东最后轻飘飘地用一把万能钥匙开十几个门,一副药治百种病。
这一点,在周德东的小说里,经常用“一切,全是幻觉”,就把所有奇怪事情全解释了。
这让一直非常认真地在看、在听周德东恐怖故事的冯晓潇觉得,周德东似乎有点儿“耍”。
二:咬文嚼字
故事里的事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刘罗锅主题曲》
口说无凭,咱举个小例子如何。
《第十二夜》小说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败笔。
看过这篇小说的人,请努力回想或者重新打开文章来看仔细:
主人公张葛的女友小毫死而复生后,周德东的描述,小毫其实是张葛的幻听幻觉。
但是,有一处描写:
楼上邻居老太太剁骨肉很吵,张葛和小毫一起去楼上找老太太说理。
张葛和小毫都跟老太太说了话,意思是声音小点, 谢谢。
老太太说:你们这不是太欺负人了嘛。
各位,请看周德东用的词汇是——你们。
而最后老太太跟张葛说,那天我看到只有你一个人来找我呀,没有别人。
请问,此刻你什么心情?
反正冯晓潇觉得很气愤。觉得故事里的老太太,简直在耍流氓。
你当时没看见两个人,你就说你们如何如何;现在反过来说,只有你,没第二个人。
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冯晓潇觉得周德东在耍主人公张葛,老太太耍在读者。
冯晓潇很不理解,此处周德东为何不用“你”这个词汇呢,如果这样的话,不正好前后勾结上了吗?
假如老太太说:你这不是太欺负人了嘛。(只看见张葛一个人)
读者往前一想,定然惊出一身冷汗。
那简直是非常精妙的一笔!!
但是,周德东没有。所以此处“包袱不响”。败笔,非常明显。
周德东迷们,你们就别抬杠了。我看了、听了,不是印刷和朗读错误。就是周德东没这意识。
如果是张震,这正好是他突然加大声音要吓唬你的地方。
三:梦里梦外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在念经
念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念经……
——民间故事
嗐,合着半天,挑人家一个字的错呀,你这人真是矫情、没劲、无聊。
是的,冯晓潇虽然觉得《第二十夜》的结局周德东根本圆不上,但是还是看了好几遍,听了好几遍。
为他精美绝伦的意境和画面感鼓掌。
但是看了、听了这部《我遇见了我》之后。
冯晓潇似乎又怒了。也可能有点儿苦笑。
《我遇见了我》这个小说,想写的是,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是作品里的我,或者意识形态的我。
两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故事的内容难以在此复述,如果非得复述,冯晓潇觉得周德东这篇文字的写法,就像是这么写的:
“这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睡觉。
睡着后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在睡觉
睡觉时偏偏又做了个梦,
梦里自己在睡觉……”
没错,你不信你就去读一下《我遇见了我》,就是这种感觉。
从头到尾,除了第一人称讲述者外,没有一个人是真的,都在梦幻里!
从头到尾,全是假的!
假A说假B是假的,然后假C证明假A假B根本不存在!
假D又站出来证明,根本就没假C这人
假E又说话了,假D从未出现过……
…… ……
这,很好玩吗?
真成了“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念经……”的这样永无止境的故事了。
语句非常华美,每一个章节,都是亮点。一个又一个亮点接踵而来。
一句梦话醒来,发现醒来后还在梦里,接着再醒,不行,还是梦里。
反反复复几十次之后,冯晓潇觉得,周德东有点儿絮叨了。
简直就是絮叨了。
不是一般的絮叨。
很絮叨。
比我现在还他妈的絮叨。
周德东写到这里说自己快神经了,冯晓潇在故事之外相信周德东一定是真神经。
简直是自顾自地用非常自恋的态度在绕呀绕呀,故事到三分之二时,不,到十分之九时,还在绕。
不不不,一直到百分百结尾时,竟然——周德东还在绕,在兜圈子。
没有谜底。
没有谜底的恐怖故事,不恐怖。
郭德纲说:恐怖到了极点,是愤怒。
是的,愤怒是冯晓潇读完小说时的感受。
愤怒时因为,自己耽误了半天时间,看了一大堆绕圈子,没头没尾的梦话、自恋狂语。
四:本文想说什么
don’t brush me off
不要敷衍我
——英国谚语
冯晓潇写此文什么意思?妒忌周德东?还是故意找茬?吹毛求疵?
都不是都不是,因为百度里,周德东的书的读后感,太少太少了。
第一,可能都无语了。
第二,没人这么认真。
第三,没空搭理周德东。
冯晓潇弄篇读后感放这里,希望读周德东恐怖故事的人,或者周德东本人,看到后,有所帮助。
什么帮助?
就是希望,能读到更好的故事呗。
这一点上,还是有共识的应该。
读者可以知己知彼地读书;作者可以知己知彼地写书。
别自己把自己当傻子,也别自己把自己当神仙。
读者跟作者多互动一下吧。否则,作者自恋起来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想咋写咋写,你爱看不看。
那时候,一起无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