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音乐的一个微博介绍了李云迪的《钟》,MV版的,后来看了现场版Tokyo2002和2004年德国独奏会现场版。现场版的录像着重于手位,可以看到钢琴家翻飞的手指和精湛的指法。4、5指的颤音太bravo~!听第一遍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抓住了,作为业余音乐爱好者,听音乐完全靠感觉。李云迪成名这么久,之前只听过几首曲子,听不懂啊!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奏也没啥感觉,后来才知道对于他来说,那都是在玩,并不是他专业领域的东西。听懂了他演奏的钟,发现他的触键干脆,纯净,声音传得远。熟悉了他的触键,情感表达之后,再听其他的,豁然开朗,不愧是当今肖邦作品的最好演绎者之一。他的演奏清晰准确,如行云流水,不同于追求精准的传统学院派,有着自身的个性魅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比较神奇的是,我家小宝也非常喜欢他的这首钟,奇怪小孩子是如何欣赏的,她尤其喜欢最后快速的部分。起的速度比较慢,逐渐加快,在攀至顶峰处结束,听得酣畅淋漓。
李斯特改编自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钢琴练习曲《钟》,用钢琴来表现小提琴的演奏方法,是首考验每一位钢琴演奏家技巧的曲子。李云迪的触键使他的音色富有弹性,轻盈剔透,音符共鸣充分,余音缭绕,断奏的音符间衔接良好,血肉充盈。这种令人心悦诚服的触键感觉实在不多见。李云迪在一些段落的重音部分,虽然突强的幅度大,但重音实现了软着陆,弹性非常好,至于那一串极高音区的敲击,透明得让人想起“两个黄鹂鸣翠柳”;李云迪轻时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响时有如乌蒙滂沱走泥丸,琴的共鸣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像一整支交响乐团在咆哮。相比之下他的动作和表情直到冲上顶峰仍然十分淡定,与他强大的音乐感染力比较起来,让人折服。
李云迪从第一个乐句开始就表现出举重若轻的非凡气质和心态,把技术难度极大的乐句处理得好似一阵清风拂过,让观众感受到的只是美妙的意境;李云迪的速度快,技术干净利落,这首曲子李云迪的速度和节奏处理,对句子层次和作品整体结构的把握都非常准确。李云迪丰富的张力不仅表现在音色和音量的变化,更体现在他对速度和节奏的自如把握。不管音量音色如何变化,他左手的节奏型始终以坚定的性格推动作品的进行,节奏重音始终做得恰到好处,清晰可辨;一些关键的节奏型张弛有度。短短的4分多钟之间他的速度在句子间、句子内部频繁变化,看似随性,其实是为他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和表现服务的,同时,加上节奏方面的优异表现,也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了匈牙利音乐特有的风味。一句话,很正点。

网友评论:从一开始的滴答清脆、到中间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直到演奏的高潮、翻飞的手指演奏出万钟齐鸣的壮丽景象,额角不时飞溅出来的汗珠伴随着震撼人心的琴声在我的耳边回响,我整个人仿佛过了电一般,感觉有一股力量瞬间灌注全身、精神也为之一振——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听钢琴从未有过的感觉。
钟还有一个版本备受乐迷推崇, 就是基辛的。有乐迷评价的真的好:基辛是电子钟:精准,李云迪是古钟:浪漫”。
观看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0NjY4.html;现场版 Tokyo 200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yMzgwMzU2.html;2004法国独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