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装修中)
在冬天后海冷清得可疑,只剩下成群结队穿梭于周边胡同区不遗余力叫卖皇城文化的黄包车,黄包车停在一个外表破败的小院前,车夫一字一顿地对着乘客说:“这里是一家很有名的餐厅,做的菜是给以前皇上吃的,吃饭的时候不允许点菜,每天只开一桌,差不多要一万块钱。”惹起一阵阵煞有介事的惊呼。
进入羊房胡同11号,很有些惊异于这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窄道,过了小道左手的圆形拱门就是餐厅的单间,进入虚掩的门,正前方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博古架,墙上挂着溥杰题词“厉家菜”的横匾,除此之外仅有一张朴实得近乎寒酸的圆桌。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大使在这里就餐后赞不绝口,随后,在国人圈子里尚不算有名的厉家菜却先一步蜚声海外。各驻外使节、演艺明星、社会名流,你方吃罢我登场,翻开相册,里面不乏比尔·盖茨、冰岛女总统这样身份特殊的客人,1999年克林顿访华期间也曾在这里包饭三天,厉家菜被海外多家媒体评为最好吃的中国菜,恐怕也和这些名人的捧场有关,人们总是更倾向于相信名人的味蕾。
提到厉家菜肯定离不开其创始人厉善麟,厉家菜从不做门头,也没起名字,厉老爷子本身就是招牌,但真正掌勺的却是曾做营养师的二女儿。厉老年轻时曾先后在清华、北大、辅仁等四所名牌大学就读建筑、物理、化学、气象专业,随后又在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应用数学达39年。自从二女儿在庆祝建国35周年的国宴大赛上一举夺魁后,就有人劝厉老开一家宫廷菜馆,餐厅于1985年正式成立。厉家菜在北京名头虽响,但厉家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学过烹饪,掌勺的二女儿也不过是平时做菜时由厉老指点几下,菜谱则是家传。
厉老爷子的祖父曾是慈禧太后的内务府大臣,组织管理御膳房也是其工作内容之一,因此近水楼台地掌握了很多宫廷菜的秘方和做法。当时的宫廷菜糅合了汉、满、蒙、回多种民族菜系的精华,样式种类繁多,往往一桌普通的家宴也极尽奢靡。历史的发展,往往源于本能的欲望,有一种说法是欧洲近代文明的扩张其实是一场舌头革命的结果:由于农作物的匮乏,为了打破二道贩子的壁垒,欧洲人努力发展航海技术从而能直接和东方交易香料,哥伦布改变世界的航程也不过是一次追寻调味品的探险。
厉老爷子对宫廷菜的叫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能称其为宫廷风味,“你永远吃不到慈禧当年吃过的菜的味道,虽然菜式和做法是完全按照宫里的规矩做的,可你现在能买到完全天然的原料吗?西太后肯定不吃40天就长大的鸡。”给皇上吃的东西除了味道以外还要非常严格地控制营养和安全,因此厉家菜里严禁放味精、鸡精等任何化学调味品。“很简单的办法,如果要出鸡味,就老老实实用鸡去熬。”
厉家菜有个规矩:不接受直接上门就餐,想吃饭必须提前预订,而且不能点菜,只能做什么就吃什么。最初以为,这些诸如只接受预订、只设一桌、不让点菜等等说法无非是一种高明的作秀。然而接触之下,觉得有些误解。起初他发现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点菜,也不知道按着什么顺序吃,因此为了方便索性将菜配成10几个套餐系列,每套有18~22道菜,内容稍有差别,可以选择,哪怕是只有两人就餐也要依足规矩上齐这20道菜。关于价格,却有一个天大的误会,很多关于厉家菜的报道中都有“近万元一桌菜”的说法,消息来源不明,然而事实是:各店位置不同,价格也有差别,吃的不同价格也不同,大约300--400元/位。
在厉家菜吃饭规矩是很多,但绝非不通情理。采访期间,有五位远道而来的外地客人指明要吃厉家菜,而且声明马上吃完即走人,虽然没有预订,还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相对于这些经营方式上的变通,关于就餐环境的改善厉老就很固执了:“吃饭就是吃饭,不是吃装修和服务。”或许包子有肉真的不在褶子上?
北京的特色餐厅多如牛毛,食客的舌头也早已被各种古怪的调料刺激得不成样子,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在这斑驳的灰墙下,有这么一处地方可以引领你用味觉去回味一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