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是完全由政府资助的机构。丹麦是世界上为国际芭蕾舞坛培养优秀男演员最多的国家。在世界六大芭蕾流派中,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象布农维尔的芭蕾体系中对于男演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地的芭蕾团体中,男演员似乎总是无法摆脱“把杆”与“底座”的尴尬境地,而在这里,男演员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舞蹈更加自由奔放,舞蹈魅力也得以充分展现,成为真正的明星,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可以说丹麦是芭蕾男演员的天堂,使丹麦芭蕾在20世纪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直至今天也是与众不同。丹麦芭蕾不仅成为世界著名芭蕾学派之一,而且至今吸引着国外同行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
目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所聘演员有91名,其中主要演员有11名,独舞演员有10名,性格舞演员有7名,群舞演员有26名,实习演员有6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80%的演员来自丹麦本土,20%的演员来自国外,包括了美国、法国、波兰、新西兰、英国、瑞典、墨西哥、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时、澳大利业以及其它国家的演员。来自中国的主要女演员姚伟,是该团聘用的第一位亚洲演员。此外,舞团及舞校主要领导5名,排练教师兼舞校教师11名,以及其他管理人员。
芭蕾舞团共有大小七间教室,每天都会安排有不同的训练与排练日程。十点钟开始的芭蕾课会安排男女演员分开或一起上课、主要演员和实习演员一起上课、独舞演员和实习演员一起上课或实习演员单独上课。由于舞团日常的芭蕾训练已不再是以布农维尔课训练为主,因此每周不定期的还会有一至两次的布农维尔课训练,并且还会为外籍演员额外再多安排一次。每天上午或下午还会有不同的训练课安排,如双人舞课、变奏课、芭蕾课、布农维尔课等,一直到晚上的演出前结束。
舞团的芭蕾教师基本上都是由退役下来的主要演员担任。目前芭蕾教师有彼切斯卡·布罗霍梅、海蒂·里奥梅、尼尔斯·巴勒、伊娃·克洛波尔格等,保证了丹麦芭蕾的传统风格能够得到较完整的传承。
在这里所有的排练都是现场伴奏,在教室里排练用钢琴伴奏,在舞台上排练用乐队伴奏,而且每一位钢琴伴奏的弹奏都似演奏家水平,每一位演奏人员都非常的职业和敬业。
目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也没有自己较优秀的芭蕾编导,舞团除了演出布农维尔的保留剧目外,更多的是邀请国外知名编导创作或排练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芭蕾作品,比如杰姆·罗宾斯、乔治·巴兰钦、约翰·纽迈耶等世界著名编导的作品。舞团在继续保持传统的丹麦芭蕾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丰富舞团的演出剧目,使丹麦芭蕾得到稳固的发展。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始终遵循丹麦芭蕾的传统,既提高演员的古典芭蕾舞水平,又引进和创作了不少现代作品。舞团经常邀请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编导及演员来团工作,并且在为自己培养了大批出色的芭蕾舞演员的同时,还向伦敦、纽约等芭蕾舞团输送了部分优秀人才。目前,舞团另附设一所舞蹈学校,它是由法国舞蹈家皮埃尔·洛朗(PierreLaurent)创办,并在1847年由布农维尔重组。舞蹈学校建校之初大约只有24名学生,其中有14个女孩;现在的舞蹈学校有6-17岁之间的近70名学生,共分为7级混合班级。舞校是从6岁的孩子中挑选苗子的,一般从250人筛到30人,在经过复试,试上为期4周的密集课程,再筛到10-15人,最后留下的只有8-10个人。学校每年的期末考试都要刷下一些人,再在社会上选一些比较好的苗子。
《拿波里》
舞校学生在16岁时就可以进入皇家芭蕾舞团实习,实习期通常是1-2年,因为其他舞蹈学校一般要到18岁才让学生去实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中,你总可你看到许多孩子的身影,他们甚至每年要在剧院里正式公演一出孩子们的芭蕾。这样做是因为芭蕾舞演员的演出生命是很短的,这样可以让这些孩子尽早的熟悉芭蕾舞团的生活,多一点舞台经验。对其他的孩子来说,这1-2年的实习期很可能是他们这一生中唯一上台表演的机会,在这之后在每年年底都有考试,只有成功的学员,而且最残酷的一面是每年总共只有四分之一学生被芭蕾舞团录用,聘为芭蕾舞团的芭蕾舞演员。其他的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可能再也上不了台了。虽然世界上的其他芭蕾舞校都是18岁才实习的,但是为了不让这些不幸者留下终生遗憾,这个制度将一直保留。
丹麦皇家舞校的另一个特点是她和剧院紧密相连,可以是说剧院的后花园就是这所学校。世界上的其他舞校和剧院都是分开的,而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剧院、学校融于一体的地方。毕竟有250年的历史,这是当年的皇室布局设计的。在这所学校的学生,课余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剧院逛逛,体验一下皇家芭蕾舞团。舞团每年演出110场,演出期通常为9个月。
附
历任艺术总监一览:
1748-1753年:德斯·拉尔切(Des Larches)
1755-1756年:纽迪(Neudin)
1756-1763年:安东尼·奥科莫(Antonio Como)
1763-1767年:安东尼·奥萨科(Antonio Sacco)
1767-1768年:让·巴蒂斯特·马丁(Jean Baptiste Martin)
1768-1770年:因诺琴特·加姆布齐(Innocente Gambuzzi)
1770-1771年:马蒂尼(Martini)
1771-1772年:文森佐·皮亚托尼(Vincenzo Piatolli)
1772-1773年:多梅尼科·安德里亚尼(Domenico Andriani)
1773-1775年:文森佐·普拉托利(Vincenzo Piatolli)
1775-1816年:文森佐·加列奥蒂(Vincenzo Galeotti)
1816-1823年:安托万·布农维尔(Antoine Bournonville)
1823-1830年:皮埃尔·拉尔切(Pierre Larcher)
1830-1877年:奥古斯特·布农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
1877-1890年:鲁德维格·盖德(Ludvi g Gade)
1890-1894年:埃米尔·汉森(Emil Hansen)
1894-1915年:汉斯·贝克(Hans Beck)
1915-1928年:古斯塔夫·乌伦多夫(Gustav Uhlendorff)
1928-1930年:卡吉·史密斯(Kaj Smith)
1930-1932年:维克托·绍莱尔(Victor Schiøler)
1932-1951年:哈拉尔·兰德(Harald Lander)
1951-1956年:尼尔斯·比约恩·拉森(Niels Bjørn Larsen)
1956-1958年:弗兰克·绍夫斯(Frank Schaufuss)
1958-1960年:亨林·罗德(Henning Rohde)
1961-1965年:尼尔斯·比约恩·拉森(Niels Bjørn Larsen)
1966-1978年:弗莱明·费林特(Flemming Flindt)
1978-1985年:亨林·克龙斯塔姆(Henning Kronstam)
1985-1994年:弗兰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
1994-1995年:彼得·绍夫斯(Peter Schaufuss)
1995-1997年:约翰尼·埃尼亚森(Johnny Eliasen)
1997-1999年:迈纳·吉尔古德(Maina Gielgud)
1999-2002年:奥格·索尔达尔- 克里斯滕森(Aage Thordal-Christensen)
2002-2008年:弗兰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
2008至今:尼古拉·胡贝(Nikolaj Hüb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