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四杰”为何都不得好死?
文/周晓明
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个时代,某个地域出现一批诗词高手或文章大家,就会被冠之为名号,如“建安七子”,“初唐四杰”等等。他们或名重于当时,或被后世而推崇。而在元未明初,在当时的吴中一带(今江苏苏州),曾同时出现四位诗文高手,他们分别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也均因文学而著名,故被当世推誉为,“吴中四杰”。他们的作品大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但最后四人的结局都很悲惨,或惨遭腰斩、或抛江而淹、或下狱而死,无一因病而逝或无疾而终。究其原因,笔者分析了这四人的死亡原因,很大程度是和明初当年严酷的文字狱脱不了干系。
第一位是高启(1336-1373)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苏州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市);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高启富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善于学习汉魏晋唐诸体,但均有模拟痕迹。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诗歌中有很多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馌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新颖逼真。他的散文,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存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之死是比较冤的,当时的苏州知府魏观在原张士诚的旧宫址改修府治,并请当时的名士高启撰写《上梁文》,文中曾有“龙蟠虎踞”四字,就被朱元璋疑为歌颂他原来的死对头张士诚,一气之下就把苏州知府魏观和高启一起腰斩,死时惨不忍睹,因为这种死法远远要比砍头痛得多。
第二位杨基(1326~?) 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明初十才子之一。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杨基的诗观察入微,描绘如画,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把沉醉于一路的花香鸟语之中的悠然自得心情跃然纸上。其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如古风《挂剑台》写吴季子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留存有《眉庵集》12卷,补遗1卷。
据传在元末时,杨基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官而去。明朝初年曾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也就是说杨基是在做官时被人陷害而罚服劳役,也就是被送去劳动改造,最后因此而死于劳动的场地。
第三位是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人,因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著有《静居集》四卷。
张羽最著名的诗要数“吴兴八景”,是描写中世纪湖州及附近郊区田园景色的“绝妙好辞”,如雨后道场山的“满眼清晖”,秋天弁山的“迢迢爽气”,黄昏西塞山的“犹见白鹭飞”,城南下菰的“蔓草苍烟”,黄龙洞的“云端见笙鹤”,郊外横山的“落日半隐”,碧浪湖边的“相对白鸥眠”,金盖山的状似“青瑶簪”,无不向世人展示了湖州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从风景上体现了湖州在众多“江南清丽地”中的特殊地位,是元代诗人咏出的“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绝好诠释。
张羽在洪武初年也曾经入京,但是得不到朱元璋喜好,在洪武四年又到了京师,任太常丞一职,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言而罪,而被流放岭南,还没走到半路,就被重新召还,被活活捆绑后扔在龙江而淹死。
第四位是徐贲(1335-1380)明初画家、诗人。字幼文,祖籍巴蜀(今四川),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号北郭生。
徐贲能诗,著有《北郭集》6卷。并且擅长山水画,取法董源、巨然等巨匠,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其《秋林草亭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小楷法钟兼虞,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秦,无不淋漓快健。
徐贲在张士诚抗元时,曾被招为僚属。在洪武七年时,被举荐入朝,洪武九年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大军征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没到两年,洪武十三年,以“犒师不周”处死,也就是说因公失职而被处死。
历史上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在明朝初年犹为严酷。这和朱元璋的经历有关,他出身低贱,出时生又极度穷寒,文化水平甚低,又因当过和尚,参加过红巾军,人生一路走来,受尽欺凌和饥寒,心理上充满怨怼,异常敏感多疑,后来做了皇帝,又深怕别人揭其老底,故时生猜忌,屡兴无中生有的文字狱。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替人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则」与「贼」同音,明太祖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句,「生」被读作「僧」;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内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八字,「法坤」被读为「发髡」,「藻饰太平」当作「早失太平」,作笺者也被处死。这四人之死,死因不一,有些是因言获罪,有些是渎职而亡,但多多少少和明初严酷的文字狱有些牵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