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北京版初一下册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阅读教学建议
[ 初步研讨]
红军老师的来信
刘老师:您好!我们五一以后有一个老师要作节研究课,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的思路是感受贝多芬,看到贝多芬,倾听贝多芬——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一节课讲不了那么多的内容,就把前两部分放在第一课时,重点品读第三部分。这个老师对教学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不会讲课就让学生读书,全班学生读得非常好,我昨天听课很受感动。根据特色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然后写一段话,既想体现本学期的教研思路,又是展示学习您那节课的成果。不知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忠告。打扰您了,祝您节日愉快.红军2008-04-30
--------------------------------------------------------------------------
[课文原文]
音乐的巨人贝多芬
何 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
“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钢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 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 复 信]《音乐巨人贝多芬》阅读教学建议
建议之一 :教学的基本立意
指导学生读这篇《音乐巨人贝多芬》,与其说是语文教师的“教”,不如说是教学双方一次特殊的共同思考,——关于人生、命运、苦难与出路的庄严思考。教师倾心投入,将带动学生切己省察。若教者无情怀的感召,课差不多也就彻底失败了。
教学主题,建议确定为“我们共同呼吸英雄的空气”。此言本自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的自序。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 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般英雄的友人,一般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难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
——“这些传主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罢。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
还有,罗曼·罗兰在“名人传”的《米开朗基罗传》自序里说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贝多芬的伟大,从今天我们阅读的角度来评说,可以归结为凭借心灵伟力去搏击厄运,从苦难中升华欢乐。这次教学活动,从内涵的一个方面可以这样定性:在人类精神的高峰上,朝着英雄的魂灵敬礼!连带着,充满激情地完成一系列语言文字的演练,达成情感涵育和母语机能的高度融合。
在思考本课教学立意和教学主题的时候,建议再读读《贝多芬传》译者傅雷1942年3月写的序: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
--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甚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另外,丰子恺先生的评价也可参照:“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今天的我们,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命运)挑战的大勇主义”呢?教师已经从贝多芬身上汲取过精神力量,同样应该把自己所受的“恩泽”转赠给孩子们,共同呼吸一次英雄的空气,并在这个心灵洗礼的过程中,高质量地进行语文素养(包括技能训练)的培育工作。让如今的弟子认识贝多芬、热爱和崇敬因心灵强大而成为英雄的贝多芬,这乃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若做得好,其价值在他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将会不断“升值”,产生深远影响。
建议之二:解读重心与教学细节设计
这是两节语文阅读课,要防止战线过长而“走调”,须稳妥地确定解读的重心,精密地设计教学细节,适量适度地安排好相关演练。
1. 蓄势与烘托
需要精要地介绍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杰作,适当穿插少量他人的评论文字。首选的音乐片段最好包括《命运交响曲》(贝五)、《合唱交响曲》(贝九),其抒情短曲也可涉及一二。1988年前后出版过一个关于贝多芬生平事迹的广播剧(磁带),比较感人,类似的录音资料若能找到,播放几个片段为好。
2. 解读重心不要偏移:细读深味“好灵魂”“泪”与主人公的内心苦痛(矛盾)
课文描述的情况,大致分为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来访者与女佣的对话。简略读读即可,注意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在二楼贝多芬的工作室里,时间估计在午后到晚餐之间。
第二项是客人目睹贝多芬出场(走上二楼),主要描写客人眼中的主人:动作、体型、衣饰和面容等。学习时,顺着其观察的视角来体会,要侧重于关注来访者的所闻、所见尤其是主观感受。建议,不先放映贝多芬的肖像照片、画像,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文字里体会、还原,有了真切的感觉之后可考虑呈现影像,作为印证,加深印象。这一项内容不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还在作铺垫,所以解读时不宜节奏过缓,应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涵泳下一项内容,把握好教学重心。
沉重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身高五英尺左右……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不整洁的……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早已失效了。
……无视……一直走向……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敬畏又好像怜惜……默不作声地望……脸上呈现出悲剧……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眼睛略……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第三项是全文重心所在,即贝多芬与来访者的心灵交融,至此正式介入全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可以考虑的教学设计细节:
(1)贝多芬为什么对客人转变态度?(他“专注地凝视”、“浮现出善良的微笑”)客人“小心翼翼地递过去”的纸条上可能写了哪些话?当堂让学生写几笔、说几句。这个环节不要过慢,中速处理为妥,教师可事先自己写写试试。
比如:
A.我们敬仰您的高尚品格,热爱您的音乐,还期待着倾听您的心声。
B.您的音乐就是您心灵的回响。我们热爱您的音乐,还想当面听您细说您的心声。
C.我们斗胆登门拜访,是因为敬仰您的高尚品格,热爱您杰出的的音乐作
品,从中感到了心灵的律动,并期待着倾听您亲口抒发心声。
(2)贝多芬看到客人第二次写出来的话,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其下分三次写他的话,这里需要放缓教学节奏,圈点和美读,细细地深深地品味体会。可关注的语句较多,建议侧重思忖以下几处。
头一处,“喃喃地如同独语”。分别探究那两个叹号:“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
次一处,深刻的内心矛盾。一方面,固守内心里的美好情怀,充满自信、自豪;另一方面,为个人的悲剧而叹息、感伤乃至自道“软弱”。
第三处,延续伤感的情绪,——“神往”于田野上的“一株树”。思考:“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究竟好在何处呢?揣摩一下贝多芬这句话的涵义。
第四处,“你可能想到我”的“可能”,这个词如何准确理解,比较紧要。我的意见,不要当“有可能”解,其意思是说“你是不是能够……”,即更多不确定的意味,或者直接理解成“估计你不大可能想到……”。接下去他说出自己极其痛苦的感受:我仿佛就是“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所以下文作者评论说: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至此,可暂作收束,收在这句上:“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沉郁”一词,须品味。结合下文的四句评论,可主要从“不幸”与“幸”这两个角度来理解。
不幸(耳聋):火山、磐石、囚室——“牢牢地困住”、“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
幸运:“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即“孤独”中伴随着“永恒”,——永恒的心灵之爱与美。
注意:课文强调了贝多芬的“耳聋”,其实这只是他“不幸”的一个侧面,此外他还遇到了多种人生厄运,如童年的苦难、晚年的贫困、不堪回首的恋爱经历等。这里可适量插入讲授,渲染气氛,以便自然地转到课文下面的概述:“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末一句不甚通畅,可删除“开”字,或删除“加以”二字。]
3.课文结尾处的3个自然段,简要叙述贝多芬晚餐时讲生平故事。对照罗曼·罗兰的小说最佳,但初一学生不熟悉,一般不具备可行性。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况,该故事存在不同的记述版本,希望小心一些。请参阅下面的资料。
课文——
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资料摘录(http://www.teaw.com/music/Beethoven2.html)——
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交往,最早的谈话手册是18l6年的。关于1822年费德里奥预奏会的经过,有兴特勒的一段惨痛记述可寻。
“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从第一幕的第二部唱起,显而易见他全然没听见台上的歌唱。他把乐曲的进行延缓很多。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棒进行时,台上的歌手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是全局紊乱了。经常不说明什么理由,提议休息一会儿,和唱歌者交换了几句话之后。大家重新开始,同样的紊乱又发生了。于是不得不再休息一次。在贝多芬指挥下,无疑是干不下去了。但怎佯使他懂得呢?没有一个人有心肠对他说:‘走罢,可怜虫,你不能指挥了。’贝多芬不安起来,骚动之余,东张西望,想从不同的脸上猜出症结所在。可是大家都默不作声。他忽然用命今的口吻呼唤我。我走近时,他把谈话手册交给我,示意我写。我便写着:‘恳求您勿再继续,等回去再告诉您理由。’于是他一跃下台,对我嚷道:‘快走!’他—口气跑回家里。进去后,他一动不动地倒在床上,双手捧着脸。……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友谊中,没有一天可和这11月里致命的一天相比。他心里受了伤,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两年以后,1824年5月7日,他指挥《合唱交响曲》时,完全听不见全场一致的喝彩声。但他丝毫不曾觉察,直到一个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让他面对着群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
[录者附注:课文里的记述文字,似乎是把这两个情节“拼接”在一起了,教学中如何处理,需要斟酌。]
贝多芬逝世以前4个月,在1826年11月完成的作品第130号的四重奏的新的结束是非常轻松的。这种欢乐并非一般人所有的那种,时而是嬉笑怒骂,时而是战胜了痛苦以后的动人的微笑。
死亡终于来临了。1826年11月终,他得着肋膜炎性的感冒,为侄子奔走前程而旅行回来,在维也纳病倒了。朋友都在远方。他打发侄儿去找医生。据说这麻木不仁的家伙竟忘记了使命,两天之后才重新想起。医生来得太迟,而且治疗得很拙劣。1827年2月17日,他躺在弥留的病床上,经过了3次手术以后,等待着第四次。他在等待期间还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道: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课文——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的音乐是从他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上文连用三个叹号,抒发了强烈的感受,他带着无尽的憾意走完一生。我见到一份教学资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会的观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出来。”
建 议:
(1)安排一个思考题或者笔述题,学生完成后,能当堂交流为佳。
(2)此时可播放《合唱交响曲》片段。
(3)教师最好也能“下水”,参与交流,希望借以掀动教学高潮。
在此,附录一份初一学生的读后感(作者和指导教师不详),可供参考: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执导教师后记节录: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能读懂这首交响曲,已是很不错的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从未接受过任何艺术熏陶的农村的孩子。当我读完此文,很激动,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欣赏音乐的感受,并有了更高层次的思索。尽管他的文字还显得有些稚嫩,但不失为一篇好的读后感。)
建议之三:拓展与笔述
这里我选择了两个供拓展用的材料。《苏珊》选自语文课本,与《音乐巨人贝多芬》同在一个单元;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曲并放进《合唱交响曲》。可以让学生自读,联系描述贝多芬的文字,记录学习的感受。每人任选一题。
1.请重读《音乐巨人贝多芬》,自读《欢乐颂》,并追忆倾听《欢乐交响曲》时的感受(有条件的可再听一听演奏录音),把这几个作品联系起来,静静地想一想。贝多芬能够不屈服于厄运的打击,用痛苦换来欢乐,你在“呼吸英雄的空气”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是什么?请写一段文字(诗歌亦可),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2.自读课文《苏珊》,展开想象:假如贝多芬知道了这个小女孩的故事,他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拟贝多芬的手笔,记录下来。
[拓展材料一]
苏珊
[法国] 法朗士
你知道,卢浮宫是一个博物馆,那里藏着许多美丽和古老的东西——这种做法很聪明,因为“古”和“美”都是值得敬仰的东西。卢浮宫博物馆里的名贵古物中有一件最感人的东西,那就是一块大理石像的断片。它有许多地方显得很破旧,但上面刻的两个手里拿着花的人却仍然可以看得很清楚。这是两个美丽女子的形象。当希腊还是年轻的时候,她们也是年轻的。人们说,那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美的时代。把她们的形象给我们留下的那个雕刻师,把她们用侧面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她们在彼此交换莲花——当时认为是神圣的花。从这花儿的杯形蓝色花萼中,世人吸进苦难生活的遗忘剂。我们的学者们对这两位姑娘做过许多思考。为了要理解她们,他们翻过许多书——又大又厚的书、羊皮精装的书,还有许多用犊皮和猪皮精装的书。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这两位姑娘每人手里要拿着一朵花。
学者们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思考、那么多辛苦的日子和不眠之夜所不能发现的东西,苏珊小姐可是一会儿就弄清楚了。
她的爸爸因为要到卢浮宫办点事,就把她也带到那儿去了。苏珊姑娘惊奇地观看那些古代文物,看到了许多缺胳膊断脚无头的神像.他对自己说:“啊!对了,这都是一些成年绅士们的玩偶;我可以看出这些绅士们把它们的玩偶弄坏了,正像我们女孩子一样。”但当她来到这两位姑娘面前时,看到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朵花,她便给了他们一个吻——因为她们是那样娇美。接着她父亲问她:
“她们为什么相互赠送一朵花?”
苏珊立刻回答说:
“她们是在彼此祝贺生日快乐。”
她思索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
“因为她们是在同一天过生日呀。她们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它们就彼此赠送同样的花。女孩子们都应该是同一天过生日才对呀。”
现在苏珊离开卢浮宫博物馆和古希腊石像已经很远了;她现在是在和鸟儿和花儿的王国里.她正在草地上的树林里度过那晴朗的春天。她在草地上玩耍——而这也是一种最快乐的玩耍。她记得这天是她的小丽雅克妮的生日,因此她要采一些花送给她,并且吻她。
[拓展材料二]
欢乐颂(节选)
席勒诗邓映易译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
女神,灿烂光芒照大地!
你的力量使人们重新团结,
你的力量能把人们重新团结在一起,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在那天堂上,
有一位仁爱的上帝永世长存,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
欢乐女神,
灿烂光芒照大地!
----------------------------------------------------------------
[ 研讨的延续]
建议之四:拍摄一个长镜头
(一)博客上的切磋
2007wsxabcd
刘老师的设计内蕴深厚,彰显人文情怀,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
我有一个剑走偏锋的“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思考:
这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写的,线索非常清楚,就像有人用一架摄像机拍摄的一个长镜头,画面感非常强。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摄影师,拍摄之前先要写出分镜头脚本。
可以把客人作为“我”写这个故事。
可以把贝多芬作为“我”写这个故事。
可以把女佣作为“我”写这个故事。
(2008-05-05 09:58:16) [删除] [回复]
----------------------------------------
王君
老师的思路太开阔了,深受启发!
(2008-05-05 11:22:30) [删除]
博主回复:
昭君老师过奖了。
----------------------
2007wsxabcd :
你的“剑走偏锋”创意极好,我再补充、调整一下,估计会写得比较多,另做个帖子。其大意——
1.删去女佣这个角度,因为头绪过多,初一学生多数写不了。
2.学生分成两拨,各自从“客人”或者“贝多芬”的角度写,形成比照和竞赛的态势。比照更重要,能够深化解读与感受,对冲击教学主题(呼吸英雄的空气)益处大。
3.只从贝多芬出场写起,止于“晚餐”之前,这样头绪少。但是,结尾处可埋下伏笔,比如从贝多芬的角度写(心理活动):
……我决定破例,请来访者共进晚餐。我要详细诉说这五十年多年的经历,从童年说到最后一次指挥乐队演出。我要告诉善良的人们,我写成谱子的音乐之水,才是我心灵长河的一个小小浪花!人生是大海,我仿佛是赶海的小孩子,——我才拾起了一枚贝壳啊!……
4.提倡化用课文里的语句;要求各学习小组在每人都写的基础上,推举一人总合成一篇质量出色的新稿;教师最后总合成全班的改写之“结晶”,并通过讲评,升上再次解读与感悟课文的深度教学之层级;有条件的班级,可将学生的作品编印成册,留下一行到精神高峰上“呼吸英雄空气”的跋涉痕迹,这也是青春的足印。
谢谢你的赠与和激发。
(二)细节方面的补充意见
1.是否真的写成“电影分镜头脚本”?
最好不写成“分镜头脚本”,仅仅取其思路而已。请看比较正规的“分镜头脚本”的创制要求: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1)镜头所取范围分成远景、全景(人物的全身都可见)、中景(人物膝盖以上)、近景(取人物的上半身或其他部分)、特写(突出局部);(2)镜头角度分成平视、俯视、仰视及各种角度混合运用;(3)动画镜头的运动,分纵深运动(包括拉镜头、推镜头、跟镜头),平行运动(摇镜头);(4)动画镜头的基本叙事方法,分顺叙、插叙和倒叙。
分镜头脚本示例(《小鸡快跑》 )——
镜头1:全景,月亮在天空,(镜头下摇,忽然)出现铁丝网
镜头2:(叠化)大全景,俯,全部的鸡舍的鸟瞰,(镜头下摇到地面,停)画面右面,有看守打扮的人牵着狗迎面走来。
镜头3:近,在前进的狗,它露着凶光。(运动,由画右到画左)
镜头4:特写,一个锁在手电筒的光照射下,看守的手去握握,人出画。
镜头5:特写,脚走过的画面,(镜头变焦,变成全景)
太复杂,很难操作。借用其比喻义,强调须有“镜头”意识,“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摄影师,拍摄之前先要写出分镜头脚本”,但这个“脚本”属于非专业化的,近似于平常的描述文字,跳跃略大些便是了。
2.比较“客人”与“主人”这两个视角,前者略容易写,尝试写写片段。
建议从主人出场写起,尽量收缩战前、降低难度。可将“我们”改为单数“我”,这样更直接,更集中,易于抒发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
镜头一
楼梯上响起脚步声。咚咚,咚咚,很是沉重。足音愈发近了,我也愈发紧张,那足音就像叩击在我的心上。他在第二层楼梯处稍作停留,便进门了,我紧盯着逐渐走近的音乐巨人。他身高约五英尺,个子虽矮,可双肩极为宽阔,仿佛足以挑起整个命运的重荷。“是的,这副肩膀足可以担负得起!”我这样默默想着。
镜头二(衣着)、镜头三(面容与神情)、镜头四(主人欲女佣交流),此略。再试写一个——
镜头五
听见主人粗暴的叫喊声,我感到他心里压抑着愤懑,赶忙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把事先准备好的字条
递过去。他似乎有些差异,戴上眼镜,很快地瞥了一眼,怔住了,开始聚精会神地逐字细读,凝视了好
一会儿。那张纸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斗胆登门拜访,是因为敬仰您的高尚品格,热爱您杰出的音乐作品,从中感到了心灵的律动,并期待着倾听您亲口抒发心声。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这样说。我见他还是比较严肃,可脸上渐渐浮现出善良的微笑。我也朝他笑了。
“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
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递过来一张纸和一枝铅笔。我看见他手上一根根筋络凸起,仿佛能感觉到里面的血液在奔突呼啸,刹那间心不禁急剧跳动。这双音乐巨人的手,曾记录过多少激昂美好的乐谱,宣泄出多么感人的英雄情怀啊!此刻,他将信任与友善传递给我,即将交流的愿望输送给我,这是无比珍贵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我在纸上飞快地写出这句话:“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万万没有想到,看了这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嘴唇蠕动着,喃喃地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他说到这里,轻叹一声,眼光略显暗淡,头微微垂下去,“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他将目光缓缓地投向窗外,凝视着辽阔的田野,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忽然收回目光,眸子里像有火焰在跳跃,话语急促,声音也嘶哑了:“你能想到吗?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他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们,手中的笔在不停地记录,生怕漏掉每一句话,每一声灵魂的呼喊。命运把不幸强加在贝多芬身上,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世间喧嚣相隔绝的宁静。诚然,他是孤独的,可尚有“永恒”日夜为伴。
3.从“主人”的视角描述难度大些,尝试着写写最后一个镜头的收尾一节。
镜头五(局部)
……我将目光缓缓地投向窗外,又望见辽阔的田野,林木掩映着的村落,河流与帆影,不禁有些神往了。我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蓦地,我内心里一阵躁动,悲怆的激流撞击心扉。苦难的人生,仿佛永远伴随着悲剧,而处于悲剧高潮的情结,在我便是日日夜夜无休止的死寂。我几乎是在呐喊:“你们能想到吗?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看得出,这群来访者是善良的,也是善意的。一颗正直高尚的心,凭着直觉便能够认出另一颗正直高尚的心,彼此呼应着,犹如柳条呼应着温暖的春风。他们手中的笔在不停地记录,就像是我在用音符记录内心深处奔涌而出的炽烈情怀。嗯,看来我要破例请来访者共进晚餐了。我忽然生出倾诉的愿望,想详细诉说这五十年多年的经历,从童年说到最后一次指挥乐队演出。我要告诉善良的人们,我写成谱子的音乐之水,才是我心灵长河的一个小小浪花!人生如大海,我仿佛是赶海的小孩子,——我才拾起了一枚贝壳啊!
4.后续的教学活动,也需要构想一下。
主要包括学习小组里的交流和整合,全班的交流、讲评,要义是对课文的再次解读与感受,落实教学主题——“共同呼吸英雄的空气”。若笔述的成果质量好,则最好考虑制作成电子版,编辑成册。应该提醒学生多化用课文的语句,提高学习和积淀语言文字的质量。
罗曼·罗兰云: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那么,这些语文课上踏出的青春足印,就永久珍藏在朝拜高峰之上人类英雄魂灵的漫漫途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