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4日,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时节,给逝去的亲人送去心中的思念。
翻看网络上外国对中国清明节的相关报道,看到“清明节”名称的英文翻译不规范,有多个版本,如有翻译成“Pure-BrightnessFestival”的(纯字面意译“清纯光明的节日”),也有翻译为“Tomb-sweepingFestival”(按节日传统意译“扫墓节”),也有直接音译的“QingmingFestival”。记得前些日子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外国是如何翻译本国菜名的》,中心意思是说,为了保留和宣传中华文化,菜名的外文翻译最好尽量以“音译”为主,这样外国人在享受中华美食佳肴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中华独特的名称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名称亦是同理,在向外国人宣传中国节日、中华文化的时候,最好也要充分体现名称本身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传统节日的名称最好也是“音译”,保留中文原有的、本来的名字。
看看网络上,我国八大传统节日的英文翻译,各式各样。比如“元宵节”翻译成“LanternFestival”(灯笼节),“端午节”翻译成“Dragon BoatFestival”(龙舟节)。从语言的角度看,这些翻译都很到位,但都是意译,原来的中文节日名称丢掉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节日有多个外文翻译,如“春节”就有“SpringFestival”(春节),也有译成“Chinese New Year”的(中国新年),还有“Lunar NewYear”(阴历新年),不规范。但有些节日已经用音译了,比如“重阳节”就翻译成“ChongYangFestival”。
个人认为,节日名称的翻译也应像菜名的翻译一样,易多用音译,如“元宵节”就直接音译为“YuanXiaoFestival”。看看日本、韩国、泰国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的外文名称也打多是本国语言的直接音译过来的,比如泰国的传统节日“宋干节”的英文翻译就是以泰文的发音直译的“SongkranFestival”,而官方报道里绝不用“WaterFestival”(泼水节)这个翻译的。还比如日本的“樱花节”的英文翻译也是以日语音译的“SakuraFestival”,而不是去按意思翻译成类似的“Plum FlowerFestival”,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完全也可以这么做,这也是保留和宣传中华文化必须的。
还是那句话,对外国人宣传中华文化可以适当的“灌输”,不要担心外国人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