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阳谷张秋李家炖鱼 张秋人

寻找阳谷张秋李家炖鱼

今天,与妻子、女儿去阳谷张秋镇寻找李家炖鱼。

六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妻子来到这个小镇,正好品尝到“李家炖鱼”,很有特色。当然,还有特色面食——壮馍。

六年来,一直无缘再来,但一直念念不忘,成为美好的回忆。

十一假期,决定前去探访。行车47公里,再次来到这个农村小镇——阳谷张秋。

正好赶上张秋集,人很多,很热闹,到处是小摊,到处是买卖东西的。

循着记忆,走进集市,在张秋镇的南北大街上寻找。六年了,变化还是不小的,楼房比以前多了很多,街上的商铺多了很多,人也多了很多,繁华了很多。

张秋,是明清时期古运河上的一个重镇,当时 就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是说当时的临清和张秋可以和苏州、杭州相媲美。

清康熙年间撰修的《张秋志》记载,张秋“镇当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船舻云集,轮蹄纷沓,五方商贾辐辏”。《阳谷县志》则称张秋“在昔繁盛之时,航桅林拥,商贾云集,非三县(东阿、阳谷、寿张)城市所能及也”。又说:张秋各街市“皆有百货云屯,如花团锦簇。市肆皆楼房栉比,无不金碧辉煌。肩摩毂击,丰盈富利,有小苏州之称”。正可谓船只接踵云集,航桅林拥,车水马龙;商铺密密麻麻,门类齐全,业种繁多。当时仅晋商就有上百家之多,三八两集人潮涌动,比肩继踵;大小庙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景象。

张秋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据康熙九年《张秋志》(选举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至康熙初年在这弹丸之地甲科就有32名,乡科竟有79名,明代思想家理学家、阳明北方学派的领袖、“聊城七贤”之一孟秋,以及明代的又一位理学家、藏书家、被称为“十才子”之一的殷云霄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就出于此地,张秋简直成了公认的风水宝地。

时光荏苒,随着古运河的改道,张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慢慢消沉下来,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小镇。只是在历史上,在古运河的记忆中,才能看到它辉煌的名字。

其实,今天来寻找李庄炖鱼,心里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已经过去了六年。一个当地小吃,一个挣钱不多的小小饭店,甚至都称不上饭店,最多算一个饭馆,在滚滚的红潮中还能坚守住他那份清静吗?它的主人还在坚守这份传统吗?我心里茫然。抱着一份希望带着一份虔诚,我继续寻找。

我在前面领路,寻找着相关标记,妻子、女儿搀着岳母,在后面跟着。

我记得,应该是在张秋镇的南北街,在街的南头东面临街,名字叫“李家炖鱼”,主要经营炖鱼和壮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秋南北街的南头,还真找到了“李家炖鱼”,只是从街的东面搬到了街的西面,还是临街,还是小店,还是那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妻子两个人。

饭馆大致还是老样子,有些陈旧了。饭馆门口还是有一口大锅,下面烧着木头,还是每天一大锅的炖鱼,老传统没有变化。小屋内还是盘锅柴火烧的三层炉灶,用来烙壮馍,原先是一口锅烙,现在变成了两口锅烙。压面,以前是手工,用木杠子压,现在换成了压面机,算是有一点进步。

炖鱼每天一锅,八十斤左右的黄河鲫鱼,要炖四五个小时。壮馍三十分钟才能烙熟一张,原始工艺。女儿说,怎么不用现代化的设备?速度快,经济效益好。我说,如果使用了现代化的设备,比如:用电器,用天然气,用现代化的设施,这份原始就消失了,这份传统就消失了,这份文化遗产也就消失了,也就没有人愿意来品尝了,也就成了现在用饼铛子烙的饼了。因此,用压面机压面,是进步同时也是退步,是这份文化的退步。所以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始的才是原创的,才是有文化的。很多东西,并非是越现代越好,现代文明的发展反而让很多传统的东西退步或者消失。今天来饭店吃饭的,都是外地人,大多是来景阳冈旅游的(这里离景阳冈大约五公里路程,驾车9分钟),都是慕名而来。

店主介绍,“李家炖鱼”是祖传的,能追溯到古运河昌盛时期。前一段,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都过来进行了采访,都在电视台播放了。说起这些,店主很有些自豪,我们也为他感到自豪。

据说,“李家炖鱼”为阳谷地方传统名吃。最早始于张秋南街李文端师傅之手,李文端过世后,其儿子李登诚继承父亲传统工艺,取名“张秋炖鱼”。由于李登诚膝下无子,祖传工艺被侄子李学敏所继承,一直延续至今。京杭运河漕运时期,雅号“小苏州”的张秋镇,“繁华压两京,舟车似潮涌,河中鱼虾鳞如玉,两岸鹅鸭白如云。”张秋镇又邻黄河堤岸,据《阳谷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黄河几次决口流溃张秋,大小河流与黄河相通,这就为鱼类的滋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李学敏几代人就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出倍受食客欢迎的“张秋炖鱼”。经他们炖出的鱼,风味与众不同,骨酥肉嫩,口味鲜香,回味无穷。他们发明出这种炖鱼技艺之后,备受当地人民的欢迎。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地群众的口味要求,经过李家三代的精心琢磨,他们又掌握了“壮馍”的制作工艺。其制作工艺纯为手工,制作壮馍的工具就相当复杂。他们的壮馍味道鲜美,与炖鱼搭配在一块更是人间美味,令人垂涎三尺。为了保护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他们掌握的“壮馍”、“张秋炖鱼”的制作工艺分别被评为阳谷县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每人一碗炖鱼,每人一块壮馍,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炖鱼是用黄河里的鲜鲫鱼使用特殊工艺炖制而成,咸咸的,酸酸的,很酥软,连骨头都是绵的,放上香菜,味道很鲜美。关于壮馍,当地还有一句名谚叫做“上面烘下面烧,女人吃了不撒娇,男爷们吃了好杠腰”。

女儿一边吃,一边说好,说在北京根本吃不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店里的客人们不再说话,都在默默地品尝着炖鱼和壮馍。

因为壮馍出锅慢,每张要三十分钟,往往不能及时供应,做壮馍的小屋门前,便总是等着客人,一出锅,便一抢而空。炖鱼的大锅旁,大家也是排队等待,每人一碗,慢慢等着店主盛碗,不能着急。来吃饭的外地人,大多带着老人,看来是怀旧来的。

我们临走,想带走一张壮馍。店主说,实在对不起,在这里吃饭的客人还等着吃,还有几拨客人已经电话提前预定了,准备走时带走几个,他们都是外地的,几百里上千里地的客人,这次就没法满足你们了,下次吧。我们只好带着遗憾而回。

行走在张秋街上,看着人来人往,漫步于农村集市,有一种清静,有一种悠闲,有一种空明。

在集市上,我们买了点地瓜,买了点西红柿,结束了行程。

我再想:今天,来回一百公里的行程,难道就是为了吃一碗李家炖鱼?吃一块李家壮馍?不是的,其中包含了很多东西,包含了一些思想和怀念。

在滚滚红潮中,还有多少人能坚守?还有多少人能保守这传统的一些东西?几十年以后,是否还有人愿意坚守?愿意传承?



寻找阳谷张秋李家炖鱼 张秋人































二〇一四年十月四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31027.html

更多阅读

福州大丰收李家餐厅和杭州外婆家、绿茶餐厅 福州大丰收李家

最近第一次追未完结的韩剧,实在是过分热衷,既没有更新博客也没有念书,每天除工作吃饭休息外的空闲时间大都抱着电脑沉醉在各贴吧上东瞧西看,虽然看起来有些单调,但是竟然也感觉满足又幸福,真是一入韩剧无法自拔呀!最近和韩剧同样火热的还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长约200多公里,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该线经过长城内外的燕山山脉,这一带到处是崇山峻岭,有7000余尺桥梁,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1905年9月4日开工,1909

李家诚语录 经典语录太经典了霸气

李嘉诚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桌面上干净得一张纸都没有,因为多年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记者:在香港,有市民对记者说,香港现在就是“李家的城”,说你“地产垄断”之类的,对此你怎么看?李嘉诚:19

侉炖豆腐鱼 侉炖鱼的做法

去京郊,尤其是去平谷的时候,总要点上当地的一道侉炖鱼,大锅炖,大盘装,鱼鲜味浓,吃起来既过瘾,又有一种豪迈感!美食总是能折射出当地人的一些性格特征,喜欢这种豪放和淳朴,喜欢这样不拘小节的吃食!对于好吃不懒做的人,喜欢,就在家复制啦!  材料:草

声明:《寻找阳谷张秋李家炖鱼 张秋人》为网友不羡鸳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