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婕妤两个字并不意外,旁侧的同事就有如此的名字——妤婕
大概人们知晓这两个字最多的还是西汉的那位才女罢。班婕妤,西汉女文学家,名不详,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在汉代,班氏一门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财富威信,都极一时之盛。班婕妤是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带兵遣将,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建立过不少功劳,也深受当时官员和百姓爱戴。班婕妤生得聪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仅次于昭仪。她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尤其是她在与赵飞燕姐妹的斗争中,决策英明,急流勇退,至今享有盛名。再要到百度上google一下,就会发现婕妤在不同的朝代所对应的等级还有些许的不同,最高的也便是班婕妤那时的,位列昭仪之下。
先就不论那古时 的文人、后宫的称谓,单单说如此两个字在现今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到底可以做一个怎样的解释呢?
如果所查的不错的话,应该没有任何的特别的意思,多半的都为人名之用。给自己家的丫丫起个名字,不管叫怎样的名字,都希望能够有些特点,最好不要被他人所用罢。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生僻拗口的名字。我的中学同学,起初的时候叫“春蕾”,这一说还是很容易让人们理解的,譬如春天绽放的花蕾。后来应该是家里人发现如此的名字太多被人们所用到,就索性调整了一下——“堾耒”(音:春蕾),之后每每点名这类,老师(语文老师除外)都会叫成“春来”,搞的大家都哭笑不得。再看看“婕妤”,万幸的是,此两字还算是可以根据旁测的发音来判断其读音,就是初遇如此两个字的时候会让人们想上许久。多半的都会用“崇拜”的目光痴痴的无奈自己的孤陋寡闻罢。
就所谓名字,无非是一个简单的代号,为什么一定要独树一帜呢,完全不理解那为人父母的怎样的想法!?是如此的名字就可以让大家所铭记于心,还是更容易出人头地呢?这样之后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就会慢慢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体现。出生上户口的时候发现机器里查不到相对的字,上学考试时会发现很难找到对应的数字代号,在外的时候发现周边的人们惶恐于叫这个名字,因为怕读了错字,而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名字就是名字,下如此多的功夫去编纂一个让人们能够“铭记”的代号,着实令人费解。
就这样的情况也大体是个别的一些现象,不过提到名字我就忽然的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国人起英文名字,在外企的各种领子我们暂不谈论,因为这里多半都和那些foreigner打交道,让人家叫这些生涩的汉字似乎也不习惯,这个自然。不过现在在好多的地方,小公司、小企业,没有半个老外的情形那种,也没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就每个员工都起一个英文的名字,的确,我们普及英语是一定的,而且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英语也是相当的重要,但单把老爸老妈叫了十数年、数十年的名字换成了各样的字母组合就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就可以提高员工素质?
现今的文化在流失,人们的思想在西化,更没有多少人愿意搞一搞这些“舞文弄墨”的琐事,大家拼命的充电,就为了可以多赚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对的,还可以混到一个不错的外乡称呼!没有人思考了么,有的,只是我们还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