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骅海滨,由于连日暴雨,这里的海水一片焦黄,用嫂子的话说:这哪里是大海,分明是黄河吗?
我看到的是故乡的大海,没有别的想法,只要是黄骅的东西,就觉得格外亲切,照一张再说。
黄骅有我的亲人他们一次是:博主、老姐、嫂子、二嫂子、妻子、大姐、二哥、大哥在黄骅盐业博物馆前的合影
黄骅是我的故乡,也是出生地。回去的次数不多。妻子是第二次去黄骅了。嫂子还是第一次。二哥带我们去看盐业博物馆。
周六我们去了黄骅盐业博物馆。黄骅盐业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盐业博物馆,也是华北地区资料最全的盐业博物馆。它有苏州园林一样的布局,仿古式建筑,共三层,
一楼展厅是古代盐业的起源和发展,
二楼是现代盐业和国外盐业的展览,
三楼是互动区。院内极具江南苏州园林式风格,展出面积2600多平方米,主题为“天工开物,中国盐史”。展出分为“华夏盐踪”、“当代盐业”、“神奇的盐”和“互动展示”四个部分。
黄骅产盐历史悠久,自古以“渔盐之利”闻名天下。
河北海盐博物馆结合当地特色,突出当地的文化资源,反映全国各地制盐历史及技术,博物馆以“翔实的内容、艺术的构思、高科技的手段、互动的参与、精美的场景”为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和自己的特色,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是全国资料最为丰富的盐业博物馆。
长芦盐场是中国最大的盐场
盐工在扒盐
盐堆
盐山
女盐工,二嫂子说:我在盐场上班时就是这么一个样子,很酷吧?
夕阳余辉下的长芦盐场
这是结晶后的海水,漂亮吧!
这是煮盐车间里的大锅
这是盐池子
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要说是盐你相信吗?
最后用盐业博物馆的喜马拉雅盐岩来收尾,这块盐岩有220多公斤,是个稀罕物。
我们看到这些异常兴奋。整个展出的以文字、图片、灯箱为主,以实物、雕塑、场景模拟、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手段为辅,寓观赏性、互动性、知识性为一体,体现出科技化、艺术化和个性化特点,突出展示了中国盐业的辉煌成就和盐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当我们听到当今长芦盐场董事长是我们堂弟李树田时,全家人的脸上都浮现出灿烂的笑容。因为长芦黄骅盐场是在李树田上任后转变体制扭亏为盈的。据二哥李树栋介绍:1996年的长芦黄骅盐场,年亏损达1530万元,李树田上任的第一天,刚走进场部大院,一群要账的人就围住了他。第二天下午,李树田赶到德州化工厂去清欠,开始了艰难的要账、借钱之路,后来,企业能正常经营了,李树田却累趴下了。
盐场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体制,企业没有经营权。李树田感觉到,产销体制不改,盐场早晚要垮掉。于是,他找到盐务局主管领导,要求放开生产企业的销售权,由企业直接进入销售市场,直接进行结算,自行进行清欠。经过几番争取,1998年10月,李树田从省盐务局要回了原盐销售权的批文,在全省盐业生产企业中率先进入了市场。
接着,李树田在产品上做起了文章。企业曾投资近2千万元建了精制盐厂,因为亏损已经停产一年多了,他知道,精盐厂亏损的原因不是这个项目不好,而是产品品种单一、设备老化,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于是,他决定再投入800万元恢复精盐厂,更新设备,增加品种。当时,不少人反对,认为好不容易收回这么一大笔钱,现在这么困难,到处都需要钱,又要把它投进去,如果再亏损了怎么办?听到这些议论,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正是因为困难,我们才要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能出效益。
精盐厂恢复生产了,仅2个月就见到成效,第二年就收回了投资,效益逐年上升。到目前,食用盐已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并相继开发出洗浴盐、特种盐、日晒盐、饲料盐等系列产品,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多年来,溴素厂产量一直徘徊在200吨左右,每年亏损上百万元。李树田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看准了开发溴系列产品的商机,看到了企业充沛的卤源所蕴涵的财富。经他提议,决定对溴素厂进行技术改造,把原来的碱法提溴改进为酸法生产,使每吨溴降低成本上千元;投资3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两个年产1000吨和一个年产3000吨的溴素厂,溴素产能由原来的200吨增至5000吨。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系列溴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听后,一同为李氏家族有这么辉煌的后人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