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博友的一篇文章:《没到过大峡谷就不算到过美国》,甚是同意。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西部的凯巴 布高原,全长近400公里,最大高差1,500多米,谷底最窄处仅120米,科罗拉多河从谷底流过。
大峡谷的壮观还在于其色彩。由于峡谷两壁的岩石富含铁质,所以给河水和岩壁涂抹上片片锗红。尤其是旭日初升或夕阳斜照时更为漂亮,山山水水尽成明艳的嫣红色,构成大峡谷最壮美的画卷。科罗拉多就是西班牙语“红河谷”的意思。
作为美国的名片,大峡谷甚至还上了国家发行的纪念金条。
这样瑰丽的景色,自然也成了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无尽的创作源泉。有一首世界名曲就是以这里的自然风景为素材写成的:美国作曲家格罗非的《大峡谷组曲》。
事实上,第一次知道大峡谷,就是因为偶然听到这首组曲,被组曲的绚斓和壮丽所深深的打动。那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一档节目:《请您录音》,播送的都是世界最著名的乐曲、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最著名的指挥家所灌制的唱片,节目时长一小时,正好是一盘盒式录音带的长度。记得我那时候录制了很多盘,用的都是当时最好的“TDK”录音带,其中就有《大峡谷组曲》,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乐队版本。
组曲共5个乐章。最初吸引我的是第三乐章,《乡间小路》。这是整个组曲中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乐段。乐队全奏的一个响亮的滑音——模仿一声驴叫,开始了这个乐章。独奏小提琴和双簧管吹出了毛驴的主题,这个在4/4拍伴奏下以6/8拍出现的主题,旋律被休止符分割,作八度跳进,断奏而又带装饰音,在打击乐器的音色配合下,犹如驴蹄击打着满是石块的小路,速度的变化,描画了驴子的调皮,它一会儿停步于上坡,一会儿又快步冲下陡坡,一会儿又摇头摆尾叼几口路边的青草。音乐诙谐而动感。
然后,在第一主题的背景上,出现了两支圆号吹出来的动听的旋律,人们这才注意到耷拉在毛驴肚子两边的两条长腿,视线继续上移,毛驴背上一个悠然自得的美国游客,他率性开朗,无拘无束,一身牛仔打扮。旋律充满了美国西部音乐优美而悠长的风格,动人的旋律和生动的画面交织成美妙的情景。
而后来我听的最多的是第一乐章,日出。定音鼓柔和的滚奏开始了全曲,它以沉稳的音响展现出黎明前地平线上逐渐明亮起来的曙光。短笛短句和颤音的旋律配上长笛和英国管柔美的音色,引导出优美而气息宽广的日出主题,这一主题不断地在木管乐器上以不同的音色重复,当它在柔美的弦乐器上更强地唱出来时,绚丽的朝日喷薄而出,把灿烂的金光洒满了大地。
最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整部作品都是爵士风格的,但用摇动和略带忧郁的爵士乐来表现绚丽辉煌的日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音乐上的奇迹。
日落,在几乎所有文学绘画和音乐中都无一例外的是一个伤感的主题,落日,黄昏,它或多或少的用来预示生命的终结。但是在格罗非笔下的落日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青春美少年。我的书《午后斜阳》中就这样记录了我聆听这段音乐的感受,“乐章非常恰当的描摹了科罗拉多大峡谷下午的美国太阳:与上午的生机和喧闹不同,下午的大峡谷万籁俱寂,偶尔一两声野兽的低吼,给峡谷增添了些许恐怖;午睡饱满的太阳,好整以暇的俯视着峡谷;随着乐器的逐渐加入,接近全奏的太阳心情大好的走向天边的云海,他像一个调皮的少年,触了一下就跳开了,亲了一下又跑开了,最后一头滚进云层宠溺的怀抱,羞红着脸,和云层相拥着到山那边去制造又一次日出。”。
美极了!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大峡谷国家公园的名气没有黄石公园和夏威夷火山公园的名气大,但每年到大峡谷的游客数量却远在后两者之上,其吸引力可见一斑。我虽然无数次的听大峡谷组曲却从未亲眼目睹。终于,我们很快就可以亲临大峡谷了。报了个路行社的团,纯旅游无购物的。线路中不仅有大峡谷,还有同样向往的黄石公园,夏威夷火山公园,尼亚加拉大瀑布,还可以沿着1号公路领略美国西部的壮美景色。
很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