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华华和达娃央宗
达娃央宗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一名公安干警。小学快毕业时,喜欢体育和跳舞的她进入西藏艺术学校。1990年7月,亚运圣火采集的前一天,14岁的达娃央宗被选中成为亚运会圣火采集人。第二天,在众多摄像机、照相机的包围下,达娃央宗非常平静地按要求点燃了圣火,并传递给体操明星李宁,这一历史性的电视画面永远定格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我当时一点也不害怕。”之后,达娃央宗过了一段明星的日子,出席各种活动,参加各种影视剧的拍摄。她曾在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扮演一位美丽的姑娘;后又在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德康府的二小姐央吉卓玛;她还在电视连续剧《永不瞑目》中客串了一回。
达娃央宗:“我是个非常恋家,恋西藏的人。”因此她放弃了去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深造的机会,选择了在西藏艺术学校学习。后来学校与西藏大学合并后,她便顺理成章地成了 西藏大学的老师,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尽管现在达娃央宗依然会参加一些演出活动,但她的主要工作是在西藏学校团委为年轻人服务。作为民族舞专业的毕业生,艺术仍是她最倾情的事业。她组织学生进行了很多文艺演出工作,包括评选校园十大歌手活动、帮助学生出版专辑等。达娃央宗正准备成立一个青春艺术团,“我们会在校园内演出,当然可能的话,还会去区内其他地方甚至内地演出”。
达娃央宗说:“藏族年轻一代对艺术的热爱远远大于老一代人,他们更加开放和独立,愿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闯荡、学习。”
以下是达娃央宗一些对话:“点完圣火之后,他们都很兴奋,说很成功,很成功!我就想什么叫成功啊,这有什么可成功的呢?不就是把火炬放在太阳能灶上点着嘛。回到酒店,他们放录像带给我看。哎呀,真的是挺好看的,把我拍得像仙女一样。”16年前念青唐古拉山下点火的圣女,如今已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不复当年的精致和完美,而这正是她想要的最自然的生活。
“我没有野心,我从来没有想自己会有多富裕,过跟普通人多么不一样的生活。”
“李宁是干什么的?举重的吧?”
大家总说我的命运是因为1990年点燃亚运圣火而改变的,其实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改变。
被选去点火也挺简单的,他们在各个学校挑人,也去了我当时上学的西藏艺术学校。大概下午5点多钟吧,那天刚好是星期天。有个人问我叫什么名字,又问我是哪个班的。我就想,哎呀,问这么多干嘛?
然后他叫我跟他去西藏饭店试镜头。我说试镜头干嘛啊。他说,就是看你在镜头里好不好看呀!啊,我说我不去,你去找我们班主任吧,他同意了我才能去。
就去找我们班主任。班主任说,这是一件好事,一定要去!我就跟班主任两个过去了。过去了以后,就在那里试镜头。李宁也在那里。他们问我,你认识他吗?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我不认识嘛!吓得不敢说,后来看他挺结实的,就猜他是举重的。他们笑得不行,说哎呀,这个孩子连李宁都不认识。
后来他们说通过了,让我留下来,当天晚上就住在西藏饭店,第二天一早跟他们去当雄点圣火。点完圣火之后,他们都很兴奋,说很成功,很成功!我就想什么叫成功啊,这有什么可成功的呢?不就是把火炬放在太阳能灶上点着嘛。
回到酒店,他们放录像带给我看。哎呀,真的是挺好看的,把我拍得像仙女一样。我那时候连照片也没有拍过几张,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摄像机里的样子,感觉挺好玩的。
他们走了以后,亚运会组委会就给我们学校打电话,邀请我去看开幕式,然后说,首都的观众都想看我。到了北京以后,我才知道亚运会是那么大的一个活动,好多人见到我都叫我的名字,特别喜欢我,都对我挺好的。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小大人一样跟着叔叔阿姨一起参加活动,他们带我去了故宫啊、长城啊,很多很多好玩的地方。但是我不习惯内地的天气,太热了。在我们这里太阳再大,你站到树荫下面就凉快了,但是在内地,好像树荫下面跟太阳下面一样的热。那个时候好像就感觉自己还是喜欢拉萨多一些。
“你应该主动去找导演”
17岁从西藏舞蹈学校毕业后,达娃央宗留校任教。“妈妈是小学老师,她觉得当老师是女孩子最好的职业,所以就坚持,你可以去外面拍电影啊什么的,但是绝对不能辞掉这个工作。”
达央得到去北京舞蹈学院进修两年的机会,“圣火少女”的光环仍然闪亮,剧组、导演、社会活动,各色人等、诸般场合,她都有了见识,回拉萨的主意也越来越坚定。“他们都对我挺好的,但是感觉在西藏人与人之间更单纯。另外内地的生活节奏比我们快得多,总是很不适应。”
一起学习的同学劝她珍惜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一个起点,你应该利用自己的名气,主动去找一些大导演,争取更多的机会。”
她做不来,“挺累的。如果人家觉得你适合,人家肯定会来找你的,好像没必要刻意去找什么机会吧。”
同学朋友给她“上课”,让她想清楚,“留北京和回拉萨可是完全不同的选择啊,你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还是回来了。“人家说的那些东西,我都是笑笑就过了,心里没有那种欲望。”拉萨令她感觉更舒服自在,“我们藏族人不是特别看重名气啊,地位啊什么的,走在街上也没有什么人认得我,就是认出来了,也最多是点个头,笑一下。”
有的时候她跟朋友一起在朗玛厅,就是藏式的PUB里玩,偶尔会有喝高了的藏族兄弟端杯酒过来,自言自语一样,哇啦哇啦说一通,“什么你是我们藏族的骄傲啊,为我们藏族争了光啊什么的,说完他咕咚把酒喝了,就走了。我们也就笑一下算了。”
2000年她结婚了,丈夫叫普布丹增,是西藏民航局一名普通的机务维修人员。为什么偏偏嫁了他呢?应该有很多人追才是啊?达央笑起来,“没有,没有,哪儿有那么多人追啊!”
又是妈妈给拿的主意。那个时候达央不少跳舞的朋友嫁了生意人,但是结局都不是很好。妈妈就说了,“第一个你不能找做生意的,第二个不能找外地的。有钱也好,没钱也好,最重要要看人怎么样,只要人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行了。”
认识普丹也是偶然,她要坐飞机去内地,丢了身份证,临时找了同学的男朋友,同学的男朋友又找到在机场工作的普丹,就这样认识了,然后交往,谈了两年多的恋爱,决定结婚。
一点都不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几乎是按部就班的俗世生活,达央没有遗憾吗?
“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啊,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们会说,哎呀,再倒退10年,我要怎么怎么样选择,怎么怎么样生活。我说,我不想退了,再退10年,我仍然会这样选择。”
她很知足,自己在西藏大学团委工作,一个月收入两千多一点,丈夫在机场,一个月能拿七千多,在拉萨这样的收入可以过得非常安逸。哥哥嫂子单独立户之后,她和丈夫搬回家跟父母一起住,丈夫每月给岳母3000块钱生活费,其余的存起来,达央自己的钱“没人管,自己花”。
父母的房子很大,他们不需要再买房,结婚第二年就买了一辆赛欧,12万,开出去朋友都挺羡慕,达央也得意,“人家有的我都有,并且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真实实属于我的,没有跟亲戚朋友或者银行借什么钱。”她笑起来,说这样的生活,让自己晚上睡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