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第二课时,有了昨天公式推导的基础,今天的重点是检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随机抽查了2组(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有两位完成较好;一位混淆了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另有一位基本上无法下笔.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后,我把昨晚的作业写在黑板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独立完成还是抄袭别人的,两位学生的板演结果来看,学生完成得还是不错!并且这两道课本的习题很有代表性,对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运用很恰合。学生完成后,详细讲解了运用公式时需注意的地方,并根据题目进行了两道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本节课后还有以下体会:
1、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要设计恰当的引导语言,因为当学生想不到的时候,老师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不要想当然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显然会。
2、练习过程中。对公式的直接联系比较简单的题目,我就没有给出例题,而是直接让学生完成书本后面的练习与一个习题,但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好象学生对公式的选择上还是反应比较慢的。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感觉学生在课堂上有些同学比较松散,做事情效率太底,学习的主动性还需要培养。
对于这类基本小题目训练,我认为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后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或者叫学生上黑板上来写,或者用投影展示成果的方式来刺激他们才对。
这类题目做好以后,我也让学生总结发现几个小问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了对于等差、等比数列的五个相关量a1,d,an,n,Sn中“知三求二”;也瞬时引出课本例题,让学生去判断,巩固方程思想;也巩固刚才给出求和公式,感觉这样改造题目比较好;发现条件不够的在补充一个条件,最后求得通项公式,再求出前N项和公式;这样课本例题的目的已经达到;
但是我对这道题目的改造并没有结束;然后将书本后面一个一个练习题目中涉及到等比数列一个结论,以及;等比数列另一种判定方法也纳到了此题目中,这样此题目的处理就显得丰满,同时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保证。
3、设计意图:在进行例题教学的时候,要保持课本例题思维训练强度,要注意发掘课本例题之间,课本例题与课后习题之间的联系,尽量体现:“连贯,自然,逐层深入”等特点。有些题目要注意“广联、深挖、活用”,尽量回避“挖红薯”式的例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