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暴露了我军哪些不足
1979年初春,两个擅长游击战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彼此熟悉的战法,在南方闷热、潮湿的丛林中进行了一场边境战争。中国军队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就战役和战术而言,双方都有相当多的反思之处。反思之后,能抓住机会,快马加鞭,加速军队战略和与战术的建设和转变,当为识时务者。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军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成绩不错,见效卓著。
总体上说,我们用五六十年代的装备和战法,打了一场现代的接近于现代化的战争。装备和战法与现代条件下的战争要求明显不对称,这就是暴露出来的基本不足,也是战争给予我们最直接的启示。
从暴露的问题上看,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准备不足,仓促上阵。时任总后勤部长的张震,在其“回忆录”中谈到:“1978年11月,中央军委确认有必要打对越还击战,从12月8日下达作战命令至1979年2月17日开战,仅两个多月备战时间。”
在战法上,传统的军事理论依然在中国军队内占据核心地位,作战部队战术思想单一教条。在进攻途中,不论什么范围的敌情都会逐级上报,然后等待上级指示,再展开军事行动。这常常导致战机被贻误,甚至还出现作战命令被传达走样的情况。
中国军队东西两线的最高指挥官,均为开国上将,这样的将军在参战部队中还有十多位。这些将领虽然在历史上功勋卓著,但是,他们大多缺乏热带丛林作战经验,对相关组织、指挥、战术的运用也缺乏经验。
于是,在实施攻击时,中国军队基本还延续着国共内战时的基本战术,仍然用“炮火准备,炮火延伸,步兵冲击”三段式战法,依赖队形密集的步兵,以“人海战术”冲击越军阵地,往往造成自身重大伤亡。战后,中国军队发现,缺 乏机动性的密集队形,不可能轻易或迅速地实现作战目标。
中国军队缺乏联合兵种部队,步坦协同作战更无从谈起。落后的机械化运输方式,使得士兵为防颠簸,不得不用背包带将自己牢牢捆在坦克上。这些被绑在坦克上的士兵,无法在受到袭击时立刻投入战斗,成为越军射杀的活动靶。中国军队也曾尝试发动一些联合兵种进攻,但效果不佳。这种失败,给中国军队在多兵种协同作战方面上了宝贵的一课。
在军队素质上,越军历经抗法、抗美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作战经验丰富,单兵战斗力强,且拥有缴获的美军装备、苏联援助的大量军火。而中国军队久无战事,军事理论、战术训练、装备、后勤保障水平停滞不前,单兵作战及综合战力存在差异。
在经历对越作战后,解放军认真地接受了教训,开始意识到现代化战争时代,仅凭革命精神不足以战胜对手,还要有好的装备和现代战术。中国军队开始展开正规化、现代化等建设,以提高军队的防卫作战能力。
1981年、1984年、1987年收复“两山”、老山轮战、山地攻防作战中,中国军队建设的各项变革显现出了战斗力。1984年老山战役时,轮战部队侦察大队侦察、拔点作战开始出现,步炮协同的战术,对越军造成极大杀伤力。中国军队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从此逐步走到了今天的正规化和现代化。(郝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