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王君:我这样教朱自清的《春》

(转)王君:我这样教朱自清的《春》

《春》教了好几回了,回回不同,从这个过程中,很能看出我的教研足迹。

今天拣几回重要的说说。

第一回,没有什么印象。大概年轻的我也很难摆脱固有的教学定式:恐怕全中国的老师都教得一模一样:迎春──绘春──赞春,外加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等等。我现在一看到这个模式就头晕眼花。一想到全中国的学生都说着完全一样的话,记着完全一样的笔记,我就头皮发麻有负罪感。

第二回,开始有点儿创新意识了。不再满足于那生硬的讲法,想突破,想超越。怎么办?绞尽脑汁,转换了一个角度,设计了一系列“爱就一个字”的咬文嚼字的课堂品析活动。方法就是让学生精读各幅图画,选择一个最最恰当的字来说说:草春,花春等,以此类推。这个小问题激活了全篇,推动了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孩子们深深地进入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那最合适的一个词”,老师点拨推进。课上得高潮迭起!这是我早期很得意的课堂设计了。预设和生成,都体现得极充分。在临场即兴点拨的研究上,这堂课,也几乎可以算滥觞之作。那样的一词激活全篇的问题设计,余映潮老师后来给它命名为“主问题设计”。

第三回,不想走老路。正在愁的时候,老天爷送来了一个“调皮的孩子”。他不喜欢《春》,很较真地来抗议。他一本正经地问我:“王老师,如果这文章隐去作者名字,混杂在我们的作文中,你会给他多少分?!”咄咄逼人的孩子反倒促成了一个新的创意,我豁然开朗,决定搞一次怪味上法──我们给朱自清评分。于是课上课下忙得不亦乐乎,把孩子们分成好几个组,分别从构思、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来给朱自清评分。不仅要评,还要有理有据。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是“向朱自清挑战”,自己需得写出一篇题目也叫《春》的文章来打擂。那时候的学生真是厉害。现在看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依旧拍案叫绝。

这个案例后来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论文大赛的一等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方面,当时的我确实还算是有想法的。

再后来我把这两次教《春》的实践整合为了小论文《从春>的教学看语文课的“抓人”和“放人”之道》,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

第四次,返璞归真,什么都没有讲,就是让学生美读美背。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教的两个班非常喜欢诵读,水平也很高。我“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成全孩子们。那堂课,童声如天籁,至今忆起来,依旧醉人。我因此写成了教学后记《让朱自清来评课》。那种大道至简,回归语文教学原点的上法,很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勇敢的有担当的人。

第五次,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甚至把讲课的季节也改变了。讲《春》总是在冬季的。我“做了手脚”,把这课文提前到了初春季节。因为带的是未来班的缘故,我要求孩子们持续观察初春的校园,持续给一棵树的萌芽,一束花的开放拍照。总之,引导学生留言早春校园中最最微小的变化。他们最后的作品是制作一个数码作文:要有图片、文字、音乐、解说等等,总之像一个MTV样子,但更要突出语文味儿。

这些数码作文异常精彩。可惜是用苹果的软件制作的,无法上传网络。

这些活动其实是以朱自清的《春》为触发点的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方方面面的锻炼,非常鲜活,非常灵动。我也跟学生一起“活动”着。那段日子,我晨跑的时候就坚持给一株花拍照,从它的蓓蕾初结,一直拍到它开谢。我也好多年没有这样仔细地观察过早春景色了,那种新嫩的美丽让我一次次惊艳,以至于后悔这么多年来的懈怠和麻木。

现在想想:孩子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课呀!对自然,还有多少人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呢?孩子们需要被唤醒。我自己,也需要。

最近的一次上《春》,是最最朴素的一次。

学生基本功很弱。不说制作各种各样的数码作文的能力还差得远,就连诵读,班上也找不出来几个学生稍微懂得些抑扬顿挫的道理。这拨孩子,原生态得好像没有经过什么语文熏陶,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在课堂上玩花样暂时还不是时候,那就从零开始吧。

于是向余映潮老师学习。用的是他的板块式教学法。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去寻美:课文的结构之美好──漂亮的画面并列式结构,严谨的总分总式前后呼应结构。课文的语言之美好──词美、句美、段落的摇曳生姿。课文的情怀之美好。我是希望在第三个板块学生能够说出些啥来的。结果呢,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除了景色美,他们还真说不出其他来。这很符合他们平时的思维水平。真正的孩子就是真正的孩子,他们很本真,不用追求深刻。

事实上咬文嚼字部分推进得也很艰难。一个“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的多角度咀嚼就需要我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引导点拨。和学生艰难地对话──这是我前段时间的一个专题。现在对此理解地越来越深刻。课堂上,教真正的孩子,我们需要的还是耐心。宁愿慢点儿,再慢点儿,少点儿,再少点儿,等等孩子,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多积累多理解一些。

板书是必须的。几乎所有重要的笔记,我都和孩子们一起写。这段时间的粉笔字,真是突飞猛进了。

现在想来,各种教法都有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没有哪一种探索和实践不是美好的。我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但是个还算有想法的人。我有行动力!这些课,从我现在的“文本特质和课型研究”的课题角度来审视,都是一个教师很自觉地对自己的超越和创新──回归也是一种创新不是!其课堂形态是丰富的,学情把握是人道的,教学反思是有效的。就算是那些破绽和缺漏,于我个人而言,也极其珍贵。

为自己一直在思考着喝喝彩吧!

[附旧文]

从《春》的教学看语文课的“抓人”和“放人”之道

语文课要“抓人”——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得住,智慧抓得牢,情感抓得紧。不“抓人”的语文课,没有凝聚力。

语文课还要“放人”——要让学生的思维放得开,想象放得美,回味放得久。不“放人”的语文课,没有爆发力。

试从传统篇目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说明之。

“抓人”要抓得快抓得准抓得久。

一堂课四十分钟,分秒是金,如何切入是关键。切入点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爱就一个字”,在传统的教材分析上变了一个角度,激发学生细读全文,深刻地巧妙地创新地去鉴赏“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我要学生去寻找一个最好的词语,去诗意地表达: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在“雨春”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表达你对这一段意境的理解。

(生读书,然后纷纷上黑板填空,填出了:唱、幻、润、冲、笼、淋、织等词)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评一评,议一议,你最欣赏哪个词语,或者你认为哪个词语不太恰当?

生:我喜欢“唱”,多么美的词语啊,很有诗意。

生:“唱”是很优美,可是和文中的意境不和,“唱”必然是有声音的,可春雨图分明渲染的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生:我也赞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夜怎么可能唱呢,一唱出来反而就破坏了安静和平了。

师:那可不可以换一个词,既能表达唱的美,又不破坏静谧呢?

生:用“吟”吧,也是很美的一个词语呢!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老师在黑板上作了修改)

生:我喜欢“润”字,他和像“一层薄烟”的春夜很相配。

生:我也喜欢,我想起了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掌声)

生:我想起了“渭城朝雨挹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是的,“润”字很安静也很温情。

生:我觉得“冲”字有问题,牛毛一样的春雨怎么可能“冲”呢?

生:“淋”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

师:“冲”和“淋”完全相同吗?

生:“冲”的气势太大,“淋”有一种狼狈不堪感觉,这和温馨的春雨图都是不相配的。

生:我还非常欣赏那个“织”字,她是课文中的原词,很轻柔,也很有动感而且特别富有诗意。

生:“雨幻春”也很有韵味儿,它把那“一层薄烟”外的朦胧世界表达得形象深刻,让人浮想联翩啊。

……

师:那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几个词语批注在文段的旁边。

围绕着“爱就一个字”的追求,这样的让人回味不已的片断还有很多。为了证明自己寻找的“词语”是最好的一个,同学们深入文本,咀嚼剖析,引经据典,入木三分。“爱就一个字”的提问,简单、清爽但又有弹性和磁性,它既是我上《春》这一课的“弹指神通”,也是我让《春》之教学的语文味儿纯正又醇厚的“百花错拳”。这一问,抓得快,抓得准,抓得久,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争先恐后要求发言的学生人数创造了历史新高。《春》的第一课时于是被上得摇曳多姿仪态万方。

“放人”则要放得有角度有高度有力度。

“放”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拓展迁移。放,是坚持立足原文本同时俯瞰原文本,试图有新的发现新的共鸣和碰撞。这里的“放人”,是放飞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创造力,是鼓励学生在进一步地理解作者和文本的基础上,掀起文本学习的“第二次高潮”。这时的“放”,是对“抓”的回应,是对“抓”的解放。它具有批评性阅读的一些特点但批判性阅读并不能全部概括它的内涵。“放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创造。

比如,为了掀起《春》教学的第二轮高潮,我设计了“假如朱自清是话题作文《春》的作者,你给朱自清评多少分”的“放人”环节。请看部分学生的评分和给朱自清的点评:

立意组

亮分:70分

评语:朱先生是写景抒情的高手,在立意上却只能列位中游。其可惜之处在于写春而仅仅囿于写春,整体立意追求并未超脱前人之视野。

请看我们的立意:从这次我组所批改的同学作文来看,相当部分作文的立意已明显超过朱老先生。请看以下几篇有代表性的考场习作:(略)

和朱自清先生探讨:

在你的眼中,最灿烂的春天就只属于春草、春花、春雨吗?你可知道,还有多少人和事的背后藏着春天俏丽的身影。

“春天”难道仅仅就只是美好希望的象征吗?你是否想过春风中的疾病,春雨中的困惑。

你属于你的那个时代。如果你用你那个时代的眼光透视春天,你一定会有更加独到更加深刻的发现。

构思组

亮分:70分

评语:“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板块的组合还是有一定创意,但整体形象依旧是大众面孔,缺乏鲜明个性。

请看我们的构思:

——我喜欢熊虹的构思。她用几十句和春天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连缀成篇,以此表达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老师说她的文章很有文化底蕴,我们都很服气。

——我欣赏王彦的记叙文,他表达的是老人对亲情的向往。他聊家常般的记叙很朴素很动人,原来并不是只有散文才可以一往情深的。

——我喜欢刘燕茜的《寻春启示》,以寻人启示的文体表达寻找春天的主题,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次不少同学都大胆应用了比较难以把握的议论文体,而且大都能举重若轻。他们剖析春天、审问春天、构思春天,议论文在他们的笔下变得万紫千红。

——有关春天的童话、科幻、寓言、小小说也很多,各领风骚也!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一篇《写给春天的信》,真是起笔不凡,让人佩服。

——你们一定忘不了庞振寰的《千年春雨》。比他还妙的是李霁月的《春之诗》,除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他还同时写了王维创作《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创作《钱塘湖春行》,三个故事同扣一个主题,更丰富,更有韵味!

——还有那道证明题:春天在哪里?虽然出人意料的最后无解,其实却是“无解胜有解”,其证明过程和结果都让人拍案叫绝。

——你信不信我还读到了一篇说明文,李蒙同学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尽情展现,同学们的评价也不低啊!

——岳晓菲同学更巧,她的文章形式整个儿是一网页设计,标题叫《春之页》,表达的是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真是绝了!

——有谁能比卢容的更新颖吗?她代春天记日记,好细腻,好深刻。

——有,卢容自己还有一个创意你知道吗?她用几则广告构成了自己的作文。这些和春天有关的广告经她一组合,真是意味深长,溢彩流光。原来最精彩的作文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啊!

……

和朱自清老先生探讨:

我们这个社会提倡包装,你们那个时候呢?

语言组

亮分:100分

评语:在语言上,朱老先生表现出了最为突出的创造天赋。动词形容词的选择精炼而传神、排比句的应用流畅多姿、比喻拟人的点染出神入化、意境的创设活泼而自然。《春》的语言清新、优美,确有大家之风范。

请看我们的学习成果:

别致的标题:

《守望春天》

【点击】:“守望”一词比之“盼”,更有动感更富深情。

《别把你的春天弄丢了》

【点击】:很俏皮,反复咀嚼,味道越丰

《驶往春天的地铁》

【点击】:用一部当红电影的名字,好不靓丽。

《春天的烦恼》

【点击】:一语双关

《春之死》

【点击】:拟人的手法震撼人心

我们的精彩段落:

还有多少人在守望春天啊,比如在哥本哈根街头卖火柴的小女孩,甚至在春天遥想长安城的杜甫……

我也在守望春天,当爷爷躺在医院冰铁一样的病床上时;我也在守望着春天,当在西藏当兵的哥哥因大雪封山而吃不到菜的时候;我也在守望春天,当山里的孩子淌过刺骨的河水去上学的时候。春天意味着老人和孙子一起在公园里散步,春天意味着吃一口不算新鲜的大白菜,春天意味着嬉着河水快乐地上学……所以,我替他们守望春天。

―――谢秦川

【点击】:从这些流淌着挚情的“守望”中,我读到了小小的中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不仅仅美在排比,他们更美在对生活的关爱。

80年代出生的我们肆意挥霍着春天,我们一笑就流出青春,泪流满面,青春年华的我们忙着起舞翩翩。我们早已忘记春的责任就是要让秋天艳阳满天。

有一天,当华丽的春天已不在,是不是我们还能喝着咖啡打开电脑上线,在家听歌不用去赚钱?还能不停地哀求春天再来一遍?

——李可然

【点击】:这哪里是在写春天,这是对花季的反思,对青春的忏悔。这是最真诚的对生命之春的膜拜与渴望。

和朱先生探讨:

你用生命和激情在组合文字,我们一定能够学到你的精髓。

这次“放”,不是让孩子们去批判朱自清,而是鼓励他们更有自信去客观地面对名作。放胆、放权、放心、放手才会有出现“放人”的高境界。放有规范,放有良方,放有气度,放有高标。放得及时,语文教学才会柳暗花明海纳百川,放得巧妙才会出现石破天惊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

只抓不放,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鼠目寸光的语文会捉襟见肘。只放不抓,是凌空蹈虚筋脉逆行,城门失守的语文更会方寸大乱。

一抓一放,语文教学之道。

请朱自清先生来评课

每遇经典和名篇,心中总是惴惴然。怕讲不好,亵渎了先贤。

比如《春》,比如《济南的冬天》,比如《夏感》。

见到《春》我就想跑,因为怕躲闪不及被朱自清先生瞟见,然后逮住,然后愤怒地询问:你们怎么把我的《春》讲成这样?

朱老先生早就作古,我担忧他不会含笑九泉。为着被我们这帮子语文老师糟蹋了的《春》,他会突然有一天从坟墓中坐起来,颤抖地摩抚着自己的文字,痛心得老泪纵横。

我 的担忧由来已久。从我的读书时代开始,到后来做了语文老师,几十年过去了,一遇《春》,便是“盼春——绘春——赞春”加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按部就班或者稍作变式讲来,似乎所有语文老师的头脑全被格式化过,齐整整一个模样。这让我很羞怯且恐惧。我感觉不对,虽然上有天皇老子般的教参罩着,连“全国教育看海淀”的海淀区进修也脱不了这个模子,但我还是感觉不对。

以前我做过不少尝试。比如“我们给朱自清评分”的挑战式教学,当初挺火,还得到了不少同行的吹捧。现在看来真是惨不忍睹,只求那些发表了这文章的杂志全部都灰飞烟灭,千千万万不要有一丝一缕飘到朱老先生的坟头上——那可是要遭天谴的事啊!

还 是跟以前一样凌晨四点起来开始读文本,同时读《济南的冬天》和《夏感》,几个小时读下来,并没有新的思路。只是越读越感觉美。就连以前并不喜欢的《济南的冬天》也读出了万般滋味儿。而且越读越心酸:想想听了那么多的课,无不是扭着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放,动辄就是让学生品味“最喜欢的句子”。如此万能教学法,用在如此美文上,真真是太“闹”且显狭促了啊!

连续两个凌晨的素读没有找到新路子,我便调整思路:为什么如我般在教学技艺上已经相对比较娴熟的老师会没有灵感呢?是没有路子,还是走错了路?一番自我反思下来,悟出了门道:

错!完全错!这般字字珠玑口齿含香的精美散文,想走解析的路子本就是旁门左道。这般神仙文字,还讲什么呢?读!朗读!美读!只有美读才是正途。

这个想法吓了自己一跳!

我自己也早就被“体制化”了。一堂课,如果不讲点正正经经的东西,便觉得腰杆挺不直,好像对不住文本,更对不住学生一样。但其实沉下心来一想,文学作品真的就全需要我们去讲吗?

回想我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不是有同样的苦闷呢?有不少好文章,不讲还觉得值得一读,但是老师一讲,立马就兴味索然。当初不明底里,现在恍然大悟:有太多的文字,只需要朗读即可得其精髓。水平不高的讲,或者自作多情的滔滔之讲,反而如蠹虫,一点点吞噬了文本之美。

不讲就心不安,其实还是应试的思路在作怪。试想想,如果不考试,谁会觉得对于《春》这样的美文,“比喻排比”是至关重要的事儿,谁会忍心在行云流水诗歌般美丽的语言中去穿插那些大煞风景的修辞知识呢?

我们可不可以不功利?我们可不可以以最文学的方式亲近文学?我们可不可以还文学课堂以最原初素朴的方式?我们可不可以跳脱应试的阴影去拥抱文字?我们可不可以在某些时候把情感濡染和知识教学略略分开以保持课堂的纯美境界?

把自己吓了一跳之后我决定听从内心的呼唤:摈弃一切冗杂,朗读《春》吧!朗读《济南的冬天》吧!朗读《夏感》吧!朗读,只朗读,把所有的负载都交与朗读,让春夏秋冬在朗读之船上载着孩子们灵魂走向诗意。

于是我开始下载音乐。

于是我躲开繁琐的比喻排比着力于朗读设计。

于是我思考着如何把最最简单的拓展和点睛也化为朗读。

……

走进课堂前,我有意识地看了看教室后方。这学期带了一批小老师。所以我的课堂上常有听课者。我下意识地希望这节课他们都不会来。我的课平时已经是太出常规了。而今天,将会是常规更在常规外。

还好,没有听课者。

但是,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我却一声叹息:

啊!要是今天有听课的老师就好了!

我无法用文字再现这样朴素本真的语文课的美妙。连续三天,我们的语文课,就只有读——朗读——美读。

一堂课下来,只能读一遍。

我读,孩子读,女生读,男孩儿读,小组读,反复读,重点读,轮读,跳读,齐读,串读……轻音乐环绕的课堂,童声如天籁。

我们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声音唱读《春》,我们用慈祥从容的老奶奶老爷爷的声调唠嗑《济南的冬天》,我们用浑厚深沉的壮年之音去演绎《夏感》……我们用古诗词点评去“译读”春,我们在读中分辨明快清新之美从容淡恬之美和热烈激昂之美……

这三节语文课,完全属于朗读,完全属于我和孩子们的或童稚或深沉的嗓音。

我很陶醉。 五年前,曾经上过一些被我自己称为《绝唱》的语文课,比如《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比如《黄河颂——民族的精神》诗歌整合诵读课,这一次,乃是以散文为载体的纯粹的美文诵读,我为自己的创意和勇气喝彩!

我想,如果要评课,我最想请的是朱自清——多么希望他醒过来,听一听,90后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最美的声音演绎他的《春》。

我相信,老人家一定会开心得老泪纵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9353.html

更多阅读

朱自清《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视频

《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白坤峰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一代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爱情完美吗? hp完美爱情

散文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刻骨铭心的爱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说不上什么时候,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读了朱自清的《匆匆》,就

朱自清《荷塘月色》鉴赏文章三篇 刘泰隆等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

声明:《转 王君:我这样教朱自清的《春》》为网友砖家叫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