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七:关于和氏璧

(想象形状)(出土遗址)


和氏璧的两个问题胡锦珠/整理
《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读着读着,有学生问:
《史记》之七:关于和氏璧
一、和氏璧不是楚国的吗?怎么到赵国去了,怎么不是完璧归“楚”呢?
这里是和氏璧的经历,读完之后,这一问题应该就能解决了。

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之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村西有遗址可考证),初不为人知,献厉王被砍左脚,献武王被砍右脚,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方成为传世之宝。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后来由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将和氏璧制成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宋,齐,梁,陈)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


二、为什么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不叫卞氏璧呢?
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卞”是姓;“和”却不是名,而是氏。故称“和氏璧”
和氏璧的由来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 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9275.html

更多阅读

《上海游记》之七:特色商业街.6.雁荡路步行休闲街。

1.雁荡路步行休闲街雁荡路步行休闲街是淮海中路商业街的一条支马路,位于卢湾区北部,雁荡路北起淮海中路,南与复兴公园北门连通。1902年筑成,初称军营路,1943年以浙江雁荡山命名。2.雁荡路步行街是上海首批24小时全天侯的步行休闲街之一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 左列钟铭右谤书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李陵被俘,使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受到宫刑。刺激之下,司马迁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之说而提出“发愤著书”一说。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他若

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什么意思

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内容摘要:《离骚》和《史记》都是文学作品,而《离骚》是有韵的诗歌,《史记》是无韵的散文,诗歌和散文又同属于文学表达的两种方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不管是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深度和广度的情况,还是塑

声明:《《史记》之七:关于和氏璧》为网友心不再完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