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说过哪些自相矛盾的话 中国自相矛盾的成语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被记录成文字、流传在史书中的人物多得数不过来,其中很多都是名人。这些名人,按理都是遵循圣贤之道的好学生、有才人品又好的潜力股,却在许多问题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下面举几个例子:
信用——《越绝书》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汉书》曰:“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让辞。”
国土——黄石公曰:“务广地者荒……虽成必败”。司马错曰:“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坦荡——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曰:“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复身而尝逸者,则志不广。”
美女——唐且曰:“西施被短 褐而天下称美。”慎子曰:“西施,天下之至姣,衣之以皮具,则见者皆走。”
同类——《易》云:“同气相求”。古语云:“凡人情以同相妒”。
贤臣——春申君使孙子为宰,客曰:“汤武,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孙子,贤人也,而君藉百里(之地)之势,臣窃为君危之。”又有客曰:“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其国未尝不荣也。”春申君复使人请孙子。

暂时就说这么多,其实不胜枚举,到今天也一样。上面所有正反方向的论断,都很有道理,不可能驳倒某一方。这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这片土地实在太大了、历史太久了、人数也很多,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没有长久的和平,总是在打来打去。但一个朝代建立后,老百姓可以按照前朝的方式继续活下去,因为文化层面基本没有变,除去外族统治的朝代(其实也没变多少);欧洲就不一样了,后面的国家文化和前面的很不相同,老百姓过日子方式不得不改变,于是从下而上有个改观,中国却没有。中国只是因为迁徙、战争、读圣贤书、经商和执法,产生了不同学派,只在各自的次级文化领域流传,至于最上层的大一统文化,一直没有统一。汉代之后的儒家,是官方强制定义的中国文化正统,但在历史上,它却不能掩盖其他学派,特别是牵扯实际应用方面,官方儒家的应变能力很差,不如法家等接地气,老百姓也愿意用其他学派的思想来思考和做事。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碗汤,儒家文化就是汤水,占主要部分,但让汤变得有滋味的,是菜。《舌尖》的两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即使在现代,也无法掩盖地理环境对塑造地域性文化的作用,更别说古代了。古代文化的地域性特别强,我们看到的非常困惑的现象,可能就来自于不同地区的价值观。比如秦国的风俗和齐国的风俗就截然不同,流传到后世,秦国思想和齐国思想的两本书摆到学者面前,统一叫做中国古代思想是不合适的。这也许能解释上述几个例子的奇特现象,不过最让人关注的是对两种思想的应用。因为地区情况不同,在秦国绝对没问题的政策在齐国根本执行不下去,反之亦然。商鞅在秦国能变法,到齐国可能就不行,或者是新的管仲,这都得细细分析。上面是说人们对古代地区性文化和全局性文化的混淆,下面再拿文章一开头的几个例子说一说。先说美女西施那个,两个人对美女的观点截然不同。前者认为西施太美了,穿什么都好看。后者认为美女都是靠衣服衬托出来的,穿破衣服一样丑。这个话题放到现在恐怕有答案了。首先,“美女靠衣服衬托出来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确实,美女要靠衣服来衬托,但决定性因素还是脸蛋和身材。衣服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自身因素是雪中送炭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可能没有见过美到极致的美女,或者对这方面没有敏锐的感觉。如果给他一个能联网的iPad,又开发一下他对女性的审美能力,估计很快他就会把“美女是靠衣服衬托出来的”这条微博删除的。鉴于中国文人爱联想,会把美女比作帝王,衣服比作臣子。所以这两个观点就等价为:帝王只要强,啥事都能干成;帝王全靠臣子打天下,没有贤臣,啥事都干不成。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像上个自然段所论述的那么简单了。从历史上来看,有许多真实史料支持双方观点。只不过因果的关系要搞清楚,到底是因为帝王强才引来贤臣,还是贤臣使得帝王强了?谁才是第一因?说不清楚。那能否按照战乱和太平时期分开讨论:战乱时候多依赖臣子,像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都是大臣;太平年间多依赖帝王,像汉武帝、唐太宗等,全靠他们拍板。不过……这样的说法,反过来说,似乎也没太大的问题啊。。。所以,我们在讨论时,还是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角色、一个是形势。先说角色,当某个人是帝王时,他的想法肯定和臣子不同,反之亦然。所以角色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概而论哪个重要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有雄心壮志的帝王,肯定以自信为基础,认为贤臣最重要;对于没主见的帝王,会以臣子作为性命的依托;对于暴君,只相信自己的实力,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角色论无法完全说明问题,所以必须考察当时这个国家所处的形势。形势大过人。如果这个国家处于太平年间,讨论君臣哪个更重要就没什么意义,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运作的秩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国家爆发内乱,就要分情况——当帝王不怂包时帝王最重要、帝王是娘炮或者是暴君时贤臣最重要(免得才能不够或者篡权);如果这个国家遭遇外敌,也要分情况——当敌强我弱时贤臣最重要(能打仗大胜仗的将军);敌我力量均等时贤臣也是最重要;敌弱我强时帝王最重要(帝王是怂包时要防止将军篡权、帝王是暴君时要将军要留好后路,以防卸磨杀驴)。就这么层层分析下去,才能够接近实际,空谈谁对谁错是没有用的。说到形势和贤臣,还得说说举得最后一个关于孙子和春申君的例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春申君是老板,却是被动者;孙子是员工,却是主动者。因为孙子太优秀了,直接PK掉了春申君。这时的形势,就是孙子强而公子弱。弱者出于自保或强大的犹豫心理,才有前后两次对孙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春申君足够强大,就不需要防范孙子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强大可以是实力,也可以是气魄。像刘邦分文没有时却撒了弥天大谎说自己上了一万的份子钱,这就是锐气。陈登劝曹操杀掉吕布,说吕布好比老虎,不给吃饱肉就会吃人。曹操直接回答了一句:“吕布只是一只老鹰,只有让它饿着,才能为我所用。”曹操的势力,是大于吕布的,所以他可以把玩奉先君。这又让我想起了《少年派》的电影。当孟加拉虎没有被训化前,形势是虎强于人;驯化后,虎已经弱于人了。形势和角色,才是判断事情走向、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所谓自相矛盾,不过是角色不同,形势不同,再加上说话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圈。说出这种话,不足为奇。前两天看到豆瓣上有人说(大意):“在电脑上就能完成的调查和研究,没什么价值。”他和IT、金融、文化、网编等诸多领域人士观点的不同之处,也就在于角色和形势。也许他的圈子也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微型文化圈,所以才有此语。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但仔细想想才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形势以及次级地域环境(圈子)。当爬出论断陷阱后,我十分后怕,所以写出此文,以飨读者。




























中国古人说过哪些自相矛盾的话 中国自相矛盾的成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9208.html

更多阅读

妈妈为我们说过多少颠三倒四的话 说话颠三倒四

不曾被矛盾重重的想法折磨过的心,不是母亲的心。细数下一生中母亲为我们说了多少自相矛盾的话?妈妈说:“这个你可要多吃点!”妈妈又说:“少吃点这个!”总企图让我们吃遍世上所有好吃的东西,又担心我们不懂得节制,不懂得营养的均衡吃坏了身

杨恒均这篇论述中国模式的文章很耐读! 论述类文章写作

博主按:近几年读过不少论述中国模式的文章,我感到只有杨恒均这篇文章把中国模式给彻头彻尾地说明白了。虽然此文是一年前所写,但并不过时,相信网友在细读、明辨、深思后,一定会和本人一样有此同感。杨恒均:复旦大学法学学士,悉尼科技大学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28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寒冰收集我们常说“时光如梭”,为什么时间流逝可以用“如梭”来形容?我们形容时间过得迅速,常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说光阴似箭表示时间过得飞快还好理解,那么时光怎么又会如梭呢?其实,这和古人的生活有关。中国古代长期是农耕社

中国购买的航母有哪些? 中国购买航母

  服役时的明斯克号中国购买的航母有哪些?本月10日,我国改装的航母瓦良格号开始试航,这一消息使得众多军迷瞩目,也引发了本人的兴趣。在阅读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近年来除瓦良格号之外,我国还购进另外几艘航母,有的已被拆除,有的正被用作展

声明:《中国古人说过哪些自相矛盾的话 中国自相矛盾的成语》为网友演员从事欺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