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 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 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 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 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 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12、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洼地与滑坡湖;滑坡鼓丘;滑坡裂缝(环状拉张裂隙;平行剪切裂隙;鼓丘的张裂隙与挤压裂隙;放射状裂隙)
13、滑坡的发展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2)滑动阶段(3)停息阶段
14、山麓面定义: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山麓剥蚀面:在干旱区,由于山坡的不断后退,停积在坡麓的风化碎屑被洪流冲走,使山麓基岩裸露,形成平缓的基岩坡面。
16、准平原定义: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作为一种大规模夷平面,也可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顶部成为 峰顶面。
17、夷平面: 崎岖的山丘地面,在地壳长期稳定的状态下,侵蚀-剥蚀作用把山地夷平为起伏不大的地面,称夷平面。
第三章 河流地貌
1、流水的能量 流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在流动过程中,势能不断转变成为动能,其对地表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流水动力P的大小
P=1/2MV2 ( M为水量,V为流速)
流水动能的大小和流量的一次方、和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
(1)当P>L时,动力有余力,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
(2)当P=L时,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 ;
(3)当P<L时,流水动力受阻,流水作用表现为沉积 。
2.流水的流态―――层流和紊流
(1)层流是水的质点彼此相互平行流动,互不干扰和混掺,成为有规则的分层流动;
(2)紊流是水质点的不规则运动,当水流流速或水深增加时,层流就失去稳定性而产生漩涡运动;
3.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
(1)坡面侵蚀(片蚀)(2)线状侵蚀① 垂直侵蚀(下切、下蚀)② 溯源侵蚀(向源侵蚀) ③ 侧向侵蚀
4.流水的搬运作用: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5、流水的堆积作用:流水挟带的泥沙在条件改变时,如坡度减少、流速减缓、水量减少和含沙量增多等等情况下,都会引起搬运能力减弱,导致泥沙的沉降堆积,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堆积次序: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堆积也是有次序的:粗重颗粒→中等颗粒→细小颗粒顺序堆积。
6、沟谷:是沟谷流水侵蚀形成的槽形洼地。
7、集水盆:是沟谷源头扩大后的小盆地
8、扇形地(洪积扇):沟谷出口的扇型堆积体
9、扇形地岩相带(由扇顶至边缘): ①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堆积物为巨大砾石,其间填充砂及粘土,砾石磨圆度差。②扇形相:位于洪积扇中部。以亚砂土和亚粘土为主,夹砾石和砂的透镜体,磨圆度较扇顶相好。③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堆积物最细,以亚砂土、亚粘土及粘土为主,偶而夹有砂及细砾透镜体,具有水平和波状层理。
10、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11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 ( 谷坡:常有阶地发育谷底:内有河床和河漫滩两种地貌)
12、河谷的发育大致经历3个阶段,并相应形成3种谷形:
(1)峡谷---又称为V形谷(2)河漫滩河谷(3)成形河谷
13、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底部最深点的连线,从宏观上看,纵剖面上是一条下凹形的曲线,上游坡度大而下游坡度小;从微观上看,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曲线的每一段都并非平整,而是呈阶梯状高低起伏的。
14、河床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趋于平衡,这时的纵剖面称为平衡剖面。所谓平衡,主要指动力平衡
15、河床平面形态(1) 山地河床地貌以河床浅滩地形发育为主:石质浅滩、砂卵石浅滩、多为顺直河道平原河床地貌顺直河道,① 顺直河道弯曲率为1.0~1.2② 弯曲河道:弯曲率大于1.2(弯道河流:当水流经过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并产生离心力。 a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提高,产生作用方向指向凸岸的横向力; b离心力与横向力相叠加,其结果是水流上层(表层)合力指向凹岸,水质点向凹岸运动;水流下层(底层)合力指向凸岸。c 弯道河流与纵向水流运动结合起来,便构成螺旋状河流。) ③分汊河道 ④ 游荡河床(网道河床)
16、河漫滩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部分。被普通洪水淹没的部分称为低河漫滩,特大洪水泛滥淹没的部分,称为高河漫滩
17、河漫滩的生成(1)原始河漫滩;(2)侧向侵蚀作用继续;(3)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角度淤高、大量悬移质沉积,构成由粉砂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河漫滩形成;(4)侧向侵蚀进一步发育,河床截弯取直,形成干轭湖和顺直河道。
18 河漫滩二元结构定义: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河流沉积分为河床相和河漫滩相两大相,前者由河床水流形成,因水流动力较强,其沉积颗粒一般较粗,从主流带向两侧,颗粒由粗变细。河床不断摆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河漫滩,因滩面上水深很小,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细砂、粉砂、粘土等细粒物)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积,覆盖在粗颗粒河床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即二元结构。
19、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他常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爆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在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物。
20、泥石流形成的条件(1)、大量松散岩土物质(固体碎屑)(2)、充足的水分(3)、有集水盆地和急陡的沟谷地形
21、泥石流的类型(1)根据泥石流固体物质质地和含量可分为三种: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2)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可分为四种:降雨型泥石流、融雪型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3)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分为三种: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
22、泥石流的地貌作用:泥石流沟流域上游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23、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过最大洪水位以上,形成分布于谷坡上的阶梯状地貌,因它高出河漫滩,并以最大洪水也不能淹到而与后者区别开来。阶地由阶地面、阶地坡组成。
24、阶地的成因:阶地原是河漫滩,后由于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或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河流重新下切,使河漫滩脱离了河流作用范围,成为谷坡的一部分。(1)构造上升运动;(2)气候干湿变化;(3)侵蚀基准面下降。
25、阶地类型(1)侵蚀阶地:由基岩组成,阶面上少有零散冲积物;(2)基座阶地:上层为河流冲积物,下层为基岩或其它沉积物;(3)堆积阶地: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河流下游多见;(4)埋藏阶地:一是早期地壳上升,形成多级阶地后地壳下降,发生堆积,形成埋藏阶地;二是地壳长期下降,不同时期的冲积物叠加之上形成一种假埋藏阶地。
26、流水地貌的发育(1)、地理(侵蚀)循环论-戴维斯①构造、时间、和营力三者的函数关系;②地理循环分为“风蚀循环”、“冰蚀循环”、“水(河流)蚀循环”及“海蚀循环”等。③每种循环中,分为若干相对意义的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老年期地面被夷平,称之为“准平原”。(2)、山坡发育理论-彭克--对戴维斯理论提出挑战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分析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斜坡形态有三种:凸形坡、凹形坡和直线形坡。每种形态包含内外力关系:(1)凸形表示地壳上升大于剥蚀作用;(2)凹形坡表示剥蚀作用强于地壳上升;(3)直线形坡则表示两者均等;·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斜坡剖面形态变得复杂。
27、洪(冲)积扇: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阶段,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称洪(冲)积扇。
28、河口区可划分为近河口段、河口段和前河口段(口外海滨段)。
29、水系的形式: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环状水系、向心状水系、网状水系、倒钩状水系
30、河流地貌的发育:初始阶段(幼年阶段)、均衡阶段(壮年阶段)、终极阶段(老年阶段)
第四章 岩溶地貌
1、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2、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CO2+H2O+CaCO3 =Ca2++2(HCO3) -
3、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1)气候① 降水量 ② 气温 ③ 气压(2)生物因素(3)岩石与构造因素 ① 岩石的可溶性②岩石的构造: 影响岩石的透水性
4、岩溶水:把贮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为岩溶水。
5、岩溶水的分带:(1 )垂直循环带(包气带):水流作垂直运动,以垂直性喀斯特作用为主;(2)过渡循环带(季节变动带):丰水期水流作水平运动;枯水期水流作垂直运动。喀斯特作用有时水平有时垂直;(3)水平循环带(饱水带):上部饱水带:水流方向近水平,造成水平溶洞、地下河;下部饱水带:水流方向近水平,但水流缓慢,形成小型孔洞;(4)深部循环带(滞留带):地下水的运动不受当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影响,而受地质条件控制,流向更远更低的区域侵蚀基准面。地下水有承压性,流速极缓。
6、石芽: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过度为半裸露石芽至埋藏石芽。
7、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
第五章 冰川地貌
1、雪线: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支出的界线,称为雪线。它是一个高度带。
2、 雪线的高度是寒冷气候地貌的一条重要界线,冰川形成在雪线以上。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成冰作用定义: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新雪晶粒增大、圆化,晶体变圆为粒雪化;粒雪的自重作用下,压实、再结晶,密度不断增大成冰川冰,即从新雪→粒雪化→冰川冰的变化过程。
3、冰川类型(1)、按冰川的气候条件和温度状况分类(海洋性冰川 —暖冰川大陆性冰川—冷冰川)(2)、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条件分类(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
4、冰川的运动:当冰川冰积累到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缓慢流动,伸出冰舌,便形成运动的冰川。(冰川运动分为冰川内部运动和冰川底部滑动。冰川运动的力源--重力和压力)
5、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斗、刃脊和角峰;冰川谷(u形谷和槽谷);峡湾;羊背石、鲸背石和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群分布。)
6、鼓丘:是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小丘,平面呈椭圆,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迎冰面陡是基岩,背冰面缓是冰碛物。
7、冰川地貌组合
(1)、山岳冰川地貌组合--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雪线以上为冰蚀地貌带:发育角峰、刃脊和冰斗;雪线以下指导终碛堤为冰蚀―冰碛地貌带:发育槽谷、侧碛堤和冰蚀丘陵;冰川末端为冰碛地貌带:以终碛堤为代表;终碛堤外缘为冰水堆积地貌带:发育冰水扇和外冲平原。)(2)大陆冰川地貌组合--具有水平分带规律(冰蚀地貌带:冰盖中心形成许多湖泊、鼓丘;冰碛地貌带:散乱的冰碛丘陵、冰砾阜和蛇形丘;冰水堆积地貌带:发育外冲平原、冰水三角洲、冰水湖和锅穴)
第六章 冻土地貌
1、冻土的分布 具有明显的纬度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1)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少,并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南北极地区冻土出露地表。在我国东北和青藏高原,纬度相距1°,冻土厚度相差10~20m,地温差0.5°~1.5℃。
(2) 高山地区冻土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2、影响冻土分布和冻土成土的因素(气候的影响---纬度的影响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岩性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的影响;植被和雪盖的影响。)
3、冻土的结构: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夏融冬冻昼融夜冻的活动层(交替层),下层是多年冻结不融的永冻层。
活动层随纬度和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冻融深度与每年冬夏季节的温度有关,即活动层冬季时与下部永冻层连接起来。如冬季较暖,在活动层和永冻层之间可出现一层未冻结的融区,如果来年夏天较凉,便在活动层下部留下隔年层。隔年层较薄,仅10cm厚,可保留一~数年,在较暖的夏季活动层融化较深,隔年层即消失,因此,冻土层中常出现隔年冻结层和融区的多层结构特征。
多年冻土层中常出现隔年冻结层和融区的多层的结构特征。
当活动层向下冻结时,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未冻结的的融区受到挤压,发生塑形变形,形成冻融扰动--冰卷泥。
4、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5、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地貌。
(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地面冻结时,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的下部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渗入而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的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为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时,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大的石块或砾石就逐渐地被顶托到地面。)
6、冻土地貌组合:在基岩裸露的山顶、山坡以冻裂作用为主,常形成石海和石冰川;在松散碎屑覆盖的斜坡上可形成土溜阶坎;在地势平坦、松散沉积较厚的谷地、盆地和湖岸,则往往形成许多冰楔、石环和多边形构造土

第七章荒漠地貌
1、荒漠区的自然特征受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寒流和巨大地形的影响,地球上有两大荒漠区:干旱区荒漠和极地荒漠。(1)副热带荒漠是由于气流下沉,使空气增温,相对湿度减少而非常干燥形成的。世界上著名的大荒漠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2)温带、暖温带干旱荒漠区是由于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地形闭塞,海洋气流不能伸入而终年及其干旱而形成的。(3)寒带沙漠受极地东风带作用,在极地冰川前缘形成沙漠。在大陆西岸,由于受到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寒流影响,在沿海地区形成多雾而又十分干燥的“西岸沙漠”。
2、荒漠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3、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总称为风沙作用。
4、磨蚀和吹蚀统称为风蚀作用。影响土壤风蚀的因子:风速、净风和挟沙风 、土壤类型 、土壤含水量、地表植被
5、风沙流:地表风蚀的沙粒在风力作用下被搬运、前移,沙粒的群体运动就是风沙流,即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3种形式:(1)悬移最小,小于0.05mm的粉砂和粘土;(2)跃移为主,0.05~0.5mm;(3)蠕移为次,粒径大于0.5mm的粗沙。
6、雅丹(风蚀垄槽):雅丹地貌是在干涸的河湖湘泥质岩层区,常因干缩裂开,定向风沿着裂隙不断吹蚀,使原来的地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风蚀垄岗和沟槽,这种地貌称为雅丹地貌。
7、新月形沙丘 :沙丘平面形如新月,迎风坡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28°~33 °),两坡不对称;

第八章 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黄土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在欧亚大陆,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从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分布。内陆干旱荒漠区、半荒漠区的强大反气旋把大量的粉沙和粉尘吹送到草原地区堆积下来,形成暖黄土--荒漠黄土;中欧北美的黄土是在冰期时大陆冰川区干冷反气旋,将冰碛和冰水堆积物的细物质吹到冰川外缘沉积下来,形成冷黄土--冰缘黄土。
2、黄土的性质:(1)黄土的成分:①黄土是灰黄色的或棕黄色的土状堆积物,质地均一、以粉砂(0.05~0.005mm)为主,占总量的60%以上②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碎屑矿物(占80%),伊利石、高岭土、蒙脱石等黏土矿物(小于20%),以及辉石、角闪石等矿物;③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CaO、AI2O3 等; (2)黄土的物理性质 结构松散,孔隙度高达40~50%,无沉积层理,透水性很强,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3)黄土的厚度:黄土最厚达180~300m。山西黄土高原厚度达100m,陕北黄土高原达100~200m,陇西黄土高原达200~300m。
3、黄土“风成学说”(1)中欧北美黄土是冰期时代大陆冰川区干冷的反气旋风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带,逐渐堆积形成;(2)中国黄土分布区北面是沙漠戈壁,自北而南戈壁、沙漠、黄土三者逐渐过渡,成带状排列。这是内陆区强大反气旋把荒漠区的沙尘吹送到草原区逐渐堆积形成的。--三者具有孪生关系;(3)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古地貌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4、黄土地貌类型
(1)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2)黄土沟谷地貌:切沟、冲沟、干沟、河沟、黄土涧(分布于河源地区,由于现代沟谷尚未发育,保留了黄土掩覆古河谷后形成的长条凹地,称为涧,横断面呈宽浅的凹地形态)(3)黄土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柱、黄土桥(4)黄土谷坡地貌:泻溜、崩塌、滑坡
5、黄土堆积过程中黄土地貌的发育:(1)在黄土区的山地上,黄土堆积厚度较薄,形成“黄土海”上的绿岛;(2)在丘陵区黄土堆积仍继承古地形发育成黄土丘陵,古盆地或倾斜平原上黄土堆积较厚,可达100多m,形成黄土塬,且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受到流水侵蚀;(3)河谷区黄土堆积与河流同时发育时,不同时代的黄土堆积在谷坡和阶地上,时代较老的高阶地上有早期黄土堆积,时代较新的低阶地上堆积有较新的黄土,因此,可以通过黄土时代推算河流阶地形成的时代。
6、黄土堆积后的地貌发育:(1)谷间地侵蚀地貌 (2)沟谷地侵蚀地貌
7、黄土地层(1)午城黄土(Q1 ):颜色较红,含红色埋藏古土壤;(2)离石黄土(Q2):一般厚100m,普遍含红色埋藏古土壤,土质较硬;(3)、马兰黄土(Q3):浅灰黄色,较疏松,厚10~50m,含多层古土壤;(4)、全新世黄土(Q4)黄土中含有多层古土壤,及禾本科、藜科、菊科、蒿属植物-反映半干旱气候,并且气候冷、暖交替变化。

第九章 海岸地貌
1、海岸带:海洋边缘、海洋与接触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洋带。包括沿岸陆地、水下岸坡,范围自滨海平原到(外)陆架岸坡折带,即现代海浪对地面作用所达到的范围。
2、海岸动力作用有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其中以波浪作用为主,潮汐作用只有在潮汐海岸对地貌起塑造作用,海流对海岸的地貌作用没有波浪和潮汐作用那样显著,河流作用只局限在河口地带。
3、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作用(深水区波浪、浅水区波浪、波浪破碎、波浪折射)、潮汐作用、近岸流作用、海啸作用、其他动力作用(风力作用、河流作用、生物作用、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
4、沿岸流:当波浪传播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尤其是波浪向较平直的海岸推进时,在波浪破碎后,破浪带与岸线之间产生一股与岸线平行的水流,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
5、海蚀地貌 :海蚀穴 、海蚀洞、海蚀拱桥和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平台
6、泥沙的横向运动:当外海波浪作用方向与海岸线直交时,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共同作用下做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运动,称为泥沙的横向运动。
7、中立带--波浪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岸坡上部物质不断向岸移动,岸坡下部物质不断向海移动,形成上下两条侵蚀带。两侵蚀带之间有一过渡带。沉积物在每次波浪周期运动中向岸运动的距离相等,结果沉积物不发生位移,这一带就称为中立带。
8、中立点——在一个波浪周期内,泥沙向海向岸的移距相等,没有净位移的点。
9、横向运动形成的堆积地貌 :① 水下阶地 ② 水下沙坝③ 离岸坝④ 沿岸堤⑤ 泻湖⑥ 海滩
10、泥沙的纵向运动:当波浪作用方向与岸线斜交,海岸带泥沙所受的波浪作用和重力的切分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颗粒按两者合力方向沿岸线方向移动,称为泥沙的纵向运动。
11、在波浪作用下,有着大致相同方向和一定数量的泥沙纵向运动,称为海岸泥沙流。海岸泥沙流的三要素:容量、强度、饱和度。
12、纵向运动形成的海积地貌 :①海滩 ②沙嘴③拦湾坝 ④连岛坝
13、基岩海岸类型:岬湾海岸、纵海岸、横海岸、斜交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岸。
14、沙质海岸类型:海滩海岸、沙坝—泻湖海岸、沙丘海岸;
15、淤泥质海岸 :平原型淤泥质海岸 、堡岛型淤泥质海岸 、港湾型淤泥质海岸
16、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 、珊瑚礁海岸 、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第十章 大地构造地貌
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 ① 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 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 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第十一章 地质构造地貌
1、水平构造地貌类型:(1)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特征:顶部平坦或微斜,地形面与原构造面一致。科罗拉多高原、鄂尔多斯高原。(2)方山和桌状台地,特征:方山是受坚硬岩层控制,顶部呈平缓地面的山体。顶部也有微小起伏(残积物),方山之间谷坡处的坚硬岩层可形成峭壁,软弱岩层则形成缓坡。总体形成顶平坡陡,形似城堡山寨的地貌体。
2、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称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还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各种地形,称为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3、原生褶曲地貌(顺地貌)成因:原有的褶皱构造未经破坏或轻微破坏,地貌起伏与褶曲构造相一致,即背斜顶部受到拉张作用,但仍是高地,为背斜成山地貌;向斜核部受到挤压,但仍是洼地,为向斜成谷地貌
4、次生褶曲地貌(逆地貌)成因:随着侵蚀的进行,褶皱构造严重破坏,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纵向张裂隙发育,侵蚀作用进行较快,而形成背斜构造凹陷成谷的地貌;而向斜核部受到挤压作用,相对压实,出现向斜构造凸起成山的地貌形态,故又称地形倒置或地貌倒置。
5、单面山:是沿岩层走向延伸的山岭,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一坡长而缓。单面山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前坡,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坡--后坡。即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方向相反,陡而短的山体。如庐山五老峰。
6、猪背脊:指形成于岩层倾斜角度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由于岩层倾角大,前坡和后坡的坡度与长度大致相等。猪背脊是单面山的特例,即单斜层倾角大,两坡对称的山体。
7、断层崖:断层发生后,由出露的断层面所成的陡崖。
8、断层谷:在断层带上,由于构造破碎而易受风化侵蚀,形成的谷地。
地貌学复习要点
9、断块山地的一般特征:太行山、吕梁山、恒山、泰山、庐山、贺兰山等都是断块山地。其特征是(1)山体两侧或四周出现断裂带、断层崖,形态呈地垒式或掀斜式;(2)山地层状地貌发育(多级夷平面)(3)河道随地壳变动而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倒流、改向、袭夺、重新下切等现象;

第十二章 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
1、人类活动直接地貌过程:(1)挖掘过程—人类挖掘过程包括挖掘、削切、采矿、爆破、弹坑等。
人工挖掘活动直接形成了城市地貌、交通线,有些已成为著名的古迹;最严重的挖掘活动是采矿,尤其是露天采矿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强烈。采矿造成了大面积的工矿荒漠化土地,亦造成部分地面塌陷;平整山丘、围海造地,采石、采砂都是挖掘的重要方式。人类挖掘作用比自然的剥蚀作用强许多倍。(2)建造过程—人类建造过程包括城市建设、修筑道路、倾倒废弃物、平整土地等,都形成非常壮观的人工地貌。采矿、筑路、建坝、建房、开挖、开荒是造成固体物质移动的主要动因:
河道工程—河道上的工程,包括抗洪工程、灌溉工程、修筑大坝等人为工程等都影响河流的水文过程和侵蚀沉积过程,都会改变河流地貌,影响流域生态。
2、人类活动间接地貌过程:(1)风化作用--将岩石的一种环境搬运到另一种环境,引起风化速率的加大;(2)土壤侵蚀--破坏植被,加大土壤侵蚀速率;(3)坡地过程--人类活动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土屑蠕动等地貌过程;(4)影响水文过程--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当的灌溉与排水等;(5)风沙过程--破坏地表植被,加速了土壤风蚀过程,沙尘暴和沙漠化加速;(6)海岸过程--人为活动加大了海滩物质侵蚀速率(如采沙、挖掘珊瑚、红树林),致海蚀崖后退、海岸线后退,或人为的不当工程也影响海岸河流的蚀积过程;(7)地基沉陷--过度抽取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矿床、可溶盐类物质,破坏多年冻土,不当的灌溉与排水等,都可以造成地基沉陷。

第十三章地貌灾害
1、水土流失:是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比,土壤或碎屑物被流水携带、搬运往异地,这一现象或过程称为水土流失。
2、允许侵蚀量:又称为临界侵蚀量或正常侵蚀量,指陆地倾斜地面产生侵蚀的量与陆地表面产生的新土壤的量的代数和为零的侵蚀量,反之即为不允许侵蚀量,各地土条件不一,允许侵蚀量也不一致。
3、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① 土地渗透性,抗冲性② 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大小,影响对地面的打击和冲刷强度增加③植被的枝叶、植被落叶、根茎、草被、腐殖质的多少,影响植被对保护地面和水土流失状况。④ 地形因素(地形高度的影响,坡度的影响 坡长的影响);(2)社会因素:① 人口增长 ②森林管理③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④ 建设工程
4、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① 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盐渍化、冻融荒漠化;③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④ 自然植被长期表失。
5、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
6、沙漠化的成因(1)气候干暖化(2)人为活动:滥垦、滥牧、滥樵

第十四章 地貌的形成因素与地貌的分带性
1、地貌的基本特性:地貌的物质性 、地貌的界面性 、地貌的动力性
2、构造地貌;中国大地貌单元: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其形成主要受大地构造控制。
三道纬向长城,三带濒洋峻岭,西部对应山岳,巨大弧形山川,大型横向水系,纵横行列洼地。
它们的规律是:成带性、定向性、等距性、对称性、伴生性、复合性
3、气候地貌分带形成地貌的外营力受气候控制,地球上的气候呈现分带性,故地貌的空间与分布具有分带性。全球划分为湿润、冰雪、干旱三个气候地貌带(1)冰雪气候地貌带,冰川气候地貌区,冰川作用占绝对优势冰缘气候地貌区(2)温湿气候地貌带,流水作用占优势,大陆东部区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都十分发育且典型,大陆西部区受海洋气候调节(3)干旱气候地貌带,在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大陆中心,气候极端干燥(4)湿热气候地貌带,位于低纬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很大,化学风化盛行,侵蚀作用反不如温湿气候区强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8884.html

更多阅读

《礼记》教学相长 精细化阅读及复习要点

81-6《礼记》(教学相长)精细化阅读及复习要点【原文注释】虽【虽:即使】有佳肴【yáo嘉肴:美味的食物。佳很好。肴:熟的鱼肉等,熟食。】,弗【fú弗:不】食,不知其旨【旨:甘美、味美,好吃】也。虽【虽:即使】有至道【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要点一

1传播广义:信息流动的过程。狭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3 信息分为社会信息(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自然信息两类。4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8年级下英语复习要点

Unit 1Will people have robots?I. 词汇·more,less,fewer·I don’t agree. = I disagree.·I agree (with you).·in five years·on computers·on paper·besides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3.孟子是我国

初三上册历史复习要点

第一课:人类的起源(见世界史上册第一课 2-3页)。1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人类的起源);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的性质);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人类形成的时间)。中国的北京人和元谋人属于晚期猿人。直力行走是人类

声明:《地貌学复习要点》为网友魔方大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