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拼音:liè quē
别名: 童玄,腕劳。
分类
按照 经络分类法 此穴位属于 手太阴肺经
按照 部位分类法 此穴位属于上肢内侧穴位
按照 功效分类法 此穴位属于 止咳平喘化痰穴
取穴定位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取之。
取穴:
(1)握拳,掌心向内,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此即桡骨茎突。该茎突的上方在用力握拳时可见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两手虎口张开,垂直交叉,食指压在所取穴位侧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之处,于赤白肉际,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简便取穴法:
(1)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2)将两臂自然抬起,两只手从虎口处自然交叉,食指自然地搭在手腕上突起的骨头处,食指尖所指向的位置就是列缺穴,非常好找。
关于列缺位置的意见分歧:
目前,关于列缺穴的定位仍存在争议。《灵枢•经脉》中有“去腕一寸半”之说。北宋王惟一所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提出了一种列缺穴的简便取穴法,即“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头指末筋骨罅中”。均只指出了列缺穴在上臂纵轴上的位置,井未指明在横轴上的位置。后世医者由此提出以手交叉时,食指指尖偏内侧和偏外侧的分歧意见。现代针灸界大多从分析历史文献资料试图给出准确定位,但仍无法最终统一意见。而从临床针感和疗效的角度作对比研究的资料相对缺乏,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其位置分析的资料更是鲜见。
笔者认为,由于列缺的确切位置一时难以最终确定,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不必非要给其一个唯一定位,临床只须注意其针刺感应,以取得最佳疗效为准。如果只停留在寻章摘句的考证上恐怕对临床应用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气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
(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3)腕劳。腕,手腕也。劳,劳作也。腕劳名意指本穴分配血液给手,手受血而能握也,而能劳也,故名腕劳。
(4)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由于其溃缺破散向外分流,向外侧流向了阳明经,向内(里)流向了任脉,向下流向了本经,故其为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5)肺经络穴。本穴的地部经水由于其溃缺破散并向手阳明、任脉分流,它有联络其它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其为肺经络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旋前方肌、桡骨。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双重分布。桡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位于肱桡肌内侧。动脉后方下段有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桡动脉可由肘窝下2厘米与桡骨茎突前方作一连线,该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桡神经浅支与动脉伴行,该穴位于桡动脉和浅支的外侧。
功效主治
功效:
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
主治病症: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呙斜
刺灸法
刺法:
1、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沉重或向肘、肩部放散;
2、向下斜刺0.3~0.5寸。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本穴所在处肌肉浅薄,穴下有桡动脉,一般宜少灸、轻灸,不可艾柱直接灸、化脓灸,以防灼伤血管或引起感染。进针时宜用指切压手法,避开血管,以免伤及血管和骨膜。如有刺痛或剧痛,则示刺伤血管壁或骨膜,应缓慢提针向另一方向缓慢刺入。
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