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存赵 程婴匿孤存赵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做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宋末元初,英雄末路的文天祥路过无锡作下这四句诗。其中的“程婴存赵”,就是春秋之末的故事。

文天祥身为一朝宰相,又曾是科考状元,为元军俘虏后写的《正气歌》里,也留下两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这之中的“董狐”,便是那不屈不挠记载“赵盾弑其君”的史官。虽然这是以董狐自况,赵家是作为反派,但程婴存赵的笔迹仍会让多少年后的我感觉到一身正气的文天祥对于程婴的敬重与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失路之悲。

记得《西厢记》里,张生出场,王实甫用了“书剑风尘”一词来形容。初见不觉得有甚奇怪,通篇看了觉得用得当真是无语至极。

常常觉得,《赵氏孤儿》和《桃花扇》是最令人忘怀的杂剧和传奇。

而“书剑”却绝不是什么人都称得起的。有人常骂翁同龢之类书生误国,空口背文章而一无所能,就连瞿秋白引颈就戮前也曾说,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然而千古文人侠客梦,文天祥这类的文人们,唱尽孔仁孟义,心之所向往的还是程婴杵臼这样的侠者。

程婴存赵,纪君祥在《赵氏孤儿》里的慷慨陈述是经不起史家推敲的。然而多少年多少代的人们仍旧会诚恳地相信,并诚恳地听那出《搜孤救孤》。我也因此认为,人心,是可塑的。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程婴杵臼便是燕赵之风的前驱;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对《赵氏孤儿》也绝不是过头的赞誉。

以评价一个政治家的角度而言,赵盾有特立独行的胆识和才干,在人格上也确实有“出以公心”的优良品质,所以孔子也有言: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晋灵公派刺客鉏麑乘夜暗杀赵盾。鉏麑潜入赵府,却见赵盾早早就穿起朝服,和衣而坐。刺客被他忠勤国事的气度打动,断定他是国家的希望,不忍下手,而君命难违,于是在门外“触槐自尽”。

九月,灵公请赵盾喝酒,席间埋伏甲士,被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将主人从虎口中救出。灵公放出西戎进贡的猛兽灵獒袭击赵盾,被提弥名一脚踢毙。甲士涌出,寡不敌众,提弥名护主战死。

危急关头,突然有一名叫灵辄的甲士反戈,保护赵盾撤退。原来赵盾曾为劝农,亲至翳桑,那里的难民曾受过赵盾的救济,而灵辄就是其中之一。赵盾的车,驷马牵走了两匹,半边的车轮也被下了。看看灵辄吧,这就是真正的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磨皮见肉,磨肉见筋,磨筋见骨,磨骨见髓,捧毂推轮,逃往野外。

在士人这里,滴水之恩涌泉报,不折不扣。

只不过,《赵氏孤儿》里将灵公的手段嫁祸给了屠岸贾。

杂剧的情节发展是很快的,当然唱出来却肯定要很久。赵家被灭门后,庄姬身为公主而免死,生下赵孤,托程婴救孤,嘱咐抚育孤儿长大成人再为赵家复仇雪耻。孤儿在药箱里,逃出赵府的最后一关,却碰上韩厥的盘问。可以想见,古人们看到韩厥出场,说出那一句“程婴,你则道我不认得你哩”时,心会揪得多紧。但这种紧张很快会被欣慰所代替。只看唱词:

程婴,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可惜程婴死不放心,担心韩厥回报后重新派人追来,去而复返,几番曲折。这下韩厥可急了:

你为赵氏存遗胤,我于屠贼有何亲?却待要乔做人情,遣众军打一个回风阵。

你又忠,我可也又信。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

便留不得香名万古闻,也好伴鉏麑共做忠魂。

接下来就是程婴杵臼了。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据说谭嗣同临终前说过这话。再看曲词:

---程婴,你如今多大年纪了?

---在下四十五岁了。

---这小的算着二十年呵,方报的父母仇恨。你再着二十年也,只是六十五岁;我再着二十年呵,可不九十岁了?

《史记》的描写则更为精辟动人:

---立孤与死孰难?

---死易,立孤难耳。

---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史记》里很多这样风格的死法,看《魏公子列传》里,多么简单的一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这就是侯嬴的死法,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程婴存赵 程婴匿孤存赵

程婴于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公孙杵臼冒充赵孤。可是程婴还是不放心,怕老公孙经不起屠岸贾的严刑拷打而招供。公孙说:

我从来一诺似千金重,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峰,断不做有始无终。

程婴,你则放心前去,抬举的这孤儿长大成人,与他父母报仇雪恨。老夫一死,何足道哉?

程婴假作告密者带屠岸贾上公孙杵臼处要人,却早已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安排到了安全的地方。为了救全城的幼婴,程婴等于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

屠岸贾让程婴亲自拷打公孙杵臼,这之中有一个细节;

哎,一句话来到我舌尖却又咽了下去。

可知公孙这把老骨头扛了多久才完全死去啊?

《赵氏孤儿》在最后没有再一次为程婴安排情节。可是在《史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景公)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程婴曰:“不可。彼以为我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史记》里的程婴,于是更加更加高大,同时也更具悲剧性。

杵臼程婴,“死易立孤难”之所以真实,之所以撼动人心,正是因为它典型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风习,即史家所谓的“轻生徇名”。传说的这种定型化,不仅满足了古时的民间观众瞬间鉴定好人坏人的基本需求,事实上也使搜孤救孤的一系列戏剧冲突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王国维曾评价《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据说1732年在中国福建的传教士在法国的某杂志发表了译著。1750年左右,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中国孤儿》,引起轰动。以程婴,杵臼为代表的古代中国人有如此博爱的情怀,神圣的目标,坚定的意志,豁达的生死观,我们可以想象异国人们的目瞪口呆的神情。

至于最近上映的电影,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从我刚听说《赵氏孤儿》要被搬上银幕起,就有几分担忧。

其一,杂剧所表现出的“君子死知己”的国士之遇,国士报之还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的灭门情节显然已经不符合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至于程婴舍子存赵孤的情节在这个,,,,观念盛行的年代也难以被很多人接受。既要将其拍成电影,就势必要改剧本,但情节一改动,就势必要令本人这种泥古不化忠贞不二的《史记》钟爱者失落。

其二,杂剧原是采用说,唱的形式,情节简单,发展很快。而且情节干净利落。电影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势必要添加情节,但这种添加,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败笔。

其三,逻辑问题。比如,在如今的我们看来,韩厥既然有如此肝胆,定不会向屠岸贾告密,有人也会考虑韩厥当初死得有没有这个必要。但杂剧面对当时的人们,没有必要解释这个问题。再比如,原著中,程婴将赵氏被灭门以及诸多义士为救赵孤舍命的情节画到卷上最后交给长大的赵武看,再告诉他真相。赵武义愤填膺为族报仇,杂剧也不必解释赵武屠岸贾极其复杂的感情,不必解释那斩钉截铁的一刀毙命。但现在的人们无法接受,所以又得改。

我曾经得出的结论是,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必定是将原著改得体无完肤的,结果好像确实是这样。

《赵氏孤儿》作为我这种人最爱之一,却并不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很多人在赵盾遇险的惊恐场面中难以预先注意到提弥名和灵辄,且电影为着重展开赵武的长大经历不得不删掉对赵盾赵朔这两辈人的描写。结果是,两位壮士的出场远没有达到剧中的效果,赵朔无故搭上了傲慢无礼,自招祸端的恶名。远远降低了原剧开始时的悲剧气氛。

再就是韩厥。我对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的存在很无语。虽然原著中“韩厥自刎”的情节说白了其实就是个杜撰,这恰恰又增加了剧作的悲剧感染性,更令人觉得赵武一条命是多少忠臣良将用生命所换。电影中的韩厥似乎就是一个被逼上梁山的人,英雄肝胆未被体现出。且其出场是与程婴交谈关于赵武的事情。这样的情节固然可以从侧面烘托程婴一家的悲剧人生,但还是令人觉得韩厥十五年的存在,实在多余。最后的向屠岸贾射出的那一箭,也有几分莫名其妙,不太现实,过于突兀。

至于屠岸贾,这个角色虽与原著大相径庭,但塑造的确实成功,一开始的悲剧命运与后来灭门过程中的杀伐决断再后来程勃的感情描写,把人物张得很开,这一点上的改编倒较好。

庄姬在原著中作为公主饮恨而终,叮嘱程婴抚孤复仇,但电影中的遗嘱是,做个普通人,别告诉孩子父母是谁。这个情节倒没什么可说的。

公孙杵臼,在我看来倒比较适合梁家辉演,当然是对原著而言,让一个羸弱无比的躯体去接受严刑拷打,而不是张丰毅这样硬汉一个,倒更令人悬心悲催。而且程婴换子的情节是阴差阳错将错就错的一个行为,又成了一个逼上梁山的人。且程婴似乎完全忘记当事人母亲庄姬的嘱托,一开始就没打算让程勃做一个市井小民,也没有按韩厥说的,早点找机会干掉屠岸贾,而是让屠岸贾对程勃产生深厚的感情后带到他的面前告诉他,“我儿子是谁,我是谁。”个人复仇意味过于浓厚,完全没有从一开始就牺牲自己完成赵氏遗命的迹象。

我当然知道导演的初衷是与时俱进,从人性,和谐的角度去拍,但在我看来,既然是要表达一个与原著如此格格不入的主题,那不妨另辟蹊径,完全没有必要打着《赵氏孤儿》的幌子来招徕观众。

不如就让“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观念,落后于时代的情节”悄悄隐身在历史的暗角,就让曾经撼动多少老百姓心灵的朴素演出与朴素情感渐行渐远在现代人的视线,而不必将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拿出来如此,糟蹋。

《旧唐书》《新唐书》关于通天浮屠只有一句话的描述,《通天帝国》里的狄仁杰,裴东来,上官,个个都是绝世高手,这很假,很不符合史实,但徐克很成功,因为他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几乎没有破绽。将每一种感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赵氏孤儿》电影里,程婴当年和泪滴血画的那幅图后来竟然没有出现,赵武这个名字自始至终未出现在电影中,赵氏孤儿,何赵之有?

天宝十一年,李白在河北游历,于邯郸城楼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提携中儿,杵臼及程婴。

空孤献白刃,必死耀丹诚

又令人想起彪炳千秋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8478.html

更多阅读

程颢生平简介及思想 杜甫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北宋(1032年~1085年)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

子婴应该是秦始皇的堂兄弟 堂兄弟

子婴应该是秦始皇的堂兄弟(神仙湾老宋观点)附:王立群论子婴上一讲我们讲到赵高成功地杀掉了秦二世,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是也就在赵高杀掉秦二世不久,赵高自己本人也被人杀掉了,而且杀赵高这件事,杀得是干脆利索,一点悬念都没有。那么我们就

豫剧程婴救孤唱词01 豫剧程婴救孤全场

【程婴唱】公孙兄,惊哥我的儿啊!哭一声我儿惊哥,我再叫了声公孙仁兄啊!你们惨死贼手,双双丧命,血染黄土,尸首不整;我肝胆欲碎,叫天不应,两眼泣血,万箭穿胸。公孙兄啊!都是我给你招的祸,连累你年迈苍苍无善终。先前相知是你我,今后知心还

声明:《程婴存赵 程婴匿孤存赵》为网友破碎的天堂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