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爱是男女相互的倾慕,没有倾慕就没有爱,爱源自对于对方的综合好感、倾心与爱慕,这是爱的基石。
倾慕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的欣赏,才能的、学历的、职业的、修养的、气质的、性格的,等等各方面,当然也包括外表的上的相互欣赏,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正是缘于欣赏。没有欣赏,所谓的爱只是另有所图的玩弄与阴谋,嘴上说得再漂亮也经不起任何的考验,因为欣赏并不是为了博取欢心的虚假奉承。为了得到一个人的身体而满嘴甜言蜜语的奉承,甚至连对方姓甚名谁的基本信息都不清楚就急于表白,如此猴急恰恰暴露了甜言蜜语后面的狼子野心,实在丑陋得不堪入目。
所以说,爱是倾慕,是见于行动的源于内心深处的欣赏,但不是披着狼外衣的甜言蜜语和假意奉承。什么是爱?相互的倾慕与欣赏是不可否缺的爱的前提,没有倾慕与欣赏就没有爱可言。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爱也是需要经营的。相互的倾慕与欣赏可以产生爱,可以让彼此爱到骨子深处,但爱毕竟不是脱离现实的虚幻,现实面前爱有时是那么的脆弱,即使你们爱得那么深那么真。
所以,爱其实还有其他更多的内涵。如果你对之视而不见,或者漠然视之,那么即使你们的爱是最真最深的,也难免在现实面前遭遇无奈的尴尬局面。爱原来并不仅仅是感情层面的东西,也是现实物质层面的东西,纯柏拉图式的爱无法真正的长久,而过于理性现实的爱又太乏味没有激情,理想的状况当然是两者的结合。做到这一点有难度,但必须做到,否则爱也许真就成了鸡肋,这是爱的遗憾与无奈,更是爱的悲哀。
如此,爱似乎陷入到一条自设的死胡同无路可走,但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吗?答案当然是NO。爱需要寻找一条出路,聪明的人最终是可以找到这样一条爱的出路。那么爱的出路在哪里?爱需要呼吸,需要空间,需要自由,需要理解宽容,需要牺牲。这道理也许很多人都懂,但真能做到又有几人?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也许只有真正付诸行动之人才能切实体会得到,因为爱与空间本就是难于调和的一对矛盾体,度实在太难把握。
爱的本质是亲密无间,而所谓的自由空间往往会疏远了爱。给对方以自由空间,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这得要多深的爱才能做到?!需要多大的理解与宽容才能做到?!需要多大的信任才能做到?!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呼吸、空间、自由,给予的一方甘于牺牲,可有多少人曾经滥用了对方给予自已的自由空间!!一方有情,而对方却无义,这样的空间和自由意味着拿爱的前途开玩笑,所以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得有极大的勇气和宽容之心。爱需要无间,也需要有间,需要融合,也需要呼吸,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总难于处理好其中的度,爱真的不容易。
爱需要心贴心的激情,更需要智慧的头脑。爱是最难成就的事业,是需要一辈子去经营的事业,它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需要激情也需要勇气,需要宽容和理解,需要付出和牺牲,需要相爱的双方都有一颗智慧的头脑,缺一不可。正是从相爱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去相爱,然后更好地去爱。
这就是我对于爱的一些解读,当然仍有失偏颇,仍远不够全面,更没有真正触及爱的真谛,因为爱的内涵是无止境的。只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已的真爱,然后好好去爱,除了付出激情,更要拿出智慧,因为爱的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智慧没激情,那不是爱;有激情没智慧,那只是冲动的甚至是鲁莽的爱,难于长久。所以,如果有幸遇上懂得理解与宽容的智慧伴侣,那么你要懂得感恩,然后好好做好自已,好好珍惜好好相爱,爱既得有情,也得有义,有情又有义才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女往往嫁给最无资本的差男人,好男人娶的往往也是长相一般甚至长得有点丑的女人。这一说法立马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特别会招来美女们的反对,因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个我当然也知道,不过好男人不娶漂亮女人虽然不是全部的事实,但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
美女当然人人都爱,无论这个男人是好是坏,是帅是丑,是高是矮,男人都有美女情结,所谓“英雄救美”、“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好男人不娶漂亮女人,并非主观意愿,不是不想娶,更不是不喜欢美女,而可能是另有原因在里面。当然这里说的好男人不等于帅哥美男,更准确地说是指那些有各方面资本的优质男人,而差男人也不等于是丑男或矮男,而是指那些不思进取的事无所成的混混男。
那为什么好男人不娶漂亮女人为妻?是因为信心不足不敢娶吗?或者自知娶不到而放弃?显然不是。以好男人的优秀决不是因为娶不到而放弃,更不可能是因为信心不足,相比那些没有多少资本的男人,好男人不可能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那就奇怪了,心里喜欢美女也想娶美女,而且也有那个能力和资本足够打动女人心,为什么好男人与漂亮女人更容易错失姻缘?好男人为何不娶漂亮女人?其实究其原因,关键的问题是好男人虽然也喜欢美貌,但更看重内在的东西。而漂亮女人由于长期以来在众人的艳羡和追捧之下往往变得虚荣心十足,养成了喜欢被男人追逐的“嗜好”,当然不是说所有的漂亮女人都这样,但不可否认这是普遍的现象。而漂亮女人最引以为傲的外表资色在好男人看来虽然重要却不是他最在乎的,于是这其中就必然会出现好男人和漂亮女人“两不相投”。漂亮女人喜欢被男人穷追不舍,好男人按理也应该迎合美女的这种需求,可见好男人挺小气,心胸不够宽广,不过这显然是误解了好男人的本意。好男人并不是不主动,也不是不追漂亮女人,只是好男人追漂亮女人往往是点到为止,决不会穷追猛打或是死皮赖脸,更不会像苍蝇般见着美女就叮着不放,一旦好男人向漂亮女人表白心意,而漂亮女人却并不领情甚至故意刁难,好男人往往就会选择离开。于是一段佳偶良缘就此错过。
也许有的人会说好男人太没风度,女人本来就是要追的,特别是漂亮女人更要多花些时间去追,甚至要死皮赖脸穷追不舍。其实不然,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应该是相互有感觉才行,本质上不存在谁追谁的问题,考虑到女人相对的被动性,男人当然应该主动些,但作为漂亮女人自已,如果真的动真情了,为什么要那么虚荣?甚至要故意制造刁难?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考验,可爱情的一开始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考验。事实证明,穷追猛打追来的也未必就会非常珍惜。差劲男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表现在追美女的韧性上,即使美女开始有多讨厌他,只要像个苍蝇般叮着不放,对她进行追捧,美女就迟早是他的囊中之物,这实在是美女们的一大悲哀!
女人长得漂亮是上天的恩赐和厚爱,但除了外表长相,漂亮女人也应该拥有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长相一般的女人能嫁好男人,漂亮女人也应该嫁个好男人。面对钟爱的好男人,漂亮女人为何不能放下虚荣心?即使女追男又何妨?当然这有难度,但也不应该过于骄傲而故意为难追求者。要知道,差劲男人因为没有什么资本可言,所以他完全不在乎你的刁难而擅长穷追猛打,如果只是因为感动于这种穷追猛打或者只是因为最终的心软而嫁了一个自已并不爱的男人,这就为自已的虚荣所害了。好男人并不是不追美女,只是他决不会死皮赖脸过于穷追猛打,因为他最看重的还是内在的东西,一定他发现了你的这种过于强烈的虚荣心,而你的这种虚荣心只不过是源自漂亮的外表而非内在的东西,那么他就会选择离开。当然每个女人都会有虚荣心,其实男人也有虚荣心,但不能过度,过度了就必然为虚荣所害,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上天注定的缘份,但缘分只是一个总体的概念,而最终跟怎样的人恋爱和结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掌握在自已手中的。不是说美女一定得嫁帅哥好男,也不是说没有资本的差劲男人就不能娶漂亮女人,因为无论多么的差劲和没有资本,其身上仍是有相当的优点。所以写此文的目的不是鼓吹婚姻一定得门当户对或是郎才女貌,丑男当然可娶美女,丑女也可嫁帅男,才女配无能男,好男配无赖女,爱情婚姻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只是不要因为所谓的面子和虚荣而错失好姻缘。漂亮女人不是说一定得嫁好男,因为婚姻有时确有变数在里面,但至少不应该错失眼前的好男人,特别是不要因为图一时的虚荣快感而错失了向你表白心意的好男人。外表的漂亮终究只是一时的,红颜终会老,对于那些穷追不舍的追求者,漂亮女人要擦亮眼睛,他如此穷追不舍到底看中的是你的什么?如果只是外表,那么等你红颜老去之时也极可能是他抛弃你之时。
一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你,并不能凭借他是否对你穷追不舍来衡量。如果你对他的追求和表白无动于衷,说明你不爱他,懂爱的好男人并不会对一个不爱自已的女人穷追不舍的,除非他别有所图,比如他要的只是你的姿色,至于你是否爱他,他不在乎,他穷追不舍只为了得到你,仅此而已。而一个只靠穷追不舍就能捕获的女人根本就是一个没有自已判断力的无脑女人,她要的只是那种被追的虚荣快感,真正的好男人必然会远离这样的女人。所以美女们得看清楚这一点并对此有个理性的深刻认识。
算是爱。
女人势必要经历过男人才能到达成熟优雅的。我们说章子怡亮丽张扬,徐静雷知性温润,但那都还不是绝对的优雅,绝对优雅是要等到过了四十的刘嘉玲张曼玉们出场,人们才会想到优雅是否的问题,这样的女人,如刀的岁月刀刀催她的,是走向成熟优雅而非老去。那种眼睛里有了那种称作知性,淡定,宽容,内敛而智慧的光芒的女人,才可算绝对的优雅。为何?年轻可能漂亮,可张扬,可内敛,可野性张扬可小家碧玉,可是才女是财女或者是魅女,但优雅需年龄的沉淀,需要男人宠爱宽容忌妒伤痛的浸泡,需要世事无常的历练的成就需要阅历,及阅历所创造的知性,智慧,淡定,从容的锻造,这一些才是女人最重要的财富,才是女人的历久弥坚永不消逝的优雅。而这一些,必是需要一个更高超的对手帮助你成就。
这个对手,也许是女人,也许是男人。女人与女人做对手,有句话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最终成为蜜友或者敌人的多,而这个对手是男人则完全不同。也许他差点把你打倒,或已经打倒,但你再站起来时,眼睛里多的,便是他教你的东西,力量,智慧,淡定,从容,性感,爱和被爱,这一些就是你所得到的财富。当然势必要证明的一点是,女人经历男人,并非指这个女人要和每一个值得去学习的男人都上床才是经历。女人经历男人的经历,用“床事”来解释最为下策。以性事为职业的女人经历的男人不够多么?你曾见谁说过妓女优雅的?世上,男人是女人唯一的对手,伙伴,老师及亲人。在父亲眼里,女人永远是一个女孩子,她娇俏,灵动,心肝宝贝一般,父亲爱女儿,像爱自己的小情人,女人在父亲的怀里学会撒娇,学会享受被爱,被保护的感觉。在丈夫眼中女人是情人,是爱侣,他疼爱她,帮助她,女人在丈夫的怀里学会感激,爱,宽容,和信任。在男朋友眼中,女人坚强而脆弱需要帮助,也可以信任,女人在男友的纵容里学会张扬,热爱与理解。在儿子眼中,女人是宽容,疼爱,他可以有无限问题问她,并且不会被忽略,女人儿子小小的怀抱里学会了成熟和智慧。
我一女性朋友Wendy,是一个相当优雅的都市单身女子,她说:女人势必得经历男人才可走向成熟优雅。我十分赞赏她的生活态度,独立,坚定,从容,而总有去爱的勇气。男人在女人的爱心与情感成长,女人同样可在男人的身上得到许多东西,果断,坚强,智慧,斗志,理性,淡定,一个不能让女人成长的男人可以是有钱男人,成功男人,魅力男人,但绝不是好男人,经历男人,并不是要女人爬上男人的床满足自己或他的身体的欲望,你见过谁说著名的木子美小姐是优雅成熟女人的,当然,你想如何是你的态度,但女人们,你确定你很喜欢做一个那样的有经历并不见得优雅的女人吗?
所谓的经历是从男人的智慧里学习到的东西,比如一场飞娥拍火般的爱情,这样不管不顾的爱情,势必得经历一些因爱失去的痛楚。因宠爱纵容得到的快乐,世事与沧桑刻骨铭心的洗礼,稚嫩的女人才可欲火重生,汇成优雅。优雅才是女人生存的精髓,女人生存不一定是为了优雅,但优雅必定是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的气质。刘嘉玲早初出道的时候,人人说她漂亮,但也俗气的很,那是因为还年轻,眼睛里的东西不够,但至今天,多少风波过去,人人说她优雅,赵雅芝与汪明荃,奔六的女人了,一个从容典雅,一个智慧练达,她们如何做到的?说白了,她们是站在男人的肩膀上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她们从年轻男孩身上学习活力,从同龄男子身上学习信任,从年长的男子身上学习理性智慧,从此淡定从容知性优雅。无可否认,很多女子非常聪慧,但不管如何聪慧,不能成长那只是小聪慧而已,男人是女人迈向优雅的台阶,说的是一种心理成长的力量,你确定你当真不希望年龄带给自己的不是老去而是优雅迷人吗?
一直以来,我不明白,爱情是世上最纯挚最美好的感情,它不是一切东西可以相比的,而世人也大都讴歌爱情,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可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他们所谓的爱情却那么脆弱,在他们内心显得那么无足轻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糟蹋爱情割舍爱情的人,却少见有为爱情牺牲利益抗争到底的人。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问世间,痴情儿女有几人?原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只是一种成人童话。
现实生活中爱情的演绎大抵让人寒心,那么多人为了权势事业甚至很小的利益就牺牲割舍爱情,而去攀附权贵贪恋财富;那么多人任意糟蹋作践爱情,无视真情真义,反而去追逐刺激与快乐,成为性的奴隶;那么多人平常甜言蜜语,可一遇到灾难风雨就惊慌失措,成为爱情阵地的逃兵,只想着明哲保身了?那么多人在到了一定年龄时,就受不了周围的压力,再不及等待爱情的降临而匆促走入婚姻?
当我们自以为遇见一段真正爱情的时候,爱情却突然露出狰狞的面目,向我们最纯真最柔软的心脏狠狠地插上一刀;当我们自以为捕住一段最美最真的爱时,爱却倏忽从我们指尖滑过了;当我们为爱情义无反顾,与世俗的压力抗争时,却发现对方已经胆怯退缩了;当我们为爱情割舍牺牲一切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在一旁冷冷地凝睇,死死抱着自身的利益不放。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颗挚爱的心总不能遇见另一颗挚爱的心,为什么爱情在世人的眼里总不及利益和权势诱人?为什么爱情总如风而来如风而去,激情过后便是分离?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那都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是生命难以承受之轻,它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承载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爱情只能是一种理想,一种奢望。
说它是一种理想,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哪怕是这世上最花心最淫乱的人。有一个花心大少,他的女人多得不计其数,用他自己的话说,少年时已经满坑满谷了,现在到底多少他已记不清了。然而他常常挂在嘴边并引以为豪的仍然是那个对他激烈爱过且对他最好的那个女人。这说明在他心里也依然认识到爱的美好,有着对爱情的留恋与向往。只是他那颗骚动浮躁空洞的心难有爱情的容身之处,只能一次次让爱情擦肩而过。是啊,爱情,其实是需要人生的底蕴来承载的。
一颗凉薄冷漠的心,自然承载不起深厚温暖的爱情;一颗平乏空洞的心,自然承载不起深邃丰满的爱情;一颗驿动浮躁的心,自然承载不起深远绵长的爱情;一颗寻欢作乐的心,自然承载不起深重坚毅的爱情;一颗卑微低贱的心,自然承载不了深刻伟大的爱情。
大部分世人说“爱”,其实只是在“索爱”,是要别人来爱他,而非自己去爱别人,大部分人的“爱”是一种占有,是一种贪欲,是一种意乱情迷,这样的“爱”到底是极脆弱极有限的。
然而真正的爱情必然需要倾情付出,还要有无惧无畏的莫大勇气,决心、恒心、爱心,一个都不能少,这不是一般人能谈得起的,也不是一般人能给予得了的。所以世上注定就有那么多的痴男怨女,有那么多的负心人伤心人,那么多的仇恨与杀戮。
爱情是人力所不能控制与掌握的,人所能掌握的只能是对待这一切的态度,也就是对这一切的承受能力。所以对待爱情既需要有爱的能力,也需要有承载起爱的能力。而这能力则来自于一颗坚强的心和一种大者的精神。它并不取决于这个人钱财多少,权势多大。富有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懂爱的人,权势遮天的人很可能是一个爱情的懦夫。而一个并不富有无权无势的但信念执着的人却可能成为爱情的勇士。
周国平说,人应具备这样两种能力,一种是能承受不幸的能力,另一种是能给予幸福的能力。前者指心灵的强大,后者为心灵的丰满。
一个大舍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灵十分强大且人格丰满的人。一个心灵强大的人,即使面对世俗的压力,面对流言蜚语,即使磨难重重,即使天灾人祸,他都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去面对去担当。一个心灵丰满的人又能将爱情经营地有滋有味,五光十色,给对方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情趣。
所以有了这两种能力的人既能在爱情遭遇打击时不致倒下,迷失自己,也能在遇见爱情时好好珍惜,带给对方幸福。
然而这两种能力却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即使拥有也必然是经历大磨难且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逐渐形成。所以人往往到老的时候,死的时候,当一切外在的铅华褪尽后才会发现真情的可贵,然而已经无法回头,徒留遗憾与悔恨。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思想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智慧也都不平衡。我们无权要求别人也有一样的经历和智慧,在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上述这两种能力。既然对方并不具备这两种能力,你再怎么要求,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从对方身上得到真正的爱情。因为他(她)承受不了,你的要求只会让他(她)望风而逃。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逐渐培养起这两种能力,从而不但能面对爱情的创伤,也能抓住爱情的机会并获得幸福。
做人是一个不断提升境界的过程。眼泪只有在流尽之后才会化为笑容,脆弱的心也只有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洗练才会坚强。做人的境界也是人生砥砺的不断积累,然后才能厚积薄发,喷薄而出。
但一颗这样的心遇见另一颗这样的心是需要运气的。我们大多没有这样的运气。所以说,真正的爱情可遇不可求。但具备这两种能力的人,又何必去苦苦寻觅,强求呢?我们自己给自己理想则可,尽力而为然后结果随缘,既拿得起也放得下。没有这两种能力的人,既拿不起又放不下,结果拥有的时候不以为意不懂珍惜,放下时又粘粘乎乎犹豫不决。而有了爱情的信仰,为爱情本身而爱便是自己理想的实践。即使对方负你而去,也无大损于你。真正损失的应该是对方。
如果想有个同行的人,又难以遇见一颗同样“具有这两种能力”的心,何妨抱一种爱情的信仰,对身边的人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付出。既然对方“柔弱”,那就让我来“坚强”吧,谁叫我比你更“大人”一些呢?那么就当你是一个贪婪的自私的淘气的孩子,我来迁就你,疼爱你,包容你,照顾你吧。
如果不怕做一个独行者,那么也就不必费心费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必去承欢于那颗平庸的心,他们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不配得到这种爱情的。而且这样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负累。一个灵魂丰满心灵充实的人是不惧孤独的,一个具备了这两种能力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一般来说,男人心中的爱情观念比较模糊,往往将性欲、爱情、婚姻分而视之,并坐收齐人之福,将这三样内容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途径来获取,而冠于这样的思想观念来逃脱内心与舆论的谴责,让自己的私欲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女人能容忍男人的三妻四妾拈花惹草,甚至牺牲尊严委曲求全,其实并非说明那女人具有承受真正爱情的能力,并非说明那女人很爱那个男人,因为那已经不能称之为爱情。那只能说是弱者对强势的一种妥协,一种无奈的包容。因为爱情首先必然是建立在尊重别人且人格独立的基础上的,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专一的忠贞的。
爱情应该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了,每个人都曾认为拥有爱情就一定会很幸福。
其实不然,一份真正的爱情需要付出许多心血与感情,所以有过经验的人们往往觉得谈爱情太累,一方面既不敢奢求,另一方面也不愿付出真情去赌结果,爱情是世上最伤人的东西,一旦赌输了,可能遍体鳞伤,所以真正的爱情世人大多要不了也给不起(除非是心灵特别强大丰满的人),很多时候人们所需要的往往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一个伴而已。
这世上,每个人都是寂寞的,而心灵强大地能够孤独终生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渴望从他人中寻找一种感情的慰藉,来排解一下生命深处的寂寞与悲哀。
女人累了,希望有个肩膀可以靠一下;男人困了,希望有个女人可以抱一下,只是如此而已,与真正的爱情无关。
从实质上讲,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只是有些是有形的利(像事业财富等),有些是无形的利(像情感一类等),因而一般意义上的友情、爱情、亲情说白了,也只是彼此相互利用着排解内心的寂寞罢了,而且这些情感往往与利益融为一体。事实上,只有人生到达一定境界一定高度时,人的情感才能战胜这种本性的“利己”而到达“牺牲自我”的境界。奈何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身本性的弱点,所以也就决定了大多数人必定无法拥有那种超越性的情感幸福体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至情只是一种奢侈品,是他们生命所难以承受的。因为承受不起,所以只能退而求伴,求偶,不致让自己太悲凉太寂寞!然而人类另一种弱点——永不知足的贪欲却又无法让人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又缺乏足够战胜前一个弱点的能力,结果在追逐中排遣寂寞却换来更多的寂寞,于是又只能更多地去追逐。生命就在这种轮回中衰落直至消亡,到头来一场空。这个世界由这样的大多数人组成,也就注定了生命内容的空洞与苍白。找不到对手,是一个伟人的悲哀。而大多数找到对手的,却都只是在玩一场排遣寂寞的游戏,彼此相互需要,心里却彼此提防、猜忌,不愿也不敢彻头彻尾地投入与付出,即使赤裸以对时两人也都穿着防护衣。
每个人都不相信别人,又都不被别人相信,可偏偏又彼此需要。这是人类的悲哀。
每个人既陷在自身的弱点中无法自拔,也陷于他人的弱点中不能孤立而出,在这样悲哀的世界中,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无法主宰他人,让他人克服他们自身的弱点,来带给我们幸福。但我们可以主宰自己,慢慢修炼自我,逐渐地克服自身的弱点,达到个人的完满,并培养出达观的心态,也就是良好的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自我渐臻完善并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之后,幸福也就翩然而至。因为他不仅可让自己幸福,同时也可以带给他人幸福了。
比如爱情。其实没有爱情的日子也可以活出另一种平静的幸福意味,只要你的心里欲求少一些。如果你欲求很多很多,永不知足,就注定你永远不会幸福,哪怕你拥有了真正的爱情,你依然会觉得不满足。有时候,降低一下自己的欲求和对生活的要求,幸福就会来扣你的门了。
幸福,可以与爱情有关,也可以与爱情无关;可以与财富有关,也可以与财富无关。特别是老了的时候,特别是人寂寞孤独的时候。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的眼里,幸福只是一滴水;在饿汉的眼里,幸福只是一块面包而已。
只可惜人往往都是得陇望蜀,一朝原来的东西满足了,就又期待着更高更多的东西了。所以这个世上真正有幸福感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说哪一天什么什么东西有了,那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往往不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生命就是人的意志,意志在它存在的一切级别上,都表现为挣扎,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求而挣扎。我们的命运就是意志的表现,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求。而这种挣扎决定了人的本质是痛苦。其一,我们的欲求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刚满足了一个,马上又会产生另一个;其二,我们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段,如果不是这个欲求占据着当前位置,就是另一个欲求占据着,这也就意味着,不是这个痛苦占据着就是另一个痛苦占据着。我们不断挣扎着追求一个个幸福,挣脱一个个痛苦,但是另一个痛苦已经在门外等候了,因为我们的欲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因此,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的痛苦来自欲求,只有限制自己的各种欲求,甚至放弃欲求,人才能真正幸福。然而限制自己的欲求,让欲求少一点,说容易,做到却难。所以为什么每个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为宗旨的宗教的教义都离不开叫人修身养性这一点?道理就在这里,它们告诉人们:只有不断修身养性才能克制自己欲求,战胜自身弱点,使自己心灵丰满,心态平和,如此自然就能做到知足常乐且自满自足了。
西方有一则故事:一天,在海滩上,大富翁看见渔夫躺着晒太阳,便责备他说:“大好时光,你怎么不多打点鱼呢?”渔夫反问道:“打那么多鱼干嘛?”富翁说:“卖钱呀!”渔夫再反问道:“卖那么多钱干嘛?”富翁说:“有了钱,就能像我这样,有自由有快乐,悠闲地在这片美丽的海滩上散步。”渔夫说:“我现在不正快快乐乐地躺在少滩上吗?”
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多少,而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是一个人人生修为的最佳体现。
因而,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
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探讨了不知多少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的人总把“爱”字挂在嘴边,可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吗?那么什么又才是真正的爱情?它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是付出多一些还是索取多一些?是欲望多一些,还是精神多一些?是快乐激情的宣泄还是道德情感的契合?
人类学家从人性角度上将两性关系分为三种方式:性、爱情、婚姻。性是人的生理性;爱情是人的精神性;婚姻是人的社会性。由此可见人类对爱情的定义是有别于性与婚姻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精神契合的两性关系,而在社会关系中合法合理的两性关系应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关系,也就是性、爱情、婚姻三者合而为一。可是性、爱情、婚姻的不同性质使得他们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尤其是有了爱情冲突就更大了。因为爱情是要求专一的,可是人的生理机能“性”的指向却可以是广泛的,而婚姻与爱情也一样,如果婚姻不讲爱情的话,完全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维护它,安于结婚生子就可以了,这样婚姻一定是很稳固的。如果仅仅从利益出发,也很简单,找个比较门当户对的或比较富有的结婚就行了,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考虑也很轻松,但是,你一旦追求爱情,那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冲突。
周国平有关于两性关系的四段论,对此作了更深层次的解剖:第一层面是生理需要,即性欲;第二层面是审美情感。性吸引由生理层面进入了心理层面,要求性行为要有美感与愉悦感;第三层面是道德情感。这里的道德情感是广义的,并非指道德品质,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默契;第四层面则是宗教情感。彼此不但两情相悦,而且心里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苹果”,终生依恋,生死不分,到了这个程度,爱情就带有一分宗教色彩,类似于一种宗教情感了。
两性关系在第一层面只是彼此发泄性欲而已,只要性别不同的人都可以;第二层面的两性关系虽融入了一定的情感,但依然只是一种喜欢而已,每个人看着喜欢的人都会不止一个,所以这个指向依然是广泛的,只能归于一种心动或情欲;两性关系只有到了第三层面才可算是爱情,也就是两个人彼此不但两情相悦而且心心相印,人毕竟是精神性的动物,道不同就不相为谋,更不必说要在一起生活甚至生活一辈子了;而当两性关系进入第四层面时,爱情到达一种高度的境界后,彼此则会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这种爱情便成为一种宗教信仰式的精神归宿,于是不但专一且稳固永恒,但这样的爱情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有人说,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两心相悦加海枯石烂;做不到海枯石烂,两心曾经相悦也是好的;最糟糕也最荒谬的是两心相憎却偏要海枯石烂。诚不虚也。人毕竟是有精神的,有灵魂的高级动物,自然也是离不开爱情的,(就连低级动物择偶时也要到第二层面,更何况人乎?)然而美好的爱情在一个不健康的人文环境和扭曲的思想环境下常常是以夭折告终的,当婚姻绑住的是两个两心相憎的人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然而传统的中国婚姻模式却恰恰是这种最糟糕最荒谬的两性关系最好的制造商。这种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甚至到今天仍遗毒未清。
中国一直以来便缺乏一个良好的爱情土壤。打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简直找不到多少可以歌颂的、不病态的爱情故事。李敖说,中国过去的爱情传统,是不平等的、缺少相对主体的、人格分裂的、胆怯的、娼妓本位的、男色的、没有人权的、缺少罗曼蒂克的、病态的。我认可李敖这个观点。中国人一直以来确实不太懂什么叫做爱情。就连鲁迅先生也说过:“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所幸的是现在的人们却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爱情自主人性解放的时代。人们都有追求爱情选择爱人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当社会规范松懈道德约束力减低之后,人性的弱点也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出来,紧接而来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了。在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两性世界,欲望、爱情以种种不同的面貌迷乱人眼,人们究竟该如何识别两者的区别呢,两者的界限到底该怎么划分呢?
认识爱情的定义与性质后,我们就可以以此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爱那个人,那个人是不是爱自己了。当然没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尺度来准确清晰地划分出爱情与非爱情的界限。但是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它在某几个方面应是共通的,也就是最基本的因素,由这些因素可以判断出两人之间情感里占主导位置的究竟是欲还是情。
真正的爱情,一定会包含一种付出给予甚至自我牺牲的情感,也就是奉献的精神。如果你爱上了某个人,你一定会遏制不住想为他(她)做些什么,想让他(她)快乐,你的付出是自动自发的,决不是勉为其难和做作的,而且你的付出愿力一定会大于索取回报的愿力(若说一点不求回报,那可能有点虚伪)。
两个人如果相爱的话,一定是互相给予,互相疼爱,你付出一分,我回报两分,我付出两分,你回报三分,感情就这样渐渐升温,越来越好。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吝啬付出不太疼爱的话,这里面就有问题,爱情的成分一定少于其他的成分。
在爱情中,爱与被爱同样重要,两个都不能缺。你爱上了一个人,一定也希望对方也同样爱你,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爱情的天平要两端基本持平才能维持下去。如果一旦失衡,爱情的天平就会倾倒。
真正的爱情应是持久的。如果时间很短暂,只是一时的迷恋,欲望的成分较多。两个人可能一见钟情,但没多久就分手,那当然不是爱情。两个人在一起后,如果一发现对方什么毛病或一发生争吵,然后就讨厌了离开了,这也绝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爱到骨子里的那种感觉,没有对方的时候会特别想念,即使争吵也很快会和解,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依恋,彼此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所以说真正的爱博大深邃,它不是冲动,不是迷恋,而是时时包容着、保护着你的爱人,好像守护神一样,守在心爱的人身边。10年、20年……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真正的爱情应是专一的,不是多向的。同时爱几个人是不可能的,同时喜欢几个人倒是可能的。辨别是爱还是喜欢是很重要的,一般人总是搞不清楚,把爱当成喜欢,把喜欢又当成爱。在爱情能不能专一的问题上,其实恰好体现了情与欲的冲突。
周国平说,从人的天性角度来说,男人女人都是“花心”的,看到可爱的异性都会喜欢的。但是花心男女仍然可能有专一的爱情,因为人是有两种倾向的,一方面,他会对不同的异性产生好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要求爱情是专一的,如果对方不专一,他就会感觉到了伤害。那么这个时候,在两种倾向并存的情况下,人会做出选择,一般而言,你为了得到专一的爱情,会愿意克制自己那种天生的自然倾向,如果你们彼此很相爱的话,双方对这个爱情都会很珍惜,那这种克制就会是自觉自愿的,不会太勉强。
我认同这个说法。大家看过电影《画皮》吧。王生与妻子佩蓉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可是却出现了一个狐妖,爱上了王生,欲取佩蓉而代之,王生对美艳的狐妖难免心动,可是他还是一次次克制了情欲,将它拒之门外,始终保持对妻子的一份忠贞情感,所以他对妻子是一种真正的爱情,而对小唯只是一时情动而已。狐妖之于整个故事的意义,不但用来显现王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成为他与佩蓉爱情的试金石。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快乐的,更多的是能互帮互扶,一起面对人生的沉重面。人的一生快乐的时光毕竟是短暂的,更多要面对的是痛苦与沉重,比如生老病死。而人的一生旅程很漫长,期间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不得而知,所以只能与你同富贵不能与你共患难的恋人是不可靠的。很多人都在爱情中寻欢作乐,把快乐当做追求的目标。其实这种人是不懂真正的爱情的。当然快乐是爱情的前提,两情相悦中的悦指的就是愉悦,但爱情不仅仅是快乐是愉悦,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担当与支撑。如果一个人在对待爱情上若只一味地讲感觉讲快乐讲激情,那么这个人是非常靠不住的,也不值得你投入真感情。因为他不会真正爱你,只是在你身上找乐。这种感情只能叫风流韵事,与真正的爱情无关。
不过现在的人有一种趋势,都逃避爱情,大概是讲爱情太累的缘故,所以都去追求轻松的快乐,欲望的满足了,甚至有很多人把这种欲望当做了爱情。李敖的爱情快乐论就是如此。他说,爱情就是彼此快乐,并高唱现代爱情之歌:“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我对他很多观点颇为欣赏,但对他的爱情观却持半认可半批判态度(详见《论李敖爱情观》)。如果爱情只是追求快乐的话,那你将永远不可能得到,你的一生就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放弃再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放弃好了,到最后只会是空手而回,一无所有,因为永远不可能有永远快乐的情感等待着你。
任何人在一起相处久了,都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激情渐渐归于平静,而且人都有悲伤痛苦生气的时候,都有遇到困难打击的时候,都有在病榻上辗转呻吟看起来很不美好的时候,而且也都有老去死去的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一定不会很轻快的,如果你觉得这就是累是负担是痛苦是你难以忍受的,觉得不再能给予你快乐于是就离开了,那怎么能说你是真正爱这个人的呢?
两个人在相安无事时嘻嘻哈哈,玩得不亦乐乎,不叫真正的爱情。要检测一份爱情的含金量,是要放到困苦的环境下的。所谓患难见真情。大难来时各自飞的都不是真爱对方的。可惜现在的人情义愈来愈淡薄,患难与共的恋人夫妻又何曾见几人?
周国平说,亚当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其实并非真正的驱逐,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之间不再有真情,而且不再指望有真情,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才是真正被驱逐出了伊甸园,可悲的是,现在我们离那个时候已经不太远了。
女人不明白男人表达爱的方式,正如男人不明白女人感觉爱的程度一样。
每个男人对爱的看法和表达方式都不同,你若觉得他的表达方式不对劲,应该先问怎样才算是对,是真的不对,抑或不过是未能符合你的要求而已。在你判断他不对前,你可否先反问自己:我了解他吗?他懂得表达爱吗?
关于表达爱,这是关键问题。
男人大多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是通过说话表达。女人却擅于用说话表达感情,但不应要求男人以你擅长和惯性的方式表达对你的爱,因为他不懂,没能力,不是他不爱你。
女人若希望接收男人向自己表达的爱,可以先坦白告诉他你希望他如何跟你沟通,示爱,你若不告诉他,他是无法知道的,他也没有必要猜度你其实需要什么,反正一定猜错,到时只会被你埋怨他不了解你,不爱你之类。
问自己,你到底需要他做什么才能满足你?更重要的是,也反过来想想,你的要求合理吗?你对他的示爱方式也符合他的需要吗?还是他没有像你一样执著示爱,因为他比你更包容?甚至更爱你,或是他可以超越语言地示爱?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清楚知道到底你想要什么?
要改善自己,最好是先放下猜忌,建立坦白沟通的语言技巧,带着良性的意愿和他建立感情关系,不要执著他应说什么、承诺什么、做什么讨你欢心。要从更深入的爱出发,为更深入的爱打好基础。你最好能先关心他的需要、他的内心世界、什么最能满足他、什么最让他感到被爱。问他每次你表示不满他的表达方式时,他的真正感受是什么?是不是被你冤枉一样的很难受?
善意和温柔地坦白很重要,不要以质问、审判、迫供一样的方式迫使对方表态。沟通是需要耐性和体谅的,要有好心情、好脾气、好意愿,才能结好果实。
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感觉舒服,不用费劲隐藏什么,迁就谁。大家抱着良好意愿达成相处时的感觉共识,这才是爱的坦白约定。
不论是工作、爱情、友谊抑或是亲人间的约定或意向,都是神圣和带责任的。希望一起合作,相爱,出游,什么协议或默契也好,只要是两人一起达成的,都是共同的事情,别单方面暗作改变。事情发展到后期,若某方觉得无法实现,不论原因为何,也有责任向另一方交代清楚,别让对方怀着合理的期望无辜等候。
世事常变,人的心和力量也会有迁移变化。无法做到当初一起想做的事,是可以理解的世情。不过交代是重要的,这可以表示你在认真对待某事,也表示你真心尊重对方。
成熟的恋人,会对自己向伴侣种下的合理期望负责任,即使无法实现,也应交代,照顾对方的感受,避免伤害对方。
启齿非易事,假如你选择暗地不了了之,选择逃避,羞愧于辜负恋人的期望的话,你无法面对的,原是你自己,原来自己是个言而无信、无力承担、无用的人,这会让你对自己感到失望。
脆弱的人会逃跑,坚强的人会选择面对自己和别人,承认和坦白,不做逃避的懦夫。这才是带着尊重、承担和坚强的爱。
当一个人可以确信自己在另一个人面前不会被无端否认时,就会变得安心,变得放松,面对对方行事说话时也不会有太多拘谨和忸怩。没有必要装腔作势,也没有必要低三下四。相互尊重对方才是一种平等、值得信赖的人际关系。能够达到这种层次的关系,人在精神上就不会再有什么防备和负担,心灵将会得到极大的解放,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人和人之间才能共同体会快乐和美好。当自己为刚才品尝过的美味流连忘返时,对方也定然会给予同感的回应。这就是日常的共鸣。
为什么人们会重视这些日常的,口头上的共鸣性的语言呢?因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共鸣能够发挥的作用特别大,引起的将是心与心之间的联系。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对自己毫无反应的人交朋友。可以说,没有共鸣就没有朋友。不仅是恋人,夫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需要呼应和共鸣。
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对方的心思自然就会一清二楚。还有人说自己对对方的爱也并没有达到什么生死相许的地步,少操一点心,给对方多点空间,双方都会过得舒服,这些都是典型的逃避型恋爱方式。没有感情跟信赖作为基础的恋爱关系必定不会长久。
对生活中的快乐产生共鸣的最大的功用在于:共鸣其实是一种对对方的祝福,这种祝福借助的是对快乐事物的共同理解。共鸣同时还是一种勉励。相互勉励催生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赖。我们甚至可以说,相互勉励的关系就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精髓和核心。被鼓励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因而他也会以自己的能力去不断鼓励更多的人。特别是男人,能不能获得来自女人的鼓励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女人的鼓励,男性是不可能最终实现自我的。
比如说,一个人有了恋人之后,会经常一起去喝茶、吃饭的。当对方夸赞食物好吃的时候,应该适当地给予良好的回应,共同的认识将会使双方的心走的越来越近。以后再吃饭或喝茶就会有更多美好的期待,深厚的关系就会这样慢慢的形成。
共鸣的最高形式,或者说深化两人关系的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接吻和做爱了。在这些行为当中,两人体会到的是共同的、专属的快感。这种共鸣比普通事物带来的共鸣要激烈上百倍。所以,恋人之间总是愿意二人世界,或是旅行,或是干些别的什么。
如此一来,通过心情愉悦的接吻与做爱,两个人心灵上的沟通就会越来越深。沟通越顺利,心情就会越来越舒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而且绝不仅仅限于接吻和做爱,其他方面也都是同样的道理,越做越顺利。
很多男人都有“圣母情结”,男人这种绅士流氓相混合的双面性格很可怕,男人总幻想有一位融圣母、少女、小姐于一身的完美女性。
很多男人都有“圣母情结”
男人这种绅士流氓相混合的双面性格很可怕,它决定了很多男人都有“圣母情结”。
奥地利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经典作品《爱情心理学》一书中,就非常详尽地分析了男人这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圣母情结”:凡是那种纯洁善良的女子,他们不会动心,情爱的诱惑力永远来自那些贞操可疑、性生活不太检点的女子,比如红杏出墙的有夫之妇,堪称大众情人的青楼艳妓。
对他们来说,女人越是轻浮淫荡,他们越是爱得发狂。只有这样的女人,才会让一个男人真正体验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快活。一旦疯狂爱上之后,他们又幻想这个女人只忠实于自己。想把大众情人据为己有,无疑等于把公共财产中饱私囊,显然这种爱情的获得就像偷运珍宝的过程,既危险又刺激,而其中的艰难困苦,更会激起男人无穷的斗志。
男人面对这种交际花型的大众情人,常常还有种幻想:她可能身处险境,她渴望逃离虎口,他如果不及时伸出援手,她就会落入更加悲惨的境遇。于是他身上潜藏的英雄气概被唤醒,他要手拿钢枪,去为她战斗,他要英雄救美,拯救她于水火之间。“坏”女人会让一个男人瞬间体会到自己内心的强悍。
在很多古典小说中,一些平日里看上去弱不禁风的书生和公子,一见到沦落风尘的美貌女子就心生同情,就想帮她赎身,甚至冒着极大的风险和她同生共死,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奇妙的心理。
这种“圣母情结”在婚姻中就集中体现在当妻子怀孕或是生产以后,他们很难和一个有“母亲身份”的女人持续。他们的潜意识认为,一旦他们的妻子成为母亲,就很难让他们的下半身再持续,因为母亲是纯洁无瑕、神圣不可侵犯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魏宁格在他所著的《性与性格》一书中指出:“在男人眼里,母亲似乎更接近于贞洁的理想。”
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一种观念,即肉体之爱更接近于动物,只能和坏女人或坏男人发生;精神之爱接近于人,应该存在于真爱之中,所以为了满足性欲,他们只好把目标转移到其他女人身上。
有古希腊雄辩家德莫斯特尼斯的话为证:“我们拥有女人为我们提供快乐,拥有侍妾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而我们的妻子则能够为我们生育合法的子嗣,并且料理家务。”这种男人把妻子视为母亲与好女人的象征——圣母,同时他们也视“坏”女人为性爱的对象——“妓女”;这也许是好女人的悲剧,他把尊重、感激给了你,甚至把你神圣化了,却把鲜活的性和爱给了“坏”女人。
前面提到的“良家妇女综合征”在这里终于找到了病因:男人都是绅士流氓的混合体,所谓良家妇女只满足了男人一半的心理需求——他的绅士情怀:娶个体面的淑女回家,过起光鲜的中产生活,而他另一半的流氓心态却无从宣泄,一旦在刻板的婚姻课堂里待久了,不少男人就想逃学,就想到外面找个“坏”女人过把流氓瘾。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男人的“圣母情结”导致了“良家妇女综合征”的爆发。这也是如今“无性婚姻”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易中天先生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男人的性心理是很矛盾的,他希望自己的女人严守贞操,其他的女子最好都是娼妇。”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自己的女人过于矜持过于保守,他又会觉得索然无味,他又蠢蠢欲动地想到外面去尝尝野花的香味;倘若外面的女人过于随便过于开放,他又会觉得忐忑不安,因为跟家里那位贤良淑德比,外面的这位又过于花枝招展了。
男人就是这副德性,得陇望蜀又难忘旧爱,有了新情人又不舍糟糠妻(这也是很多男人只外遇不离婚的心理因素)。女人都应该矢志不渝从一而终,至于男人,那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男人的“圣母情结”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婚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男人的这种“圣母情结”影响了五千年中国传统的婚姻生活史。
绝大多数人在情感需求方面都存在一种补偿心理,缺什么找什么。古代文人缺的是什么,一曰爱情,二曰风情。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模式讲求的是“明媒正娶”,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的家长给儿女提亲首先考虑是不是门当户对,其次是怎么样传宗接代,至于爱不爱、情不情的反倒不太重要。
在这种包办婚姻的情形下,男女结婚无异于“圈养牲口”,两个素不相识全无感情的一对男女,甚至在此之前连面都从未见过,晕头转向地拜了天地,稀里糊涂地进了洞房,从此一张床拴住了两个陌生的男女,这样的婚姻只关乎门第无关乎爱,只关乎生育无关乎性,由此,“无爱之婚”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常见的婚姻状况和婚姻方式。
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无非两个目的:一要生孩子,二要过日子。礼法上不还说吗,“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阃就是大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男主外,丈夫就老老实实把外面的工作做好,没必要把它带回家里,妻子就本本分分当好“内当家”,也无须拿到公众场合去说。一句话,家丑不可外扬。
发展到后来,丈夫劳累了一天回来,不跟妻子诉苦成了“很男人”的表现,而妻子受了婆婆和姑嫂的夹板气也学会打落门牙往肚里吞。于是,夫妻俩除了见面说句“吃了吗?”“睡觉不?”也没啥好说的了,“哑巴夫妻”渐渐成了传统婚姻模式下夫妻关系的悲剧。
既然中国传统的婚姻只看门第,只重生育,所以夫妻之间有无感情以及性生活是否和谐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甚至,在“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妻子的性冷淡就是“不淫”,丈夫的性无能就是“不色”,前者为淑女的标志,后者乃英雄的本色。这种不色的丈夫和不淫的妻子组成的家庭显然是符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理想婚姻模式的。
虽说在古代才高八斗财大气粗的男人都有条件纳妾养婢,但妾和婢是什么?是家里的二等公民,和主人是典型的主仆关系,连地位都不平等。男人即使获得了一时的性满足,也免不了怅然若失。有时候,男人需要一个在地位上和他平起平坐,在心灵上和他平等对话的红颜知己,这显然是一天到晚在家里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妻妾无法满足的。
既然缺什么就去找什么,任谁都有对爱的需求,情的渴望,更何况是一个风流倜傥、满腹经纶的才子?整天对着家里的“泥塑木雕”难免意兴阑珊,他们需要浪漫,更需要刺激。于是外面的花花世界,就成了我心狂野的文人骚客们流连忘返的绝佳去处。
而偏偏生长在青楼里的诸多姊妹花又是那样的顾盼生姿光彩过人:她们不仅美貌如花天资聪慧,而且侠骨柔肠,更重要的是她们大都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一专多能——一个小有名气的青楼名妓,往往身兼歌手、舞蹈家、琵琶和古筝演奏家、诗人、作家、心理医生等多重身份,最起码也是一个文学女青年。
随便举个例子:宋代名臣赵忭,在成都为官之时,有一回出游,在街边看到一个头戴杏花的妓女,顿生好感,随口吟出了一句诗“髻上杏花真有幸”,谁料那美眉星眸一转,应声答道:“枝头梅子岂无媒!”惊讶得咱们这位赵大人差点儿从马上掉下来,这句诗对得确实妙啊!“杏花”对“梅子”,“有幸”对“无媒”,“杏”与“幸”同音,“媒”和“梅”同韵,真是对仗贴切意味深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妓女尚且如此,何况是许多美名远扬的大牌妓女?
自古磨难出英雄,妓女何尝不是这样?在风月场中摸爬滚打大半辈子,她们比娇惯的千金小姐,比寻常的名门闺秀更懂得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叵测,也知晓友谊的轻重、爱情的价值,身处冷暖人生,她们反倒像一个“灵魂处女”,永葆纯真的本色。表面上打情骂俏,实际上义重情深,逢场作戏是假,渴望从良是真。
林语堂认为:“妓女较之家庭妇女所受教育为高,且她们较为独立生活,更较为熟习于男子社会。”易中天总结:“寻花问柳,偎红倚翠,对于文人才子,变成了一种风流雅事。金榜题名春风得意时,在这里听‘小语偷声贺玉郎’,自然风光得很,时乖命骞失魂落魄时,在此寻访得一二红粉知己,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鼓励男人都要去找妓女,也不是赞美文人墨客这种不负责任的腐朽人生,而是分析中国男人奇特的情爱心理,为什么放着家里的贤妻不爱,偏偏要到外面去风流快活?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中国古代的情诗基本上都是文人写给妓女的,那有没有体现夫妻之情的诗篇呢?
有,但多半是写给亡妻的,比如潘岳的《悼亡诗》,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妻子在世时无诗可赠,死后才写诗悼亡,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吧?估计这是传统文化不许夫妻之间过于亲密所致。要不怎么总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呢?夫妻之间很少讲情呀爱的,男女之爱在婚内无处宣泄,只好移情别恋。
我发现,中国古代真正的爱情,多半不是在婚前,就是在婚外,很少有在婚内的。所以,文人墨客只好流连青楼与各色名妓唱和酬答,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淑女贤妻们也不甘寂寞,索性“红杏出墙”寻找真爱,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婚外恋的两大基本模式。对男人来说,妻子为正,必须正经严肃,不可调笑,情妇和妓女既然非“正”,自然不妨打情骂俏放浪形骸。男人的“圣母情结”就是这么来的。
男人总幻想有一位融圣母、处女、妓女于一身的完美女性
不过,男人的情爱心理有时候也很矛盾,一方面,他有“圣母情结”,另一方面,他又幻想他爱的女人既有贤妻良母的温柔大度,又有红粉娇娃的春情荡漾,还得保持纯情玉女的纤尘不染;她也许身体上早已失节,灵魂上却从未失贞;在外面她似乎人尽可夫,关起门来又只对他一人忠诚;她有时候像荡妇一样风骚入骨,有时候又像母亲一般无比包容。
总之,男人内心深处完美女人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有着风尘气息的良家妇女,或者是一个外表清纯的欢场女子。前者在西方文学名著中俯拾皆是,如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
后者则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随处可见:杜十娘、董小宛……我认为,这种融处女心态、恋母情结和青楼狂爱于一身的“三合一”型女性才是男人最理想的梦中情人。总结起来,那就是家里树个贞节牌坊,外面照旧旌旗飘扬。
很多女性读者也许看到这里会惊呼:那人格多分裂啊?我是男人,我还真告诉你,男人就喜欢这样的,而且越道貌岸然的男人心里想起这种女人越是“老鹿乱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大多数男人在情爱心理方面全是“伪君子”,嘴上骂一个女人是荡妇,心里头说不定想她想断肠呢。有句话说得好,男人好色,就是“英雄本色”,女人风骚,却是“高尚情操”。
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舞台上的那些流芳百世的青楼名妓——无一例外不是这种“三合一”型的女性形象。比如苏小小,很小就开始倚门卖笑的皮肉生涯(身份上属于红粉娇娃)。传说她曾在西湖边上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赶考(心理上很有母性情怀)。
但是,情人从此未归,苏小小并没有成为怨天尤人的秦香莲,而是从对情的执著大踏步地迈向对美的执著,从不守贞节到只守“美”,直让男人们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激起男人的拯救欲)。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
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十九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如同冰清玉洁的处女一样让男人永世难忘)。难怪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的苏小小成了中国名妓史上的一座丰碑,她的香冢至今立于西子湖畔,为名胜之一,每年骚人游客,凭吊其旁者,络绎不绝。
还有蒲松龄老先生笔下那些经典的狐狸精们,并不都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相反,她们风情摇曳,风姿绰约,多情妩媚,侠肝义胆。
当那些落魄书生、落难公子每天衣着寒酸食不果腹的时候,不知从哪儿走来了一群狐狸精模样的女鬼,表面上她们都像定时炸弹一样危险(她们有的喝人血,有的吸阳气),可一旦爱情的神话从天而降,她们就摘掉了魔女的面具:长得如花似玉不说,还特会做饭!
更绝的是,她们从不居美自傲爱慕虚荣,不会缠着身边的男人买这买那,反倒甘当贤内助,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而且危难之处显身手,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时不时上演一出让普天下男人为之感激涕零的“美女救书生”的好戏,而且她们还特别通情达理,知道什么时候该来,什么时候不该来。
男人寒窗苦读的时候,男人金榜题名的时候,男人和正牌妻子比翼双飞的时候,她们绝对不来捣乱,即便和有情郎不能终成眷属,也绝不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含笑离去光荣引退。
如果你认为只是中国男人有“狐狸精情结”,才会凭空杜撰出这种十全十美的女性形象,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翻翻西方的经典文学名著,这种集圣母、荡妇、处女于一身的“三合一”型女性也层出不穷,而且清一色出自男作家的“白日梦”。
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虽说沦落风尘,外表却像处女一样清新可人,因为被爱情拯救,最后从妓女蜕变为一个圣母,一个牺牲自己拯救阿尔芒灵魂的圣母,像茶花一样美丽的圣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有个十八岁的妓女索尼娅,为了帮贫苦的父亲还债,不得不在街边卖笑。
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第一次见到她,心中升起的是一种怜爱之心,觉得她像个处女一样楚楚可怜。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意中杀了人,为了让他投案自首,索尼娅总是不厌其烦地开导他,规劝他。
突然有一天,拉斯科尔尼科夫发现这个孱弱小巧的身体里突然放射出一种强大的光芒,一种近似圣母般温暖的光芒,这个总是桀骜不驯的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了爱的滋养,他心中人性的一面复苏了,他决定自首……
男人心目中,女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汇,女人对男人来说,象征着母爱、情爱、性爱,是肉欲、情欲、性欲纠合在一起的复杂混合体。男人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母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所以他会刻骨铭心;
进入青春期,班上或邻家可爱的小女孩会走进他的视野,她像白莲花一样纯洁无瑕,代表了一个男人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步入社会后,由于竞争激烈,男人的生活像条狗,一个浑身如玫瑰般带刺的“坏”女人又让他被压抑的原始激情得到释放。
男人一生总在这三类女人当中徘徊选择,有时候他又幻想这三类不同味道的女人全部集中在一个女人身上,满足他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在纯洁得像白纸一样的玉女面前他是经验丰富的大男人;在圣母一样无私的女人面前他可以放下大男人的架子,做回顽童;在荡妇面前他的流氓基因又尽情展现。
因此,男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女人大多是这种“三合一”的混合角色。没办法,男人骨子里有时候就是这样的贪得无厌。
以前有种说法,男人都是处女情结很重的,都想娶个处女,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可疑(前面提到,一个女人婚前经历过于简单,在婚后很容易患上良家妇女综合征,让男人审美疲劳)。其实男人需要的是那种内心纯洁,但是行为放荡,且思想又很高尚的这样一种复杂混合体,所谓“客厅是贵妇,厨房是主妇,卧室是荡妇”就是男人对一个理想妻子的痴心妄想。
只可惜,这种女性形象是男人单相思的产物(以上提到的这些经典的“三合一”形象全是出自男性作家的笔下),纯属一种不靠谱的性幻想,完全是白日做梦!也极其荒谬可笑!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不是无处可寻,基本上也属凤毛麟角,所以无奈之余,男人只好“人格分裂”,婚姻里找个圣母型的淑女,婚外再找个荡妇型的欲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男人的“圣母情结”相对于“三合一”型的理想女性,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情感选择。
其实,女人也有类似的完美情人模式,我曾经听不止一个女人说过,最有魅力的男人是亦正亦邪的。他有坏的影子,但现在又是好的肉身;他外表坏坏的,心地又好好的;他过去是流氓,现在是绅士,偶尔又是顽童,就像古龙笔下的江小鱼,金庸笔下的谢逊、黄药师、韦小宝。
女人的“圣徒罪人情结”导致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很多男人有“圣母情结”,不少女人也有类似的“圣徒罪人情结”:那就是女人把丈夫视为“圣徒”,甚至把他当成千年的木乃伊,根本产生不了爱的火花,却在坏男人(罪人)的引诱下激情澎湃,难以自持。
《红与黑》中的德瑞纳夫人被于连勾引,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跟奴仆私通,都是因为丈夫太“正人君子”了,太不懂得体贴妻子了,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逐渐熄灭,此时遇上一个情如火焰般高涨的野小子,女人心房里攒了多年的干柴就会迅速点燃,于是就跟着那束火焰去了。
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个人,无论男女,骨子里都想冲破道德的藩篱,回到最原始的激情状态,哪怕一次也好,尤其被道德的卫士禁闭已久的淑女少妇更是如此。
还记得电影史上那艘不沉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吗?一个丰腴的富家女罗丝,能买得起昂贵的头等舱船票,一个清秀的穷画家杰克,只能靠逃票才能登上泰坦尼克号。但这两个地位悬殊的人,偏偏在船上一见钟情,直至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天翻地覆。
这是为什么?
因为顽皮的杰克会教她怎样放肆地“吐口水”,会带她冲到船头学大雁展翅高飞般地眺望大海,会目不转睛深情款款地告诉她:“你跳我也跳!”而陪伴在罗丝身边的那个衣冠楚楚的未婚夫,除了上流社会的拘谨刻板,除了道貌岸然的虚伪自私,一无所有。
与杰克的不期而遇,让这个手中握有繁华,心情却始终荒芜的淑女一下子发现了生命的“绿洲”,发现生活还有像野百合般芳香馥郁的另一面。虽然快乐是那么的短暂,但在那艘船上他俩却拥有了整个世界,这段爱情也在罗丝心中成为永恒。
对罗丝来说,她不爱未婚夫,却跟杰克心有灵犀,就是“圣徒罪人情结”的表现。
女人这种“圣徒罪人情结”还会导致更为奇特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犯罪中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它来自1973年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桩银行绑架案。此案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一百三十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此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四名受害者不仅不恨歹徒,居然还深表同情——原因是绑架期间歹徒非但没伤害他们,还对他们施以照顾,更离奇的是,一名女人质竟爱上了其中一名绑匪,在绑匪刑满出狱之后,还跟他结了婚。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要害在于:加害者处于完全优势的情况下,被害者不能逃离加害者圈定的博弈系统。加害者行为在本质上的不正当就被忽略,而生存第一的首要目标就会导致被害者产生合作的行动,继而产生依赖乃至依恋的情感。有人还把这种综合征称为“人质爱上绑匪的特殊情感”。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司空见惯的淑女爱上强盗,小姐跟流氓私奔,白面书生被狐狸精整得五迷三道,其实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作祟的结果。
对于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小花来说,突然遭遇暴风雨的袭击,她既恐惧又兴奋,既害怕又好奇,所以很多胆小如鼠的女孩子反倒喜欢看恐怖片,一些手无寸铁、孤苦无依的盲女会爱上劫持她们的杀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犹如一向紧闭的房门突然打开了一个缺口,房子自然摇摇欲坠,心灵的缺口被强行打开,恐惧中原来的价值系统坍塌了,但新的秩序需要重建,此时高高在上的强者自然主宰了一切,不知不觉中,弱者心甘情愿成了任其摆布者。
倘若对方的威严中流露出些许人性的关怀,弱者就会感激涕零,在这种感恩戴德的土壤中自然不乏爱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爱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意大利影片《夜间守门人》中,身处奥斯维新集中营中的无辜少女不由自主地爱上凶悍而又英俊的纳粹军官,《色戒》中去暗杀汉奸的女特工情不自禁地放走在床上跟她翻云覆雨的汉奸头子,都是这种微妙心理暗示下的结果。
正所谓,脚上淌着血,脸上带着笑,心里越痛苦,头上越冒泡。这大概就是所谓痛并快乐着吧。我认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还有近年流行的野蛮女友现象其实根源都在于此。
我们真的要等到那一天才抱头痛哭后悔莫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