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战国策》作品赏析 战国策赏析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战国策》作品赏析

刘兴林

《战国策》记载历史不成系统,描写人物却很有特色。其文通例是一篇作品描写一个主要人物,记载一个中心事件,发表一番趣谈高论,突出一个主题思想。少量变例侧重叙事,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没有趣谈高论,代之以个性化的对话和细节的描写,人物更加生动感人。无论是作品的叙述,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都崇尚铺张扬厉,夸饰渲染,具有辞赋化的倾向。辞赋化的语言竟刻画出一道战国人物的画廊,大多闪现出个性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战国策》文章从单篇流传到逐渐结集,几经加工润色,大多成为精品,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

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见于《战国策·秦策一》,篇名取首句。本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从苏秦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可以领会发奋读书和刻苦钻研的重要性,故“引锥刺股”传为佳话。全文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写苏秦用连横的策略说秦王,遭受失败;后部分写苏秦用合纵的策略联合诸侯,获得成功。

前部分主要写苏秦的两段说辞。前一段说辞的中心是秦国具有“称帝而治”的条件,疆域辽阔,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殷富,军事强大,是天下之雄国。凭借这些条件,可以统一天下,称帝而治。虽然是纵横家游说诸侯的套话,但切合秦国的特点:秦国确实很强大,秦王确实想称帝。秦王婉言拒绝,苏秦并不罢休。后一段说辞则围绕“非兵不可”展开,从历史传说中的明主贤君说到现实社会的昏庸嗣主,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自成结构。首先罗列以武力征伐取得的成功,接着铺排用言语相结造成的混乱,然后回到废文任武。苏秦对秦国的地理、物产、经济、军事都有深入的了解,却忽视了秦国的政治背景。此前商鞅变法,刑及太子的师傅。太子即位为秦惠王,他车裂商鞅,疾恶游士,无论苏秦讲出何种道理,秦惠王暂时都不可能接纳。

后部分以苏秦地刻苦钻研为转折,主要写苏秦以赵国为基点,联合山东诸侯取得的成就,不再写具体的说辞,而写合纵形成的太平局面。战乱频仍的战国时期,居然“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苏秦本人“黄金万镒为用”,“天下莫之能伉”,将合纵的成就和苏秦的风光都夸张到极致。苏秦所持的观点和策略已彻底改变,连横时讲一切都必须靠武力,合纵时讲一切都不能靠武力。对于纵横家来说,观点策略可以而且必须因时而变,永远不变的是利害关系。

《苏秦始将连横》刻画出一个典型的纵横策士形象,他知识丰富,能言善辩,既有博取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又有刻苦努力的奋斗精神。主观上争取个人的功名富贵,客观上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文章重视对比,合纵的成功与连横的失败相对比,失败的窘境和成功荣耀相对比,家人前冷后热、前倨后卑的态度相对比,不但显示出发奋苦读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出世态的炎凉和人性的异化。写作技巧上的欲扬先抑,反映出史传散文的人物刻画正在由自然趋向自觉,逐渐发展成熟。文中细节的刻画、肖像的描写、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以及欣赏性的评述,都显示出刻画人物的自觉意识。通篇广用铺排,无论叙述或说辞,都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具有辞赋化的倾向,体现了战国时代的文风。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见于《战国策·齐策一》,篇名或取首句作《邹忌修八尺有余》。本文的主题是“纳谏”,即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并加以改正。全文紧扣一个“蔽”字,前半篇写邹忌的家中之蔽,后半篇写齐国的国中之蔽。家蔽先写蒙蔽程度之深,再写家蔽的解除;国蔽也先写蒙蔽程度之深,再写国蔽的解除。“于是入朝见威王”一句是家蔽与国蔽之间的过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则是完美的结局。文章写得很讲究,结构很精致,在娓娓叙事中完成说理,给读者留下了理性思索的空间。

家蔽程度之深,妻、妾、客众口一词,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只是三个人的语气不同而已。妻之美言发自肺腑,妾之美言出于畏惧,客之美言纯属阿谀。如果邹忌停留于享受狭小天地内的赞美,家蔽就永远不能解除。“明日,徐公来”是个偶然的机会,邹忌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比较:孰视徐公,自以为不如;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如果邹忌停留于“不如就不如”的认识层面,家蔽也不可能彻底解除。他暮寝而思之,洞悉妻、妾、客说假话蒙蔽自己的原因: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这时家蔽才得以真正解除。如果邹忌停留于家蔽的解除,其实也毫无意义。邹忌由此想到国中之蔽,启发齐威王认识国蔽之甚,并采取得力措施解除国蔽,意义就大了。齐威王下令进谏者有赏,愈是直谏赏赐愈高,从而广开言路,知无不言。政治的清明必然带来国家威信的提高,因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本文围绕广开言路的主题,还启示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可陶醉于他人的赞美;认识要由小及大,不可停留于就事论事。文章的精致之处不但在于结构的完美,而且表现在通篇三三式的铺排:家有妻、妾、客三种人,蒙蔽邹忌有三种原因,国有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种人,蒙蔽国王有三种原因,齐威王发布三条命令,命令生效分三个阶段。铺排之外,几个散行句勾连其中,既有辞赋化的倾向,又显得自然流畅。

三、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见《战国策·齐策四》,篇名或取首句作《齐人有冯谖者》。本文集中笔力写人,说理成分很少。冯谖属于策士而非纵横家,只是为孟尝君出谋划策,而没有朝秦暮楚,从事合纵连横。为孟尝君保住相位,筑就“狡兔三窟”,无所谓重大意义,然而冯谖市义反映出他出身贫贱,理解百姓的需要,客观上也为薛邑的百姓带来了一次实在的利益,又何尝不是对达官贵人的一种启示?

本文的主要价值还在于写人技巧的成熟。始写冯谖“贫贱不能自存”,“寄食于门下”,显得很可怜;次写冯谖弹剑弹铗弹剑铗,要鱼要车要养家,贪欲甚多,显得可嫌;次写孟尝君出榜招会计,冯谖署名称“能”,但觉可笑;冯谖问“何市而返”,复觉可疑;冯谖矫命烧券,窃为市义,孟尝君不悦,殊觉可恨。前半篇抑之又抑,无须再抑。而所谓“市义”,已为后文埋下伏笔。孟尝君失去相位,下野就国于薛,薛邑百姓扶老携幼,迎君终日。孟尝君此时看到“义”之所在,顿觉冯谖之可敬可佩。冯谖西游于梁,游说梁王虚位以待孟尝君,迫使齐湣王致歉,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则深感冯谖之可倚可恃。冯谖又策划让孟尝君“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彻底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孟尝君与齐王共祖宗,而先王的祭器和宗庙是王族权利的标志。立宗庙于薛邑,供先王祭器于薛邑,就意味着薛邑及其主人的地位不可动摇。此时的冯谖对于孟尝君来说,用“可歌可泣”也不为过。文章后半篇主要叙述构筑“狡兔三窟”,对冯谖扬之又扬,无可再扬。结语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终于圆满地树立起一位忠诚睿智的策士形象。

本文描写策士而没有长段说辞,将叙述、描写、对话、评赞有机融合在一起,明确地以刻画人物为主体。欲扬先抑不仅是前后对比,扬者一扬再扬,抑者一抑再抑,巧设悬念,循序递进,层层剥离,画龙点睛,增强了可读性。孟尝君及其门客由怜悯、嘲笑到佩服、感激的态度,也成为有力地烘托和陪衬。人物形象的刻画成为自觉的写作行为,为人物传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庄辛说楚襄王

《庄辛说楚襄王》见于《战国策·楚策四》,篇名取首句“庄辛谓楚襄王”,或概括文意作《庄辛论幸臣亡国》。本文的主题是居安思危,以叙事为基本框架,重点在于说理,从反面立论,讲述居安忘危必致祸难的道理。叙事文字不足三分之一,语句精练而脉络清晰;说理文字超过三分之二,文辞富赡而观点明确。

文章开门见山,庄辛指出楚襄王宠爱幸臣,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楚国必亡。楚襄王拒谏,责骂庄辛老悖,妖言惑听。庄辛避于赵国,静观其变。

不久,秦国攻取郢都及楚国其它领地,襄王出逃。事实证明庄辛有先见之明,于是楚襄王召回庄辛,临危请教。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庄辛先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谚语安慰楚襄王,再用商汤、周武与夏桀、商纣兴衰存亡的史实鼓励楚襄王,帮助楚襄王树立挽救残局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展开居安思危的说理,从蜻蛉、黄雀、黄鹄、蔡灵侯,直说到楚襄王,由小到大,由远而近,由物及人,层层递进,讲述居安忘危而终至罹难的必然规律。讲到蜻蛉、黄雀、黄鹄,反复使用“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以表现它们自以为安的心态。描述他们的快乐,蜻蛉“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黄鹄“俯啄鳝鲤,仰啮菱蘅,奋其六翮而凌清风”;蔡灵侯“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楚襄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统统沉溺于极乐世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忘乎所以。快乐之中茫然不知:蜻蛉“不知夫五尺童子”,黄雀“不知夫公子王孙”,黄鹄“不知夫射者”,蔡灵侯“不知夫子发”,楚襄王“不知夫穰侯”。危机近在咫尺,倏忽之间厄运降临,蜻蛉“下为蝼蚁食”,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黄鹄“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蔡灵侯“系己以朱丝而见之”,楚襄王“投己乎黾塞之外”。楚襄王甫经重创,警示立马见效: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本文的说理力避说教,而以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来震撼人心。庄辛每讲一种物和人都有多层铺叙:与世无争的安逸,自由自在的享乐,无视危机的愚昧,突如其来的毁灭。通过反复铺叙,揭示出贪图安逸和享乐的可怕。铺写三种动物是用作比喻,类比两种人,而铺写蔡灵侯是由物过渡到人,最终落实到楚襄王。由比喻到本事,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文中既引历史典故,又用鄙谚俗语;既写自然虫鸟,又讲现实斗争,都很切合实际,因而说服力很强。层次之间有重叠,也有变化,对偶句、排比句和散行句错杂相间,自然流畅,简直就是一篇辞赋。引类譬喻,层层递进,词汇赡富,文采飞扬,增强了文章的欣赏价值。

五、触龙说赵太后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篇名或取首句作《赵太后新用事》。

文章通过左师公触龙巧妙地劝说赵太后让少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故事,形象地阐释了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子女的问题。触龙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以看作文章的主题思想。文末特意点出:“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这一诠释扩展到天下父母心,无论高低贵贱,都应该使子女经风浪,见世面,在历练中成长。

一个极其普通的道理,却很难使人有深刻的体悟,本文确能给人打下烙印。其实文章表现的主题只是副产品。本文记载的史实是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提出出兵的条件:一定要用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最终的结果是长安君质于齐,齐国出兵救赵。其中最大的难题是赵太后爱怜少子长安君,不肯让长安君去做人质,大臣强谏,赵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种情况下说服赵太后,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作品意在表现触龙解决难题的睿智,触龙的说辞则表达了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子女的精辟见解。

触龙欲谏赵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根本无法正面进谏。触龙采取迂回战术循序渐进,先不提人质之事,而是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谈论老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以缓和尴尬的气氛,使“太后之色少解”。接着将话题由自身的衰老转向为少子舒祺请托,过渡自然,听起来似乎这就是求见太后的用意,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父母爱怜少子的新话题。触龙引发与太后的争论,在争论中逐渐揭示主题。争论丈夫爱子与妇人爱子只是引线,引向争论太后爱女胜过爱子,归结于正确地关爱子女就应该“为之计深远”。“诺,恣君之所使之!”太后终于被说服了。

本文前后叙事,首尾照应。中间记载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以赵太后的表情串联全文,先是“盛气而胥之”,中间“太后之色少解”,最后说:“诺,恣君之所使之!”表情的变化正是触龙说辞循序渐进的效果。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战国策》作品赏析 战国策赏析

六、燕昭王求士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一》,篇名或取首句作《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弱国,燕王哙昏庸无能,沽名钓誉,受策士蛊惑,欲效尧让天下于许由,有让天下之名,实则不失天下。于是重用燕相子之,欲让位于子之。太子平发兵攻击子之,构难数月,死者数万,齐国乘机入侵,大败燕国。

太子平收拾残局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欲向齐国报仇,向郭隗咨询如何招贤纳士。郭隗认为招贤纳士的关键在于能否尊贤重士、礼贤下士:称帝者与老师相处,称王者与朋友相处,称霸者与臣下相处,亡国者与仆役相处。恭敬侍奉先哲,北面接受教益,就会招来比自己强百倍的人;先效劳而后休息,先请教而后默记,就会招来比自己强十倍的人;他人趋走行礼,自己也趋走行礼,就会招来和自己相等的人;扶着案几握着手杖,斜眼看人颐指气使,就会招来打杂跑腿的人;若粗暴笞击,顿足呵叱,就会招来做苦役奴隶的人。

郭隗说,古代有位君主以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不得。一个做清洁的人前往求购,用五百金购得一匹死的千里马,炒作起来,于是一年之内招来三匹千里马。招贤纳士须见诸行动,“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名将乐毅来自魏国,学者邹衍来自齐国,将军剧辛来自赵国,贤士能人齐聚燕国。然后联合秦、楚、赵、魏、韩,进攻齐国,大获全胜。郭隗的趣谈揭示出贱近贵远、叶公好龙的心态,空谈尊重人才,践踏身边贤士,则永远不可能认识和得到真正的贤能。

(约5400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827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左思《咏史》其二赏析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共享此文原文地址:左思《咏史》其二赏析作者:lilian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一种不

声明:《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战国策》作品赏析 战国策赏析》为网友色混是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