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罗列的是影响日元升值的因素,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开始算起,其实不罗嗦的。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1989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这时期日元升值的主要动力来自连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在经济层面上还产生了“日元升值综合症”(即在日元升值过程中,金融机构因为风险偏好,更愿意持有日元,以避免美元资产的缩水,麦金农);政治层面因为巨额贸易顺差遭受到美国强大的政治压力,从1971年的《史密斯协定》到1985年的《广场协定》,在日元大幅升值之后,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或多或少的伴随着日本,比如1999年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当时日本的大藏省财务官在退休前宣布要将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17日元:1美元贬值到122日元:1美元,结果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闻讯大怒,逼迫日元升值至接近100日元:1美元。
1985年日本签订了《广场协定》日元开始了大幅度的升值,为了化解本币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投资,1986年~1988年三年时间投资额累计1027.06亿美元,领近的亚洲国家(地区)成为日本制造业的集散地,美国涉及较广,除制造业(如汽车行业)外,还有金融、房地产等,比如日本曾差点买下整个夏威夷,其它的有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环球电影等(索尼NB,出一张唱片也要向杰克逊交50%的版权费用)。这一阶段日元升值带来了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也提高了日元的影响力、在贸易中的结算比例。2012年5月10日,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JunAzumi)宣称,日本海外投资连续三年增长,2011年增加3.3%,达582万亿日元。
1989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六大主要城市商业不动产价格从泡沫高峰期到位于谷底的2004年,暴跌了85%;在1997年又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冲击,造成日本在亚洲的大量海外资产缩水。过往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企业负债率要高于其它国家,资产价格的下跌造成很多企业陷入技术性破产,和其它国家企业破产不同,日本企业产品拥有非常高的市场竞争力,这造成日本企业从“盈利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 ”,即“资产负债表衰退”。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信贷不足,虽然日本央行下调利率800个基点,甚至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也无济于事,最终靠日本政府举债大规模推行基础建设维系经济总量不至于下滑(辜朝明《大衰退》)。
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日本可以利用本币对外放债,比如中国改革开放时,就曾在东京发行武士债。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日本对外开发援助(ODA,官方发展援助),三十年来日本对华援助金额约在2900亿人民币,至于日本对外总援助数据,懒得上官网查询了,日文不懂实在麻烦,你们自个查查。日本对外贷款虽然不计利息或者低息,但却能享受到本币升值的好处,1980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为226:1,到今天最高约在70:1。
至于说的套息等交易,推动日元升值太过于片面,给出的数据也相当模糊,况且套息交易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上。
影响日元汇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元的强弱,比如1981年由于美联储不断提高联邦利率,最高貌似是16%/年吧,至1985年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第一个强势美元周期,受此影响,日元从1981年的约205日元贬值至1983年的270日元:1美元;1995年到2001年是第二个强势美元周期,受此影响,日元从1995年的不足80日元:1美元,贬值至将近150日元:1美元。
PS:偶然看到一微博网友在看这方面的东西,就整理一下自己的观点,全是数据可能有点枯燥,不过挺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