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贝多芬《致爱丽丝》很容易?
作者:老憨
正在主攻贝多芬原版钢琴曲《致爱丽丝》,感慨多多。
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我认为很不成功,糟蹋了大师的作品,我在博文《理查德·克莱德曼究竟什么钢琴水平?》作了分析。令人遗憾的是,他把难度最高、最不和谐的第二插部去掉了,误导了很多钢琴爱好者,让我走了弯路,以为他的版本跟原版区别不大,误以为《致爱丽丝》很容易弹奏。
不试不知道,原版的《致爱丽丝》一点也不容易!正如钢琴家石叔诚所说,要弹好《致爱丽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克莱德曼版本,大概三级钢琴水平足以应付;而原版,要行云流水般的演绎,六级所不能。
我认为克莱德曼最大的败笔,还不是删去了最难的第二插部,而是把《致爱丽丝》现代化,把古典钢琴变成了乐队协奏曲,一般听众会觉得克莱德曼版本节奏感很强,乐队伴奏丰富多彩,听觉很享受,殊不知,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适合一台钢琴演奏,回旋式的乐曲,反反复复,娓娓动听,好像有很多话要对爱丽丝倾诉,可以想象,这样的音乐主题,以单纯、清净为好,要那么多的“噪音”、“杂音”干什么?
其他古典 名曲我不知道,我只感觉到,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是不能改编成“协奏曲”的,还是原汁原味好。
原版《致爱丽丝》究竟难在那里?
●速度。原版3/8拍,速度较快,有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快了容易出错。
●技巧。《致爱丽丝》集中了很多钢琴技术,如八度、跨八度、轮指、琶音、倚音……如果没有一定的基本功,根本不可能下手。尤其是第二插部,难度很高,很多人攻不下来被迫放弃,我坚持不懈,一定要攻下来。
●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难度最大最难把握的,《致爱丽丝》曲谱,音乐术语特别多,大多是感情要求的,如弱、很弱、渐弱、渐强、轻快、温柔……我敢说,未成年人是不可能领会贝多芬对此曲的感情要求的,只能机械的弹奏。乐感很好、理论性强的成年人,也只有反反复复的体会、回味、琢磨,才能进入大师的感情世界。
坦率地说,就我这个基础,无论我如何练习,这辈子也不可能弹好《致爱丽丝》,权当娱乐罢了。意外收获的是,《致爱丽丝》第二插部的和弦反复,被借鉴到邓丽君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作为前奏的和弦伴奏形式,效果非常好。
2011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