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柔情陆放翁第二讲三败考场文字版 满江红3侠骨柔情

第二讲 三败考场(1)

陆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诗人,他从小读书练武两不误,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文的一方面,他可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陆游自己说自己是“无诗三日却堪忧”[《醉书》:天公赋与五湖秋,风月云烟处处留。损食一年犹可健,无诗三日却堪忧。],三天不写诗就手痒,就难受;武的一方面呢,他不但熟读兵书,而且还擅长舞剑,骑马射箭等等十八般武艺都不在话下,上山能打老虎,下山能够指点江山,排兵布阵……?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树立了报国之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 守妻孥”[《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意思就是说:他这一生啊,只想拿起武器,充当君王的先锋,到万里之外的边疆去冲锋陷阵。一个战士的本分就是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贪生怕死,老是窝在家里守着妻子儿女,贪图安逸的生活,那才是让人觉得羞愧的。可以说,陆游的一生,都是在为这个理想奋斗。那么,他的理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他到底有没有到过前线,参加对敌战斗呢?

回答是肯定的!陆游到过最前线,而且还亲身经历了对金的战斗。前面我们讲的陆游打死老虎的地方,就是在宋金交界的边防线上:南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南郑当时是四川宣抚使司所在地。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四川宣抚使王炎召陆游到位于南郑的幕府。宣抚使是地方军队最高的军事统帅,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当时陆游的官衔是“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个官衔很长,实际上他的职务大概相当于宣抚使的军事参谋,宣抚使司办公室主任、兼任检法官。这已经是军队里面很重要的职务了,不但要对前线的形势了如指掌,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事出谋划策,而且还要熟悉、协调军队的各项事务,主管各类军事机密文件。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命,陆游才真正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穿上军装,从大后方到了最前线,终于有了“执戈王前驱”的机会。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在来南郑之前,陆游从来没有过从军的经历,四川宣抚使王炎凭什么这么信任他,委派他这么重要的军事职务呢?在此,我们先不忙着讲陆游在战场上的表现,倒是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陆游为什么会到四川来?接到王炎邀请的时候,陆游已经四十八岁了,在此之前,他已经是朝廷命官,有过从政的经历。那么,在到四川来以前,他是不是有什么出色的政绩,让四川宣抚使也要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回顾一下陆游到四川来之前的经历,尤其是他在官场上的表现。而要了解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必须先要提到两个人。这两个人,无疑是影响陆游仕途关键性的两个人,是谁呢?

这两个人,一个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另外一个就是宋高宗的接班人,宋孝宗赵眘

大家可能要问了:那个时候的人当官,当然都跟皇帝有关系啊,你这未免也扯得太远了吧?其实不远。因为并不是所有当官的人都能跟皇帝发生直接关系,可陆游的几次人生重大转折,都是在他跟皇帝发生了“亲密接触”之后。那么,陆游到底跟皇帝发生了什么样的接触呢?这几次接触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第二讲 三败考场(2)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和陆游的关系。

如果要简单概括一下宋高宗和陆游的关系,那就是两个字:矛盾

宋高宗和陆游的矛盾,集中在最主要的一点上,就是对金国的态度:主战还是主和?陆游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所以,皇帝的态度是主战还是主和,就成了主导陆游在官场上是进还是退的决定性力量。换句话说,皇帝的矛盾态度,也决定了陆游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如果皇帝主战,陆游就有可能被重用,他就可能成为一名战场上的英雄;如果皇帝主和,陆游就很可能成为皇帝的眼中钉,那就只好回家写诗,老老实实当诗人去吧。那么,宋高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陆游又是怎么处理和宋高宗之间的矛盾呢?

在军事方面,宋高宗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软骨头,他对待金人的态度就是两个字:逃,和。如果金人肯议和,他就忙不迭地送钱送地,只求破财消灾;如果金人不肯议和,那他就赶紧逃。我这里再举两个例子,证明一下宋高宗软弱无能到什么程度。

第一个例子说明宋高宗的软弱。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也就是宋高宗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当时他已经逃到了扬州。二月,金人再次发兵攻打东京,被留守在东京的抗金大将宗泽打败,金人狼狈撤退。宗泽和李刚都强烈要求高宗回銮东京。皇帝如果能回到京城,肯定能起到鼓舞士气、安定民心的作用,才有可能进一步收复北方的失地。尤其是宗泽,他更是前前后后一共上了二十四道奏折,恳请皇帝回京。可是软骨头赵构一门心思只想往南边逃,哪里敢回去?当年七月份,七十高龄的宗泽忧愤成疾,临终的时候还大呼了三声:过河!过河!过河!由于高宗的软弱,收复黄河以北的愿望终于没有实现,一代抗金名将宗泽死不瞑目。

第二个例子说明高宗的无能,这就是他对秦桧的宠幸,对抗金将领的疯狂打压。秦桧是个什么人?大汉奸啊!他本来早就投降了金国,在金国当了官。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他回南宋的时候,对高宗说是杀了监视他的金兵之后逃回来的,其实,他就是金人派回来的内奸、“卧底”!宋高宗听信了他的一派花言巧语,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到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当了整整十八年的丞相。我们知道,古代的君主专制,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很强势,权力集中,像汉武帝、唐太宗就是这样的强势皇帝;另一种情况是皇帝无能,这时候大权就会旁落,往往不是丞相专权,就是外戚宦官横行,像汉代末年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就是这样。恰恰宋高宗就是一个弱势皇帝,于是丞相秦桧大权独揽,一手遮天。他掌权后做的几件事,件件都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大事。比如说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解除了抗金前线东南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岳飞甚至还被陷害致死。所以后来陆游曾痛心疾首地高呼:“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说的就是朝廷在秦桧的掌握下,宗泽、岳飞这样的抗金大将都受到排挤,北伐收复中原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第二讲 三败考场(3)

秦桧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他的操纵下,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这是一次丧权辱国的和议,议和的结果是:宋金东边以淮水为界,西边以秦岭大散关为界。北方632县的土地至此全部沦为金国的属地。另外,宋朝皇帝还要向金国皇帝称臣,每年进贡大量的金银财物。第二年,金国甚至还派使臣册封赵构为“大宋皇帝”。堂堂大宋皇帝,居然要得到金国的承认,才能取得“合法”的地位,这是何等的荒谬!

当然,宋高宗内心也未必就真的完全赞同秦桧干的这些勾当,但是他胆小啊,外有气势汹汹的金国,内有横行霸道的秦桧,他夹在中间,简直就像个傀儡皇帝,只能听凭秦桧胡作非为。我们说陆游跟宋高宗的关系可以决定他的命运,其实在秦桧当道的时候,陆游是不太可能有机会接近皇帝的。所以陆游跟高宗的矛盾,在秦桧当权的这十多年里,主要表现为他和秦桧之间的矛盾关系。那么,陆游跟秦桧的关系怎么样呢?这种关系对陆游的命运又有什么关键性的影响呢?

这两人的关系也很简单,两个字:仇人!

秦桧不但是所有大宋子民的公敌,他还是陆游的“私敌”。于公于私,陆游和秦桧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那么,陆游跟秦桧的仇恨到底有什么渊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陆游的父辈说起。

侠骨柔情陆放翁第二讲三败考场文字版 满江红3侠骨柔情

陆家从陆游的父亲陆宰、叔父陆宲开始,都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也都是因为跟主和派发生冲突才被罢官的,父亲兄弟俩被罢官后一直只能在老家闲居,再也没有复出过。在陆宰的好朋友里面,很多都是秦桧的死敌,例如宋代的名臣李光,因为不附和秦桧的和议被罢官,跟陆宰来往密切,常常跟陆宰“剧谈终日”,一聊就是一整天。李光每次提到秦桧,都咬牙切齿地称他为“咸阳”。为什么会把“秦桧”叫做“咸阳”呢?咸阳曾经是秦朝的都城,而秦朝是以“暴政”闻名的,秦桧正好又姓“秦”,所以李光是把秦桧当作“暴秦”的,他曾经在朝廷上当着秦桧的面痛骂他卖国求荣。李光被贬到藤州(今广西藤县)的时候,陆宰还一直赶到诸暨,专程去送他。这就是摆明了和秦桧过不去了。

除了家族的仇恨之外,陆游的老师也是秦桧的仇人。他的老师就是宋朝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的传人曾几,曾几是青年陆游最为崇拜的偶像之一。曾几不但是诗人,而且和他的哥哥曾开一样都是有名的爱国志士。据说有一次,秦桧和曾开在一起聊天,曾开就故意问秦桧:“丞相觉得宋朝和金国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啊?”

秦桧当时正在积极地主张绍兴和议,他可能一时没有听出曾开问题里面带的“刺儿”,就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一句:“本朝和金的关系,那就相当于高丽和本朝的关系一样啊。”

当时宋朝跟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国的关系是朝贡关系:高丽向宋朝称臣,每年要派使臣向宋朝进贡。秦桧这样的回答,就说明在他心里,大宋王朝向金国称臣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曾开一听,不禁勃然大怒:“丞相的任务,应该是帮助陛下富国强兵,怎么能奴颜婢膝到这个地步呢?我曾开可不敢听从你的教诲!”说完,拂袖而去。

这样一来,曾开就把秦桧彻底得罪了。曾开的弟弟曾几也是坚决反对秦桧的和议政策的,所以兄弟俩一起丢了官。这件事当时在朝廷影响很大,陆游通过这件事,也更加崇拜曾几了。曾几被罢官后,曾经到山阴来拜访陆游的父亲陆宰[ 据于北山《陆游年谱》,陆游从曾几游始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当时陆游已经十八岁,看到自己崇拜的偶像居然从天而降,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就拜曾几为师。他对这位老师非常尊重,陆游写诗的名声,一开始主要还是靠曾几宣传出去的。因为曾几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很高,被他赞不绝口的人,名气很快就能传扬开去。除了写诗之外,陆游的爱国思想也深受曾几的影响,他每次去拜见老师的时候,听到的都是曾几的“忧国之言”,他说老师一家百来口人,却从来没有担忧过自己家里的私事,操心的都是国家的命运。

第二讲 三败考场(4)

有了这样的渊源,我们可想而知,秦桧会给陆游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了。这样一来,陆游的人生就面临了又一大矛盾。什么矛盾呢?一方面,出生于官宦世家,又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陆游当然做梦都想当官,也只有当官才能实现他的报国志向。可是另一方面,朝廷实权实际上掌握在秦桧手里,要想当官必须经过秦桧这一关,秦桧就是陆游进军官场面对的第一只“拦路虎”。那么,陆游跟这只拦路虎斗争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他将怎么处理跟秦桧的关系呢?

摆在陆游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迎合秦桧的投降路线,来换取自己做官的康庄大道;另外一条,就是老老实实回家闲着去,秦桧当权一天,就一天都别想当官。要是得罪了秦桧,丢官是小事,命都可能保不住。那么,陆游会怎么选择呢?

陆游的选择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选择了前进。宋朝人做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科举,二是举荐。其中科举是最正式的途径,读书人最大的光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第,名正言顺地踏进官场。陆游也不例外。他还只有十六岁(公元1140年)的时候,就第一次来到当时的都城临安,进军考场。不过因为年纪还轻,陆游倒也没有志在必得的想法,这次考试只能算是他的一次热身。

第二次来临安考试,是在三年后,陆游十九岁(公元1143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但结果仍然是名落孙山。

这两次都没考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陆游才学不够吗?不是!他之所以连续两次失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家族都是出了名的秦桧的反对派。尤其是陆游本人,在他十七岁那年,也就是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时候,岳飞被秦桧杀害,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这件事对陆游的震撼非常大,他后来还写过很多诗文对岳飞的死表示痛惜。从这以后,反对投降求和就逐渐成了陆游诗篇当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这些诗篇里面他从来没隐藏过对秦桧的愤恨。这样一来,他自然也成了秦桧恨得牙痒痒的仇人。

陆游和秦桧这两个死对头,一个一辈子的理想就是抗金北伐,另一个呢,一心一意就想着投降金国,卖国求荣。想想看:朝廷大权是由秦桧把持的,主考官即便不是秦桧的一丘之貉,也大多不敢得罪他,像陆游这样不“识趣”的学生怎么可能通过考试呢?

不过,这两次的失败还不足以彻底打败陆游,毕竟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所以,他第三次向秦桧的权威发起挑战就到了十年之后,这一年陆游二十九岁。

十年后,也就是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陆游再次来到临安。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为什么第三次考试与前一次相隔了十年?原来这十年中,陆游经历了很多的家庭变故:结婚、离婚、再结婚、生子等等。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故还是父亲陆宰的去世。按规矩,父亲去世,儿子必须在家守孝,守孝期间是不能参加科考的。所以,这前前后后一耽搁,就是整整十年。二十九岁考进士已经算是“老学生”了,像北宋的欧阳修中进士时就只有二十四岁,王安石二十二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轼的弟弟苏辙更年轻,十九岁的时候就和他哥哥苏轼一起高中进士。比起这些人来,陆游算是老资格了,可以想见他求取功名的心情该有多么迫切。

第二讲 三败考场(5)

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陆游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大文豪了。他参加的这次进士考试跟一般的考试有点不同,叫“锁厅试”。因为陆游在这次考试之前,身份已经是荫补登仕郎,是一个九品的官职。宋代人做官还有荫补的制度,也就是说朝廷会根据祖辈父辈做官的功德,恩选其子孙直接入朝为官。不过登仕郎只是个虚衔,陆游的父亲致仕前官职并不高,再加上陆游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所以靠荫补的路子是不太可能上去的。要想正式进入仕途,还是得经过科举这条路。锁厅试就是专门针对现任官员的进士考试,意思就是“锁其厅而往应试”,性质有点像现在的公务员参加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

这次的锁厅试本来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以陆游的才学和名气,别说考个进士,状元及第应该都不在话下。可是他命不好,偏偏这次的考试,比前两次更加凶险。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回他遇到了强敌了!他遇到的强敌就是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埙的才学倒不见得怎么样,无论是比学问,还是比才名,他都不见得是陆游的对手,可是他凭着爷爷的权势,早就荫补为敷文阁待制、右文殿修撰了,官阶比陆游还要高。可秦桧还不满足,也想让孙子来个状元及第,让人刮目相看一下。这有点类似于今天有些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学历出身一样,尤其看重的是第一学历。什么是第一学历呢?就是读的大学是不是全日制本科。而且大学还分等级,最牛的就是“985”高校,其次是“211”本科院校,再接下来就是二本、三本等等。如果是自考、电大、函授等等这类文凭呢,那出身就更低了。如果你不是出自名校,哪怕你后来又拿了博士学位,或者事业特别成功,人家一问:你第一学历是哪里啊?马上就好像低人一等了似的,不好意思说出口,好像学历出身就可以跟真才实学划等号一样。当然这完全是偏见,有的人第一学历不一定是出自“名门”,可是学习勤奋,资质较好,才学和能力甚至还要超过那些学历出身好的人。

宋朝那个时候也一样,不管你的真才实学怎么样,也不管你当了多大的官,如果你不是进士出身,那就相当于第一学历不行,总是觉得低人一等似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秦桧的孙子秦埙这次考状元是志在必得,他的这个状元几乎是“内定”的了,这样一来,陆游很可能又会被“潜规则”掉。

按理说,有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又碰到秦埙这样的考试对手,陆游应该头脑“清醒”了:考试的时候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的后果是什么,他都应该心里有数。

偏偏秦桧爷孙俩这回碰到了一个不信邪的人——?陆游。陆游是个战士,战士的本性就是不管敌人有多强大,他都会勇往直前。所以,陆游好像已经忘了十年前失败的教训,仍然念念不忘他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理想。这就是陆游的原则:官当然要做,但要堂堂正正地做,要凭真才实学去做,决不能为了做官就先去做秦桧的奴才!

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很明显,陆游不是什么“识时务”的人。寒窗苦读了二十多年,不就是为了能一朝金榜题名,官运亨通吗?陆游又不是傻瓜,他当然很清楚宋高宗和秦桧是什么样的人,凭他的学问和名气,只要中了进士,拣几句皇帝爱听的话说说,拍拍秦桧的马屁,说不定从此就可以平步青云了。可他偏偏就专门挑皇帝和秦桧不爱听的说。这分明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不要命的做法!大家想,这回考试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第二讲 三败考场(6)

嘿,大家可能没想到,这回陆游鸡蛋碰石头居然碰赢了!怎么会这样呢?难道秦桧良心发现,放了陆游一马?绝对不是!也是陆游运气好,这一年他碰到了一个有良心有眼光还有胆量的主考官——陈之茂。这个陈之茂竟然跟他一样,也是个不信邪的,跟秦桧本来就不是一路人。他一看陆游的试卷,拍案叫绝:真是个有才华有血性的人啊!说实话,本来陈之茂也犯不着为了一个并没有私交的考生去得罪秦桧,可是人才难得啊!于是他也不管自己头上的官帽了,把先前秦桧暗示过的事抛在脑后,秉公执笔,大笔一挥把陆游录取为第一名,秦埙排在了第二。在后来礼部的考试里,陆游还是名列第一。就这样,陆游有惊无险地进入了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

这名次一出来,大家都猜得到会有什么结果了。冒犯了秦桧能有好果子吃?果然,秦桧恼羞成怒。第二年的殿试,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出题目,主考官当然就是宋高宗了。可是皇帝整个就是一傀儡,宋高宗当主考官,还不就等于秦桧当主考官?于是,秦桧就在宋高宗面前说了一箩筐陆游的坏话。什么坏话呢?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喜论恢复”。他说:陆游仗着自己有点才,成天就喜欢跟人讨论怎么组织北伐,怎么去恢复中原的事,搞得人心惶惶的,影响朝廷政局的稳定。这朝廷又不是陆游的朝廷,他凭什么指手画脚呢?宋高宗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知道,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头子,一听说陆游“喜论恢复”,那陆游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这样一来,殿试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但陆游自己被淘汰,连带提拔他的主考官陈之茂,也成了秦桧的仇人。秦桧岂肯善罢甘休,气势汹汹地发起了报复,陈之茂就成了砧板上的肉,只等着被宰割了。

幸亏,秦桧还没来得及实施进一步的迫害计划,第二年就死了,主考官陈之茂虽然被罢官,但毕竟侥幸逃过了更大的劫难。但是陆游呢,他当官的梦是破灭了,向官场发动的第三轮“进攻”,还是以陆游的失败而告终。

不过,陆游的官虽然没当成,经过这一轮与秦桧的“交战”,他的名气却更加响亮了。以前大家只知道陆游会写诗,从现在起,都知道了陆游还不怕死。别人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可陆游居然不怕,硬是和秦桧对着干了一回。这一次的“闪亮登场”,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真正的“状元”。

年轻时代的三败考场,陆游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失,当然是他虽然学富五车,却偏偏丢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进士帽;得,那就是他的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他主战北伐的核心思想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得到很多人的赏识。陆游晚年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这样评价自己:“名动高皇,语触秦桧”(《放翁自赞》),说他自己虽然触犯了权贵秦桧,可也震动了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宋高宗虽然讨厌人家提北伐的事儿,可陆游的胆识还是让他刮目相看的。可见,虽然在考场上屡战屡败,但陆游并没有后悔自己当年的少年意气。北伐主战是他一生的原则,只要符合这条原则,他做任何事都不会后悔。

话说回来,秦桧一死,朝廷里的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主战派又开始跃跃欲试,以为北伐抗金又有希望了。昏聩的宋高宗发现了这个苗头,居然赶紧下诏,禁止大臣们再议论北伐的事情。他说:“跟金国议和,那是我自己的决定,跟秦桧没关系。秦桧只不过是执行我的命令而已。你们不要以为秦桧死了,我就会改变我的决定!”诏书下了以后,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宋高宗又任命了秦桧的一批死党继续执掌朝政大权。这说明,秦桧人虽然死了,淫威还在,至少宋高宗还活在他的阴影之中,还不敢马上就明目张胆地表示反抗。

第二讲 三败考场(7)

不过,尽管宋高宗还是一贯的软弱,但是多年以来,他一直受到秦桧的压制,皇帝当得不像皇帝。现在秦桧死了,宋高宗心里实际上还是松了一口气的,只是因为害怕秦桧余党的势力,才不敢一下子全盘推翻秦桧的政策。当然,宋高宗也不是傻子,秦桧一死,他也开始施展他的政治手腕了:一方面暂时安抚一下秦桧的余党,另一方面也着手提拔了一些以前被秦桧排斥的人,对秦党的权力进行制约。朝廷里主和派大权独揽、一边倒的局面慢慢有了好转,主战派又争取到了一些权力,以前被罢官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陆陆续续回到了朝廷。

对陆游来说,最大的好消息就是:他的老师曾几也重新出山了。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曾几还当上了礼部侍郎。在宋朝,礼部主管各级科考,全国的文化教育,还负责国家祭祀大典、外交礼仪等等,职权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和外交部。而礼部侍郎,就是副部级的官员了。这说明政局开始有了清明的迹象。本来对当官已经绝望了的陆游,又看到了一点希望。

陆游也不是圣人,他这时候已经成了家,有了四个儿子,养家糊口的担子很重。可是不当官就没工作,没工作就没工资,没工资就不能养家糊口。父亲陆宰被罢官后,一直在家赋闲,仅有的一点积蓄早就花得差不多了。古人说,三十而立,陆游这时候都已经三十四岁了,居然还呆在家里“啃老”,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他自己对这种状况也是满腹牢骚。三十四岁的陆游正值壮年,可是他已经觉得自己老了,在写给朋友的一首词中,他说自己“老惯人间齐得丧”,意思是看惯了人间得失、世态炎凉。跟朋友相比,两人的差距太大了:“我老渔樵君将相”[《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朋友你将要青云直上,我读了那么多年书,练了那么多年武,却要在这乡下打渔砍柴,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三十四岁的陆游,心态并不好,一首小小的词里面居然连续出现了两个“老”字。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陆游不可能清高到视功名如粪土的境界。现在秦桧死了两三年了,官场形势有了转机,于是他向官场发起了第四轮“进攻”。

在三次考试失败之后,陆游没有再选择科举考试,这一回,他选择了毛遂自荐。

陆游毛遂自荐的办法其实跟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办法也差不多:写一封自荐信,然后附上简历、读书期间的主要作品等等,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赏识。当然,在那个时候光是毛遂自荐,没有门道还是不行的。好在陆游现在是“朝中有人”了,那就是他的老师曾几。曾几曾经盛赞陆游为人正直,写的诗文也有“古作者余风”。他甚至以“陆子”称呼这位得意弟子。古人称“子”是表示极高的尊重了,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朱子等等,都是古代文化精英的代表人物,可见曾几对陆游欣赏的程度。陆游这次终于能够顺利“就业”,摘掉“待业青年”的帽子,很可能就跟曾几的竭力保荐有关。

就这样,从十六岁开始,经过十八年的奋斗和等待,陆游进军官场的努力,终于在三十四岁这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就在这一年,陆游当上了福州宁德县的主簿,主簿是个文官,县级主簿大概只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秘书这类的职务。官阶虽然很低,但毕竟是陆游正式踏上仕途的开始。两年后,陆游被调到京城临安,担任敕令所删定官的职务,主要负责编纂已经公布的法令。三十七岁的时候再由删定官调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主要负责案件的审理和判定,司直的工作就是对大理寺已经审定的案件进行复议。宗正寺是管理皇族宗亲事务的一个机构。大理司直和宗正簿都是比较清闲的官职,陆游的具体工作其实只是为皇家编纂“玉牒”,就是以编年的方式记录皇帝的总系和历数,相当于给皇帝编“家谱”,属于史官的性质。尽管没有什么实权,但是毕竟从地方官变成了京官,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政府要员。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有了见皇帝的机会。要知道,陆游当官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他的报国之志。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诗,足以表明他的心态:“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作为大宋子民,不管他的身份是贵还是贱,忧国忧民始终是他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出于这样的精神动力,一旦靠近权力中枢,他就开始寻找机会行动了。

机会还终于让他等到了!

就在临安的这段时间里,陆游以一个芝麻大的八品官员的身份,跟宋高宗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当着宋高宗的面,干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而他干的这件大事,会给宋高宗留下什么印象呢?他和高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进一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还是缓和了关系呢?这件事对陆游自己的命运,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巨大改变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7514.html

更多阅读

美丽追思 陆英修夫人遇刺三十五周年 里根遇刺

本文转载自非洲表哥《美丽追思 陆英修夫人遇刺三十五周年》美丽追思陆英修夫人遇刺三十五周年陆英修,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夫人,她俩在伪满洲国(中国东北)认识并成婚,陆夫人能说带东北口音的中国话。故 总统夫人陆英修的泳装玉照(右),小孩是朴

声明:《侠骨柔情陆放翁第二讲三败考场文字版 满江红3侠骨柔情》为网友情場老戲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