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到底是不是儒家说的?

吴钩

老是听到一些蠢蛋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成是儒家教义。可是,你若问他,那到底是哪个儒家说的?他们肯定答不出来。没办法,这帮人反儒基本上都是基于脊髓反应。

我干脆浪费一点时间,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出处一一检索出来:

————————————————————————————————

【明】钟惺《混唐后传》:俗谚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说便如此说,但人急则计生。

【明】诸圣邻《秦王逸史》:秦王说:“哪有此理!古语云,君要臣死,臣若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若不亡为不孝!你众官替我世民做一个明辅就罢了。取酒过来!”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文王听而不悦曰:“天子乃万国之元首,纵有过,臣且不敢言,倘敢正君之过;父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苏护曰:“姬伯前日来书,真是救我苏氏灭门之祸,此德此恩,何敢有忘?我儿!我想君臣之义至重,君叫臣死,不敢不死;我安敢爱惜一女,以自取败亡哉?今只得将你妹子送进朝歌,面君赎罪。”

【明】吴承恩《西游记》: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明清】《靖江宝卷》:鲍青转而一想:我如果带兵造反,要拿我忠良名声坏啦得,这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哪能不亡。罢了,罢了,我不如学学宋朝岳飞岳元帅,修修我格忠臣好名声。

【明清】《靖江宝卷》:薛猛转而一想呀,我如果造反,拿我薛家忠良名声坏啦得,特别我的父亲母亲,武艺比我好哇,他们总不曾造反啊,如果我擅自做主造反,要被我父母见怪呀,这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清】李渔《无声戏》:百顺听到此处,不觉改颜变色,合起掌来念一声阿弥陀佛道:“诸公讲的什么话,自古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岂有做奴仆之人与家主相抗之理?”

【清】陈端生《再生缘》: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少华本不当违旨私逃,因思此非出于圣意,实被奸人暗害耳。岂可以一身就缚,致使两代功勋遂陷于千秋叛逆?

【清】陈端生《再生缘》:啊唷反了,你们这班不知好歹的愚人,着实的大胆!从来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朕当初把孟丽君赐配刘家,是一时失于检点。若论起理来,你们擅将苏映雪代嫁刘门,倒还有个欺君背旨的罪名。

【清】陈端生《再生缘》:咳!芝田呀,你可晓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时候若然威逼起来,哪怕你上天入地!死时殉节活时从,两件事,难脱君王掌握中。

【清】吕熊《女仙外史》:杨荣奏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何况出使?唯陛下命之。”

【清】《西巡回銮始末》:既而袁问曰:“吾二人死固无恨,况君要臣死,不死则不忠。然究竟所获何罪,而受大辟?请即见告!”

【清】《呼家将》:千岁道:“古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俺呼家将历受国恩,袭叨帝荫。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金藏道:“为子当孝,为臣当忠;如君欲臣死,孰敢不死?但欲勘臣去陷君,臣不为也,今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良嗣不反。”即引佩 刀,自剖其胸。

【清】《说唐》:你知忠孝二字之义否?自古道:‘君要臣死,不死非忠;父要子亡,不亡非孝。'又称与父报仇,你的仇在那里?今老夫奉命征讨,你又抗拒天兵,杀害朝廷大将、罪孽重大。

【清】钱彩《说岳全传》:岳爷道:“贤弟休如此说!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你我已经食过君禄,况为人在世,须要烈烈轰轰做一番事业,显祖扬名。”

【清】如莲居士《薛丁山征西》:薛仁贵道:“二位哥哥不消费心,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奸王将女儿污吾,圣上岂不大怒。吾若一死,走到阴司,决不饶他。”

【清】如莲居士《薛丁山征西》:薛丁山说:“今朝廷不来捉拿,是为幸也。今来钦召,国恩难报,君要臣死,不死不忠。”

【清】《野叟曝言》:“咱没一毫歹心肠,又有文爷鉴察,咱还有甚牵挂!君要臣死,父要子亡,拗得过去的吗?妹子,咱合你拜别了皇上、祖宗,往这阴司里走遭去罢!”

【清】《龙凤再生缘》:未几,全家即遭拿解。古云:“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臣本不应逆旨潜逃,惟欲昭雪父以图今日耳。

【清】李雨堂《万花楼》:国丈暗道:君王不善言辞,何不说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我亦不敢多言辩驳,只因这位佘太君不是好惹的。

【清】雪樵主人《双凤奇缘》昭君见文龙推却不去,柳眉直竖,杏眼圆睁,喝声:“文龙,你太无礼!常言:君要臣死,臣不死乃为不忠。岂容你贪恋妻子,胆敢抗旨以违君命么?”

【清】《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种元帅见庞云雄在营前相隔不远,难以明言,只得假骂一声:“好生可恼,不听良言。古云‘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不必多言,休走,本帅擒汝回营。”

【清】张杰鑫《三侠剑》:伍子胥之兄名尚,兄弟二人接书,伍子胥问其兄如何,其兄云:“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吾将赴父之召,以全孝道。”

【清】张杰鑫《三侠剑》:大少寨主一语不发。二少寨主说道:“天伦,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您叫孩儿说话,孩儿便说话。”

【清】张杰鑫《三侠剑》:岳爷说道:“钦差大人此去凶多吉少。”钦差说道:“君叫臣死,臣不死,则为不忠。”岳元帅叹道:“真忠臣也。”

【清末】蔡东藩《南北史演义》:高欢又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况天柱未尝不思叛君,罪亦应诛,何足言报?今日与汝义绝了!”

【清末】蔡东藩《唐史演义》:庄却故意说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叫我如何相救?”

【清末】蔡东藩《清史演义》:吴三桂道:“休得乱言!俗语说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只我前半生是明朝臣子,为了闯贼作乱,借兵清朝,报了君父大仇。你尚知有君父么?

【清末】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建宁王慨然对太子说道:“从来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依哥哥的话,人子获罪于父,不得骨肉的原谅,便活在世上,也毫无趣味。俺便回家去候死罢了!”

————————————————————————————————

可以看出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明代小说中,而在清代小说与戏曲中更加常见。很可能这句话就是当时社会的一句俗语。它流行应该跟明清两代皇权专制程度高涨有关。但从来没有一个儒家说过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任何一部儒家典籍上也找不到与这句话类似的表述。

但那帮反儒的蠢蛋肯定又要说了:虽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儒家说出来的,但却是儒家思想无疑,儒家嘴上不说,但一直这么主张。

所以我这里要预先将儒家的君臣观贴出来,以堵他们之口哈:

1、“君君臣臣”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证明儒家具有绝对效忠思想,甚至被演绎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其实,“君君臣臣”表达的是一种对等的义务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首先要像个君的样子,臣才有效忠的义务;君若不君,则臣可以自行解除效忠的义务。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种“从道不从君”的儒家思想,跟西人的“国王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观念,同样具有宪政品质。

2、孟子的君臣思想比孔子还“激进”。他认为,对于异姓之卿来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对于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可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关系,贵戚之卿更是可废掉君主,另立新君。甚至,儒家还主张,若君主无道,臣民可以起而革命。

3、用孟子的话来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革命就是“诛一夫”(《孟子•离楼/梁惠王下》)。汉初辕固生与黄生的争论,也体现了孟子“诛一夫”的思想。黄生认为君臣各有名位,上下有别,君主有过,臣下当正言匡过,而不是搞什么汤武革命。辕固生直接否定他:汤武革命乃顺应天道,合乎正义(《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这里隐含着一个宪政命题,即在儒家看来,臣民天然地具有反抗暴政的正当权利。

那些蠢蛋又会说了:那是先秦儒家的思想,董仲舒之后儒家就成了皇帝的奴才了。好吧,我再引用一句宋儒的话,预先堵他们的另一个嘴:

罗大经《鹤林玉露》:【至于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7509.html

更多阅读

现在买房子,傻瓜才掏钱记住要看完,很长见识 长见识的网站

昨晚,和一个开典当行的同学喝酒。我问同学,“你买了多少套房子,多少间铺面?”“房子22套,铺面12间。”同学炫耀似的答道。“那你花了多少钱呢?”同学虽然是千万级的富翁,但他也不至于能把千万多的钱压在固定资产上吧!我心中默算了一下,非常怀

仙道无凭 仙道无凭是谁说的

在书话看到老E的帖子,说《罗刹夫人》中一段,有关武当张松溪的。此人历史上实有其人,是张三丰弟子,《倚天屠龙记》中他也有出场,被认为是道法玄妙,武艺高深的人。晚年他为求证大道独自出走,来到罗刹峪洞府修行,留给弟子一封书信,嘱其于五年后

声明:《“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寡人不死尔等终究是臣》为网友绝版丑男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