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朱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吴氏曰:“此章之言,不能无弊。学者详之。”
[钱解]或曰:论人与自处不同。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若自处则大节固不可以踰闲,小德亦岂可以出入乎?小德出入,终累大德。或曰:小德出入,如孟子曰:然则所以有出入,正以成其不踰闲之大德。
●自语
有朋友问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否孔子的话。”我想想应该不是(当时还没读完《论语》)。孔子求的是大节,对小节没有那么严格。14·1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究其小节,也能究出污点,但因为“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14·9),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14·16)能为政治家之大事,所以管仲可称为“仁”。不拘小节。孔子还有“君子贞而不谅。”(15·37)之说,君子亦不因小失大。
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注意小节,也会影响大节。“小不忍则乱大谋”。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大德(节)和小德(节),确定什么是大德(节)和小德(节),这甚为重要。什么样的小节“出入可也”。空谈无益。
如果认为,子夏的话是指“我”对别人的要求,那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