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麻
如今,关心日常生活饮水健康的人不少,但如果我们提出两个问题:
1.您身边的水资源被污染了吗?
2.知道罪魁祸首是谁吗?
许多人恐怕并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长远、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环保问题,也习惯于把它看作政府的事情,殊不知环境污染已经逼近每个人的生活,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的参与。当然,如果您觉得上述说教仍旧过于苍白的话,请上网点击www.ipe.org.cn 。
一份污染企业的"网络追杀令"
2006年9月,中国第一个环保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www.ipe.org.cn)网站高调开通。尽管这家网站的初衷是为专业环保研究人士和组织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数据库、交流平台,但由于它采取了新颖、直观的地图形式表现水污染现状,一下子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开通一个多月来,点击率节节攀升,许多人留言表示赞许,还有许多人主动提供水污染线索。
点击"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站,一幅完整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记者点开北京市所在区域链接,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用不同颜色标注的北京市地表水质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除了远郊区有一些水库、支流为二类水质外,北京市区地表各河、湖几乎全部被劣质的超五类水所覆盖,令人惊心动魄。在地图下面,针对"谁在毒害家乡的河流"这个问题列出了污染企业的前十名,一些国有大企业、市级产业基地赫然在列。而在另外一些信息更为完备的地级市地图上,污染企业的具体地理位置已经被标明,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显然,对污染源的详细曝光是这个网站的一大特色。
"要彻底曝光污染企业,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下一步工作是对污染企业进行定位。"网站负责人、年轻的环保学者马军向记者介绍说,网站目前正和一些环保组织合作,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找到污染企业的准确地理方位,在详细的网络地图上加以公布,然后发动公众对其开展独立监测,运用社会监督的力量促使其改正污染行为。
这无异于对污染企业展开"网络追杀"!记者一下子联想起这个最近比较火暴的网络词汇。然而,在多年前就参与"追杀中国水污染工厂"调查、对中国水污染现状了如指掌的马军对此却表现平静:"我们只是在做一些很基础的工作。"
一张期待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路线图"
2008年长江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黄河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珠江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松花江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淮河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海河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辽河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浙江福建水系水质状况:
2008年沿海水系水质状况:
其实,"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站所做的远不是曝光污染企业这么简单。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数据库,其信息含量相当之大。
记者看到,在网站上每个地区的"水质信息"分类下,有地表水水质、主要河流水质、主要湖泊水库等6个子栏目;在"排污信息"分类下,有工业废水排放、重点陆源入海排污、面源污染排放等5个子栏目;公众高度关注的"污染源信息"分类里,也有不达标企业名单、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名单等4个子栏目,简直就是个水污染的"信息集装箱"。
引人注目的是,网站还运用排名的手段对政府的环保工作进行舆论监督。除了数十个关于各类污染物排放的地区排名外,最后一栏是"信息公开指数排名"。记者看到,上百个城市在这个排名中都得了零分。马军的解释是"它们没有向公众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水污染信息"。
虽然这个网站可能会刺痛一些地方政府的神经,但马军还是对政府的环保信息工作表示高度赞赏。他恳切地说,网站分析使用的所有数据都来自政府公告、媒体报道所披露的官方信息,"中国水污染地图"之所以能够存在,离不开政府在推动信息公开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马军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环保信息公开,相关的政策、法规日益完善,全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共识正在形成。这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公众参与环保治理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2004年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公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直到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都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预留了法律、政策空间。
"当然,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马军说,当前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在提高,但政府提供给公民参与的具体渠道却比较少。他用一系列逻辑关系来描述公众参与与水污染治理的关系。他说,水污染治理不是技术问题,也主要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机制问题。要控制水污染,就必须加强执法;要加强执法,就必须突破利益关系;要突破利益关系,就必须鼓励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从哪里起步呢?从环保信息公开、知情做起。在落实公众的环保知情权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水污染地图"可谓任重道远。
2009年春季渤海水质示意图:
"在环保方面,每个人都是上帝"
除了"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站,马军还担任着环保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主任。这个中心以网站为载体,目前正在做《中国水污染报告》和环保数据库的整理工作。经费是靠马军从国内企业拉来的一点赞助维持着,包括马军在内,中心只有4名工作人员,他们要整理海量的数据,还要联系其他环保组织做污染企业定位等实际工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如今,网站的人气越来越旺,但做大后的经费如何筹措还是个未知数。
尽管存在不少困难,马军依然充满乐观。他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环保参与的热情必然越来越高。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已经学会了作"上帝",消费维权已经成为人们理所当然的潜意识行为。如果这种良好的权利意识能够引入环保领域,人们用对消费品购买者的权利观念来看待自然资源,它所激发的力量将是巨大的。"其实,在环保方面,每个人都是上帝。"马军肯定地说。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标志,是三个参差相连的中国古建筑"云纹"图案。马军解释说,这是表示政府、企业、公众在环保工作中是良性互动关系,三方存在利益的冲突,但更多的是和谐的伙伴关系。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发动公众参与,并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信任机制。只要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新型环保治理机制,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就有希望。"我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出现'拐点'的那一天。"
文字由 《半月谈》记者 王新亚 撰写
图片来源: www.ipe.org.cn 网站牛麻地理编辑
本文转载自牛麻的网易博客:《中国各水系水质地图,水污染地图(来源:www.ipe.org.cn)》 2013-02-2014: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