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
——《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读后
读罢《国会现场——1911-1928》,再读《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不禁心潮澎湃。须知我和叶曙明同是文革的受害者——连小学都还没有“毕业”即被褫夺了读书受教育的权利。几乎全部学问,全靠自强不息、自学而来。如今叶曙明著作等身,亦我辈之骄傲与光荣。
余不才,试串改吴均之《与朱元思书》节选,聊表敬意与陋感——
风烟俱逝,古今共色。从史飘荡,任意东西。自康梁至陈胡,千秋百岁,奇思异想,天下独绝。史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文思似箭,椽笔若奔。
官定“高山”,皆类培塿。逆势竞上,当仁轩邈;争高直指,盖棺定论。文笔激石,铮铮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言则千锤百炼,论则万思无穷。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终有公论。
本人的读书笔记部分摘要如下:
1. 再版前言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走不出五四时代?
2. P4对民主自由的解释精到。
3.鉴别公车上书事件的虚实情节。P7历史意义。P12对公车上书的评价精到。这需要对整个事件及其前后的历史融会贯通,而后才可得此精论。
4.P10赞扬梁启超的新文体,其实叶自己也在创新一种说史的文体——“夸张与求实齐飞,文学与学术一色”——“叶体”——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有据,语势磅礴,一泻千里。诸如:时人读梁启超文章“三月不知肉味”(余以为,读梁三月不知肉味者,叶曙明也)。P13对康有为非议得精彩。P14开报禁的历史先例和重要性——警世之语。
5. P16对蔡元培事迹概括得生动具体。P25辛亥革命只推翻了有形的皇帝……公允之说。
6. P32对陈独秀落魄的描写淋漓尽致。P37一句用三典,把陈独秀写活、写绝了。
7.作者在北大这个“现场”,按时序、内在联系,让百川名流接踵而至,前后登场,汇聚一堂,各说各话,各领风骚,足见叶曙明说史的本事。全书最精彩是对新文化运动、对北大内新旧两派的笔墨战的记述与描写——《新青年》为抢眼球,没有人骂他们,他们竟自导自演双簧戏,钱玄同与刘半农对骂,最后把林琴南硬拉下水,以致琴南先生作两讽刺小说痛骂新派——看得我多次笑绝气也!叶曙明对这段历史,对北大新旧两派的记述与描写何以如此精彩?因其与此等人物可类聚,能透彻理解他们的心理和诉求。
8.最失败处,还是写孙中山的几笔。作者未能走进孙中山的内心世界——这是中国学界的一大难题。作者未能解释:何以孙文与五四运动格格不入?
9. P50梁陈间的转折清楚。
10.P65作者想象力非凡,文笔极形象生动,故而能带读者回到历史现场。这就是叶书的传神之处、成功之处。故我谓此述史文体为“叶体”。
11.P70贵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求才若渴,为陈独秀伪造履历。P72对辜鸿铭的生平经历概括精要。P73评蔡元培形象而高妙。P74从评蔡推及真正的“兼容并包”。
12.P75-78林纾之奇、之主张、之成就。高度评林。这点我十分认同。因为在研究吕彦直的建筑思想过程中,我涉猎过林纾、严复等著述。
13.P79新文化运动的使命。P80革命与学术的区别。P85对鲁迅“铁屋子”的质询有力。本书对鲁迅有不低的评价。但本人不以为然——从来读鲁迅就觉得沉闷、难受。不解何以是“革命旗手”?作者发掘出的鲁迅躲在暗角用弹弓射撒尿者生殖器的“边角料”尽显鲁某阴鸷的本性。
14. P115-116引钱玄同文精彩。自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自我厌恶的“集体想象”——这要看多少书!
15.P117作者讲“废汉文”时一本正经,却让我看出极大的幽默。P119任叔永致胡适函精彩。同页作者关于“世界大同本来就是一个假设”的总结有力。
16.P156-160新旧派对骂一段把我带到现场。另,以言入罪“始于北大开除林纾弟子张厚载”一说不确。此事可上溯千年、二千年之久远。
17. P161高度的融会贯通而后平静析出,款款道来。
18. P292胡的转变。P294陈的转变。
19. 尾声对陈炯明与苏俄交往的史实、言论、作为交代清楚。
20.P311所引陈独秀的“人运动与狗运动”的比喻是刻薄而偏激的。然,作者一改前述、前论公允之分析态度而直接下文,似欠妥。这个纰漏,正是深藏作者内心的一个固有的观点——并非自夸,“卢评”从来明察秋毫,毫不留情。请谅。
21.P316氢氧化合反应成水的例子生动贴切。同页,对新文化运动的具体而高度的概括。P317中国文化的弊端,瞿秋白一语中的。P318对新文化运动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比喻。P319-320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说得准确。肯定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的催化作用。五四的历史作用。
22.P320瞿秋白所言极理性,有水平,把一个时代的问题都 说清楚了,远远高于李大钊的认识。P321-322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的罗家伦对五四的认识别具一格,观点有理,说出实情。朱、邓为胡说。P322-323对五四评价的演变过程交代得清楚。P324可见“主流”往述旧说是一派胡言。孙都成革命对象了,当然与五四格格不入。P326傅言。
23. 第六章后半部分之比较各家对五四的认识和评判很重要。写法也很巧妙。作者在这部分所发议论,是全书最有思想价值之处。
24.P336陈独秀无法出版《中国拼音文字草案》一段,意蕴深长。“十年生死两茫茫……英灵永在,同放光芒”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同页末,问得好。
25.P“新文化运动打了半天孔家店,但当民族危机发生时,孔家店却依然是动员民众的最有效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我们还能说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领导了五四运动吗?或者还可以进一步问,新文化一定要以打到孔家店为前提吗?当初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就一定是新文化的对立面吗?”
书看完了,但我的问题视乎还没有解决。最主要是作者偏重于笔墨战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原因。为什么中国总是脱不开江湖政治?为什么我们总走不出五四时代?苏俄为什么得食?孙中山为什么总是机会主义?胡适何来优雅?光芒四射的梁文何以无法付诸实施?
窃以为,在新旧更替的历史关头,群星熠熠中的每一个个体,其实都是一个矛盾体。反躬自视,难道今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全新的新新人类吗?非也。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新旧相拌者。区别只在于其新旧成分的比例。没有生而知之者;没有一贯正确者;更没有圣人完人。历史的更迭、进展有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弄潮儿严、林、钱、蔡、刘、陈、胡、陈、孙等等都是时代的产儿。只要中国的宗法社会性质,或曰宗法“传统”、宗法“基因”不变,就无人能够超越时代。正如叶曙明自己所说的,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