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居士 明尧居士博客

(一)“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

1、赵州禅师以本分事接人而著称。

吃茶去,洗钵去,摘杨花,庭前柏树子……。

赵州示众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

本分事接人,就是以最直接、最寻常的方式,直指学人的真心(本来面目),令人见性成佛。

2、本分事接人之禅风,体现了“平常心是道”这一宗门理趣。平常心是道同时也是禅宗的心法所在。赵州和尚是这一理念的最典型的实践者。

有僧问赵州和尚:“了事的人如何?”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著衣吃饭。”学云:“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

赵州著衣吃饭与寻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大珠慧海禅师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可以作为注脚。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一日,源律师问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3、理解了“平常心是道”,也就理解了禅;因为它对“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何合道?”、“如何修道”等关键问题,都作了最究竟的开示。

(二)“平常心是道”所对治的修行时病

我们一般人以平常心的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平淡,自然,不执著,不要神秘化”这一层意义上。

如果从“平常心是道”提出的历史背景来看,就会发现它是对整个祖师禅法的高度浓缩,内涵极为丰富。

四种修行时病:

1、心外求法。

赵州云:“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

2、离开当下之日用求法。

3、将修行的受用和证验神异化。

蒲州麻谷宝彻禅师,一日,同南泉二三人去谒径山,路逢一婆。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4、用生灭之心意识求法。

修行人不得力,大都缘于用心意识或者生灭心用功。

越修越复杂。加法,转加系缚。

越修越劳累、紧张。心里变成战场。修行本来是远离战争。

执著心越强。修行是放下、减法,而很多人却在做加法。

现实四种回归:

1、回归自性。自性即佛。

2、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3、回归平淡。在生活中证自在。

4、回归无心。离心意识,无心合道。

这四种回归,体现了祖师禅的特色——即将修行生活化,把修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三)历代祖师论“平常心是道”

1、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按】

(1)道不用修——说明道是本有的,本具的。

(2)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说明道是无为的。

(3)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说明道是远离二边的,不二的。

(4)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说明道遍一切时、一切处。

2、赵州禅师问南泉和尚:“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按】

(1)拟向即乖——说明道是无为的。

(2)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不是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常住真心。

(3)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道是不二的,远离二边的。

3、长沙景岑禅师,南泉和尚之法嗣。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按】说明道不离寻常日用,寻常日用皆是道的表现。

4、福州报慈院文钦禅师,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之法嗣。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

【按】说明修道就是以平常心过平常生活。

二、“平常心是道”的修证意义

修道人必须首先面对解决的问题有四:

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何合道?如何修道?

平常心是道究竟圆满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

1、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

2、道在哪里?道在平常日用中。

3、如何合道?以平常心合道。

4、如何修道?以平常心过寻常生活。

(一)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的第一层意义:道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心中,所谓“即心即佛”。

“平常心是道”的“平常心”是指常住真心,非生灭之心意识。

平者,平等无分别,广大无边。

常者,与生俱来的,本有的;不生不灭的;须臾不曾离;遍一切时处。

心者,灵明、自在。

1、即心即佛

大珠慧海禅师一日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参见《五灯会元》卷三)

京兆府(今西安)尸利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初参石头和尚,便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石头和尚道:“汝何从吾觅?”尸利禅师道:“不从师觅,如何即得?”石头和尚道:“汝还曾失么?”尸利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2、常住真心即是我们要证的大道

生灭心与常住真心:生灭心与知道生灭的;可回避的与不可回避的。

《首楞严经》两种根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憍陈如尊者的“客尘喻”。

这个不生不灭的、不可离的常住真心,就是我们的佛性。无处回避。

3、通过第一念体知常住真心

无为的、自然的、最省力的、无分别取舍的、平等包容的第一念。

(二)道在哪里——道在平常日用中

“平常心是道”第二层意义:道在平常日用中;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心态、须臾不曾离;处处都是回家之路。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道在眼前,一切现成”。

1、道遍一切处,须臾不曾离

过去祖师的这些开示,虽然语言千差万别,但基本的精神却是一个,无非是告诉我们要对“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遍一切处”这一点信得及,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当下试图向过去和未来寻找大道,也不要离开日常生活去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大道。我们就生活在道当中,我们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道。宗门中讲,触目是道,一切现成,就是这个意思。

(1)道在当下举手投足处,须臾不曾离

临济禅师开示:“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

傅大士的《法身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2)道在日用中,无处回避

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场?”赵州和尚回答道:“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天皇道悟禅师之法嗣。出家后,在道悟和尚座下执侍多年,却无所入。一日,崇信禅师入室问道悟和尚:“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自从出家跟你以来,你没有给我指示禅法心要)。”道悟和尚回答说:“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崇信禅师一听,很是诧异,便问道:“何处指示?”道悟和尚道:“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稽首、顶礼)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禅师不明其意,低头良久。道悟和尚道:“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见性,要见则当下便见,思维测度即错)。”崇信禅师一听,豁然大悟(参见《五灯会元》卷七)

石头自回禅师的开示——

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见《五灯会元》卷二十)

2、入道之门,就在当下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

道既遍一切处,须臾不曾离,故生活中的在在处处都是入道之门,都是回家之路。而不仅仅是在寺院、禅堂、佛堂。

神照本如禅师的悟道偈——

神照本如法师,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禅师之法嗣。曾以经王《法华经》向四明尊者请益。四明尊者突然大声喊道:“汝名本如!”本如禅师一听,言思路绝,豁然大悟。后作偈,呈其见地,曰: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两则关于修行入路之公案——

1、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玄沙师备禅师曰:“还闻偃溪水声么?”曰:“闻。”师曰:“从这里入。”

2、襄州白马归喜禅师,大阳警玄禅师之法嗣,初礼大阳和尚,便问:“学人蒙昧,乞指个入路。”大阳和尚道:“得(可以)。”说完便默然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大阳和尚突然召唤归喜禅师的名字。归喜禅师随即应诺。大阳和尚道:“与你个入路。”归喜禅师终于言下有省。

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即是入路。古人讲:“要见即见,拟心即差”。

范冲居士悟道——

左丞范冲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曾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长叹道:“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此事(悟道解脱)稍远。”道旻禅师于是呼内翰之名。范冲居士随声应喏。道旻禅师反问道:“何远之有?”范冲居士言下有省,遂礼拜道:“乞师再垂指诲。”道旻禅师道:“此去洪都有四程。”范冲居士正要拟思,道旻禅师道:“见即便见,拟思即差。”范冲居士终于豁然有省。

枢密吴居厚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吴居厚归钟陵的时候,曾拜谒过庐山圆通道旻禅师。

他告诉道旻禅师:“某往赴省试(又称会试,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过此(途经庐山圆通寺),过赵州关,因问前住讷老(指圆通居讷禅师):‘透关底事如何?’讷曰:‘且去做官。’今不觉五十余年。”

道旻禅师便问:“曾明得透关底事么?”

吴居士道:“八次经过,常存此念,然未甚洒脱在(我八次经过圆通寺赵州关,心里一直存着透关之念,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到很洒脱自在)。”

道旻禅师于是将一把扇子递给吴居士,说道:“请使扇。”

吴居士接过后,便挥动着扇子。

道旻禅师问道:“有甚不脱洒处?”

吴居士一听,忽然有省,便道:“便请末后句?”

道旻禅师于是挥扇两下。

吴居士道:“亲切!亲切!”

道旻禅师道:“吉獠舌头三千里。”

五洩灵默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一日,前往参石头希迁禅师(青原行思禅师之法嗣)。途中,灵默禅师私自念言:“若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禅师知道灵默禅师是个法器,于是方便为他开示。可惜,灵默禅师不能领会石头禅师的意旨,便起身告辞,抬脚就往外走。石头禅师坐在禅床上,也不理睬。灵默禅师刚走几步,突然,石头禅师在背后大声招呼道:“阇黎!”灵默禅师刚一回头,石头禅师道:“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灵默禅师一听,言下大悟,于是便把手中行脚用的拄杖折为两截,决定从此罢参,住在石头禅师的道场里。(参见《五灯会元》卷三)

(三)如何合道——以平常心合道

“平常心是道”的第三层意义:以平常心来与道相应。

这里的平常心就是:平等无分别,离心意识用功;一念不生,无心合道;闲闲无事,平淡自然,无所求无所得。也就是马祖所说的“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有所求、有取舍、有分别、有造作,一句话,只要是有心、有为、作意,即不平常。

1、于一念无心处合道

要合道,必须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无分别、无取舍、无造作的状态。道就在这种无分别、无取舍、无造作的状态中现前。

临济禅师的“道在目前”之开示——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尔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三祖《信心铭》中讲——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黄檗禅师开示无心合道——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地藏和尚只这个也不背——

清凉休复禅师是地藏桂琛和尚的法嗣,出家后,先是习枯定,接着又习经论,最后辗转来到地藏和尚身边。在地藏和尚座下参学了一年多,不仅未能契旨,反而因为劳累过度,身染重病,住进了涅槃堂(寺院僧众养病或垂危者所居之所)。一天晚上,地藏和尚去涅槃堂看望休复禅师,问道:“复上座安乐么?”休复禅师道:“某甲为和尚因缘背(我跟和尚的缘分不契)。”地藏和尚于是指着灯笼,问道:“见么?”休复禅师道:“见。”地藏和尚道:“只这个也不背。”休复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随即病也减轻了一大半。后来,修山主(龙济绍修禅师)前来问讯地藏和尚,休复禅师当时也在场。修山主谓地藏和尚道:“某甲百劫千生,曾与和尚违背;来此者,又值和尚不安。”地藏和尚于是竖起拄杖道:“只这个也不背。”站在一旁的休复禅师这一下子豁然大悟,从前疑滞顿时化为乌有。

黄山谷居士悟道——

元祐年间,山谷居士(黄庭坚)馆居黄龙山,参礼晦堂禅师(黄龙祖心),乞示修行捷要之处。晦堂禅师问道:“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山谷居士正要开口论对,晦堂禅师连忙打住道:“不是!不是!”山谷居士一听,迷闷不已。一日,山谷居士陪侍晦堂禅师于山间经行,恰逢岩边的一棵桂花正在盛开,清香四溢。晦堂禅师问:“闻木犀华香么?”山谷居士道:“闻。”晦堂禅师道:“吾无隐乎尔。”山谷居士一听,心中的迷闷当下释然。于是他便礼谢晦堂禅师,说道:“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晦堂禅师笑道:“只要公到家耳。”

2、离心意识用功

三平义忠禅师的“不拟心,汝自看”——

三平义忠禅师,大颠通宝禅师之 法嗣……僧问:“宗门中还有学路也无?”师曰:“有一路滑如苔。”曰:“学人还蹑得否?”师曰:“不拟心,汝自看。”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药山惟俨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初礼石头和尚,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nèn)么(这样)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惟俨禅师茫然不知所措。石头和尚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惟俨禅师于是禀石头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并把曾经问过石头和尚的那个问题重新提出来问马祖。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惟俨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随即便欢喜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惟俨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箬庵通问禅师亦经常开示大众道:“我者里禅,无你诸人歇足处,无你诸人依傍处,无你诸人计较抟量处,直下团热铁火焰相似。你才拟歇足,烧起脚跟了也。才拟依傍,燎却眉毛了也。才拟计较抟量,自己早打失眼睛鼻孔了也。你若一总不恁么,又有什么气息?凑泊也凑泊他不得,躲避也躲避他不得。除是你猛烈提取始得,这个猛烈提取已是蹉过多时也。到这里,你诸人作么生?”(《续指月录》卷十九)

古代祖师接引学人时,多通过逼拶的方式,让人于心意识不行处,彻见自己的佛性。

圆悟克勤禅师正居天宁寺接众。一天凌晨,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3、闲闲无事,无所求无所得,自然平淡

道不属有为之造作。道总是在一念不生处现前,在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相应。

天童正觉禅师讲,“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龙牙居遁禅师讲,“寻牛须访迹,学道贵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德山和尚讲——“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休去歇去的目的,就是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前后际断、一念不生处,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开悟总是在闲闲无事、不经意间发生的。太着意反而不能开悟。

云峰文悦禅师悟道——

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出家后,在大愚禅师座下呆了很长时间,但未入道。一日,独自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开示。大愚禅师问:“来何所求?”文悦禅师道:“求心法。”大愚禅师道:“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色力健,何不为众乞食?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禅乎?”文悦禅师不敢违命,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外出为寺众乞食。过了一段时间,大愚禅师应邀移住翠岩,文悦禅师把化缘所得上交给寺院常住之后,又前往翠岩,请求开示。大愚禅师道:“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文悦禅师只好又奉命四处乞炭。乞炭完毕之后,文悦禅师又来到方丈室,请求大愚禅师指点。大愚禅师道:“堂司(维那寮,负责指导僧众)阙(缺)人,今以烦汝。”文悦禅师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内心很不高兴,抱怨大愚禅师只一味地让他干苦差事,却不为他开示心地法门。一天,文悦禅师正坐在后架(本为僧堂后面供僧众洗面之处,因其侧多设有厕所,故又称架房)里方便。突然挂在木架上装水用的木桶的桶箍断了,从木架上掉落到地上。文悦禅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打断了念头,当即便开悟了,终于明白了大愚禅师的良苦用心,心中既高兴又感激。于是他一边走,一边穿僧伽梨衣,上丈室礼拜大愚禅师。大愚禅师迎出来,微笑道:“维那,且喜(表庆幸,犹言幸亏、幸喜,恭喜)大事了毕。”文悦禅师心中激动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一再礼拜叩谢。文悦禅师悟道后,为报师恩,继续留在大愚禅师身边,服勤八年。后出世传法,住翠岩。

盘山宝积禅师悟道——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

一般人开悟都离不开善知识的随机点拨。而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却颇为奇特,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据《五灯会元》记载:

有一天,宝积禅师从市场上经过,看见有一位客官正在买猪肉,客官告诉屠家说:“精底(瘦肉),割一斤来!”屠家把刀“啪”地一声放在肉案上,叉着手说道:“长史!那(哪)个不是精的?”宝积禅师一听,忽然有省。

后来又有一天,宝积禅师刚走出寺门,就碰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送葬队伍的前头,有一位歌郎正摇着铃铛,拖着长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灵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后面的帐幕下死者的儿子悲伤地哭道:“哀啊哀啊!”宝积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当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马祖,马祖印可了他。

楼子和尚悟道——

一天,楼子和尚行脚,偶然经过一街市。在一家酒楼下,他发现自己的袜子带儿松了,于是便停下来,弯腰整理袜带。忽然听得酒楼上传来了伴娘的歌声,唱道:

……你既无心我也休……”楼子和尚一听,忽然大悟。

因此,时人皆称之为楼子和尚。

(四)如何修道——用平常心过平常生活

道虽然须臾不曾离,但功夫却是须臾不得离,否则落入狂禅。

念头是非常微细的。一念之间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有僧问曹山本寂禅师:“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曹山本寂禅师道:“如经蛊毒之乡,水不得沾着一滴。”

平常心是道的第四层意义:以平常心过平常生活。

安住于当下,把闲闲无事、无求无得的心态,以及平等无分别之觉照功夫,落在当下、当念、当机、当处。三个要点:

(1)安住当下;(2)闲闲无事、无求无得的心态;(3)平等无分别之觉照。

1、把握当下,直下承当

当我们对“一切现成”,也就是对“道在作用,道在当下,道遍一切时处(在时间上是不间断的,在空间上是不间断,在心态上是不间断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等产生了决定的信解之后,在修行的功夫上,就是要直下承当。

所谓“直下承当”,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修行、解脱、成佛,落实在当下、当念、当机(正在做的事情、正在从事的活动)、当处,在念头上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居士 明尧居士博客
具体到日用修证,直下承当包括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在当下承当:不向过去求,不向未来求,不留恋过去曾经有过的好的觉受,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如果当下不能承当,希望将来某个时候能承当,那很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妄想。

(2)在当念承当:烦恼心念起时,当下照破,转为道用,不要贼过张弓。圆悟克勤禅师讲,“未生之前,坐断要津;正生之时,有照有用;已生之后,自救不了”。如果当念不能承当,希望换一种心境时能承当,那不是祖师禅行人应有的心态。

(3)在当机承当:在当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承当,而不是虚度正在做的事情,把用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想要做或者将要做的事情上。如果当机不能承当,希望干其他事情或工作时能承当,那根本是一种靠不住的妄想。

(4)在当处承当:如果你在车上,车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在厕所,厕所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在走路,脚下的路就是你的道场。不要错过当处,不要把修行用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想象的理想场所上。如果当处不能承当,希望在其他场所时能承当,那同样不是真正禅者的态度。

直下承当是一种真实的功夫,是真达不疑之后的见到位、信到位、观到位和证到位。真无心,才能真承当;要真承当,必须是真无心。

如果你正在厨房里洗碗,厨房就是你的道场,洗碗就是你的修行。洗碗的时候只是洗碗,不起心动念,清清楚楚。不要一边洗碗,一边想着赶紧把碗洗完、好早点进佛堂念经拜佛坐禅。

如果你走在路上,路就是你的道场,走路就是你的修行。走路就是走路,心里闲闲自在的,无事人一般,对整个走路的觉受了了分明,再没有第二念。不要一边走路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者想早点回家做功课。

当我们遇到某个不愉快的事情、内心起了烦恼的时候,这个念头就是你的道场,即时觉察这个烦恼的念头,不随它流转,当下消化它,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断相续心”,这个就是你的修行。烦恼的念头生起时,不要说“等我的烦恼过去之后我再好好修行”。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自己并不如意的环境中时,那个环境就是你的道场,在那个环境中所遇到的每一件烦心的事、所遇到的每一个让你不高兴的人就是你修行的内容,正视它,承当它,最后转化它,不要说“等我换到一个好的环境中,我再好好地修行”。

修行就在当下,不要放弃了当下,幻想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修行。对修行环境的过分要求,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分别。

开善道谦禅师悟道因缘——

开善道谦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本郡人。道谦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曾前往京师,依圆悟克勤禅师,无有省发。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居泉南。宗杲禅师后来移居径山,开法接众,道谦禅师亦随往而执侍。

一日,宗杲禅师令道谦禅师前往长沙给紫岩居士张公送信。道谦禅师很不愿意去,心想:“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

他的友人宗元禅师听说之后,叱责他道:“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

道谦禅师不得已,只好前往长沙。

在途中,道谦禅师流着眼泪,告诉宗元禅师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

[这一句话,道出天下很多学人的共同心病:喜静不喜动,执着于寺院里的用功形式,在世俗的生活中提不起工夫。从宗门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种二边执著。真正的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像六祖所说,“抡刀上阵亦得”。]

宗元禅师道:“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应付)。”

道谦禅师便问:“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

宗元禅师道:“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同“驮”,背负)个死尸路上行。”

[这一段开示真是高妙!说其高妙,仔细一想,亦不过是一句大实话而已。宗下所讲的本分事本来就是如此平淡,并不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玄之又玄。]

道谦禅师一听,言下领旨,高兴得不觉手舞足蹈。

宗元禅师道:“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

于是宗元禅师当即回到径山,道谦禅师则继续前往长沙,半年才回来。

宗杲禅师一见道谦禅师,大喜,说道:“建州子,你这回别(与以往不同)也。”

2、老实做功夫——正念工程

抓住正念之点——强化功夫意识——观照生活单元——从点到面,从生到熟,从有为到无为。

在每一个生活单元中,按如下几个步骤去做:

(1)回归呼吸,凝神静气;

(2)安住当下,心行合一;

(3)心中无事,不起心动念;

(4)保持觉照,清清楚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6394.html

更多阅读

怎样找回新浪博客的登录名 新浪博客登录名是什么

好久没有登录儿子的博客了,因为登录不了,今天查了一下,才知道新浪的登录名是自动产生的,基本没规律。所以,申请了新浪的博客,第一次退出之前一定要记住10位数字ID地址,同时再记住个人中心右手边头像下面的登录名,用本子抄下来,或者保存到电脑

(20)转载 武大郎是美女最理想的老公 转载 屠宰美女

转载]武大郎是美女最理想的老公  (2015-03-10 08:10:59)转载▼标签:转载原文地址:武大郎是美女最理想的老公作者:博爱慎行之博客武大郎是美女最理想的老公和潘金莲小姐相比,武大郎先生在中国的知名度就更不用说了,他以自己的矮小丑陋却

高手是怎么玩股票的 民间股票高手博客

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优质股找到一只优质股,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06年到现在,博客写下了大量的淘金优质股的文字和描述。很多人还是感到莫衷一是,这里用最简单的概括进行回顾。第一:精髓是“高成长、高垄断”。对这六个字很多人的理解

国学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人民论坛 心灵家园论坛博客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源三流”,如同中华大地的地理结构一样。中华大地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从这里流出三条河流:黄河、长江、澜沧江;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易”,三流是儒、道、禅。【关键词】 国学 周易 阴阳中和 修心【中图分

声明:《“平常心是道”——赵州禅的特色-明尧居士 明尧居士博客》为网友凌莫独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