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通中现金与基础货币的差别
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故两者并不完全相同,C包括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而M0不包括
货币发行=流通中货币(M0)+其他存款性公司库存现金
2、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是指基础货币吗
基础货币都是本币,而储备货币一般是国际货币,用于国际清偿。所以两者并不等同的吧 A的回答
这时要看英文,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Reserve Money虽然翻译成为储备货币,但实质的意思是表示基础货币,而楼上所讲的用于国际清偿的储备货币是指Reserve Currency或anchorcurrency,不一样滴。 正确答案
3、财政存款转移如何改变基础货币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里提到:“当美国财政部把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至美联储的账户上时,导致美联储财政存款增加,引起就像第9章所说的银行存款外流,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随之降低。”
这本书前面提到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里,负债项目只有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美国财政部将存款转移到美联储的账户里,是记在哪个名下?财政存款应该是记在准备金项目下的,因为它不是流通中的现金,这样,商业银行存款减少了,美联储的准备金项目也相应增加了,基础货币等于流通中的现金加上法定和超额准备金,
4、央行的基础货币怎么流入市场的?
楼主似乎对货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你不想要的答案恰恰就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手段,但要解释清楚似乎比较困难,我讲些感性的东西,看看能否对你理解有帮助。
央行几乎天天都在发行基础贷币和回收基础货币。你到各地人行的金库看看就知道,里面有大量的现钞啊,但只有一小部分投放到市场(居民、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柜台和金库)。现在全国各地人行金库里的现钞可能有几十万亿吧,但投放到市场的才二三万亿吧,印那么现钞放在那里主要干什么呢?主要预防储户突然大量提现用。全国居民储蓄有20万亿,但在商业银行和居民手中流通的纸币只有二万亿,假如某地遇突发事件时,居民突然全部将存款都取出怎么办,难道商业银行不让他们取吗?不是的,居民想取多少都可以取的,商业银行只管向人行搬现钞,事件平息后居民又将现钞存银行,银行就将现钞存人行,除留一部分用来应付居民正常提现外,剩余的存人行,增加该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余额,存人行也有利息收入呢?不过,当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扩大时,他缴存央行的准备金也增大,这时可能商行银行的现钞就无法满足储户的提现需要,到期无法按规定的比例缴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而被罚等,逼着商行银行缩小贷款规模。央行就是通过这些办法来调节经济,稳定币值的。但当居民所有的收支都用电子划转时,就不需要使用现钞了,似乎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就失效了,不知是否这样。
楼主可能想知道最原始的现钞是怎样投放市场的。我想有好多渠道的。如,先强制规定除政府印的纸币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金银不能做为交换的媒介,但最初的时候,居民可以用金银等向央行兑换纸币,这样纸币就投放市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的派生机制创造了货币,当然不是基础货币,存贷款规模变大了,交易量增加了,所需要的纸币也要增加了,原来的纸币数量无法满足居民的提现需要了,这时商业银行可以用商业票据向央行贴现,这样纸币就又投放市场了。再有就是央行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卷,这样也将基础货币投放市场了。当然央行可以用反向操作收回基础货币,可以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收回货币,可以用发行政府债卷收回基础货币。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政府购买物品和发放公务员工资是用税收来的钱而不是印钞票的。如果这样纸币不泛滥才怪
5、查看2010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外汇是资产的最大头,一月份是211301.39万亿,请教一下,对应这211301.39万亿外汇,是不是发放了211301.39万亿基础货币呢?
我查了一下一月m0的数值是4万亿多,虽然m0只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应该也可以看出基础货币远没有211301.39这么多吧?
外汇资产对应的应该是M2的一部分吧
6、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央行贴现票据的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也就降低了商行的贴现率,会有更多的票据贴现,再通过乘数效应,大大增加了货币流通量
【讨论】基础货币与通胀的关系08年的老文章
关于世界性通胀形势的关注和警惕正在上升。在不久前召开的G8会上,已经将“螺旋上升的食品和燃油价格”看作是全球经济最棘手的问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拯救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动荡”的权宜之计已经结束,他强硬地表示,如果通胀进一步恶化,将很快采取加息的做法。美元在伯南克的言辞上快速反弹,一扫此前的颓势。
之前,市面上泛滥那种所谓“美国赖帐论”,其实是异常肤浅的言论。“美国赖帐论”的核心观点是,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美元贬值,恶意赖帐而不受到任何约束。我们的反驳并不是表示,美国人非常仁慈诚信,而是认为美元贬值是存在着“冥冥中的约束力量”,这是一重代价“置换”另外一种代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代价之间的“取其轻”)。美元贬值的基础性动因是因为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无法持续,美国需要刺激出口来进行平衡,这需要美元贬值。当美元贬值到与欧元兑换为1:1.6的位置,它在短期内很难再贬下去,因为原因很简单,如果再跌,美元被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抛售临界点,美国的通胀问题将快速恶化,而通胀将促使美联储加息,使美元走强。实际上,这一机制在经济学家Laurence.Ball2006年末发表了著名论文《HasGlobalization ChangedInflation?》已经做了非常详尽的刻画,Ball认为美国通胀的发生机制还是货币供应量问题。在格林斯潘时代,尽管美国对外贸易中产生大量逆差,外部世界“吸”走了美国刚刚印刷的美元或者已经流通的美元,使得美国的通胀率看起来很低,而外部世界则会变得很高(例如中国一直被外汇占款撑大基础货币量所困扰),因为它们的货币量增多了。这是一种传统的“通胀漂移论”:通胀没有消失,它只不过去了别的国家,残酷的是,美国为了缩小逆差而产生美元的贬值的冲动,这使得外部的美元会不断加紧“赶”回来(抛售到美国),高通胀也会回到美国。美联储不得不将通胀作为首要目标,来抵制这种危险的继续。
在面对中国降低通胀的问题上,外部世界推荐的主流方案是“大规模升值”,这套方案对于国内的资产阶层和经济权势者也异常受用。例如上游的经济部门如石化钢铁,它们当然希望铁矿石的进口价能够在汇率升值下变得便宜一些,同时希望央行继续保持低利率(它们是权势部门,享受从银行体系优先贷款权,而民营下游企业则愿意承担高一[]些利率,但却很难从银行体系贷到钱)。
大规模升值方案的蛊惑之处在于,通过升值来减少贸易顺差,降低外汇占款对基本货币的贡献度,进而降低货币数量(M2指标)。必须承认,从基础货币的投放构成来看,2004年以后,外汇占款余额对基础货币的占比保持在55%以上,例如2004年这个比例是58.8%,2006年则升到65.6%,2008年可能将会回落一些。但我们强调的是,那种基础货币所产生的货币乘数放大并非是静态和稳定的(一般意义上,基础货币是通过乘数来扩张和收缩整个经济体系的总货币量的,而教科书隐含的假定是,这种乘数是稳定的),这就意味着外汇占款的确扩张了基础货币,但并不是导致通胀的最基本动力。
这其实很简单,就像美联储不久前为了“解决”次贷危机的流动性问题,猛烈地扩张基础货币,提高流动性的水平,但对美国来说,并没有带来M2的高速飙升,因为对于经济主体来说,资产价格下滑、投资不确定性增加、悲观预期上升,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投资(的动机)(伟大的阿克洛夫在《宏观经济学中遗漏的动机》阐述了这种“动机哲学”),银行也对放贷异常谨慎。实际上,基础货币的乘数性被抑制了。正是没有微观主体的“动机”带来的信贷冲动,使得M2和通胀的水平并没有强烈上升。这一例子证明了,信贷是造成通胀的根本原因(因为它可以放大乘数性),而不是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上升是可以通过准备金和央票回笼政策来控制的,但信贷的控制(加息和对上游的信贷严厉控制)却是要突破权势集团的“政治阻力”才能达到目的。这也是尽管中国的月度贸易顺差衰减,但5月份的M2增幅又从17%飙升到18.1%以上的原因。信贷是通胀的关键环节,加息是控制通胀的关键手段,而汇率手段是比较次要的手段。
简单地说,中国迫切需要控制总信用,而不是控制总货币(虽然这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