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论 怀才不遇的人

杂文

怀才不遇论

日前,学生们聚会。于是,把我这个曾经的班主任也邀请了过去。席间,大家问起一位一直在乡镇工作20多年至今还是副股长的一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一直没有提拔起来,就看这位同学长叹了一声,说道:

“唉,现在社会,有两种人不可用:一是你太能行;一是你太不能行。”显然,这位同学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思想,话语里蕴含的是自己“太能行”,包含着自己身为“千里马”而至今没有遇到“伯乐”之意。

我有点愕然,也有点感慨。这使我想起了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里的一段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通俗地说,就是一片树林里,一棵树如果长得过于高于其它树,风首先吹断的必然是这棵树。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枪打出头鸟”之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一位老和尚领着一位小和尚下山,见一伐木工人正在砍伐一棵笔直的苍天大树。小和尚问:

“师傅,那工人为什么把那棵最大最高的树给砍伐了?”老和尚回答说:

“因为它是一棵可以成才的树,可以盖房子,可以做栋梁。”

“哦,······”小和尚若有所思。当他们师徒二人走到山下,见一农妇正在杀鸡——正在杀一只瘦小的小公鸡。

“师傅,那妇人为什么杀那只瘦小的小公鸡呀?”小和尚又好奇地问。

“哦,因为他既不会范蛋,又不会打鸣,留之无用。”

怀才不遇论 怀才不遇的人

小和尚还是是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个小故事,给人阐述了“太能行”和“太不能行”的道理。

讲完这个小故事,我们书归正传。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被埋没的人才,也就是说,有许许多多怀才不遇的人。

所谓怀才不遇,是指某人在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很有才干,却得不到上司提拔重用,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怀:怀藏;才:才干,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被赏识任用,多指屈居不得志。

怀才不遇,出自梦龙《古今小说》:“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还真有不少怀才不遇之人。如古代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上,在遇到周文王之前,几十年怀才不遇。后因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80岁高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才之人,随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段故事出自《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另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小故事,即三国时期三顾茅庐,刘备在和诸葛先生见面时,看到身长八尺,面如冠羽,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姿的诸葛孔明先生。特别是诸葛亮那举世闻名的《出师表》“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由此拉开了三国三分天下的序幕。

怀才不遇的实例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们且分析一下怀才不遇的现状及原因。笔者以为,怀才不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职位与才能不匹配。

二、盲目选择岗位。

三、岗位的误导。

四、与上司关系紧张。

五、恃才傲物。

六、智商高情商过低。

七、急功近利。

八、对自己要求太高。

九、才干没有被发现。

十、只是摆设不重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如酒般耿直刚烈,俊朗飘逸的性情体验出的人生格言,这格言也成就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仙”之位。

有时候,读完李白的诗作,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那老李先生,本有天生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天生之才,却怎敌官场黑暗。我为他遗憾,为他不平,我想他一定是不快乐的吧。

有些人,虽有满腹经纶,却难踏仕途,平步青云;虽才华横溢,却难入官场,最后抽身而退。更有一些颇有才华的人,远不如阿谀奉承,卖友求荣的人,而且,这仿佛就是官场的通行证。就像是刘罗锅的忠心耿耿,远不如和绅的诡计奸诈而受宠一样。于是,一些所谓才华横溢者,寄情于诗,寄情于酒,寄情与山水,不肯让自己这唯一的清泉被污浊。

造成怀才不遇的原因很多,具体说来,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内因方面:有才华的人特有的个性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有才华的人往往能力超凡,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

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别人看作傲气、清高、恃才放旷,给个人的发展设下了障碍。有才情的人多半洁身自好,不惧权贵,且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他们大多喜欢梅、兰、竹、菊等高洁的花卉,常常以此自比。苏东坡经常不无骄傲地问别人,我的“大江东去”比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若何?想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可以理解了。

外因方面:上司和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才华的人,因为出众的才华,容易招致打压和排挤。

我认为,只有一个有领导能力、有胆识、有韧劲、脚踏实地的人,才称得上人才,而效力于他人的人才只不过是真正人才的附庸者而已。笔直以为,与其一心想着寻明主,投明主,效力于明主永远是在成就他人的事业,而不如自己成为明主,让他人寻你、投你、效力于你,才是真正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更为美好。这才是大才者所寻大家之路。

许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为职务,为职称,为评奖,为一个年度先进个人,为一封不值一分钱的表扬信,甚至为一个小小权力人物偶然的一个难看的脸色而惴惴不安。

我这里不禁发出感慨:人啊,为何如此脆弱?为何如此附庸?

怀才不遇的人首先认为自己有才。其实,很多人的才只是一般才能,而不是特殊才能。所以,这种才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一般的人,从中学到大学,甚至,读到博士,学的都是本专业所共知的公共知识。其实,那一切,都是基本知识。那也叫才吗?我们不禁要问:你用自己的知识,为人类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多少价值?发扬光大了多少知识?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你往自己肚子里装进了不少知识。或者说,你只是一个知识的肥胖者。

还很多自感怀才不遇的人,对自己才能的市场价值认识不足,评价不准。还有怀才不遇的人,患有自我认知障碍症和职业目标模糊症,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干成什么。不了解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更不知道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哪里。很多人处理不好职业与事业的关系,不能迅速定位自己,调适个人与单位,个人心态、情态、状态与具体岗位的关系。他们只是明白,从事某种职业主要是为了生存,干一番事业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要实现做人的终极价值。

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怀才不遇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奴性人格。人为什么非得被人提拔,被人提携了才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不可呢?被老板赏识不如自己做老板,提拔别人比被人提拔高贵,让人重金聘请比求人任用更高贵,被具体人赏识不如被社会公众认可。在《三国演义》里,最体面的被招聘者是经过“三顾茅庐”上岗的诸葛亮,最卑贱、最不值钱、最没有人格尊严的跑官者是“三姓家奴”吕布。

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带兵有方,可谓是百战百胜,使敌人闻风丧胆,最后帮刘邦当上皇帝。应当说,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真是功不可没,不然这只“千里马”也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可慧眼神通的萧何发现了这位足智多谋的大将。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救”。幸亏发现了这匹千里马,不然历史也许会改头换面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像韩信一样原是穷苦潦倒的少年在日月穿梭中变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掌管百万雄师,让人肃然起敬。而救贤若渴的萧何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在察颜悦色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让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乐”与“千里马”永远是息息相关的,缺一不可,不然会相互慨叹。愿世间有更多的千里马,更希望有更多明察秋毫、独具慧眼能够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苏轼的《贾谊论》文中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这句话是说,贾谊有王佐的大才,很可惜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才能。这个可惜有两点:1,贾谊才外露,没有忍。2,贾谊没有很好的展握时机,没有待文人多凄怨,悲剧缘何源于此。

笔者认为,“怀才不遇”作为古代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时代悲剧,从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以儒家入世精神和伦理义务为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中国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莫不以天下为己任,把治国安邦、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而古代知识分子在以官本位为一元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想背景下要想实现上述最高理想,就只能走“学而优则仕”的从政道路,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们才有可能实现救济天下的人生抱负。因此,大凡能在文学史留下一鳞半爪痕迹的文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做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中国古代广大知识分子大多也把读书做官作为惟一的人生正途,即使那些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也只是把文学当作“副业”,也以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只能当作家而感到莫大的遗憾,比如辛弃疾便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这样说,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他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事实上,真正能在仕途上获得较大成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文人却是极少的。文人所怀之“才”,大抵只是“文才”,而不是适合于封建官场的“政才”,但是许多文人却一厢情愿地将“文才”与“政才”划上了等号。基于此,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历史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

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牛郎织女式的社会生产方式始终

是中国社会核心的生产模式。在传统的“劳力者”社会阶层“士”、“农”、“工”、“商”中,“士”为四民之首。这里的“士”,即可看成是“文人”。当人们苦读圣贤书成为“文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就不再愿意务“农”和“工”。一旦从政成功,则既可以实现鸿鹄之志,又可以解决经济之忧;既可以济世救民,又可以摆脱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俗物。然而数量庞大的文人群竞相涌向为官从政这座独木桥,自然就会造成一系列“落水”悲剧的发生。这就与当代中国高中生以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作为终极奋斗目标的情况相似。没有办法,“桥”过于狭窄,肯定不堪其重,这便也成为了文人们“怀才不遇”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第三,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和朝廷的腐败也是造成文人不遇的重要社会原因。“生不逢时”,历来是对中国文人仕途失意、难有作为的最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在人们的潜意识观念中,“怀才不遇”几乎与朝廷腐败划上了等号。诚然,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但是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朝廷的腐败颓靡确实也是造成文人不遇的重要原因。封建社会的取仕方式是有很多弊端的,汉举“孝廉”,会有真伪之分;魏评“九品”,又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现象发生;唐宋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即使做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能写文章的人未必就有济世之才,比如李煜;而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又未必善于考试,比如蒲松龄终身未能及第。而文人要想在考试失败后被破格录用,则更加难了。中国封建社会浩浩几千年,真正的君明臣贤时期又有多少年呢?昏君奸臣当道时自然不用多说,即使到了贤君时期,封建王朝的本质也很难使其完全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相反,与统治者沾亲带故之流反倒更容易爬上权力的巅峰。比如说李白、杜甫虽然身处“开元盛世”,当时的唐玄宗尚未昏聩,甚至堪称“明皇”,但两位诗人却也未能顺利走上仕途,倒是李林甫之流却因为是皇亲国戚而大权在握。在专制独裁偏重家族利益的封建社会里,士人们怀才不遇也就在所难免。当然,文人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也是造成他们命运悲剧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文人们是在“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下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热情投身于政治。在这种盲动的情绪下,我们常常能看到“文学家在政治上的表现和政治家在文学上的智商一样低下”。然而,政治家们在文学上失掉的最多就是面子,而文学家却要用血和泪的悲剧来陪葬自己的政治生涯。因此众多文人在文学史上留下精彩绝伦的经典之作时,往往也将自己的悲剧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见,当文人们以一种单纯天真的艺术准则和蔑视权贵的孤傲心态去经营官场时,将会碰得个怎样头破血流的下场?官场和政治所需要的品格恰好与之相反,它强调的是权力和理性,需要伪善和手腕。因此,“政治家的深沉、老练和冷酷同文学家的天真、幼稚和热情便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有才华的人多有先见之明,多是大智若愚之人,但他们不能被社会立即承认。有特殊才华的人,思想超前,行为独特,与众不同,多是大智若愚之人。一般人却会觉 得这样的人怪异,不合群,这造成了有才华的人在团队中的亲和力低,不容易被认可。

一个成功人士说:当别人说你快疯了的时候,你就快要成功了!我的一位经商的朋友也说:我经常做别人认为很傻、很不理解的事,但当他们理解我为什么那样做,来模仿我时,我已经赚了一大笔钱,离开了那片“红海”。

马克思一生著述,饥寒交迫,他的伟大思想在当时并不被承认;梵高的不朽画作,只是在他死后才被奉为经典;不少探险勇士倾家荡产、毕生探索,只有当裹尸荒漠才能引起时代的哀悼。他们都是时代的先烈!

我们不禁要问:在当时,为什么他们的才华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为什么他们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回报?

马克思、梵高、曹雪芹等先明之人,他们的才情都是世界一流的,不能说他们不伟大,可惜他们觉醒得太早了,他们太独树一帜了,也可以说“世人皆醉,唯其独醒”,而他们得到的都是在他们死后,他们的一生会感到多么的怀才不遇?谁来为他们的价值支付报酬?谁来为他们的贡献做历史的奖赏?只有英名流芳,仅此。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实对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优秀是有才华人的本色,但超前或者滞后于时代,或者不入潮流,都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我们不仅要自己承认自己,充满自信,我们更需要得到社会环境的承认。只有这样,我们的才华才能得到施展,我们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因为我们的价值是由市场来定价的,不是自己标价、说了算的。就象卖东西,得掌握市场的行情和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现代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在这个人性迷失的时代,我们不推崇极端的物欲,但我们也不愿意埋没在当代,让乌云遮挡住一生的光辉。所以说,我们可以是时代的先驱,但是我们不要做时代的先烈。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汉代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打下江山后,就主动隐居山野,避免了和韩信一样的灾祸,是为大智先贤也。所以,聪明的人都知道掩藏锋芒,都知道韬光养晦,都知道怎样等待和防御:有时候防守其实是最好的进攻。要不然哪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哪里有孙膑忍辱,后制庞涓雪奇恨?被传为启迪后人的千古佳话。

机遇有时并不垂青每一个有才华的人。上面我们说了情商、智商对成功的影响,那么25%的机遇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所有情商、智商都好的人,就一定取得成功。我们想一想,具有省长能力的人也许很多,但是真正当上省长的人只有那么几个;我们也常常能听到抱怨,说同样的水平,凭什么他就一年内连升三级?凭什么,凭的就是人家的运气比你好。成功大多时间需要投资,但少数时候却需要投机。现代社会并不否定投机行为,比如买彩票就是典型的例证。姜仔牙60岁仍不得志,还常常遭受夫人的嘲弄,直到80岁在渭水边遇见周文王,才开始了他恢弘的事业生涯,扶周灭商。西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盖世无比,但是他的运气老不好,每次出征都会遇到很麻烦的事情,直到死,他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报复,“李广难封”已成为千古长叹,汉武帝也曾言“李广运奇”,但和李广齐名的大将卫青,倒是常常因运气好不战而胜。

怀才不遇也是一种成年幼稚的表现,因为人性的弱点是喜欢表扬,讨厌批评。有些没水平、没能力、没道德、没人格、没信誉的人表扬你还不如批评你,有些不懂你的人对你说三道四,你完全可以充耳不闻,对他们的态度、表演与做法,永远视而不见,视同儿戏。

怀才不遇也是一种贪心不足加价值观混乱症导致的个人价值焦虑症。许多读书人“官本位”思想作怪,非得拿官位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可。例如,20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岗位就是价值观混乱综合征。还有一些老板不好好做生意,到处弄教授头衔;一些官员不专心从政,到处捞学历,捞文化艺术头衔。除了像梁启超、胡适那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般人一生最多只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处处怀才且遇,基本不可能。

怀才不遇,不论有多少原因,主要责任在自己。我的观点是,如果阁下真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才,大家不接受你,那么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既然是人才,有着过人的能力,何必要寄人篱下,何必要卖身为奴呢?人的一生中,永远的最忠诚于你的人就是自己。只有你让自己的“大权”在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步步逼近。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希望万事如意,百事遂心。在自己追求的事业中,人们常幻想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然而,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既有晴天丽日,鲜花芳草,又有狂风暴雨,荆棘潭泥。人生的舞台上,胜者屡见不鲜,败者不乏其例。我们应当学会享受,更应该学会承受。

善于承受,就是拥有一种生存的智慧。人们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和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旅途,不受外界的影响,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成功的时候,不让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保持应有的冷静;失败的时候,牢记“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灰心,不懈努力,奋发图强。

俗语有云:“量小非君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话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不为身外美好的事物喜出望外,也不以自己的处境困厄而悲伤不已。但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因处境不佳,或是漂泊异乡,或是受到挫折,或是怀才不遇,没有赏识而郁闷忧愁,意志消沉。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何止王勃;忧伤过度,英年早逝的又何止李贺?苏东坡多次遭贬却逍遥自在,写出了大量洒脱不羁的诗词佳作;曹雪芹生活艰难,但是他“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如过李贺等人有苏东坡的气度,曹雪芹的坦荡,岂不是可以有更多绝妙诗篇留于后世?

“胜败乃兵家常事,悲喜乃人常情。”在成功的氛围中,人生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切与你生命有关的过去、现在、将来、未来的诸多元素(血统、智商、家庭、财富等等)的集合。.

芸芸众生,虽在地位、财富、成就上有很大差异,但选择的人生态度不过只是悲观、乐观和达观。选择的不同,也会造成人生历程的不同。

三者之中,切不可沾染的恐怕是悲观了。新闻有时时时报道某著名高校学子自杀等等。也许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太过悲观了吧!虽十年寒窗,上了别人所羡慕的重点大学,但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因而选择了自杀。其实,花开花落,月缺月圆,人生不能十全十美,自杀的大学生不可能不明白这些道理。有困难就得去面对,没困难当然就不用担心了。悲观,让那些社会的宠儿放弃了生命,放弃了本可以十分精彩的人生,实在令人叹息。

与之相比,乐观则是人生的另一境界。对什么都充满信心,精力充沛,倾注心血去完成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路上也有荆棘,只是无所畏惧。即使被刺扎伤,也不会气馁。这些人不一定都有多大的成就,不过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充满快乐的人生是幸福的。乐观的人微笑着面对世界,发现世界也总在对着自己微笑。

不过,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观。达观之人,能超然物外,站在一个常人不能及的高度看待这个世界。不对人生有大彻大悟之人,是不可能有达观的心态的。那些遭到了打击依然拥有平常心的人,常常让人深深地折服。大文豪苏东坡官场失意,但豁达的胸襟,豪放的词风,使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隐居田园的陶渊明,自然是想逃避黑暗的社会。但他辞官后就用心经营桃源,与功利庸俗的东西彻底划清界限。可见,他认识到了政治的腐败,自己与之格格不入,又无力改变,索性跳出污泥,找一块清静的地方隐居起来,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也勉强算是达观之人吧!

远离悲观,人将少一份忧愁;学会乐观,你将多一份快乐;学会达观,你会多一份冷静和智慧。选择一种好的心态,获得一种成功的人生。

另外,我们也要考察一下,你怀才不遇究竟是怀得什么才,为什么没有遇到“伯乐”,你究竟想遇到什么样的伯乐,等等。其实,反过来想一想,有时候怀才不遇,也是一种享受。试想,每天一杯青茗,一轮婵娟,一捧盛菊,手边是虚掩的书卷,那该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悠闲。悠哉!乐哉!

(本文参考部分资料)

杨四祥

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5800.html

更多阅读

数学悖论之——秃头悖论 数学的悖论

秃头悖论一个人有了10万根头发,当然不能算秃头,不是秃头的人,掉了一头发,仍然不是秃头,按照这个道理,让一个不是秃头的人一根一根地减少头发,就得出一条结论:没有一根头发的光头也不是秃头!类似的悖论还不少。例如:一根鸡毛可以压倒大力士;胖

光明会的阴谋论 被光明会杀死过的人

光明会的阴谋论现在很多人对光明会持有贬义,尤其是在基督教和天主教里,的确有不少人对光明会的单一世界政府和统一宗教的计划视为惊世邪恶阴谋。然而,正是耶稣的理论自罗马帝国开始被西方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正是天主教的影响使西方进

世界上最著名的悖论 著名的悖论

1、芝诺悖论: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里跑的最快的人,但如果他前面有一只乌龟(正从A点向前爬),他永远也追不上这只乌龟.理由如下:他要追上乌龟必须要经过乌龟出发的地方A,但当他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到了B点,他

如何认识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性质 声无哀乐论

摘 要:声无哀乐论是一个旨在追求思辨乐趣的论辩命题,未必是嵇康思考成熟的美学思想。其理由是:其一,《声论》的立论依据不充分。音声不变论是用声音的特点来代替音乐的特点;声情无常论错误地把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说成是符号和实体的关系;情

声明:《怀才不遇论 怀才不遇的人》为网友維她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