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照片展示的是这台价值40亿美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过程,它让我们如此紧密的融入到亚原子的世界当中。 |
科学探索来源:腾讯科技
跟踪器被装入到紧凑渺子线圈(跟踪器仍然被运输包装所包裹)。
在上个月,经过对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不断试验收集到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科学家们宣称,发现与希格斯玻色子相符合的一种新粒子,这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上帝粒子”。经过多年的设计和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在2008年首次开始在长达27公里(17英里)的地下隧道发射质子。四年后,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弥补了一个最终的缺失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解释另外的无质量亚原子微粒如何获得质量。这里的照片展示的是这台价值40亿美元的巨大机器的建造过程,它让我们如此紧密的融入到亚原子的世界当中。
我们能够看到8条环形磁铁围绕着稍后将被移入到探测器中央的热量计。这个热量计将测量质子在探测器中心碰撞后所产生的粒子能量。
2007年5月29日,庞大的环形磁铁端盖被从180号楼运送到ATLAS试验仪器的1号位置。
2011年1月,将热量计移动到ATLAS洞穴的A区一侧。
历史性时刻:2008年6月16日关闭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光波管环。
2007年2月16日。ATLAS实验使用的一个端盖热量计将使用一段铁轨来进行移动。这种热量计将用来测量两个质子碰撞时轴线附近所产生的微粒能量。它要在一个低温恒温器内保持低温,以使探测器能够以最大效率工作。
2006年8月23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仔细的调整并安装ATLAS中心的内部探测器。
2000年2月22日,ATLAS洞穴中的土木工程建设。这个洞穴最终将成为ATLAS探测器试验的地方,该仪器也是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部分。
1997年10月28日,工作人员为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的ATLAS仪器安装瓷片热量计的各个阶段。ATLAS(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种环形仪器)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用于试验的七大粒子探测器之一。
2007年1月19日拍摄的无尘室中紧凑渺子线圈(CMS)追踪器外筒的景象。CMS是具备多种用途的检测器,是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一部分,而且能够用于14万亿伏特下粒子碰撞的许多方面研究。
2007年5月31日,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隧道中靠近瑞士日内瓦的部分大型强子对撞机。
负责ATLAS合作的技术人员米歇尔-马休正在为ATLAS电磁热量计的首个端盖进行接线,它将被插入到低温恒温器中。数百万根导线连接到电磁热量计的端盖上,这个端盖必须小心的从探测器中取出来进行数据读取。探测器上的每一元件都要连接到其中的一条导线上,这样就能够创造端盖完整的数字示意图。
2007年7月18,拍摄的是紧凑渺子线圈象素条进行综合测试的照片。
2006年10月19日,在紧凑渺子线圈无尘室中安装追踪器的内筒(内部磁盘)上半部分的照片。
大型粒子对撞试验(ALICE)光子能谱仪的模块之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第一模块上有3584块钨酸铅晶体,钨酸铅晶体拥有玻璃的光透度但却有着更高的密度,而且能作为闪烁计数器,当被一颗入射的粒子击中之后会发出闪光。
2008年10月3日,一位科学家在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计算机网络中心进行修理。这个网络中心是33个国家的140个数据处理中心之一,参与网络处理项目。每年从大型强子对撞机中数亿亚原子粒子撞击所收集到的数据就超过1500万G。
2005年11月11日,研究人员正在对ATLAS试验仪器的半导体追踪管[]进行精密加工。这些精密部件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在一间无尘室中进行,这样空气中的杂质比如说灰尘就不会污染探测器。这个半导体追踪装置将被安装在ATLAS试验仪器的靠近中心区域的管中来探测质子间碰撞所产生的粒子路径。
2008年2月15日,将两个ATLAS仪器介子小轮中的一个落放到洞穴中。这个隧道位于地下175米深(574英尺)的地下。
照片中展示的是紧凑渺子线圈洞穴所拥有的惊人空间:长53米,宽27米,高25米。
2006年2月22日,ATLAS试验内部探测器组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半导体追踪器(SCT)以及跃迁辐射跟踪器(TRT)是ATLAS内部探测器三大主要部件中的两个部件。它们将共同帮助探测大型强子对撞机开启时所产生粒子的碰撞轨迹。
2005年5月17日。完全装配好的电磁热量计是一座高6米宽7米的墙,由闪烁计数器、光导纤维和导线共计3300个模块组成。当2008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的时候,这面巨墙将对质子间碰撞所产生的离子能量进行测量。光子、电子和正电子将穿过这些模块中的多层面板,并通过粒子雨的形式将它们的能量存贮在探测器中。
2007年,ALICE实验仪器内部跟踪器的集合体。
希格斯玻色子是以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他在2008年4月参观了ATLAS实验仪器。1964年提出了存在这样一种玻色子的预言,而希格斯就是最初的提出人之一。
2007年12月12日,准备进行追踪器安装。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在梅林的2号直线加速器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目前使用的2号直线加速器建造于1978年,将在2013年被4号直线加速器所取代,它将氢气分离成电子和质子并且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提供质子束。
2010年3月30日,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CERN)位于瑞士日内瓦郊区的球型建筑灯火通明。
2006年12月4日,三块壳体总成被安装到ATLAS像素管内。
2006年10月19日,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紧凑渺子线圈(CMS)内部跟踪器筒体的上半部分由三层硅模块组成,这些硅模块将被安装在CMS实验的中心区域。硅元素被安装在14万亿兆电子伏特质子间碰撞的交汇点,它们必须能够在强辐射及强磁场中幸存下来而不出现损坏。
2007年年底,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总成。
2005年10月24日,为了能让技术人员在大型强子对撞机长达27公里的隧道里走动,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
2007年11月1日,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隧道中,一位电焊工在两个超导磁体系统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工作。
2007年6月28日,将ATLAS的像素探测器装入到洞穴中。
2012年4月5日,日内瓦附近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强子碰撞机(LHC)控制室中的开关。在这一天,当两个4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在对撞机的四个交汇点发生碰撞时,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替换班组成员声称产生“稳定的光束”。8万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碰撞创下了新的世界记录,而且增加了这台机器发现潜在粒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