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学佛 苟利国家

林则徐学佛
文/藏密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白衣学佛,世间事业办得卓然可观,又能不忘菩提,行解相应,净业功课每日不断,从古到今有谁能如此呢?纵观历史,清代的林则徐,堪称难得的人选。印光大师在《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中赞叹他是一位“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的人物,这一切成就“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印祖说:“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清代众所周知的人物,如早年的纪晓岚、刘墉,中晚期的曾、左、胡、李,名声虽响亮,但是论起见识、志节、气度,都不如清代中叶的林则徐,关键之处就在林则徐恭敬实心学佛。林则徐将佛法奉为日课,净业修持不断,深入佛法精髓,掌握一切学问、志节、忠义的大根本,所以历经世间许多事务,大小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无不合适。

  林则徐一生修建无数水利工程,平定野番、回汉的乱事,和贩卖鸦片“谋财害命”的英国商人拼斗,立誓拔除腐蚀人民健康的罂粟花。林则徐晚年刻了一个“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闲章,一生轰轰烈烈的事功在这颗闲章上表露无遗。这些事功的背后,若没有佛法“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广大宏愿,怎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心志的诗句?

  谨依《林则徐全集》的日记、诗词、文录及《清代名人家书》、《林则徐传》等书籍数据,探究林则徐的学佛因缘与净业修持,以资净土行人追慕学习。

  张师诚叹为奇才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谥“文忠”,生长在佛教兴盛的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从小就在父亲教授的私塾熟读经典,19岁应乡试考中举人。20多岁因一封“新年贺禀”,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担任4年的文书幕僚。两人相识的因缘美谈,林则徐子孙代代口耳相传,据说当时张师诚为了试探这位年轻人的真功夫,要他彻夜赶写一篇给嘉庆皇帝的奏折。早起的张师诚看了奏折里提的办法、辞藻、文笔,无不顺当恭整,大为惊喜。但是他隐忍一切赞美,对奏折书法故作不满的样子,叫林则徐再誊一遍,以试探年轻人的涵养火候。林则徐不计一夜没有阖眼的疲惫,心平气和再度振笔千言,精神贯注,毫无疏懈,张师诚叹为奇才,有意栽培这位明日的国家栋梁。

张师诚将康、雍、乾三代的国政制度细细告知,几年下来,林则徐“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而张师诚的学佛修净经验也毫无保留地传授林则徐。林则徐在《张兰渚中丞六十寿序》里(清代巡抚也称中丞)赞叹说:“我夫子(张师诚)爱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畯如济舟航,引后进如培子弟。”张师诚爱才如命,善于调理栽培,扶助贫寒而具有才能的人有如助人渡海,引荐后进青年像是栽培自家子弟。林则徐日后忠诚爱民的风范,以及净业修持、善用佛法安邦定国的学佛本色,都在张师诚幕下奠立坚实的基础。

  戒杀念佛的张师诚

  张师诚是清代乾隆年间人,曾任江苏、福建巡抚,是一位专修净业的佛门弟子,曾编集《径中径又径》一书,有位名叫许净中的三宝弟子在书序提到张师诚的净业修行情形说:

  “吾乡张兰渚先生,字心友,讳师诚,居湖州归安县。父梦日轮照窗,寤而生师。母早故,事父以孝闻。少年登科第,历任封疆,为江苏巡抚,见苏城杀业重,屡出示劝诫。遇放生河等处,必严捕鱼之禁。署中不宴客,不杀生,已而长斋奉佛,栖心净土,自号一西居士。择前贤净土论说,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并自为之序,后附净土歌咏,其自作数十首,最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余,乞假归里,静居斗室,一意西驰,逾年卒。临终时,诵《弥陀经》毕,才举佛号至第五声,寂然而逝。予读其辑集并诗,深叹名列显贵之班,身任封疆之职,而念念修持净土,竟有如是之恳且切也。殆现宰官说法为后世作一标榜者欤?”

  持名是径中径又径

  净土经典、古德开示不胜细数,张师诚为何还要编辑《径中径又径》呢?张师诚在自序说:“佛法有助世道人心,不可辟佛。学佛多功败垂成,释迦悲悯,特开净土一门。持名不辍,未尝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勤勤恳恳、专心求生西方者,百无一二。且问以净土一门,多未明晓,甚或妄生疑谤,夙障之重,一至于是!一生西方即不退转,有如此至简至易之径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脐何及?余根钝障深,茫无解悟,惟于净土法门,信之笃而愿之坚,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广度有情,普济含识,嘉庆甲戌,曾取前贤净土论说,择其精语,辑为《径资浅切编》。嗣见荆溪周子克复《净土晨钟》一书,先得我心,不复授梓。继思醒世之书,先贵破其沉迷,方可引之入胜,否则阅未终卷,难免昏昏欲卧。此编以醒迷发端,开门见山,更足怵人深省。且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为大纲,层递分门,较有次第。是以重加订定,删其繁文,增其未备。莲池大师有曰:持名一法,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谨取以改编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

  端楷恭书行舆日课

  嘉庆十二年,林则徐23岁,进入张师诚的幕府。嘉庆十九年,张师诚着手编辑《径中径又径》,在张师诚有心培植林则徐的因缘下,这本劝人专修净土《径中径又径》一书,和林则徐必大有关系。两人在忙于政事之余,时常畅谈国家大计,而学佛修净土也是两人经常触及的话题。

  当林则徐进入张师诚的幕府那一年,就时常为张师诚的太夫人书写佛经。林则徐自己也以端楷恭书“三经二咒”——三经:《佛说阿弥陀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咒:《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为了出入携带方便,这本“三经二咒”,长只有四寸,宽有三寸,每面六行,一行十二个字。用一个匣子装着,匣面上亲书“行舆日课”,内页则写着“净土资粮”(官吏坐着轿子四处巡视工程,这叫“行舆”)。林则徐每天趁着坐轿子的时候,便取出这个匣子,恭诵一遍三经二咒,作为自己发愿往生净土的资粮。

  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经过多次烽火战乱,很多的墨宝都遗失了,唯有“行舆日课”还保留下来,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说:“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栖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从“行舆日课”的保存不失,足见林则徐终其一生都在受持这个净土“日课”,每天都在累积临终的往生资粮。

  薪火相传,现宰官身

  林则徐从政40余年,“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左宗棠挽林文忠公》),这分施政功德始于张师诚的赏识,而为政之有佛法为后盾,也多赖张师诚引导,使得林则徐有日课修净的功夫。张师诚往生时,林则徐写一幅挽联:

  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

  尽忠补过今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

  张师诚外儒内佛的处世为官以及学佛的恭敬真实,二人是薪火相传,前后辉映,也是近代现宰官身修净土的一段佳话,值得大书特书。

  学佛修净,善友为依

  林则徐日课“三经二咒”,以净土为依归,除了张师诚的引导,另有同行善友为依。龚自珍、魏源二人正是林则徐在菩提道上的挚友。

  龚自珍小林则徐7岁,魏源小林则徐9岁,三人一度齐集北京,与“宣南诗社”成员过往甚密。诗社成员多是有志之士,在“消寒、赏菊、忆梅、试茶、观摩古董……”等休闲活动之余,也对时局有所评议。三人怀抱共同的理想,在禁烟立场、学佛修净态度上,更是如出一辙。

  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号定庵,浙江仁和人,他是晚清开启议政风气的杰出人物。引他学佛的是师承彭际清的江沅。彭际清信奉净土法门,建念佛道场,设放生会,校定《无量寿经》,撰《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圣贤录》。

  龚自珍受彭、江二人影响,笃信佛法因果,注重行持,受持菩萨戒,归心净土。为了超荐亡母,与妻子一起捐资助印《圆觉经略疏》,发愿“命终之后,三人相见于莲邦”。在《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记载,他发心8年内要持诵《往生咒》49万遍,蒙佛力加被,灭除定业,“上品上生,生阿弥陀佛常寂光土”。

  魏源生于乾隆五十九年,湖南邵阳县人。魏源皈依佛门,专修净业,自称“菩萨戒弟子魏承贯”。将《普贤行愿品》加入净土经典,辑为《净土四经》。他在《普贤行愿品叙》中说:“《普贤菩萨行愿品》,乃《华严》一经之归宿,非净土一门之经也。《华严》以华藏世界海,诸佛微尘国无量无边,明心佛之无尽。……修净土而不读《行愿品》,则其教偏而不圆,故以殿四经之末,为净土之归宿。”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原为净土宗的本经,魏源有鉴于一般人误以净土法门“偏而不圆”,特别将《华严》最后《普贤行愿品》列为净土四经,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彰显净土法门是最极圆顿的法门,使学佛之士确知“一切法门,无不从净土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净土”。魏源在给周诒朴的信中写道:“老年兄弟,值此难时,一切有为皆不足恃,唯此横出三界之法,乃我佛愿力所成,但办一心,终登九品。且此念佛法门,普被三根,无分智愚男女,皆可修持。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他深信在苦难时局,唯有靠净土念佛才可以横超三界,因此恳切期望周诒朴发心刊印《净土四经》。

  魏源在浙江曾和林则徐一同整治海防,抵抗英军。64岁时,感到身体不适,交代儿子说:“昨晚有些征兆,大概不久人世了。到时,不要号哭干扰,只要静静等着气尽,才可入殓。”之后身体恢复一段时日,往生那一天自行到室内静坐,无牵无挂地命终生西。

  林则徐在广州与洋人交渉,深知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日后才可免受洋人的宰割。为了解英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林则徐搜集了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资料,编成《四洲志》,后来怕遭人抵制,难以出版,在谪往新疆途中交给魏源,希望他编辑成书。魏源就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增补之后编成《海国图志》,后人叹为“睁眼看世界”的杰作。

  子贡请问孔子如何推动仁的事业?孔子教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结交“大夫之贤者”与“士之仁者”。林则徐一生办理“盐政、漕运、水利、禁烟、平乱”等大事业,除了自身有超格的见识和勇气之外,更得有左右不断的鼓舞与支持,龚自珍和魏源正是林则徐勇往直前的辅翼力量,而在学佛修净的道业上,三人则是志同道合的同行善友。

  学佛是一切的根本

  一生水里来火里去,戎马倥偬,林文忠公凭他的学问智能解决许多民生困难,坚贞的志节决不和鸦片鬼同流合污,忠义的情操使他只知谋国不知图私,这学问、志节、情操的本源在哪里?印祖说:“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

  林则徐在张师诚幕府服务4年,27岁考中进士后,展开了近40鞠躬尽瘁的从政生涯。他去过江西、云南做考官,在江南兴水利、修海塘,整顿南粮北运的“漕运”及两淮“盐政”,主持数次救难赈灾。54岁担任道光皇帝的钦差,到广东处置英商的鸦片买卖问题。57岁,在朝野上下恐惧英国的船坚炮利下,道光皇帝不得已将林则徐谪往新疆,4年期间他帮助新疆居民大力开发“坎儿井”,灌溉农田。62岁调回内地平乱,然后到云南、贵州去平息汉人和回人的争斗。66岁返回福州,优游林下,过着退隐的生活。那一年的六月,广西金田村爆发太平军长毛之乱,情势极不寻常,清廷再度启动救灾平乱的能手——林文忠公,火速前往平乱。

  政事再怎么冗繁,三经二咒的日课从不间断。从佛法之中,林文忠公拥有古来官吏所没有的超格知见和慈悲胸怀。每天佛法的日课活水,更充实滋润了林文忠公的学问、志节、情操。

为政如同为人父母,要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有些事情如旱灾、水灾、兵灾等等,依佛法观察很多是广大百姓共业所造成的,解决之道往往不是人力所能为也。学佛的林文忠公深知业力不可思议,更深信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不可思议,他很能善用佛法这为政的大本,时常祈求佛力加被,使政务顺利推动,灾厄速速远离。

行香祷雨,感动天地

道光二年六月,林文忠公到浙江当“等候补缺”的道员。这时的江南连月不雨,需水甚急的禾田苦无降雨,杭州各地普设祈雨坛。林文忠公除了参与地方祈雨,更常到西湖的吴山海会寺,向观音大士祷雨,几乎每隔一两天便上海会寺向佛菩萨祷雨。六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云:“诣海会寺候迎许村至圣庙大士下山祷雨。申刻以后得雨数阵,入土只有寸许。”果然至诚可以感动天地,接连几天“密雨数阵”,旱象稍为疏解之后,林文忠公便在六月二十六日“诣海会寺行香谢雨”。后来,林文忠公趁着巡视之便,仍到吴山各庙行香祷雨。

  道光十五年,林文忠公担任江苏巡抚。这年的六月又逢干旱不雨,他几乎每天早晚“步祷”,率领部属徒步走到苏州玄妙观的观音殿求雨。圆妙观是一座道观,原名玄妙观,康熙时为避讳改名圆妙观。观中有座观音殿,林文忠公来此向观音大士祷雨。七月初,大雨淋漓,河水骤涨,城内城外很多房屋倒塌,林文忠公又来圆妙观“谢雨求晴”。

  信仰观音的泉源

  在广东与英国人周旋两年多,林文忠公焚毁鸦片二万多箱,值市价一千多万,英商不满平白损失,说服英国国会派兵前来。英兵在广东虎门占不到便宜,便把军舰开往浙江沿海,攻打定海,林文忠公因此去职。不久朝廷就要驰赴浙江,加强海防。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到宁波出海口的招宝山,巡亲炮台,文忠公在日记中写说:“诣招宝山观音大士前行香,抽得第一签云,‘天开地辟结良缘,日吉时良万事全。若得此签非小可,人行忠正帝王宣。’”

  此刻的林文忠公受挫于内外情势,无法亲自彻底解决鸦片事件,在观音菩萨前抽得这张签诗,一句“人行忠正帝王宣”,仿佛再度注入了一股为国为民的信心源泉。

  总督官署供奉观音

  千处祈求千处应,寻声救苦的观音菩萨,正是林文忠公为民“施无畏”的凭借。道光十八年,林文忠公任湖广总督,在总督署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每天行香设供。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这一天的日记写着:“诣署中大士前行香。”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日,日记有“大士神诞,黎明诣本署庙内设供行香”的记载。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日,日记载有“观音大士前设供”。观音菩萨的灵验,文忠公是屡试不爽,求雨得雨,求晴得晴,求雪得雪。他曾为苏州光福寺观音大士庙题一副联: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在林文忠公眼里,观音菩萨给众生广布福田,要雨有雨,想晴便晴,只要诚心祝祷,天下的五谷自可丰收,众生得以长蒙乐利。观音菩萨不仅可以施福给众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真信切愿想登上觉岸,则应知观音圆通,法无定法,相无定相,观音普门一门具足一切门,只要凭着一念发心修行,西方三圣之一的观音菩萨便可带领我们登上彼岸。这副对联写出了林文忠公的祝祷心得,也表露出他内心里深信切愿的终极目标。

  屠太守的戒杀感应

  屠潜园是嘉庆十三年的进士,与林文忠公是故旧朋友。他曾撰写《好生录书后》,请林文忠公题跋。在跋里文忠公详细叙述这本书的因缘。原来,屠潜园有一年患了重病,医生投错药,几乎送命,便立下誓愿,今后如能活下去,一定要“济人利物”,其他事情一概不再挂虑了。那一天晚上,感得观自在菩萨入梦,告诉屠太守说:“你夙世做过楚地的官,处理事情公正而苛刻,很伤仁厚,虽是没有私心,却也损减禄位。而且你杀害太多生物,应得短命的果报。幸好,你在病中誓愿坚固,念念不忘利物济生,没有发出丝毫的怨尤恨意,所以冥冥中被其他福报折除了,还剩有多余的福报。依冥冥中的阴律,救济生命能延长寿命、增加禄位,你应当更加勉励。”

  醒来后,屠家便合府戒杀,广为放生。那一年冬天,屠潜园陆续官拜袁州、九州岛太守,获得超越一般人的待遇。来年春天,屠潜园的病也顿时痊愈了。

  林文忠在跋里写说:“太守念佛,以自利利他为大愿,欲人人咸获戒杀放生福报,而又虑人人之不尽征信也,故为《好生录书后》一篇。”屠潜园念佛放生,蒙受大利益,希望人人获得放生的福报,顾虑大家不能深信不疑,所以写了这本书以示征信。但是有一点林文忠公感到可惜,这本书只是畅明儒家不杀生的道理,而对于感召“观音入梦”一事不曾谈到。就“立言”来说还算恰当,对于“觉世之意”唤醒世人念佛放生的 意义,就显然有缺憾了。

  林文忠公为了补足这分缺憾,所以在跋里详细记述这本书的来龙去脉,让人们都知道“感应之故,非荒幻无据也”,因果感应的缘故并不是荒诞不经毫无根据的。跋里还特别赞叹“惟归安张中丞独守此戒”,近年来只有张师诚一人肯守杀戒,特别提及张师诚担任江苏巡抚时,为《戒杀文》注解的一段往事。

  未有爱物而不仁民

  那时有人质疑张师诚戒杀放生的行为,说:“大臣执行政策,只要心存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就人的立场考虑就够了,何必学佛法的‘煦煦为仁’施恩于生物呢?这似乎不是为政的急务吧!”对于一般人的疑惑,唯有屠潜园太守解释说:“能仁厚百姓的官吏,或许也能爱护一切生物;没有听说爱护一切生物的官吏,不会仁厚百姓的。我现在正是以张中丞为学习榜样,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戒杀放生的果报感应观念,一直是林文忠公为政的最高考虑,也是他与一般凡庸官吏最大的差异。例如在广东虎门以熟石灰投入海水焚毁2万多箱的鸦片,事前就作一篇《熬化鸦片烟土投入大洋先期祭海神文》。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日的日记说:“祭告海神,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祈请海神能将千万种鳞鱼介贝,暂时移往他处,生怕“本除害马,岂任殃鱼”——本想除去鸦片这个害群之马,怎能让流入海里的鸦片残膏又伤害众多水族呢?也许是有这份爱惜生命的顾虑,从四月二十二日开始焚化烟土,到五月十五日全部销完,整个过程进行得顺利清净,无有大碍。

  贤淑学佛的林夫人

  林文忠公20岁迎娶郑淑卿夫人。林夫人出身官宦家庭,嫁到林家后换上布衣,躬亲操作,侍候公婆,佐夫课子,与林文忠公感情和睦,互为知己。林文忠公庙堂政事有什么措施作为,在家书上常会给林夫人娓娓道来。例如怎样和鸦片贩子周旋,缴了英商多少箱鸦片,两万多箱的鸦片用什么方法销毁等等,巨细靡遗地告知林夫人,仿佛是和一位知己朋友谈事情。当林文忠公被遣戍伊犁时,林夫人为了便于与夫君时常通讯,率同女儿、媳妇暂时在西安居住,并且时常作诗寄到伊犁,同文忠公唱和,使他安心居于关外。

  知夫莫若妇,林文忠公从政的心思,林夫人最了解了。《闽侯县志·郑淑卿传》记载,当林文忠公因处理鸦片一事遭朝廷谪放塞外时,许多故旧门生心里愤愤不平,林夫人却安慰他们说:“各位不要如此,朝廷因你们老师有能力,所以才把天下大局交付给他。今天和英国人决裂开战,你们老师还保得住这颗头颅,那是天恩厚矣!为人臣子的只恐辜负国家而已,怎么会怕去那个地方呢?”这番明理之言,绝不是一般愚妇的谈吐,而是懂得深切体会丈夫苦心的妻子。

  林文忠公64岁时,林夫人逝世,文忠公在心情极度悲痛之下,写了一副《挽室人》的联对: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

  林文忠公伉俪情深,44年的同甘共苦,培育了三男三女。林夫人一直期待林文忠公早日致仕回乡,在屋旁种几分田、栽几畦豆子,如今都落空了。学佛念佛,日课不断的林文忠公,当然也会以学佛念佛的心得和林夫人分享,导引夫人以念佛求生净土为目标,平时的林夫人也以学佛念佛为生活重心。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林夫人生日,这时正是中英为鸦片而交战的关头,林文忠公被调往浙江整修海防,这一天有感而发写了四首诗,其中第四首诗说:

  莲子房深空见薏,桃花浪急易飘萍。

  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

  薏是带苦的莲心。文忠公夫妇一向苦心期待,来日能同藕并蒂开,共住一个莲房。虽然人间的桃花源令人向往,但是世间无常,三月桃花浪急,难免把人弄得漂泊如浮萍。今天是夫人生日,遥想此刻的夫人,一定是手持念珠念佛,口里也不忘诵念《金刚经》吧!每天学佛念佛的习惯,让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夫妇俩虽地隔两方,却共同为着一致的愿望而努力。

  文忠公64岁在云贵总督任内,这一年的十月,林夫人于昆明往生。林文忠公同儿子离开云南任所,扶着林夫人的棺柩返回福州。此刻孤身一人的文忠公,在《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答之》诗中,道出他的心声:“身似闲僧退院初,维摩丈室暗踟躇。”现在的文忠公已经无官无伴了,像是刚刚辞去方丈职务的“退院僧”,好比生病的维摩诘居士,在丈室中徘徊,不想在宦海浮沉了。希望朝廷有人选早来云贵接替他的工作,自己宁可退隐家乡,像维摩居士一样称病,做个学佛念佛的闲僧!

  往生极乐的欣愿

  每日课诵《阿弥陀经》、《往生咒》,对于极乐净土的欣羡,林文忠公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例如他为北京陶然亭题的一副对联:

  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

  陶然亭是北京城南慈悲庵里的建筑,“陶然”出自白居易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文忠公援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语句,意谓这里可以过着隐居的生活,门前三径就专为有道之士而开吧!下联是用净土宗初祖东晋慧远大师,邀请陶渊明到庐山东林寺念佛共修的故事。陶然亭有“城市山林”的美称,文忠公常与龚自珍、魏源等文人墨客来此郊游聚会,见此山林胜境,难免有不如归去,向往弥陀净土的心声。

  海宁有一位守贞不嫁的学佛朱姓女子,林文忠公以五言古诗《〈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赞叹这位善女人:

不羡比翼禽,不作精卫思。

独爱妙音鸟,西方自修持。

要当归安养,福报偿艰危。

重重栏楯下,万树皆瑶琪。

遥看青莲花,已出七宝池。

  “频伽鸟”是极乐世界的一种鸟,能发出微妙音声。文忠公把朱贞女比做极乐世界的频伽鸟,赞叹她不羡慕凡间厮守一生的比翼鸟、精卫鸟,唯独喜欢念佛修净土,做个能发出微妙好音的频伽鸟,为阿弥陀佛宣流法音。相信朱贞女多年的精进修持,命终神识定能归于安养净土,往生后的福报自可酬偿这一生守贞修行的艰困危险。置身在七重行树、七重栏楯中,聆听微风吹动诸宝行树的妙法音。遥看极乐的七宝池内,现在肯定开了一朵青莲花,正在花萼光荣,鲜活茁壮呢!

  诗言志,说的都是心里的真实话,不论赞美或是厌恶,无不是性情的自然流露。《〈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一诗对净土的种种欣赏羡慕,何尝不是林文忠公自己的信愿期望?

  向往白乐天的幸运

  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每逢先祖忌日则“在佛前供汤丸”,这是林文忠公的佛化生活,而每天坐在轿子里进行的“日课”则是积累往生的资粮。66岁,身行万里半天下,文忠公回到了阔别20年的福州,却传来道光皇帝晏驾的消息,感怀30年的君臣知遇,不禁“恸哭攀髯”,发下从此终老林泉的决心。这时3个儿子都待在家里为林夫人守丧,子孙绕膝,一门弦诵。林文忠公聚集亲族子弟,循循善诱指导他们读书为文。

  “隐居以求其志”的念头,其实早就存在林文忠公的心里了。五十八岁远赴伊犁,路过洛阳龙门香山寺,那时便透露了强烈的隐居求志念头。在《同游龙门香山寺记》中有一段文字:“窃想其(白居易)暮年居雒,以七十万缗修刹,有终焉之志,诚达哉乐天矣,要亦遇可退之时,悟修真之数,故得自署为幸民耳。仆虽不敢远希古贤,而止足之念,久已积诸怀抱。顾时事之艰,运数之奇,有不独关乎一身之休咎者。”

  唐代白居易为好友元稹撰写墓志铭,获得六七十万缗的报酬,全部捐出,用来重修香山寺。一生汲汲为官的白居易,老来重修香山寺,就是想在此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林文忠公羡慕白乐天能做个“幸民”,幸运遇到可退隐的时机,悟得修行念佛的机运,自己这份“止足”——安守本分不妄求的念头,藏在心头已很久了。可惜,遭逢艰困的时局,命运不顺,身系天下安危,寄望来日有一满心愿的机会。

  此刻,林文忠公一家人难得聚集在福州家乡,享受天伦之乐,先前“止足修真”的愿望也快达成了。期间,发生英国人强占福州胜地积翠寺事件。三十年前积翠寺修缮完成,文忠公作有《重修积翠寺记》一文,现今的寺院却被英国人逞强占用,林文忠公便发动城民抗衡,迫使英国人退出福州,还给积翠寺应有的清净。

  因丰缘厚的善根福德

  悠悠宁静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咸丰皇帝刚登基,这一年的六月,洪秀全等就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事,乱事迅速漫延,朝野震动。咸丰再度起用林文忠公,作为钦差大臣,驰赴广西平乱。十月初,患有疝气的文忠公抱病启程,驰往广东。抵达潮州普宁县,病体难支,十月十九日在洪阳镇洪新书院往生。往生时,文忠公手指着天大呼“星斗南”( 或作“新豆兰”)。“星斗南”究指何意,日后众说纷纭,若从林文忠公一生学佛、日课修净的背景,临命终时手指着天际,以福州乡音发出近似“星斗南”的声音,当时的林文忠公是见得什么境界呢?

  清廉忠诚的林文忠公,人们称他“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力倡戒杀放生,这丰厚的往生福德助缘,少有人能比。不管政务如何繁忙,林文忠公始终不废净土日课,往生善根也累积了四十余年。如是因必结如是果,相信当来登上极乐宝池那一天,这“星斗南”的答案便可分晓了。

(本文摘自:《明伦月刊》第356期,文/藏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学佛 苟利国家
林则徐的十无益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难忘。他的另一幅对联也传至今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显示了他的胸怀。林则徐是一个家教很严的人,他小时候受到父亲良好的家教。成年后,林则徐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很重视家教。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上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表达了他对财富的态度。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点评:这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毛泽东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点评:青年毛泽东再《讲堂录》写到: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货者,财也。钱财是身外物。仗义疏财,是豪杰的行为;爱财如命,难成大器。毛泽东一生不爱钱、不拿钱,不碰钱,前辈之风,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功不受禄,妄取人财,与谋财害命差之不远。妄取人财,拿来布施,无异于先饱私囊后,借花献佛博取善名,典型的伪君子!然而君不见现实社会中多少所谓企业家、实业家,借造假造劣来赚取巨大利润,后又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点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惜爱之。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毛泽东又说,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惑,则所以制其气者重。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更是有伤元气,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转自百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225073.html

更多阅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岂因祸福避趋汁

【原创】HUA相见1842年(大清)一代抵外名臣,我国近代的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作过一首七律诗,其中有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大意说的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大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大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博主的话:我的照片都是手机拍摄,对分辨率你肯定吐槽,但并不影响我对摄影的理解,我拍的思想,不妨将就一下,等我哪年有了自己的相机,定比现在好。】我只知道“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两句是赞美

声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学佛 苟利国家》为网友一直灬不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